水氣分離處理裝置製造方法
2023-05-28 13:47:56 1
水氣分離處理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水氣分離處理裝置,該裝置包括密閉的筒狀容器;在容器的上表面上設置有用於向容器內部輸入水氣混合物的引流管,以及用於排出從水氣混合物分離出來的氣體的出氣管;引流管的入流端與抽採泵站正壓側連接,出流端設置在容器內部且臨近容器下表面的位置;出氣管的入氣端設置在上表面上,出氣端與抽採泵站負壓側連接;容器的側壁上還設置有出水口。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氣分離處理裝置,利用水將水氣分離處理裝置的低進端淹沒達到水封效果,一方面利用負壓引流的作用將水、瓦斯氣引入,並通過水封效果將水、瓦斯氣分離,另一方面通過負壓引流將瓦斯氣抽入抽採系統中,有效地實現水氣分離。
【專利說明】水氣分離處理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抽採泵站正壓側放水技術,尤其涉及一種水氣分離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礦井抽採泵站正壓側防爆防回火器由於水氣分離不夠徹底,容易造成泵的負荷增大、憋泵等安全隱患,給礦井瓦斯抽採系統管理帶來嚴重不利影響。同時部分瓦斯氣隨著水進入熱水池中帶來瓦斯在水面上部大量積聚,為泵站的安全管理帶來重大安全隱患及危害,而現有技術中通過人工間斷放水並不能及時消除隱患。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水氣分離處理裝置,有效地實現水氣分離。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氣分離處理裝置,包括:
[0005]密閉的筒狀容器;
[0006]在所述容器的上表面上設置有用於向所述容器內部輸入水氣混合物的引流管,以及用於排出從所述水氣混合物分離出來的氣體的出氣管;所述引流管的入流端與抽採泵站正壓側連接,出流端設置在所述容器內部且臨近所述容器下表面的位置;所述出氣管的入氣端設置在所述上表面上,出氣端與所述抽採泵站負壓側連接;
[0007]所述容器的側壁上還設置有出水口。
[0008]上述提供的水氣分離處理裝置中,優選地,還包括:
[0009]所述引流管上設置有用於控制水氣混合物流量的第一控制閥門;
[0010]所述出氣管上設置有用於控制氣體流量的第二控制閥門;
[0011]所述出水口上設置有用於控制水流量的第三控制閥門。
[0012]上述提供的水氣分離處理裝置中,優選地,還包括:
[0013]放空管,與所述出氣管連通;所述放空管上還設置有配空閥門。
[0014]上述提供的水氣分離處理裝置中,優選地,所述第三控制閥門為單向逆止閥。
[0015]上述提供的水氣分離處理裝置中,優選地,還包括:
[0016]第一負壓測量裝置,設置在所述容器內部且臨近所述上表面的位置;
[0017]第二負壓測量裝置,設置在所述容器內部且臨近所述下表面的位置;
[0018]用於觀測所述容器內部水位的U形壓差計,設置在所述容器外部,且兩端分別連接所述第一負壓測量裝置和所述第二負壓測量裝置。
[0019]上述提供的水氣分離處理裝置中,優選地,所述容器的下表面上還設置有出渣口,所述出渣口上設置有出渣口閥門。
[0020]上述提供的水氣分離處理裝置中,優選地,所述容器的底部還設置有託架。
[002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氣分離處理裝置,利用水將水氣分離處理裝置的低進端淹沒達到水封效果,一方面利用負壓引流的作用將水、瓦斯氣引入,並通過水封效果將水、瓦斯氣分離,另一方面通過負壓引流將瓦斯氣抽入抽採系統中。該裝置結構簡單易操作,成本低,能夠有效地解決抽採泵站或其他設備的正壓側氣、水分離不徹底帶來的瓦斯、泵的安全隱患,不但大大減輕了人工放水的勞動強度,還保障了抽採泵站的安全、高效運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2]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氣分離處理裝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抽採泵站正壓側水氣分離不夠徹底的缺陷,提供一種解決方案。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氣分離處理裝置結構示意圖,如圖1瑣事,該水氣分離處理裝置包括容器1,用於收集分離出來的水分。該容器I為水氣分離處理裝置的主體元件,具體為一筒狀的大直徑密閉容器,優選可以採用鐵質容器。在容器I的上表面上設置有引流管2和出氣管3,其中引流管2的入流端21與抽採泵站正壓側連接,出流端22設置在容器I內部且臨近容器I下表面的位置。引流管2用於向容器I內部輸入水氣混合物,所述的水氣混合物即為要進行水氣分離的對象。出氣管3的入氣端31設置在上表面上,即入氣端31形成在上表面上與容器I連通,出氣端32與抽採泵站負壓側連接。出氣管3用於排出從水氣混合物分離出來的氣體,例如瓦斯。優選地,引流管2和出氣管3可以採用2吋軟管。
[0024]該水氣分離處理裝置種還包括設置在容器I側壁上的出水口 11,用於排除所收集到的水份。
[0025]在上述水氣分離處理裝置實施例中,採用了 「低進高出」的設計,所述的「低進高出」指的是引流管2的出流端22設置在容器I內部的低處(即臨近容器I下表面的位置),出氣管3的出氣端32設置在容器I的高處(即容器I的上表面上),這樣便形成了水氣混合物從容器的「低處」進入容器內部,分離出來的水份留存在容器的內部,分離出來的氣體由容器的「高處」排出。圖1中的F標識出了氣流方向。而且由於引流管2的入流端21與抽採泵站正壓側連接,出氣管3的出氣端32與抽採泵站負壓側連接,便在容器I的內部形成了負壓引流的作用,通過負壓引流將水氣混合物引入水氣分離處理裝置,再進行氣、水分離,有利於進行水氣分離以及氣體的排出。
