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機櫃空氣調節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8 11:04:36 4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機櫃空氣調節裝置。
背景技術:
為了防止潮氣、灰塵或有害氣體進入機櫃,機櫃通常對外封閉。在運行中,因機櫃中器件自身發出熱量或者戶外陽光照射或者天氣炎熱,機櫃中溫度會不斷升高,如不及時散熱勢必會影響機櫃中器件的正常運行。因此,在這些行業中應用的控制機櫃需配置專門的設備對機櫃內空氣進行散熱,即機櫃空氣調節裝置。
機櫃空氣調節裝置是能夠對電氣控制櫃內空氣的溫度、相對溼度、流動速度進行調節的裝置,可解決戶外通信機櫃、無限戶外櫃基站、蓄電池機櫃等散熱問題。主要通過帶走電氣元件小號電能發出的熱量,為各類機櫃內部提供理想的溫溼度環境,同時隔離了外界環境中的灰塵、腐蝕性氣體,延長電氣元件的使用壽命,提高機器系統運行可靠性。
機櫃空氣調節裝置一般由內外兩個循環系統組成,機櫃空氣調節裝置的機殼內一般都設有隔板用於隔離內循環系統和外循環系統,並且還設有用以連通所述內循環系統和外循環系統的冷媒穿管。一般的冷媒穿管均從所述隔板的腰部穿孔而過,這樣的話會導緻密封性弱、空間擁擠等問題。並且冷媒穿管與外循環系統設有用以焊接的接頭,冷媒穿管從腰部穿孔而過,不利於焊接操作。
因此,必須設計一種新型的機櫃空氣調節裝置,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新型的機櫃空氣調節裝置,可增強整體的密封性,焊接更容易,操作更便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機櫃空氣調節裝置,所述機櫃空氣調節裝置包括機殼、設置於機殼內的壓縮機、內循環系統和外循環系統,所述機殼包括環繞成框體的周壁以及設置在周壁內用以隔開內循環系統和外循環系統的隔板;所述隔板與所述周壁之間形成有空隙;所述機櫃空氣調節裝置還包括有用以連通所述內循環系統和外循環系統的冷媒穿管,所述冷媒穿管自隔板與周壁之間的空隙穿過。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周壁包括相對設置的底板、頂板及位於底板和頂板之間且相對設置的一對側板,所述空隙形成在所述隔板下側與所述底板之間。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壓縮機設置於底板上,所述隔板的下側靠內設置並與機殼的外端形成有收容所述壓縮機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與所述空隙相連通。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外循環系統包括呈矩形板狀的冷凝換熱器,所述內循環系統包括呈矩形板狀的蒸發換熱器,所述冷凝換熱器設置於所述機殼內的上側,所述蒸發換熱器設置於機殼內的下側,所述冷媒穿管連通所述蒸發換熱器和冷凝換熱器。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冷媒穿管自所述蒸發換熱器延伸穿過空隙到達收容腔,並在收容腔內彎折延伸後與所述冷凝換熱器相連通。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冷媒穿管設置有與所述冷凝換熱器相連接的接頭。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壓縮機和所述冷凝換熱器設置於所述隔板的同側。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隔板的下側向下超過了所述蒸發換熱器的下側或與所述蒸發換熱器的下側齊平。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機櫃空氣調節裝置還設有連通所述冷凝換熱器和壓縮機的第一通管和連通所述壓縮機和蒸發換熱器的第二通管,所述第二通管自壓縮機穿過空隙並與所述蒸發換熱器相連通。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周壁及隔板為一體注塑成型,所述隔板上側與所述頂板相銜接,所述隔板豎直方向的兩側邊與所述側板相銜接。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所述冷媒穿管自隔板與周壁之間的空隙穿過,由此,不需要在隔板上進行穿孔,可增強整體的密封性,空間餘量較大,並且焊接更加方便,操作過程更容易更便捷。
附圖說明
