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哪個少數民族最多(懷化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下轄多個民族自治縣)
2023-07-01 14:45:01 1
先來說一說麻陽,麻陽苗族自治縣,隸屬湖南省懷化市,位於湖南省西部、懷化市北部,東與辰谿縣相連,南與鶴城區、芷江侗族自治縣接壤,西與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交界,北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瀘溪縣毗鄰。縣域面積1568.19平方千米,下轄10個鄉、8個鎮。截至2020年11月,麻陽苗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31.33萬人。麻陽苗族自治縣地處武陵山脈、雪峰山脈之間,屬沅麻盆地,呈西南至東北走向;世代居住著苗、漢、土家、侗、瑤等兄弟民族,其中以苗族為主。焦柳鐵路、渝懷鐵路、209國道、308省道、吉懷高速公路、張吉懷高速鐵路過境。境內盛產大米、柑桔、曬紅煙、小籽花生、無籽西瓜、白鵝、大麻鴨、大棚反季蔬菜等。
麻陽十八怪,是麻陽盤瓠文化的特例,是麻陽盤瓠文化的民間諺語詮釋。它闡明了麻陽秉承古苗遺風的服飾習慣、獨具個性特徵的飲食習慣、記實農耕文明的居住習慣、圖解母系傳統的婚嫁習俗、保留蠻夷土語的語言習慣、反映苗族風情的生產習慣、遺存狩獵傳統的養殖習慣、緣於鬼神崇拜的民間禁忌八個方面的民間習俗。
盤瓠族人被稱之為「蠻夷」。傳說盤瓠後人成年後,其母帶領他們到王宮去見「嘎婆」(外婆)、「嘎公」(外公),他們「衣服褊褳,言語侏縭,飲食蹲踞,好山惡都。」「言語侏縭」,是因為他們講的是土語,也就是自己的民族語言。儘管麻陽地處「苗疆前哨」,歷為官兵爭奪之地,並經過數千年漢文化覆蓋,語言基本漢化,但麻陽盤瓠後裔一直保留著自己的「蠻夷」土語,特別是在日常稱呼語上體現得尤為突出。「喊媽叫奶奶」,就是這一文化現象的體現,至今麻陽上山區苗民還是如此。另外如上面提到的「嘎婆」、「嘎公」,還有「滿滿」(祖母)、「嬢娘」(嬸娘、姑姑)、「亞亞」(伯父)、曼曼(叔叔)、「大大」(哥哥)等,都一定程度體現了麻陽「蠻夷」土語的語言習慣。
⑴「短褲穿在長褲外」。反映的是麻陽苗民秉承古代苗族先民遺風的服飾習慣。麻陽「熟苗」自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後,官府強令「服飾宜分男女」,於是男子「下穿超襠褲,褲簡短而大,腿上布綁腿」,女子下著長褲,並喜「配上一個別致的抹裙(圍腰),裙上繡有花鳥圖案」,以精緻花帶繫於腰間。
⑵「麵條像褲帶」。麻陽「麵條」以無糯性粳米(麻陽叫「鋼米」)浸泡磨漿,置約50cm×40cm矩形鐵(鋁)皮「鍍盤」中敷勻呈膜狀,放鍋中蒸熟後,取出捲成圓柱狀,名曰「露兜面」。粳米剛脆易碎,故食用時切成約50cm×3cm的粗長條,長、寬均較普通麵條要超出好幾倍。
⑶「酸菜罈壇一排排」。 麻陽幾乎家家都有酸菜罈子,少的幾個,多的十幾個乃至幾十個。酸菜罈一般都是陶製品,有翻水和覆水兩種。味美可口、老少皆宜的麻陽苗家罈子菜有兩種:一種是水泡酸菜,如水酸菜、泡蘿蔔、泡辣子等;一種是幹制醃菜,如青菜醃菜、蘿蔔醃菜、野藠醃菜、酢肉、酢魚、酢(青)菜、酸辣椒、酸蘿蔔、酸豆角、酸野蔥、粉辣子等,是苗鄉居家常用、日常待客的普通食菜。酸食有防病健胃之藥用,酸食有除惑提神之功效,酸食有防腐保鮮之功能。人類長壽,確應有幾份酸的功勞。麻陽是2007年首批命名的「中國長壽之鄉」,高齡老年人口比例,僅次於廣西巴馬和江蘇如皋。長壽是多因素的,這其中應該包含有「吃酸」的因素。
