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器以及切換空調器工作模式的方法
2023-07-01 05:16:41 1
專利名稱:空調器以及切換空調器工作模式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空調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空調器以及切換空調器工作模式的方法。
背景技術:
空調器作為空氣調節裝置,已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圖1是根據現有技術中的一種空調器結構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現有的一種三管制熱回收多聯式空調器組的結構包括室外機13、高壓氣管14、低壓氣管15、液管16、第一室內機21、第一室內機高壓氣管17、第一室內機低壓氣管18、第一室內機液管23、第二室內機M、第二室內機液管四、第二室內機低壓氣管27、 第二室內機高壓氣管觀。現有的空調器中還包括低壓氣管閥門和高壓氣管閥門,分別串聯在室內機的低壓氣管和高壓氣管中,圖1中對此略去顯示。現有的空調器中的閥門一般為電磁閥。第一室內機21和第二室內機M的結構和功能可以完全相同。空調器的工作模式包括製冷工作模式和制熱工作模式,這兩種工作模式之間可以互相切換。現有的空調器在使用過程中,將工作模式從製冷狀態切換到制熱狀態時,或者將制熱狀態切換到製冷狀態時,都會產生較大的噪音。在相關的技術方案中,空調器在進行工作模式切換時會產生較大的噪音,針對如何減小空調器在工作模式切換時的噪音,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空調器以及切換空調器工作模式的方法,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空調器在進行工作模式切換時會產生較大的噪音的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空調器。本發明中的空調器包括室內機;室外機;以及連接在所述室內機和室外機之間的液管、低壓氣管、連接在所述低壓氣管的管路上的低壓氣管閥門、高壓氣管、以及連接在所述高壓氣管的管路上的高壓氣管閥門,所述空調器還包括液管節流裝置,串聯在所述液管的管路中;低壓氣管節流裝置,與所述低壓氣管閥門並聯;高壓氣管節流裝置,與所述高壓氣管閥門並聯。進一步地,所述液管節流裝置包括電子膨脹閥,或者包括串聯在一起的閥門與毛細管。進一步地,所述高壓氣管節流裝置包括串聯在一起的閥門與毛細管。進一步地,所述空調器還包括控制部件,連接並控制所述液管節流裝置、所述低壓氣管節流裝置、所述高壓氣管節流裝置、所述高壓氣管閥門、以及所述低壓氣管閥門,以在所述空調器由製冷模式向制熱模式以及由制熱模式向製冷模式切換時,在換熱器中形成中間壓力,其中所述中間壓力介於所述空調器在製冷工作模式時換熱器內的壓力與所述空調器在制熱工作模式時換熱器內的壓力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部件包括製冷轉制熱第一控制部件,用於在所述空調器在製冷狀態下收到使空調器進行制熱的信息後,關閉所述液管節流裝置,關閉所述低壓氣管閥門,開啟所述高壓氣管節流裝置;製冷轉制熱第二控制部件,用於在所述製冷轉制熱第一控制部件完成操作後,開啟所述高壓氣管閥門;以及製冷轉制熱第三控制部件,用於在所述製冷轉制熱第二控制部件完成操作後,開啟所述液管節流裝置,關閉所述高壓氣管節流裝置。進一步地,所述控制部件包括制熱轉製冷第一控制部件,用於在所述空調器在制熱狀態下收到使空調器進行製冷的信息後,關閉所述高壓氣管閥門;制熱轉製冷第二控制部件,用於在所述制熱轉製冷第一控制部件完成操作後,關閉所述液管節流裝置,開啟所述低壓氣管節流裝置;以及制熱轉製冷第三控制部件,用於在所述制熱轉製冷第二控制部件完成操作後,開啟所述液管節流裝置,開啟所述低壓氣管閥門,關閉所述低壓氣管節流裝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切換空調器工作模式的方法。