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追星現象議論文
2023-07-01 14:25:33 2
追星似乎是一種潮流,也是一種現象。我看追星現象議論文怎麼寫,看看下面的範文吧。
我看追星現象議論文一: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21世紀,追星已成為一種流行的時尚,各個年齡段的人們有著自己不同追求的明星,人們茶餘飯後經常談到的都是關於明星們的種種事件,自己的衣著服飾、行為舉動都效仿著自己的明星,甚至有些人為了自己的明星連尊嚴都可以不要!可見,追星這一現象在社會中是很普遍的,那麼怎樣追星才會有更好的結果?
盲目地追星最終會有意想不到的糟糕結果。28歲的蘭州女子楊麗娟苦追偶像劉德華13年,致使傾家蕩產,父親為圓女兒心願竟賣房籌款。然而,這位終於見到了偶像劉德華併合影的女粉絲仍不滿意,其父也因為劉德華沒有安排足夠多的時間與女兒私下會面而跳河身亡。楊父在遺書中寫道:我們孩子為能見你一面作出了驚天動地的犧牲,已經付出了13年的青春代價,幾乎把命都搭上了。父母為孩子實現見你這麼個小小的願望也已經債臺高築..在遺書中,楊父講述了13年來女兒為見劉德華所作出的努力和付出的代價,他想以死來傾訴女兒13年來的苦心,並希望香港政府能夠幫他照顧楊麗娟和她的母親。楊麗娟的後果告訴我們,盲目追星到最後只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我們不要在崇拜中迷失自我,即使追星也可以從中學到對自己有益的東西。美國總統的柯林頓,也是少年時受到政治明星肯迪尼的感召,而立志像甘迺迪那樣去當美國總統的。柯林頓出身貧寒,是從美國偏遠小州阿肯色州走向白宮的。小時候的柯林頓原想將來當一名醫生、記者或做一個音樂家。然而1963年的夏天,一次機會,讓他目睹了當時國際政壇明星美國總統甘迺迪的風採,並為之傾倒。當總統甘迺迪握住這位阿肯色州小男孩雙手的時候,他並不知自己的明星風採影響了柯林頓的一生,美國總統成了柯林頓人生的目標。那年柯林頓才17歲。他從華盛頓一回到故鄉阿肯色州,見到他母親第一件事就是打一包,拿出他和總統握手的照片讓母親看。他母親說:我看懂了他的表情,他的心思,我知道他日後要幹什麼。於是,柯林頓拒絕了路易斯安那州提供的音樂學院獎學金(儘管他有出色的音樂才能)。他千裡迢迢來到華盛大頓特區喬治城大學。20年後,他終於走入了白宮,成為他少年時代就夢寐以求的那顆星美利堅合眾國總統。柯林頓的事例告訴我們不要盲目地追星,要把自己的明星當作自己的榜樣、目標,向著這個目標努力前進!
盲目追星既不是信仰,也不是目標,而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最容易使人迷失自我。我們不要在崇拜中迷失自我,要為自己樹立一個明確的目標,把它當作自己的明星去追逐,去奮鬥達到。
我看追星這一現象,不能盲目追星,而應該樹立明確的目標,不在崇拜中迷失自我。這樣的追星才是有益的!
我看追星現象議論文二:
「你偶像是誰?你有他的寫真集嗎?你看過他演唱會嗎?……」我不屑一句,「我不追星。」現在社會,追星成為了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說不追星在班裡和同學們是沒有共同話語的——比如我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大部分追星的人,都是因為明星長得帥、長得美,就盲目的追求他們的美貌,為他們神魂顛倒。看著他們為偶像的瘋狂,我被震驚了。有人為了買到自己偶像演唱會的門票,不惜身體健康半夜帶著黑眼圈坐在電腦前搶購門票;有人為了買到偶像穿過的衣服,用過的東西,不顧父母阻撓,不惜傾家蕩產……我笑了,真的覺得他們好愚昧,明星,他也只是一個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只是名氣大了點罷了。為他們寢食不安,為他們願意放棄一切。作為一名學生,到頭來,不都是什麼也沒得到。荒廢了學業,浪費了青春。
不是不贊同追星,只是覺得作為一名學生,應該適可而止。而且追的明星不該是反面教材,那樣會讓自己誤入歧途;追星不能只看到明星的外表,應該追求明星們的高尚精神,以他們為學習的目標,完善自己的個性。猶如我的哥哥,他曾經是一個成績很差的學生。他很喜歡劉翔的堅持不懈,遇困難不退縮。於是他以劉翔為目標,經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追星是一門學問,作為一名正處於求學階段的學生,希望大家不要迷失了方向,誤入了歧途。
我看追星現象議論文三:
當今社會,「追星」也成了一種時尚。「追星」,就像社會生活給青少年出的選擇題,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還是獨立思考、理性行動,需要我們找出正確答案。
其實,「追星」不一定是壞事,它也有好的一面。明星們哪個沒有堅強的意志?沒有優點?主要還是在於我們如何抉擇。明星們對我們是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的,有的人會夢想著將來能成為明星,這就需要有件事的文化功底。更何況,「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明星的前提條件便是能吃苦耐勞、有堅強的意志。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剛剛卸任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莊園舉辦了一場慈善晚宴,旨在為非洲貧困兒童募捐,應邀者都是富商和名流。晚宴即將開始時,小露西來到莊園門口,她手裡捧著瓷罐。
「抱歉!除了工作人員,沒有請柬的人不能進去。」保安說。
「叔叔,慈善不是錢是心,對嗎?」小露西問保安,保安愣住了。
「我知道收到邀請得人有很多錢,他們會拿出很多錢,我沒有那麼多,但這是我所有的錢,如果我真的不能進去,請幫我把這個帶進去吧!」說完,她把儲蓄罐遞給保安。
巴菲特被她深深感動了,把她帶進了莊園。當晚,巴菲特捐出了300萬美元,比爾·蓋茨捐出800萬美元,而僅捐出30美元25美分的小露西卻成為了當晚的明星!
顯然,我們對明星的理解始終停留在華麗的外表、排場等方面。真正的明星,需要的更是一顆博愛之心,需要以自己的吸引力來感染其他人奉獻出愛心。再如「壹基金」的創始人李連杰,他說「演戲是我的職業,而公益慈善是我終生的事業。」我們真正應該崇拜的、追隨的,應該是他們身上這種奉獻精神,是他們無私的愛心。
「追星」,不應該用「盲目」之類的詞來形容,只是得自己把握好分寸,尋找到適當的目標。這樣的「追星」,才有意義、有價值,才是我們應推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