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坦克炮塔是不是電動(被動的義大利早期坦克結局如何)
2023-06-21 14:59:05 2
義大利軍隊的第一支坦克分隊建立於1918年12月,命名為定擊車連。它僅裝備兩輛「菲亞特」2000坦克和6輛「雷諾」 FI-17輕型坦克。1921年後,這支坦克分隊改稱為獨立坦克連,裝備也換成了「菲亞特」3000輕型坦克。這種狀態一直保持到20年代末期。
義大利早期坦克
在這裡,我們結合義大利軍隊參加的戰役,義大利坦克在戰役中發揮的作用綜合加以介紹,使我們1對二戰中義大利坦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到了1936年,也就是墨索裡尼上臺的第4年,義大利軍方更加幣視坦克的發展,坦克分隊不再是步兵的組成部分,而成為 支獨立的兵種。這一年,在羅馬建立了坦克中心,1937年組建了義大利的第一個坦克團,名義上編有5個營。
菲亞特2000型坦克
這個團的裝備開始時是「菲亞特」 3000輕型坦克,後來以1.3(CV33)超輕型坦克為主。在1935年10月至1936年5月,義大利軍隊入侵並佔領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全境的戰鬥中, 13坦克首次亮相。事實證明, 1.3坦克還是很有效的,「它幾乎到處都可以伴隨步兵」。儘管當時衣索比亞的總兵力達50萬人,而入侵的義大利軍隊的兵力只有30萬人,但是,埃軍的武器裝備落後,沒有反裝甲武器,所以,儘管意軍裝備的僅是超輕型坦克,仍然能夠所向無敵,在戰爭初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實戰還證明, L3坦克能克服複雜的地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對二戰中義大利坦克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CV33)超輕型坦克
在這次戰爭中動用的坦克數量: 1935年初,在意屬東非有82鋼坦克; 1935年入侵開始時,有157輛坦克; 1936年4月,動用的坦克數量達到498輛。不過,由於在這次戰爭中義大利的坦克並沒有遇到真正的威脅,只發現了"L3輕型坦克的方向射界有限」這一缺點,對1.3輕型坦克的改進反而不利。
1936年開始的西班牙內戰,是對義大利坦克的「真正的考驗」。義大利軍隊以「志願部隊」為名參加了1936年~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德意軍隊是站在佛朗哥叛軍一邊的,當時德軍有5萬人,意軍有15萬人,意軍成了幹涉軍的主力。德意兩國向佛朗哥叛軍提供飛機1650架、坦克和裝甲車1150輛、火炮2 700門,其中義大利提供了大部分武器裝備。
在西班牙內戰中,一支義大利的坦克一步兵縱隊曾創造過日推進100英裡的紀錄。但總的說來,義大利的1.3坦克表現不佳。它的防護力太弱,甚至反坦克槍就能擊穿它的裝甲。共和軍一方擁有蘇制T-26輕型坦克,上面裝有37mm或45mm火炮,對付13輕型坦克自然是綽綽有餘。1936年6月,意軍組建了第1機械化旅,編有1個輕型坦克營、1個輕型狙擊步兵團、1個摩託化炮兵連和1個工兵排。一年後,該旅改名為裝甲旅。後來,又組建了第2裝甲旅。
1937年3月,意軍在馬德裡東北的瓜達拉哈拉地區的戰鬥中遭到慘敗,「成為義大利機械化部隊受到指責的主要根據」。不過,義大利軍隊在西班牙內戰中吸取的最主要的教訓是, 「必須製造出優於13坦克的戰車」。這一點成為義大利後來研製M系列中型坦克和L6輕型坦克的契機。
M系列中型坦克有M11,M13、M14和M15幾種型號,以M13/ 40中型坦克為主。儘管這些中型坦克比1.3輕型坦克要強得多,但是,和盟軍的「邱吉爾」坦克和M3中型坦克相比,明顯處於下風,在北非戰役、義大利戰局中屢吃敗仗, 3個裝甲師兒乎被消滅殆盡。在一戰後期,盟軍中的英軍和澳大利亞軍隊甚至還用繳獲的意軍M13,M14克打擊德意軍隊。