本發明中的這種切換空調器工作模式的方法可以用於切換本發明中的空調器的工作模式,該方法包括接收用於切換空調器工作模式的信號;判斷所述信號的類型;當所述信號為用於使所述空調器由製冷模式切換為制熱模式的信號時,使所述空調器執行以下操作關閉所述液管節流裝置,關閉所述低壓氣管閥門,開啟所述高壓氣管節流裝置,開啟所述高壓氣管閥門,開啟所述液管節流裝置,關閉所述高壓氣管節流裝置;當所述信號為用於使所述空調器由制熱工作模式切換為製冷工作模式的信號時,使所述空調器執行以下操作關閉所述高壓氣管閥門,關閉所述液管節流裝置;開啟所述低壓氣管節流裝置;開啟所述液管節流裝置;開啟所述低壓氣管閥門;關閉所述低壓氣管節流裝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又一種切換空調器的工作模式的方法。本發明中的這種切換空調器的工作模式的方法包括接收用於切換空調器工作模式的信號;判斷所述信號的類型;在所述信號為用於使所述空調器由製冷工作模式切換到制熱工作模式的信號時,先使冷媒通過節流裝置以在室內換熱器中形成中間壓力然後使所述空調器處於制熱工作模式;在所述信號為用於使所述空調器由制熱工作模式切換到製冷工作模式的信號時,先使冷媒通過節流裝置以在室內換熱器中形成中間壓力然後使所述空調器處於製冷工作模式;其中所述中間壓力介於所述空調器在製冷工作模式時換熱器內的壓力與所述空調器在制熱工作模式時換熱器內的壓力之間。進一步地,先使冷媒通過節流裝置以在室內換熱器中形成中間壓力然後使所述空調器處於制熱工作模式的步驟包括停止冷媒由低壓氣管從室內機進入室外機,使冷媒經過高壓氣管節流裝置從室外機進入室內機並且停止冷媒由液管從室外機進入室內機,以及當室內機的冷媒壓力達到所述中間壓力時,使冷媒由高壓氣管直接從室外機進入室內機並使冷媒經過液管的節流裝置從室內機進入室外機;先使冷媒通過節流裝置以在室內換熱器中形成中間壓力然後使所述空調器處於製冷工作模式的步驟包括停止冷媒由高壓氣管從室外機進入室內機,使冷媒經過低壓氣管節流裝置從室內機進入室外機並停止冷媒由液管從室內機進入室外機,以及當室內機的冷媒壓力達到所述中間壓力時,使冷媒由低壓氣管直接從室內機進入室外機並使冷媒經過液管節流裝置從室外機進入室內機。
應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通過在液管、低壓氣管和高壓氣管中加裝節流裝置,使空調器從制熱工作模式切換到製冷工作模式時,或者從製冷工作模式切換到制熱工作模式時,存在中間狀態,在該中間狀態下,室內機的換熱器內的壓力介於制熱工作模式的壓力以及製冷工作模式的壓力之間,從而使換熱器內的壓力變化較為平穩,並減小熱脹冷縮效應, 從而有助於降低空調器在工作模式切換時產生的噪音。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於解釋本發明,並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是根據現有技術中的一種空調器結構的示意圖;圖2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空調器模式切換裝置示意圖;圖3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空調器從製冷工作模式切換到制熱工作模式過程中空調器狀態變化的示意圖;圖4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空調器從制熱工作模式切換到製冷工作模式過程中空調器狀態變化的示意圖;以及圖5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空調器結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衝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徵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並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本實施例中的空調器模式切換裝置包括多個分別安裝在空調器的各個管道上的部件,包括液管節流裝置、低壓氣管節流裝置和高壓氣管節流裝置,這些部件分別與空調器中的液管、低壓氣管和高壓氣管連接,連接方式是液管節流裝置串聯在液管中,低壓氣管節流裝置與低壓氣管閥門並聯,高壓氣管節流裝置與高壓氣管閥門並聯。本實施例中的空調器工作模式切換裝置的一種具體結構如圖2所示。圖2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空調器模式切換裝置示意圖。