⑷「辣子當主菜」。「酸菜罈壇一排排」,這揭示了麻陽苗族食菜以酸辣為主的傳統。但是「苗人的喜食酸味,當非生性好酸辣,或因苗疆處於腹地,距海太遠,附近又無鹽井,得鹽頗不易」,所以「在無鹽時代,只有多食酸辣以促進食慾,累世相傳,至今雖已有鹽,但仍保存好食酸辣的特性」。麻陽民間尚有「三日不呷酸,行(走)路打趔趄」,「一日不呷辣,行路滾下喇(坡)」的說法。
⑸「三個蚊子一盤菜」。麻陽習慣把蜂窠內已經長翅成型但尚未能展翅飛舞的幼蜂與蜂蛹一起煎炒,猛一看,長翅幼蜂似碩大無比的「蚊子」靜臥碗中。
⑹ 「雞蛋串起賣」。「三月三,楂泡裸幹」,每逢農曆三月,漫山遍野的油楂樹上,掛滿脫皮後乳白色不規則球形的「楂泡」,質脆味甘,鄉民多爭相採集,以草根、藤蔓串之,一串串「楂泡」,遠觀活像串起來的「雞蛋」。
⑺「花生煮起賣」。人們對「幹吃」花生見慣不驚,對帶著泥土香味還沒有褪盡的「水煮」花生卻不禁稱奇。
⑻「茅廁樹在大門外」。麻陽房屋多為建於平地的平房,結構當為「吊腳樓」變異,分兩層,樓上堆雜物、或做客房;樓下住人,房間多鋪「地樓板」;吊腳樓底層的廁所、畜圈、柴房移建屋旁,與住房分開。
⑼「門檻過膝蓋」。麻陽氣候溼熱,山中多蛇蟲,人為蛇蟲所害,人與蛇蟲同眠,時有發生。故住房串聯屋柱的「地腳枋」寬盈尺,離地約半尺(常鑲以「地線巖」封閉),裝木壁時,門檻常另鑲約3寸高木枋,合計約60cm高。
⑽「鬥笠當鍋蓋」。麻陽每逢節日又多喜蒸米做粑,如「過社」的社飯,端午的粽粑、桐葉粑,重陽的餈粑、桐葉粑,保冬節、過年的餈粑、「印盒粑」等,所以苗家多置有圓筒狀甑桶。甑桶普遍巨大,直徑常達兩尺有餘。有竹質甑蓋,呈圓球蓋狀,似遮雨工具鬥笠。
⑾「馬路當大街」。麻陽建縣至明清時代,由於經濟處於自給半自給的農業經濟,加之兵燹頻仍,因此商業發展遲緩,市場交易時間短,時至1982年,麻陽的圩場設施,仍很簡陋,甚至「以路為市」。
⑿「背著孩子談戀愛」。「背」,乃麻陽土語,意即「懷」。反映的是古代苗族「坐家」婚俗。
⒀「喊媽叫奶奶」。麻陽盤瓠後裔一直保留著自己的「蠻夷」土語,特別是在日常稱呼語上體現得尤為突出。如「嘎婆」(外婆)、「嘎公」(外公)、「滿滿」(祖母)、「嬢娘」(嬸娘、姑姑)、「亞亞」(伯母)、曼曼(叔叔)、「大大」(哥哥)等。
⒁「婆婆爬樹比猴快」。歷史上,麻陽苗民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得不回到狩獵、採集的人類初期生產狀態,以獲取生存的必要食物。由此,麻陽苗族女性,不僅能勝任重體力農活,尤其擅長的是活躍於山林,發揮其特有的身體靈巧的特長。
⒂「小豬扛起賣」(「小雞扛起賣」)。麻陽苗民發明了一種實用多山環境的專門用於肩扛的工具「肩架」,即以兩根分杈樹幹或兩根圓木條上端扎「杈」,兩「杈」等肩寬,上固定木板或厚樹皮做成的不規則「圓槽」,「槽」中放需搬運物品。苗區習慣買賣「架子豬」(三十斤左右),常用「肩架」扛至市集(也常常在「槽」中綁一圓柱狀大竹籠,裡面放多隻雞、鴨、鵝之類家禽,以方便搬運)。
⒃「豬比狗跑得快」。養豬是麻陽農家的主要家庭副業之一。昔日麻陽民間有「一條婆娘一條崽,一棟房子一條豬」的說法。麻陽山區居民習慣於「放養」禽畜,牛、豬、雞、鴨、鵝等,大多放野外自由覓食。「牧豬」,是麻陽特有的風景。長時間在野外奔跑,麻陽農家豬,肉精而筋緊、腿壯而有力,可謂「身輕如燕」。
