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病理取材板的製作方法
2023-05-28 01:26:31 2
一種病理取材板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病理取材板,包括板體和操作槽,所述板體形狀為長方形,兩端設置有左側平臺和右側平臺,所述操作槽位於左側平臺和右側平臺中間,所述右側平臺設置有毫米刻度線,所述板體後側面與立杆滑動連接,所述立杆前側面設置有毫米刻度線所述立杆與水平杆A滑動連接,所述水平杆A上側面設置有毫米刻度線,所述水平杆A上連接有水平杆B,所述水平杆B與水平杆A滑動連接,所述水平杆B上端面設置有毫米刻度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病理取材板利用板體上設置的帶有刻度線的滑動杆件,可以直接對標本進行準確的測量,操作時通過按壓杆件來實現標本的固定,減少與標本的接觸,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實用性強,安全度高。
【專利說明】一種病理取材板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具,尤其是一種病理取材板。
【背景技術】
[0002]病理科醫生在取材是或者製備切片時,需要將標本放在取材板上,一手固定標本一手切割,但由於標本不規則,在切割是不容易固定,切割的過程中時常發生標本滑脫現象,甚至割破手指,造成交叉感染,而且目前的取材板在取材時精度不高,操作時取材刀容易走偏,造成取材尺寸不合格。雖然市面上出現了一些取材板的改進型,但使用時難以解決工作人員操作方便、安全等問題。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迫切需要出現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安全性高的病理取材板。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病理取材板,滿足工作人員在取材時能夠減少手對取材組織的碰觸,操作更加安全,而且能夠對標本的厚度、長度和寬度進行精確操作,提高取材的精度,使用方便、簡單,提高工作效率。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病理取材板,包括板體和操作槽,所述板體形狀為長方形,兩端設置有左側平臺和右側平臺,所述操作槽位於左側平臺和右側平臺中間,所述左側平臺由前至後設置有長形凹槽、圓形凹槽、和方形凹槽,所述右側平臺設置有毫米刻度線,所述板體後側面設置有滑槽A,所述滑槽A為長度貫穿板體左右兩側的內凹槽;
[0005]所述滑槽A與立杆滑動連接,所述立杆與滑槽A連接處設置有形狀與滑槽A相對應的滑塊,所述滑塊與立杆固定連接,所述立杆為方形立杆,所述立杆前側面設置有毫米刻度線;
[0006]所述立杆與水平杆A滑動連接,所述水平杆A與立杆連接處設置有固定塊,所述固定塊為方形中空結構,所述固定塊一側中間位置設置有螺紋孔,所述螺紋孔處安裝有螺栓,所述水平杆A上側面設置有毫米刻度線,所述水平杆A的截面為T形截面,所述水平杆A沿板體的寬度方向安裝,所述水平杆A的長度等於板體的寬度,所述水平杆A上連接有水平杆B,所述水平杆B與水平杆A滑動連接,所述水平杆B與水平杆A滑動連接端設置有滑槽B,所述滑槽B截面形狀與水平杆A截面形狀相匹配,所述水平杆B上端面設置有毫米刻度線。
[0007]作為優化,所述的左側平臺上設置的長形凹槽、圓形凹槽和方形凹槽下凹尺寸為5mm,且各種凹槽尺寸大小不一。
[0008]作為優化,所述的立杆、水平杆A和水平杆B均為中空杆件。
[0009]作為優化,所述的滑塊與滑槽A、立杆與固定塊、水平杆A與水平杆B連接均為滑動連接,連接處稜與稜接觸的地方均設置倒圓角。
[0010]作為優化,所述的水平杆A與水平杆B互相垂直,兩底面共面且平行操作槽上端面。
[0011]作為優化,所述的病理取材板整體採用不鏽鋼板材。
[001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病理取材板利用板體上設置的帶有刻度線的滑動杆件,可以直接對標本進行準確的測量,取材時沿杆件進行切割,能夠保證切面的平整,同時操作時通過按壓杆件來實現標本的固定,減少與標本的接觸,使取材工作更加安全,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實用性強,安全度高。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立體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右視圖;
[0016]圖3為圖1中A區域的局部放大圖;
[0017]圖4為本實用新型水平杆A與水平杆B連接處的結構示意圖。
[0018]其中,I板體、2操作槽、3長形凹槽、4圓形凹槽、5方形凹槽、6滑槽A、7立杆、8水平杆A、9水平杆B、10滑塊、11固定塊、12螺栓、13刻度線、14左側平臺、15右側平臺、16滑槽B、17螺紋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19]圖1、圖2、圖3、圖4為同一實施例,在圖1-4中,一種病理取材板,包括板體I和操作槽2,所述板體I形狀為長方形,兩端設置有左側平臺14和右側平臺15,所述操作槽2位於左側平臺14和右側平臺15中間,所述左側平臺14由前至後設置有長形凹槽3、圓形凹槽4、和方形凹槽5,所述凹槽內放置不同形狀的工具或器皿,起到防滑固定作用,所述右側平臺15設置有毫米刻度線13,操作時對標本進行測量,所述板體I後側面設置有滑槽A6,所述滑槽A6為長度貫穿板體I左右兩側的內凹槽;
