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小說閱讀理解的答題方法(初中閱讀理解技巧)
2023-06-21 19:25:34 3
一、重要概念
小說主要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展示人物的性格,表現中心意思的。因此,理清情節線索,把握故事情節,是讀懂小說的關鍵。小說的故事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時前有「序幕」,後有「尾聲」。縱觀近幾年中考語文試題的小說閱讀,概括故事情節的試題仍佔有一席之地,所以,有必要和大家一起來作個解 析。小說閱讀試題中涉及故事情節的考點主要有:
1.分析小說的情節結構。
2.找出小說的情節線索。
3.概括小說的主要情節。
4.賞析小說某個具體的情節。
5.賞析小說情節中運用的藝術手法。
二、知識講解:
小說閱讀大體分為以下三步:1、瀏覽全篇,理清要素;2、析取各要素的意義,明確作品的意圖和主旨;3、研讀題幹,比對文本,整合前兩步結論作答。
中考命題方向:賞析故事情節;賞析人物形象;賞析環境描寫;鑑賞表達技巧;探究作品意蘊。
鑑賞故事情節
1、小標題式概括
(1)圍繞小說中的某一線索進行概括:如《最後一節課》,按時間線索可概括為:上學路上→上課之前→上課經過→宣布放學。
(2)按故事發展過程進行概括。如孫犁的小說《蘆花蕩》可概括為:背景(引子)——護送(開端)——受傷(發展)——報仇(高潮和結局)
2、表達式概括
依據線索,按「何時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分析情節作用
一、內容上是指情節與環境、人物、主題、讀者之間的作用﹔
1、從情節與小說環境的關係角度考慮,常用術語有突出(烘託、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使環境更具典型性等﹔
2、從情節與人物形象的關係角度考慮,常用術語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現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畫了人物....的心理等﹔
3、從情節與小說主題的關係角度考慮,常用術語有揭示(表達、寄託、暗示)了....的主題,深化主題,突出主題等﹔
4、從情節與讀者感受的關係角度考慮,常用術語有設置懸念、吸引讀者注意力、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發讀者思考等;
二、結構上是情節與情節之間的關係
5、從情節與其他情節的關係角度考慮,常用術語有埋下伏筆、設置懸念、鋪墊照應、推動情節發展、對比襯託、承上啟下等。
這類題型的規範的答題格式一般為:
作用點 體現點。所謂「作用點」是指作用是什麼,一般要用術語來答;所謂「體現點」是指這個作用在文中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必須結合文本具體內容分析。
小說開頭段作用
小說開頭常用的兩種方式及各自的作用:
(1)懸念式:引出下文,並引起讀者思考,吸引讀者閱讀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說主題。
(2)寫景式:渲染氣氛,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或環境;寄託人物的思想感情。
小說中間段作用可以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慮:
(1)補充敘事,揭示矛盾關係。
(2)照應前文,或為後面的情節發展做鋪墊或埋伏筆。
(3)推動情節發展或轉折。
小說結尾段的作用
(1)出人意料式:這種結尾,從結構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突起波瀾,猛烈撞擊讀者的心靈,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從表現手法上看,與前文的伏筆相照應,使人覺得在情理之中。