在圖2中,低壓氣管節流裝置由閥門0和毛細管12組成,高壓氣管節流裝置由閥門7和毛細管5組成,液管節流裝置是電子膨脹閥9,在實現中,低壓氣管節流裝置、高壓氣管節流裝置和液管節流裝置也可以是其他結構的節流裝置。例如液管節流裝置可以是串聯在一起的閥門與毛細管。連接室內換熱器一側分別有液管10和氣管11,液管10通過液管節流裝置與液管1相連接,低壓氣管2和高壓氣管3並聯後與氣管11串聯連接。以下結合圖3、圖4分別說明本實施例中的空調器模式切換裝置的工作過程。圖3 和圖4中的空調器模式切換裝置位於虛線框4內,採用圖2所示的結構,閥門8和閥門6分別為低壓氣管閥門和高壓氣管閥門。在圖3和圖4中採用管道上的箭頭表示管道中有冷媒按箭頭的方向流動,管道為粗實線表示該管道中有冷媒,管道為細實線表示該管道中沒有冷媒。發明人經過研究發現,現有的空調器在工作模式切換過程中出現較大的噪音主要是因為冷媒流動過程中空調器的部件熱脹冷縮以及冷媒壓力變化較大而產生。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利用節流裝置,在空調器從製冷狀態切換到制熱狀態的過程中形成中間狀態,從而避免管道壓力及溫度變化過快導致劇烈的熱脹冷縮從而降低噪音。利用本實施例給出的空調器工作模式切換裝置可以實現這種中間狀態,以下結合圖3和圖4加以說明。圖3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空調器從製冷工作模式切換到制熱工作模式過程中空調器狀態變化的示意圖。如圖3所示,空調器由製冷狀態31依次經過中間狀態32、中間狀態33,然後達到制熱狀態34。在空調器處於製冷狀態31時,閥門6、閥門7和閥門0為關閉狀態,閥門8為開啟狀態,電子膨脹閥9為自動調節狀態。如果收到切換到制熱狀態的指令,例如收到遙控器發來的指示空調器切換到制熱狀態的遙控信息,則停止冷媒由低壓氣管從室內機進入室外機,因此關閉閥門8 ;並且使冷媒經過高壓氣管的節流裝置從室外機進入室內機以及停止冷媒由液管從室外機進入室內機,以下說明具體的操作過程。操作時,在切換空調器工作模式的裝置的控制下,關閉電子膨脹閥9,開啟閥門7。 此時如中間狀態32所示,冷媒通過高壓氣管3中的毛細管5和閥門7進入室內換熱器(圖中未示出換熱器)。當室內機換熱器的冷媒壓力達到設定值時,使冷媒由高壓氣管直接從室外機進入室內機,為此需要開啟閥門6,從而達到中間狀態33。該設定值可以保存在室內機的控制部件中,並且室內機可以帶有壓力檢測元件從而檢測室內機的冷媒壓力。該設定值是冷媒的高壓狀態和低壓狀態之間的一個壓力值,並且在中間狀態下,冷媒處於氣液混合態。在中間狀態33中,冷媒同時通過毛細管5與閥門7以及閥門6。可以適當調整中間狀態33的持續時間,使管道和換熱器因熱脹以及壓力變化而產生的噪音較小。在中間狀態 33結束後,關閉閥門7,開啟電子膨脹閥9,從而達到制熱狀態34,此時空調器以制熱工作模式運行。圖4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空調器從制熱工作模式切換到製冷工作模式過程中空調器狀態變化的示意圖。如果需要使空調器在制熱工作模式切換到製冷工作模式,則先停止高壓氣態冷媒從室外機進入室內機,然後使冷媒經過低壓氣管節流裝置從室內機進入室外機並停止冷媒由液管從室內機進入室外機,當室內機的冷媒壓力達到設定值時,使冷媒由低壓氣管直接從室內機進入室外機並使冷媒由液管從室外機進入室內機。圖4中示出了制熱狀態41、中間狀態42、中間狀態43和製冷狀態44,以下說明具體操作過程。操作時,在切換空調器工作模式的裝置的控制下,關閉閥門6,進入中間狀態42 ; 然後關閉電子膨脹閥9,開啟閥門0,進入中間狀態43 ;再開啟電子膨脹閥9,開啟閥門8,關閉閥門0,於是空調器處於狀態44,為制熱工作狀態。本實施例中的切換空調器工作模式的裝置中可以設置控制部件來控制圖3和圖4 中各狀態的切換。該控制部件中可以包含現有的各種控制晶片,例如單片機等,另外還可以包含用於向電磁閥發送操作電信號的部件。結合圖3中的狀態切換過程,控制部件中可以包括製冷轉制熱第一控制部件、製冷轉制熱第二控制部件和製冷轉制熱第三控制部件。製冷轉制熱第一控制部件用於在空調器在製冷狀態下收到使空調器進行制熱的信息後,先使液管節流裝置關閉,然後使低壓氣管閥門關閉,再使高壓氣管節流裝置開啟。製冷轉制熱第二控制部件用於在製冷轉制熱第一控制部件完成操作後,使高壓氣管閥門開啟。製冷轉制熱第三控制部件用於在製冷轉制熱第二控制部件完成操作後,先使液管節流裝置開啟,再使高壓氣管節流裝置關閉。各控制部件中包含的控制順序在達到相同效果的前提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各個控制部件可以是控制器中的軟體模塊與硬體元件的組合。