圖1為所述機櫃空氣調節裝置的正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圓圈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3為所述機櫃空氣調節裝置的後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所述機櫃空氣調節裝置去除壓縮機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各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並不限制本發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
根據圖1至圖4所示,一種機櫃空氣調節裝置100,所述機櫃空氣調節裝置100包括機殼1、設置於機殼1內的壓縮機2、內循環系統3和外循環系統4、以及用以連通所述內循環系統3和外循環系統4的冷媒穿管5。
所述機殼1包括環繞成框體的周壁10以及設置在周壁10內用以隔開內循環系統3和外循環系統4的隔板14,所述隔板14與所述周壁10之間形成有空隙141。所述周壁10包括相對設置的底板11及頂板12、位於底板11和頂板12之間且相對設置的一對側板13,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空隙141形成於所述隔板14下側與所述底板11之間。當然,若所述空隙141形成於其他地方,也可達到本發明的目的。
所述隔板14和周壁10為一體注塑成型,所述隔板14上側與所述頂板12相銜接,所述隔板14豎直方向的兩側邊與所述側板13相銜接。通過這種一體成型的結構,保證了內循環系統3和外循環系統4的密封性,提高了防護等級,並且簡化了裝配工序,降低了成本。所述隔板14自上而下彎折延伸,所述隔板14上側靠近靠近所述機殼1的外端設置,所述隔板14下側靠近所述機殼1的內端設置。所述隔板14下側與機殼1外端形成收容所述壓縮機2的收容腔20,所述隔板14下端與所述底板11之間形成有所述空隙141,所述收容腔20與所述空隙141相連通。
所述外循環系統4包括呈矩形板狀的冷凝換熱器41,所述內循環系統3包括呈矩形板狀的蒸發換熱器31。所述冷凝換熱器41設置於所述機殼1的上側並與所述頂板12相銜接,所述蒸發換熱器31設置於所述機殼1的下側,且所述隔板14的下側向下超過了所述蒸發換熱器31的下側或與所述蒸發換熱器31的下側齊平。因而所述蒸發換熱器31可整體遮蔽於所述隔板14的內側,加強了系統的密封性。所述蒸發換熱器31和冷凝換熱器41的豎直方向的兩相對側緣均與所述側板13相銜接,儘量使得所述蒸發換熱器31和冷凝換熱器41覆蓋面積的最大化,儘可能的提高了換熱效率。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冷凝換熱器41和蒸發換熱器31均固定於兩個側板13上,所述隔板14的下側向下延伸至蒸發換熱器31的下側,並向內端且向上彎折形成可支撐所述蒸發換熱器31底部的折彎部142。
所述冷媒穿管5用以連通所述蒸發換熱器31和冷凝換熱器41。所述冷媒穿管5自所述蒸發換熱器31向下延伸且穿過空隙141到達收容腔20,在收容腔20內向上彎折延伸後與所述冷凝換熱器41相連通。所述冷媒穿管5從空隙141穿過,而不是在隔板14的腰部上打孔穿過,可使得整體機殼1的密封性增強。由圖2所示,另外,所述冷媒穿管5設置有與所述冷凝換熱器41相連接的接頭51。所述接頭51為焊接接頭51,冷媒穿管5下置並自空隙141穿過後,在收容腔20內或旁側進行焊接連接所述冷凝換熱器41,由此,可給焊接操作提供較大的空間餘量,操作過程簡潔省時。
所述壓縮機2為立式壓縮機2或者為臥式壓縮機2的立式安裝,所述壓縮機2下側設置有安裝座21,所述安裝座21固定於底板11上,具有減震的作用。所述機櫃空氣調節裝置100還設有連通所述冷凝換熱器41和壓縮機2的第一通管411和連通所述壓縮機2和蒸發換熱器31的第二通管311。所述第一通管411自所述冷凝換熱器41向下延伸至所述壓縮機2下側,並向上彎折延伸至壓縮機2頂部,並與壓縮機2相連通。所述第二通管311自壓縮機2向內穿過空隙141並與所述蒸發換熱器31相連通。
由此所述機櫃空氣調節裝置100在安裝時,由於冷媒穿管5下置,從隔板14下側的空隙141穿過,而不用在隔板14腰部打孔,因而增強了密封性,也省去了打孔的麻煩。並且將冷媒穿管5設置於機殼1下側的收容腔20,空間餘量比較大,焊接時也更加便於操作。
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並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發明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凡未脫離本發明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