在二戰期間,義大利還研製出一種輪式裝甲車,這就是AB40裝甲車,由著名的菲亞特公司生產1939年製成AB39裝甲車樣車1940年定型為AB40裝甲車。
AB40裝甲車
AB40裝甲車為4輪裝甲車,戰鬥全重6.851,乘員4人。AB40裝甲車有一絕,就是在車體前部和後部都有駕駛席,可以向前開,也可以向後開,就象當年有軌電車那樣。此外,它還有一對中間輔助車輪(腹輪),越野行駛時可以降下來,提高越野行駛能力。其主要武器包括裝在機槍塔上的2挺8mm機槍和車體尾部的1挺8mm機槍,火力較強。機槍塔可以360旋轉。尾部機槍的最大俯仰角為-60~ 189,方向射界左右各130,彈藥基數4008發。動力裝置為直列6缸汽油機,最大功率80hp(58.8kW)。最大速度為76km/h,最大行程400km。最大裝甲厚度9mm。
義大利坦克
隨後生產的AB41裝甲車,主要武器換裝為20mm機關炮,攜彈450發,最大俯仰角為-120~ 20。輔助武器為1挺8mm並列機槍,攜彈1992發。發動機的最大功率增大到88hp(64.7kW)。其火力比AB40裝甲車更強。最後投產的是AB43裝甲車,裝上了47mm火炮,彈藥基數63發。輔助武器為1挺並列機槍和1挺後機槍,口徑均為8mm,攜彈720發。發動機的功率增大到110hp(80.9kW)。最大速度為90km/h.AB40系列裝甲車裝備給義大利軍隊裝甲和摩託化師的騎兵和偵察分隊,總裝備數量達550輛。應當說, AB40是一種性能不錯的裝甲車,它「幾乎參加了二戰中義大利軍隊的所有的軍事行動"。在二戰中, 德軍和瑞典軍隊也使用過這種裝甲車。二戰以後,義大利的警察部隊仍在使用該車。「公羊"和「半人馬座」熟悉坦克裝甲車輛的朋友都知道,當今義大利軍隊的主力戰車是「公羊」主戰坦克和「半人馬座」裝甲車,怎麼在二戰期間就出現了「公羊"和「半人馬座」了呢?原來,「公羊」和「半人馬座」都是二戰期間義大利裝甲師的名稱。這樣一來,你該知道義大利軍方把最新的主戰坦克和裝甲車命名為「公羊」和「半人馬座",可謂寓意深刻。
公羊坦克
1939年4月,第1裝甲旅擴編為裝甲師,即第131「半人馬座」裝甲師,也稱為第1裝甲師。該師隨即投入到北非戰役中去,「參加了隆美爾的第一次勝利的反攻」,但在阿菜曼戰役中被擊潰, 1943年9月12日在義大利本土解散。第2裝甲旅於1939年2月擴編為第2裝甲師,即第132「公羊」裝甲師。該師參加了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的戰鬥。1942年9月,第2裝甲師在阿萊曼戰役中慘敗, 1942年11月解散。第3裝甲師,即第133「利託裡亞" (Littorio)裝甲師,於1939年底編成,在阿萊曼戰役中戰敗後與第1、第2裝甲師合併。義大利的3個裝甲師在阿菜曼戰役中一敗塗地,而在隨後進行的義大利南部、中部、北部戰役中,已由德軍的戰車「唱主角」。
義大利坦克
綜上所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和二戰初期,義大利軍隊,包括它的坦克部隊,不過是「捆綁在德國戰車上的走卒」而已。在這期間,義大利軍隊參加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也不算少,義大利的戰車也在歐洲和北非的土地上頻頻亮相。從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德意武裝幹涉西班牙內戰,到意軍入侵希臘,北非戰役,德意軍隊入侵巴爾幹,西西里島戰役 在義大利軍隊參加的戰役中,總的說來是輸的多,贏的少,明顯地表現出「懼強凌弱」的特點。德國軍隊也在二戰後期利用過義大利的坦克,看來義大利的坦克也成了德國戰車的走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