(2)卒章顯志式:這種結尾往往有解釋懸念,揭示主題的作用。
典型例題
早起
羅瑞花
①在我的記憶裡,母親每天黎明即起,借著從窗戶透進來的微微光亮,拿木梳梳理好短髮,用髮夾夾好,精神利落開始一天的忙碌。
②在勤勞的農家是沒有一個閒人的,只要不生病就不會停下手中的活。八十多歲的桂鑫爺爺大清早就在庭院裡編竹篩竹籮、扎竹掃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變出許多物件:快九十歲的白秀奶奶天一亮就坐在門口在乾瘦的腿上搓麻繩;在天剛破曉的寒氣裡,男人扛鋤趕牛往田野走去,女人穿梭於廚房、菜園,小孩子幫著打掃庭院、生火煮飯、看管弟妹、餵養雞鴨……
③爹是一個沒有土地情結的農民,在村裡做木工、碾米、發電,後來又開代銷店做生意。爹腦子活絡,不斷改善著家裡的經濟狀況,但田裡、土裡、家務活全落在娘身上。娘對待農事一絲不苟,按照時令精耕細作,一鋤土都不放過。在摘茶插紅薯的季節,娘幾乎是四點鐘起床,提著馬燈來到地裡,就著朦朧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天是在一鋤一鋤的土塊、一片一片的茶葉裡亮起來的。
④我兒時最初的早工是放鵝。天地間瀰漫著潤潤的泥土氣息,毛茸茸的小鵝吃著沾滿露水的青草,當太陽興高採烈地跳出雲層,小鵝細細長長的脖子飽脹成了拔河那樣的粗麻繩,我就可以趕著它們回家了。
⑤到七八歲時開始跟著姐姐去茶山摘茶葉。我們背著籮筐,揉著惺忪的睡眼,為著小販挑擔上漂亮髮夾或書店玻璃櫃中的連環畫,在白霧茫茫中向茶山走去。早飯時娘過秤,秤桿下給錢,摸著那一個個硬幣真是最愜意的事。最辛苦的是輪到家裡為隊裡的牛割草。我一直不知道牛的舌子是怎麼長的,竟然最愛吃兩邊有鋸齒的葦草,割的時候手指要握緊葦草,稍松一下葦葉的鋸齒就會讓手鮮血淋漓。
⑥有趣的還是清早去撿菌子。雨後的早晨格外清爽,微風一吹,去了瞌睡來了精神。松樹林子裡,各種菌子比雨後春筍更肆意生長,它們是一窩一窩的,藏得緊,不輕易示人,尋找它們仿佛像尋找一一個躲貓貓的夥伴。但不管它們怎麼躲也躲不過我們這些山裡孩子賊亮賊亮的眼睛。黃黃的樅樹菌、雪白的竹葉菌、紅紅的米漿菌,都是稀鬆平常的菌子,隨見隨撿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綠的青頭菌很是惹人喜愛,如果能遇上修長白暫還穿著荷葉裙的雞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我們一背簍一背簍地從山上背回菌子,在廂房木地板上堆成小山。娘把吃不了的菌子擇淨曬乾,到春節時炒臘肉,把雞腿菌磨成粉調菜,比味精還鮮。
⑦在娘的薰陶下,我成了一隻早起的鳥兒。當別人還沉在昨天的煩悶裡夢囈,或者醒在溫暖的被窩裡猶豫,我已經在晨曦中,在微風裡,動起來了,從身體到思想。面對冉冉升起的太陽,我只想滿腔熱情地投入生活,想跑步想打球想跳舞想大聲地朗讀,想告訴世界,我醒了。
⑧梭羅說,黎明是大自然對人類最寶貴的恩賜。我喜歡看天一點點亮起來,如一個睡醒的孩子欣欣然睜開眼。我看到環衛工人清掃完最後一片落葉坐下來點燃了一支香菸:看到小販支起他們的攤位開始熱氣騰騰地買賣;看到菜農挑著滿筐的嫩綠從不同的小巷匯集到街口子:看到學生打開課本,用世界上最美的姿態,最美的聲音,迎來早晨第一縷陽光。
⑨早晨起來,我看到每一個生命都蓬勃飽滿,如一樹一樹的花開。
1.本文重點寫我在娘的薰陶下早起的往事,請選用原文詞語填空。(2 分)
放鵝→__________→割牛草→__________
2.第②段和第⑧段都寫了其他人的早起,有什麼作用? (3 分)(情節作用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摘茶葉 撿菌子2.答:第②段寫早起的人,一是有交待(社會)環境的作用,即這是一個勤勞的鄉村,二是為引出母親的早起,全家的早起(或作鋪墊、映襯)。第⑧段寫早起的人,從內容上是拓展文章內容,從主旨上起深化主題的作用——早起的無數的人,匯成了這個社會發展的動力,他們默默付出創造出了生活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