⒄「三腳架架搖不得」。緣於祖先崇拜。麻陽苗家多在堂屋、灶前的火爐塘設有三角架,用於架鐵鍋、鼎罐以煮飯、炒菜、燒水。相傳,三腳架乃三位祖先變化而來,如果未經禱告搖動或踩踏,則是對祖先的極度不敬,會給主人帶來無妄災禍。
⒅「門檻坐不得」。緣於原始「血忌」傳統。原始社會人們認為「血」中存在一個具有生命力的靈魂、一個左右人類生死的「魔力元素」,由此人類形成了一個關於「血氣」的生命觀念。「視血為忌,見血為避」,特別是對女性處女膜出血的恐怖。經歷過幾千年血與火的刀劍恐怖和大量族人倒在血泊裡的事實後,麻陽苗民和其他地區的苗民一樣,對「血氣」無疑會產生極端的恐怖和極度的忌諱。在象徵安全和依靠的家中,對於有「防護」意義的「門檻」就表現出嚴格的「血忌」傳統觀念——「門檻坐不得」——他們認為婦女坐了門檻,就會辱沒家神,會使主人家破財絕嗣。
麻陽的三張國字號和四張省字號
麻陽的三張國字號和四張省字號品牌國字號----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麻陽縣依託繪畫、地方歌舞戲曲、民風民俗民情等民間文化資源優勢,每逢傳統節日組織民俗文化演出活動,並逐漸形成規模。近年來,先後有350餘幅作品在國內外參展,16幅作品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出版物上發表,26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永久收藏。1988年,國家文化部命名麻陽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國字號---中國長壽之鄉-麻陽「八十能種田,九十還爬樹,百歲穿針線」的璀璨壽星,已成為錦江河畔一道靚麗的風景。2005年,在「中國長壽之鄉」專家委員會的指導下,縣委、縣政府積極申報「中國長壽之鄉」。2007年2月,省人民政府正式將麻陽命名為「湖南省長壽之鄉」。同年12月,首批「中國長壽之鄉」命名授牌儀式在廣西桂林隆重舉行,麻陽成為全國首批被正式命名的兩個長壽縣之一。藉此,該縣人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顯著增強,對外形象明顯提升國字號---中國冰糖橙之鄉麻陽縣現有冰糖橙種植面積達14萬畝,年產量22萬噸,產值3.3億元,是全國最大的冰糖橙基地。2003年、2004年、2005年連續三年榮獲湖南(國際)農博會金獎,產品遠銷全國30個省市200多個城市。2000年,國家林業部編印的《中國名優土特產年鑑》將麻陽命名為「中國冰糖橙」之鄉。省字號----錦江泉1956年創建的「湖南省四大地方名酒之一」錦江泉 省字號----湖南省盤瓠文化研究基地2000年授牌的「湖南省盤瓠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盤瓠文化研究基地 省字號----湖南省書法之鄉2007年授牌的「湖南省書法之鄉」 省字號----革命老根據地200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認定的「革命老根據地」。 |
#懷化頭條##湖南頭條##金粉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