結合圖4中的狀態切換過程,控制部件可以包括制熱轉製冷第一控制部件、制熱轉製冷第二控制部件和制熱轉製冷第三控制部件。制熱轉製冷第一控制部件用於在空調器在制熱狀態下收到使空調器進行製冷的信息後關閉高壓氣管閥門。制熱轉製冷第二控制部件用於在制熱轉製冷第一控制部件完成操作後,先使液管節流裝置關閉,再使低壓氣管節流裝置開啟。制熱轉製冷第三控制部件用於在制熱轉製冷第二控制部件完成操作後,先使液管節流裝置開啟,然後使低壓氣管閥門開啟,再使低壓氣管節流裝置關閉。各控制部件中包含的控制順序在達到相同效果的前提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圖5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空調器結構的示意圖。本實施例中再給出一種空調器,這種空調器中採用本實施例中的切換空調器的工作模式的裝置。如圖5所示,以兩臺室內機的結構為例,圖中方框19和方框沈分別表示切換空調器的工作模式的裝置的安裝位置,在實現中,以室內機21為例,液管節流裝置、低壓氣管節流裝置和高壓氣管節流裝置,結合圖2,冷媒切換裝置的液管1、低壓氣管2和高壓氣管3分別與第一室內機液管23、第一室內機低壓氣管18和第一室內機高壓氣管17對應相接。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應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通過在液管、低壓氣管和高壓氣管中加裝節流裝置,使空調器從制熱工作模式切換到製冷工作模式時,或者從製冷工作模式切換到制熱工作模式時,存在中間狀態,在該中間狀態下,室內機的換熱器內的壓力介於制熱工作模式的壓力以及製冷工作模式的壓力之間,從而使換熱器內的壓力變化較為平穩,並減小熱脹冷縮效應,從而有助於降低空調器在工作模式切換時產生的噪音。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上述的本發明的各模塊或各步驟可以用通用的計算裝置來實現,它們可以集中在單個的計算裝置上,或者分布在多個計算裝置所組成的網絡上,可選地,它們可以用計算裝置可執行的程序代碼來實現,從而,可以將它們存儲在存儲裝置中由計算裝置來執行,或者將它們分別製作成各個集成電路模塊,或者將它們中的多個模塊或步驟製作成單個集成電路模塊來實現。這樣,本發明不限制於任何特定的硬體和軟體結合。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空調器,所述空調器包括 室內機;室外機;以及連接在所述室內機和室外機之間的液管、低壓氣管、連接在所述低壓氣管的管路上的低壓氣管閥門、高壓氣管、以及連接在所述高壓氣管的管路上的高壓氣管閥門, 其特徵在於,所述空調器還包括 液管節流裝置,串聯在所述液管的管路中; 低壓氣管節流裝置,與所述低壓氣管閥門並聯; 高壓氣管節流裝置,與所述高壓氣管閥門並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液管節流裝置包括電子膨脹閥,或者包括串聯在一起的閥門與毛細管。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徵在於,所述低壓氣管節流裝置包括串聯在一起的閥門與毛細管。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高壓氣管節流裝置包括串聯在一起的閥門與毛細管。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徵在於,還包括還包括控制部件,連接並控制所述液管節流裝置、所述低壓氣管節流裝置、所述高壓氣管節流裝置、所述高壓氣管閥門、以及所述低壓氣管閥門,以在所述空調器由製冷模式向制熱模式以及由制熱模式向製冷模式切換時,在換熱器中形成中間壓力,其中所述中間壓力介於所述空調器在製冷工作模式時換熱器內的壓力與所述空調器在制熱工作模式時換熱器內的壓力之間。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控制部件包括製冷轉制熱第一控制部件,用於在所述空調器在製冷狀態下收到使空調器進行制熱的信息後,關閉所述液管節流裝置,關閉所述低壓氣管閥門,開啟所述高壓氣管節流裝置;製冷轉制熱第二控制部件,用於在所述製冷轉制熱第一控制部件完成操作後,開啟所述高壓氣管閥門;以及製冷轉制熱第三控制部件,用於在所述製冷轉制熱第二控制部件完成操作後,開啟所述液管節流裝置,關閉所述高壓氣管節流裝置。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控制部件包括制熱轉製冷第一控制部件,用於在所述空調器在制熱狀態下收到使空調器進行製冷的信息後,關閉所述高壓氣管閥門;制熱轉製冷第二控制部件,用於在所述制熱轉製冷第一控制部件完成操作後,關閉所述液管節流裝置,開啟所述低壓氣管節流裝置;以及制熱轉製冷第三控制部件,用於在所述制熱轉製冷第二控制部件完成操作後,開啟所述液管節流裝置,開啟所述低壓氣管閥門,關閉所述低壓氣管節流裝置。
