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芬河靠近俄羅斯的城市(黑龍江綏芬河市)
2023-07-01 01:46:14 1
綏芬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4月7日發布通知,為進一步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的管控工作,嚴格做好「內防擴散,外防輸入」,位於黑龍江省中俄邊境的綏芬河市所有小區自4月8日6時起實行封閉管理,嚴守小區大門、樓道單元門和居民家門。就是說綏芬河市在中國的新冠疫情中心武漢市即將解封的前數小時內,突然逆向宣布重新「封城」了。按照通知要求,所有小區居民每戶可每三天派出一人外出購買生活必需品且當天必須返回。進出小區人員按「通行證登記 掃碼 測溫 戴口罩」管理。
截至4月6日24時,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62例;有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62例。其中,4月6日新增的20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均由綏芬河口岸入境。一天增長20例,對於綏芬河這樣的小城來說,已經是相當嚴峻了!更重要的是,累計確診已經62例了,如果再加上無症狀感染者,已經突破100例了。
綏芬河市,這個僅有七萬人的邊境小城,在全國態勢向好之際的地區形勢的突然急轉直下,頻繁進入人們的視野。那麼為什麼綏芬河市的疫情如此嚴重呢?
這是因為綏芬河市是東北對外的黃金通道,不僅風景秀麗,而且與俄羅斯接壤,是我國東北對外開放的重要城市,也是全國首個盧布使用試用地區,作為連接亞太地區的黃金通道,綏芬河一直以來都著它的特殊地位。由於位於中俄交界處,使得這個地方的人們普遍會講俄語。當年沙俄殖民東北期間,在修建西伯利亞鐵路的幾種方案之中,沙俄人選擇將鐵路取道綏芬河地區,由此綏芬河便成了一個重要的連接點,與俄羅斯遠東最發達的城市符拉迪沃斯託克(舊稱海參崴)相連。綏芬河是中俄邊貿的重要口岸,這裡的貿易額,在中俄貿易總量中,佔了40%。現在它也成為在俄16萬華人從俄羅斯疫情中撤退的唯一的生命通道。隨著俄羅斯的疫情日益嚴重,這裡也便成為俄羅斯疫情輸入病例最為嚴重的地區。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中俄邊境的重要通道——綏芬河市。
綏芬河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轄區面積460平方公裡,總人口7萬,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接壤,邊境線長27公裡,有公路、鐵路兩個國家一類口岸,鐵路部門年過貨能力1041.78萬噸,是我國沿邊開放重點口岸和黑龍江省對俄經貿合作主通道,在「一帶一路」倡議「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前沿窗口、開放平臺和戰略樞紐作用。
1903年中東鐵路通車後,綏芬河市曾與哈爾濱、海參崴得到同步發展,俄日英等多個國家使節齊至、商賈雲集,時稱「國境商都」。1975年建市,1992年被國家批准為首批沿邊擴大開放城市,2016年國務院批准設立綏芬河-東寧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榮獲「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木業之都」等稱號,被國家確定為「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特色發展之路18個典型地區之一」。
建制沿革
綏芬河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先後隸屬於唐、金、明、清等朝代,唐稱「率賓水」,金稱「蘇濱水」,明稱「速頻江」,清代始稱「綏芬河」。「綏芬」一詞源於滿語,錐子之意,指在這條河裡生長著一種尖銳如錐的釘螺。綏芬河原屬清代內陸地區。1860年中俄籤訂《北京條約》,始與俄國接壤,成為邊境地區。19世紀末,沙俄開始修築中東鐵路,在綏芬河河岸的東寧縣三岔口建立第五車站,命名為綏芬河站。後因地質結構原因,向北移動50公裡,成為現在綏芬河市的所在地。
1903年1月 清政府設立「總理綏芬河鐵路交涉局」,始有綏芬河地名之稱;1923年3月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公署設綏芬河市政分局;1927年4月國民政府成立東省特別行政區綏芬河市;1933年7月綏芬河公署成立,隸屬偽北滿特別區公署;1939年6月綏芬河劃為綏陽縣管轄,改為綏芬河街;1946年3月綏芬河區成立,歸綏陽縣管轄;1948年9月東寧、綏陽兩縣合併,縣委縣政府及直屬機關遷至綏芬河區;1952年1月綏芬河軍政委員會成立(廳級),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東寧縣委縣政府及直屬機關遷至東寧區;1956年3月綏芬河區撤銷,改為綏芬河鎮和北寒蔥河鄉,隸屬東寧縣;中共綏芬河軍政委員會黨組成立,隸屬黑龍江省委和牡丹江地委雙重領導;1958年9月綏芬河鎮和北寒蔥河鄉撤銷,成立綏芬河中蘇友好人民公社;1964年10月綏芬河中蘇友好公社撤銷,分別成立綏芬河鎮公社和建設公社,隸屬東寧縣;鎮公社同軍政委員會合署辦公,軍政委員會隸屬牡丹江地區專署;1968年2月綏芬河軍政委員會撤銷,設綏芬河區,縣級建制,隸屬省委和牡丹江地區雙重領導;1973年6月綏芬河區撤銷,地方工作綏芬河公社和建設公社領導隸屬東寧縣;1975年8月國務院批准綏芬河成立市(縣級、地轄);1983年10月牡丹江行政公署撤銷建市,綏芬河市改為省轄市,牡丹江代管;1984年12月綏芬河市被省委省政府批准為省轄計劃單列市2011年7月綏芬河市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省直管試點市。2017年11月省委、省政府中止綏芬河市省直管市試點,重新劃歸牡丹江市管轄。
地理環境
綏芬河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44°23',東經131°9',東與俄羅斯遠東最發達的濱海邊疆區接壤,邊境線長27.5公裡,綏芬河市處於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是中國通往日本海的陸路貿易口岸之一。
