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邪臺刻石
2023-04-01 18:29:51 1
琅邪臺刻石為傑出的小篆代表作。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巡所到之處多立石刻碑,以宣揚他的統一業績。李斯為之書《琅邪臺刻石》、《泰山刻石》和《嶧山刻石》,記述所謂秦始皇"器械一量,同書文字"與"功蓋五帝,澤及牛馬"的殊功。二世元年,秦二世東行郡縣,於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從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復刻詔書於其旁。至宋代蘇軾為高密太守時,始皇刻石已泯滅不存,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辭,世稱二世詔文,也就是現在保存下來的琅邪臺刻石。今存原石本13行,計87字。殘石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琅邪臺刻石
現藏
中國歷史博物館
類型
小篆代表作
作者
李斯
創作年代
秦朝
目錄
1簡介
2原文
3創作背景
4李斯與琅邪臺石刻
5梁啓超對《琅邪臺刻石》的賞析
摺疊編輯本段簡介
刻石為標準體,孫過庭《書譜》說,"篆尚婉而通"。李斯被人們視為"小篆極則"。王澍評其書法"筆法敦古,於簡易中正有渾樸之氣,不許人以輕心掉之。"清楊守敬跋《琅邪臺刻石》說:"嬴秦之跡,惟此巍然,雖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氣自在,信為無上神品。"故頗為世重。琅邪臺刻石是最可信的秦代傳世石刻之一,刻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刻石高129釐米,寬76.5釐米,厚37釐米。今存原石本13行,計87字,筆畫接近石鼓文,用筆即雄渾又秀麗,結體的圓轉部分比泰山刻石更圓活,確為傑出的小篆代表作。殘石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摺疊編輯本段原文
琅邪臺石刻書文為秦丞相李斯撰寫,原文如下:
維廿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華,乃臨於海。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匡飭異俗,陵水經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鹹知所闢。方伯分職,諸治經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貞良。細大盡力,莫敢怠荒。遠邇闢隱,專務肅莊。端直敦忠,事業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歡欣奉教,盡知法式。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史記·秦始皇本紀》)
摺疊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琅琊刻石》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所刻,後半部分是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所刻。 琅琊臺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琅琊鎮駐地東南5千米處,三面臨海,海拔183米。據《吳越春秋》記載,春秋時代,越王勾踐于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攻滅吳國以後,為向北擴張以稱霸中原,曾徙都於琅琊,並在琅琊築臺,建「望越樓」。[1]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東巡郡縣,南登琅琊,於琅琊臺上刊刻《琅琊刻石》(前半部分),歌頌秦之功德。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春季,秦二世為威服海內而效法秦始皇巡視郡縣,東巡碣石、會稽等地。李斯同行,奏請秦二世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上刻詔書以彰顯先帝成功盛德,於是在《琅琊刻石》上加刻詔書(後半部分)。
摺疊編輯本段李斯與琅邪臺石刻
秦始皇嬴政統一中國後,曾多次出巡,所到之處,隨行人員李斯等即刻石頌德。此類刻石有《嶧山刻石》、《泰山刻石》、《之罘刻石》、《會稽刻石》等多處,《琅邪臺刻石》即此類刻石之一。
《琅邪臺刻石》原為四面環刻,後多剝蝕,現僅存西側部分字跡。此石原在山東諸城琅邪臺,現存中國國家博物館。古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們認為,現存秦刻石唯此為原刻。著名的《泰山刻石》,包括明安國藏"北宋拓本"均為翻刻。其中"靡"字不合秦篆規律即是有力證據。此刻傳為秦丞相李斯所書。李斯(?~前208),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入。曾從荀卿學習。入秦為廷尉、丞相。在輔佐始皇統一中國上起過重要作用。他曾同胡毋敬、趙高等整理文字,創造了小篆。但正史和當時的文獻中並無他善書法的記載。"號為工篆,諸山及銅人銘皆斯書也",是西晉衛恆首先提出的,後人多沿用此說。對於李斯,即對於秦代刻石,歷來評價甚高。如明趙宦光說:"秦斯為古今宗匠,一點榘度不苟,聿遒聿轉,冠冕渾成,藏奸猜於樸茂,寄權巧於端莊,乍密乍疏,或隱或顯,負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書法至此,無以加矣。"清楊守敬跋此碑說:"贏政之跡,惟此巍然,雖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氣自在,信為無上神品。"可謂推崇備至。
觀此碑工整謹嚴而不失於板刻,圓潤婉通而不失於輕滑,莊重典雅,不失為一代楷模。其他秦刻石,均為翻刻。
摺疊編輯本段梁啓超對《琅邪臺刻石》的賞析
1917年梁啓超積極參與了反對張勳復闢的鬥爭,復闢的迅速破產說明恢復帝制是歷史的倒退不得人心,梁啓超聯想到山東琅邪臺秦始皇刻石在清末突然墜海,便撰寫了《秦琅邪臺刻石》一文抒發對封建帝制結束的感慨。此文短小精悍,頗具意韻,也表現出他對文物的寶愛。全文如下:
原文
秦皇刻石六①。唐宋以還所傳者,嶧山、泰山、琅邪而已。然嶧山自杜工部已稱為棗木傳刻,泰山三十六字亦宋人摹本。琅邪臺片石巋然,閱兩千餘年。斯相遺蹟,賴此廑見。乃逮清季,石忽墜海,或謂毀於電。自茲先秦石墨,永絕天壤矣。此區區者,乃與帝王之運同斬,不亦異乎?茲拓"德"字可,"之"字漫渙,蓋嘉道間拓本,在惜非甚可珍,今後切成吉光矣②。丁巳十二月。
注釋
①: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刻石是七處:嶧山、泰山、琅邪臺、芝罘、東觀(以上五處都在山東,芝罘、東觀兩石刻位於煙臺芝罘島東西兩端,也是秦始皇射殺大魚的地方)、碣石(在河北昌黎)、會稽(浙江紹興)。
②:琅邪臺刻石是光緒二十六年四月(1900年4、5月間)因雷雨強擊而毀,1917年梁啓超有感而作此文。1921年至1922年有人專門到煙臺琅邪臺搜尋,找到不少散碎的石塊,經過湊合修補幸好大部分保留下來,只是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刻字已毀滅,僅留下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的補刻,也是李斯的小篆,共86字。先收藏於當地,1949年後入山東博物館,1959年藏國家博物館。這是極為寶貴的文物,連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拓片也是貴重的珍品了。
譯文:
秦始皇的紀功刻石六處。但是從唐宋以來所傳下的僅嶧山、泰山、琅邪臺三處而已。然而,嶧山刻石自杜甫就認為已不是最初的石刻,而是後人的棗木傳刻。泰山刻石所留下的二十六個字也是宋人的摹本。惟獨琅邪臺這一片石刻,巋然屹立,經歷了兩千多年。秦丞相李斯的小篆遺蹟,我們只能靠這一石刻一睹其風採了。及至到清末,不料琅邪臺石刻突然墜入海中,也有人說是被雷電擊毀。從此以後,先秦的石刻與李斯的墨跡,在世上永遠絕跡了。就此一面石刻,竟然與封建帝制的命運共同結束,這不是奇怪的事嗎?現在拓出的"德"字可以看清,"之"字模糊不清,大概為嘉慶、道光期間的拓本。在過去,這種拓本並不十分珍貴,由於石刻已不存在,今後拓本就自然增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