[0026]在上述水氣分離處理裝置實施例中,通過正壓、負壓將水氣混合物引入到水氣分離處理裝置中,而水封形成的效果使氣、水分離,水由出水口流出,氣由高出端進入抽採負壓側。利用水封將為正壓的低進端封閉,避免正壓與負壓直接溝通。
[0027]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氣分離處理裝置,結構簡單易操作,成本低廉,能夠有效地解決抽採泵站或其他設備的正壓側氣、水分離不徹底帶來的瓦斯、泵的安全隱患,不但大大減輕了人工放水的勞動強度,還保障了抽採泵站的安全、高效運行,為礦井瓦斯治理保駕護航。
[0028]在上述水氣分離處理裝置實施例中,容器I的管徑優選地要遠大於引流管2和出氣管3的管徑,最大限度的降低水封式水氣分離處理裝置內的負壓,減少負壓引流管對其內水的吸力,實現水自然沉澱、氣上升湧出,從而更有利於水通過位於中端的出水口流出。
[0029]在上述水氣分離處理裝置實施例中,引流管2上設置有用於控制水氣混合物流量的第一控制閥門23。出氣管3上設置有用於控制氣體流量的第二控制閥門33。出水口 11上設置有用於控制水流量的第三控制閥門111,優選地採用單向逆止閥。
[0030]在上述水氣分離處理裝置實施例中,還包括放空管4,一端與出氣管3連通,另一端與空氣連通。放空管4上還設置有配空閥門41。
[0031]在上述水氣分離處理裝置實施例中,還設置有水位儀及負壓的直觀設計,具體可以為第一負壓測量裝置5、第二負壓測量裝置6以及U形壓差計7。其中,第一負壓測量裝置5、第二負壓測量裝置6具體可以為測嘴,例如銅測嘴閥門等,用於檢測容器內部的負壓。第一負壓測量裝置5設置在容器I內部且臨近上表面的位置,第二負壓測量裝置6設置在容器I內部且臨近下表面的位置。U形壓差計7設置在容器I的外部,且兩端分別連接第一負壓測量裝置5和第二負壓測量裝置6,用於觀測容器I內部水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的水位儀及負壓的直觀設計就是將在水氣分離處理裝置頂、底部安設銅測嘴閥門,再將其通過U形壓差計連接在一起,利用連通器原理可以直觀的觀測水氣分離處理裝置的水位計和負壓。
[0032]在上述水氣分離處理裝置實施例中,容器I的下表面上還設置有出渣口 12,出渣口 12上設置有出渣口閥門121。進一步地,容器I的底部還設置有託架8。
[0033]以下介紹一下利用水氣分離處理裝置進行水氣分離的處理過程。
[0034]抽採泵站正壓側的氣流(即水氣混合物)通過引流管2的入流端21進入,通過出流端22流入容器I的內部。容器I的內部可以預先存儲一定量的水W,出流端22應當設置在水W中,水氣混合物進入由水W形成的水封中,使得氣、水分離,水由出水口 11的單向逆止閥33流出。氣體例如瓦斯則從水中分離出來並進入出氣管3的入氣端31,通過出氣端32排出到抽採泵站負壓側。同時,通過第一負壓測量裝置5、第二負壓測量裝置6以及U形壓差計7形成的水位儀及負壓可以直觀的查看水氣分離處理裝置的水位、負壓。
[003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水氣分離處理裝置,利用水將水氣分離處理裝置的低進端淹沒達到水封效果,一方面利用負壓引流的作用將水、瓦斯氣引入,並通過水封效果將水、瓦斯氣分離,另一方面通過負壓引流將瓦斯氣抽入抽採系統中。該裝置結構簡單易操作,成本低,能夠有效地解決抽採泵站或其他設備的正壓側氣、水分離不徹底帶來的瓦斯、泵的安全隱患,不但大大減輕了人工放水的勞動強度,還保障了抽採泵站的安全、高效運行。
[0036]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水氣分離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 密閉的筒狀容器; 在所述容器的上表面上設置有用於向所述容器內部輸入水氣混合物的引流管,以及用於排出從所述水氣混合物分離出來的氣體的出氣管;所述引流管的入流端與抽採泵站正壓側連接,出流端設置在所述容器內部且臨近所述容器下表面的位置;所述出氣管的入氣端設置在所述上表面上,出氣端與所述抽採泵站負壓側連接; 所述容器的側壁上還設置有出水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 所述引流管上設置有用於控制水氣混合物流量的第一控制閥門; 所述出氣管上設置有用於控制氣體流量的第二控制閥門; 所述出水口上設置有用於控制水流量的第三控制閥門。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 放空管,與所述出氣管連通;所述放空管上還設置有配空閥門。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三控制閥門為單向逆止閥。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 第一負壓測量裝置,設置在所述容器內部且臨近所述上表面的位置; 第二負壓測量裝置,設置在所述容器內部且臨近所述下表面的位置; 用於觀測所述容器內部水位的U形壓差計,設置在所述容器外部,且兩端分別連接所述第一負壓測量裝置和所述第二負壓測量裝置。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容器的下表面上還設置有出渣口,所述出渣口上設置有出渣口閥門。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容器的底部還設置有託架。
【文檔編號】E21B43/34GK203559894SQ201320699736
【公開日】2014年4月23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6日
【發明者】焦志軍, 夏抗生, 黃志武, 楊友山, 劉趙雲, 王昌盛, 王純亮, 嶽廷勝, 高強, 馬益民 申請人: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