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氣血津液系病的藥物的製作方法
2023-06-23 04:01:46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氣血津液系病的藥物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中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氣血津液系病的藥物。
背景技術:
糖尿病是一組常見的代謝內分泌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佔絕大多數,有遺傳傾向,其基本病理生理為絕對或相對胰島素分泌不足和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謝紊亂,包括糖、蛋白質萬脂肪、水及電解質等,嚴重時常導致酸鹼平衡失常;其特徵為高血糖、尿糖、葡萄糖耐量減低及胰島素釋放試驗異常。臨床上早期無症狀,至症狀期才有多食、多尿、多飲、煩渴、善飢、消瘦或肥胖、疲乏無力等症群,病久可發生心腦血管、腎、眼及神經等病變。嚴重病例或應激時可發生酮症酸中毒、高滲昏迷、乳酸性酸中毒而威脅生命,常易並發化膿性感染、尿路感染、肺結核等。中醫診斷屬於「消渴」範疇,歷代醫家對消渴一病多離不開以陰虛燥熱為其病機總結。·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氣血津液系病的藥物:黃連8份、地骨皮15份、地錦草20份、,鳳尾草20份、生地15份、山英肉15份、玄參10份、丹皮10份、蒼白朮各12份、炙龜板20份、炮山甲10份、撥契20份、丹參12份、桑葉15份、鬼箭羽15份。
具體實施例方式由於本證病機特點是先有陰虛燥熱、後有氣陰兩傷。而又在病程發展的某一階段表現為肝胃火熱之象,具體有口乾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性情急躁易怒等表現,同時還可表現出消谷善飢或食入即吐,二者都是胃中有火熱之邪之故。通過運用苦寒清熱法治療消渴病,一方面可使肝氣條達,氣血和順,五臟陰陽和諧,改善機體情志障礙,另一方面可以瀉下胃腸積熱,和降胃氣,使胃腑能正常受納和轉輸,食物在胃腸道能正常消化和吸收,而不受食物在腸道的過分停留而吸收。由於消渴病的發生離不開五志過極,熱鬱化火和飲食失節,熱聚中焦,化熱生火的病機,在如此惡性循環可使病情逐漸加重。而通過清瀉肝火胃熱可打破惡性循環「燥熱」這一環節,也是《靈樞》所云「瀉陽使補陰使也」之意,仲景所謂「急下存陰」之法的變通。瀉肝火可以:一可防止木火刑金,二可防止肝火損傷腎陰,三可消其急躁情緒,保持心理平衡。瀉胃熱上可以防灼傷肺津,可防耗損腎陰。本證進一步發展,虛象比較明顯時,仍需兼顧清肝清胃。由於津因熱傷,氣因熱耗,內熱不除,氣陰難復。「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故臨床上仍要疏洩肝膽鬱熱以治本,鬱熱既除,氣陰自復。此時可少佐養陰生津之品,但忌純補,因養陰者多滯,益氣者助熱。同時,注意酌加桃仁、丹參、地龍等活血通絡之品,以「治未病」,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如果發展到併發症期,久病入血入絡,氣滯血疲,氣陰兩虛,甚至陰陽兩虛,虛實並見,則當辨證施治,或祛邪為主,或補虛為主,或攻補兼施,而不能再拘泥於苦寒之法。實施例
病症:糖尿病發現一年。現症:口乾明顯,口苦多飲,自覺有內熱,偶有胸部發熱感,納香(刻下飲食控制),血壓正常,餘無不適,舌紅少苔,脈細微數。證屬腎陰不足,肝胃火旺,擬方苦寒清熱降糖,滋陰補腎,活血涼血。處方:黃連8克,地骨皮15克,地錦草20克,鳳尾草20克,生地15克,山英肉15克,玄參10克,丹皮10克,蒼白朮各12克,炙龜板20克,炮山甲10克,撥契20克,丹參12克,桑葉15克,鬼箭羽15克等加減應用,長期煎服,期間至今因病患拒絕故未曾使用過西藥降糖。基本維持血糖穩定。臨床上在使用本法治療糖尿病時經常在益氣養陰,清熱潤燥、涼血活血的基礎上配伍應用兼具降糖作用的苦寒中藥如方中的黃連、丹皮、鳳尾草、地骨皮、地錦草、玄參、地錦草、撥契、鬼箭羽等,以取其清熱存陰,苦洩降糖之功。而方中出現的桑葉,炮山甲,蒼朮據日本相關報導也具有降糖作用。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糖尿病與自由基損傷有密切關係。而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生熟地、山英肉、丹參、何首鳥、蒼白朮等藥物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而糖尿病病程日久,常伴氣血癖滯,由於五臟陰虛燥熱,癖血內阻為消渴病的常見病理改變,故在活血化淤的基礎上,還應重視適當將滋陰潤燥,補脾益氣治法結合貫穿於整個治療過程的始終 。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氣血津液系病的藥物:黃連8份、地骨皮15份、地錦草20份、,鳳尾草20份、生地15份、山英肉15份、玄參10份、丹皮10份、蒼白朮各12份、炙龜板20份、炮山甲10份、撥契20份、丹參12 份、桑葉15份、鬼箭羽15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氣血津液系病的藥物黃連8份、地骨皮15份、地錦草20份、鳳尾草20份、生地15份、山英肉15份、玄參10份、丹皮10份、蒼白朮各12份、炙龜板20份、炮山甲10份、撥契20份、丹參12份、桑葉15份、鬼箭羽15份。
文檔編號A61P3/10GK103083593SQ20121059737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7日
發明者紀成友, 賈道峰 申請人:青島紅星化工集團自力實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