[0020]所述滑槽A6與立杆7滑動連接,所述立杆7與滑槽A6連接處設置有形狀與滑槽A6相對應的滑塊10,立杆7通過外力作用可以沿板體I後側面左右滑動,所述滑塊10與立杆7固定連接,所述立杆7為方形立杆,所述立杆7前側面設置有毫米刻度線13 ;
[0021]所述立杆7與水平杆AS滑動連接,所述水平杆AS與立杆7連接處設置有固定塊11,所述固定塊11為方形中空結構,套在立杆7上並且可以沿其上下滑動,所述固定塊11一側中間位置設置有螺紋孔17,所述螺紋孔處安裝有螺栓12,所述水平杆AS上側面設置有毫米刻度線13,知道標本的取材厚度後,鬆開螺栓12,可將水平杆AS推到相應的刻度處,擰緊螺栓,將其固定,所述水平杆AS的截面為T形截面,所述水平杆AS沿板體I的寬度方向安裝,所述水平杆AS的長度等於板體I的寬度,所述水平杆AS上連接有水平杆B9,所述水平杆B9與水平杆A8滑動連接,所述水平杆B9與水平杆A8滑動連接端設置有滑槽B16,所述滑槽B16截面形狀與水平杆AS截面形狀相匹配,所述水平杆B9上端面設置有毫米刻度線13,通過水平杆AS上的刻度線13來調節兩水平杆B9之間的距離,確定取材的長度,通過水平杆B9上的刻度線13確定取材的寬度,操作人員可直接取到厚度、長度和寬度合格的標本,同時操作時通過按壓杆件來實現了對標本的固定,減少與標本的接觸,使取材工作更加安全。
[0022]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個案,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範圍包括但不限於上述【具體實施方式】的產品形態和式樣,任何符合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的一種病理取材板且任何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其所做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病理取材板,包括板體(I)和操作槽(2),所述板體(I)形狀為長方形,兩端設置有左側平臺(14)和右側平臺(15),所述操作槽(2)位於左側平臺(14)和右側平臺(15)中間,所述左側平臺(14)由前至後設置有長形凹槽(3)、圓形凹槽(4)、和方形凹槽(5),所述右側平臺(15)設置有毫米刻度線(13),所述板體(I)後側面設置有滑槽A (6),所述滑槽A(6)為長度貫穿板體(I)左右兩側的內凹槽; 所述滑槽A (6)與立杆(7)滑動連接,所述立杆(7)與滑槽A (6)連接處設置有形狀與滑槽A (6)相對應的滑塊(10),所述滑塊(10)與立杆(7)固定連接,所述立杆(7)為方形立杆,所述立杆(7)前側面設置有毫米刻度線(13); 所述立杆(7)與水平杆A (8)滑動連接,所述水平杆A (8)與立杆(7)連接處設置有固定塊(11),所述固定塊(11)為方形中空結構,所述固定塊(11) 一側中間位置設置有螺紋孔(17),所述螺紋孔處安裝有螺栓(12),所述水平杆A (8)上側面設置有毫米刻度線(13),所述水平杆A (8)的截面為T形截面,所述水平杆A (8)沿板體(I)的寬度方向安裝,所述水平杆A (8)的長度等於板體(I)的寬度,所述水平杆A (8)上連接有水平杆B (9),所述水平杆B (9)與水平杆A (8)滑動連接,所述水平杆B (9)與水平杆A (8)滑動連接端設置有滑槽B (16),所述滑槽B (16)截面形狀與水平杆A (8)截面形狀相匹配,所述水平杆B(9 )上端面設置有毫米刻度線(1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病理取材板,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左側平臺(14)上設置的長形凹槽(3)、圓形凹槽(4)和方形凹槽(5)下凹尺寸為5 mm,且各種凹槽尺寸大小不一。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病理取材板,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立杆(7)、水平杆A(S)和水平杆B (9)均為中空杆件。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病理取材板,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滑塊(10)與滑槽A(6)、立杆(7)與固定塊(11)、水平杆A (8)與水平杆B (9)連接均為滑動連接,連接處稜與稜接觸的地方均設置倒圓角。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病理取材板,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水平杆A(8)與水平杆B (9)互相垂直,兩底面共面且平行操作槽(2)上端面。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病理取材板,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病理取材板整體採用不鏽鋼板材。
【文檔編號】G01N1/04GK204101314SQ201420579531
【公開日】2015年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9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9日
【發明者】楊東斌 申請人:楊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