綏芬河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年平均降水量為650-70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間2614小時,年總降水量782.5毫米,空氣良好天數達到345天左右。夏季平均氣溫22.5℃。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群山環繞,清爽宜人,是天然氧吧和避暑勝地。
自然資源
綏芬河市域內林地面積336.2平方公裡,有林地面積335.86平方公裡,蓄積量357萬立方米。全市有喬木樹種20多種、灌木100多種,其中喬木有紅松、水曲柳、黃菠蘿、胡桃楸等珍貴樹種。截止目前,全市已發現礦產有泥炭、膨潤土、沸石、磚瓦用粘土、建築用砂、石、地下水、礦泉水等8種並開始加已開發利用。
歷史文化
綏芬河口岸開通有百年的歷史,綏芬,滿語是錐子的意思,因為綏芬河裡生長著一種尖銳如錐的釘螺,滿族人因此而稱它為綏芬河。綏芬河的建築文化,就概括了綏芬河的歷史文化、開放文化、邊貿文化、邊關文化和宗教文化。綏芬河的建築形式,之所以是俄羅斯建築風格,有地理因素,也有著歷史原因。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的籤訂,使綏芬河成為邊界地區,變成了口岸站。1897年,中東鐵路開工,1903年全線通車。中東鐵路通車後,來自俄、日、英、法、意、美、朝等國的使節紛至沓來,各國商賈雲集小鎮,給綏芬河帶來了西方的商品,同時也將其文化和建築風格予以傳播。具有濃鬱俄羅斯風情的人頭樓,之所以能在上個世紀初期,赫然矗立在中國綏芬河的土地上,這其中蘊含的既有那段屈辱的中華民族史,也是開放文化、邊貿文化、邊關文化的縮影和見證。東正教堂的建成,又是一種外來宗教文化對綏芬河民眾的滲透。
綏芬河是個移民城市,建市之初人口僅有1.5萬人,市民來自祖國各地及黑龍江省各地市。各種思想潮流、風俗習慣、地區文化相互交織,並與西方文化特別是俄羅斯文化相互交融,使綏芬河成為異國風情濃鬱、文化多元融合的包容之城。市區內有很多中東鐵路開通後保存完好的歷史建築。主要有中東鐵路火車站,俄僑學校、赤查果夫茶莊(人頭樓)、東正教堂、俄領事館、中東鐵路員工宿舍(大白樓)等幾十處歷史文化建築。也有近年來建設的博物館、秘密交通線紀念館、和平友誼天使嘎麗婭紀念碑和紀念館等文化場館。市內道路標誌、商店招牌和廣告用語多用中俄文版面,充滿異域風情。綏芬河市民及商家店員均會講俄語,被譽為「會說俄語的城市」、「中俄友誼城」。綏芬河市與俄羅斯17個城市、日韓9個地區開展常態化人文交流,建立國際友城16對。綏芬河市先後三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文化先進市」、「中國改革開放30年十八個典型地區之一」等榮譽稱號。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為綏芬河市題詞「百年口岸」。俄羅斯總統普京為綏芬河題詞「俄中友誼就是相互理解、信任、共同的價值觀和利益,我們將銘記過去,展望未來」。
經濟發展
2018年,綏芬河縣域經濟綜合實力蟬聯全省十強縣首位。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增長3.1%,公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8.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1%,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4.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2.1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實現21.9億美元,口岸過客111萬人次,過貨1053萬噸。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7276元和21047元,分別增長6.6%和8.5%。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1.7億元,比上年增長6.5%。2018年,新增5項境外投資,投資總額2236.8萬美元。
沿邊開放以來,綏芬河市藉助國家賦予邊境地區的優惠政策,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大力開拓兩個市場,口岸戰略地位日益突出,區域競爭優勢愈發明顯。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增長3.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2.1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實現21.9億美元,口岸過客111萬人次,過貨1053萬噸。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7276元和21047元,分別增長6.6%和8.5%。
綏芬河市因口岸而活,因貿易而興。綏芬河市有鐵路口岸、公路口岸兩個國家一類口岸。開放以來,綏芬河市充分藉助國家賦予邊境地區的優惠政策及俄羅斯自由港政策帶來的新機遇等,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迅猛發展,形成了一般貿易、邊境貿易和民間互市貿易同步推進,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共同發展的格局。目前,綏芬河市外貿企業已與亞、歐、非、南北美、大洋洲的上百個國家,5000多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截止到2018年末,外貿進出口總值、口岸過貨、口岸過客分別累計完成21.9億美元、1053萬噸、111萬人次。
2018年綏芬河市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民生和社會事業支出實現五年連續增長,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7276元,比上年增長6.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047元,比上年增長8.5%,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65 %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