8.一種切換空調器工作模式的方法,所述空調器為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空調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用於切換空調器工作模式的信號; 判斷所述信號的類型;當所述信號為用於使所述空調器由製冷模式切換為制熱模式的信號時,使所述空調器執行以下操作關閉所述液管節流裝置,關閉所述低壓氣管閥門,開啟所述高壓氣管節流裝置,開啟所述高壓氣管閥門,開啟所述液管節流裝置,關閉所述高壓氣管節流裝置;當所述信號為用於使所述空調器由制熱工作模式切換為製冷工作模式的信號時,使所述空調器執行以下操作關閉所述高壓氣管閥門,關閉所述液管節流裝置;開啟所述低壓氣管節流裝置;開啟所述液管節流裝置;開啟所述低壓氣管閥門;關閉所述低壓氣管節流裝置。
9.一種切換空調器的工作模式的方法,所述工作模式包括製冷工作模式和制熱工作模式,其特徵在於,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用於切換空調器工作模式的信號; 判斷所述信號的類型;在所述信號為用於使所述空調器由製冷工作模式切換到制熱工作模式的信號時,先使冷媒通過節流裝置以在室內換熱器中形成中間壓力然後使所述空調器處於制熱工作模式;在所述信號為用於使所述空調器由制熱工作模式切換到製冷工作模式的信號時,先使冷媒通過節流裝置以在室內換熱器中形成中間壓力然後使所述空調器處於製冷工作模式;其中所述中間壓力介於所述空調器在製冷工作模式時室內換熱器內的壓力與所述空調器在制熱工作模式時室內換熱器內的壓力之間。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方法中,先使冷媒通過節流裝置以在室內換熱器中形成中間壓力然後使所述空調器處於制熱工作模式的步驟包括停止冷媒由低壓氣管從室內機進入室外機,停止冷媒由液管從室外機進入室內機並且使冷媒經過高壓氣管節流裝置從室外機進入室內機,以及當室內機的冷媒壓力達到所述中間壓力時,使冷媒由高壓氣管直接從室外機進入室內機並使冷媒經過液管的節流裝置從室內機進入室外機;並且所述方法中,先使冷媒通過節流裝置以在室內換熱器中形成中間壓力然後使所述空調器處於製冷工作模式的步驟包括停止冷媒由高壓氣管從室外機進入室內機,使冷媒經過低壓氣管節流裝置從室內機進入室外機並停止冷媒由液管從室內機進入室外機,以及當室內機的冷媒壓力達到所述中間壓力時,使冷媒由低壓氣管直接從室內機進入室外機並使冷媒經過液管節流裝置從室外機進入室內機。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空調器以及切換空調器的工作模式的方法,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空調器在進行工作模式切換時會產生較大的噪音的問題。本發明中的空調器包括室內機、室外機以及連接在室內機和室外機之間的液管、低壓氣管和低壓氣管閥門、高壓氣管和高壓氣管閥門,該空調器還包括液管節流裝置,串聯在所述液管中;低壓氣管節流裝置,與所述低壓氣管閥門並聯;高壓氣管節流裝置,與所述高壓氣管閥門並聯。應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能夠使冷媒壓力變化較為平穩,並減小熱脹冷縮效應,從而有助於降低空調器在工作模式切換時產生的噪音。
文檔編號F25B41/06GK102192583SQ20101013501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12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12日
發明者張仕強 申請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