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詞庫素材(有趣的詞源旅行)
2023-06-20 10:24:07 1
「幸福」的「福」是祭祀後把祭品送人的。
「幸福」的意思是快樂、美滿、甜蜜。「幸」來自兩個字,一支是由「夭」和「屰(nì)」兩個字形上下組成的會意字。指「免去災禍」,讀xìng。「夭」指半途「夭折」,「屰」就是「逆」字本字。兩形合一,表示與「早死」相反,也就是「免去早死的災禍」。本義指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災難。如倖存、僥倖、幸運等義。另一支是象形字,古字寫作「㚔」,讀niè。形狀像一副中空而兩端有孔的手銬。因為字形相近,「㚔」有時也寫作「幸」,兩個字就逐漸被混淆。
「福」字 最早見於甲骨文,會意兼形聲字。從甲骨文字形來看,左半部的上面是個「酉」字,是個盛酒的容器,左下半部分是兩隻「手」,表示雙手捧著一個酒樽;它的右半部分是個「示」字,代表祖先的神主;整個字的意思是雙手捧著一樽酒在祖先神主前祭獻,求得神主保佑。本義是以酒敬神,祈求保佑的意思。《說文解字》解釋「祐也」,「祐」就是賜福、保佑的意思。古代祭祀是為求得上帝或神祖的保佑。祭祀後要把祭品(酒、肉)分別送人叫「致福」、「歸福」,由此引申出「幸福」之義。也是「福」字在今天常用的含義。
「吃飯」的「吃」本義是口吃的。
「吃飯」也可以泛指生活或生存。「吃」(吃)字最早見於戰國文字。從口,乞聲,形聲字。氣,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體息、呼吸。《說文》解釋「吃,言蹇難也。」本義是口吃,即說話結結巴巴不流利。引申指行動遲緩艱難。
「食」字比「吃」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會意字。下部像一個盛有物品的食器,上部有兩說,一認為這是一個張大的嘴,二認為這是器皿上的一個蓋子。「食」的本義應該是表示「吃」。凡是可以吃的東西都可以稱之為「食物」,在古人則稱為「食」。由吃義引申為享受,又由比喻而引申為日食、月食,並進一步引申為虧損。由使動義引申為對人的供養和對動物的飼養,後來也寫作「飼」。
「飯」(飯)字早在戰國時期金文裡出現,《說文解字》裡說「飯,食也。從食、反聲 」。本義是煮熟的穀類食品。如:大米飯。 引申指「泛指人每天定時分次吃的食物」。如:早飯、飯菜、飯館等。
「喝」本義是口渴的。
「喝」字最早見於《說文》小篆。從口,曷聲。 「曷」是「喝」的本字。《說文》再加「口」另造「喝」。 《說文》裡說「喝,㵣也。」「喝」的本義是口渴,現代已被「渴」取代。《說文》中「渴」訓「盡也」,字今作「竭」。因為口發乾想喝水,因而引申出聲音嘶啞義,由口渴義引申出現在的「喝水」的「喝」的意義。而且「喝」的對象都只能是液體,如水、酒、湯等。
「吸」字始見於《說文》中的小篆文字中。「吸」字是形聲兼會意字。像是一個人張著嘴在吸氣。「吸」字由「口」字和「及」字組成。「口」表嘴巴,「及」表示捕捉、獲得。本義指吸氣入內。 後引申為吸引、吸取、吸收等義。因此「吸」的對象是氣體或者液體才行。
「睡」本義是坐著打瞌睡。
「睡覺」一詞宋代已出現。「睡」會意字。從目,垂聲。《說文解字》解釋「睡,坐寐也。從目、垂。」。指眼瞼下垂,打瞌睡。本義是坐著打瞌睡。
「覺」(覺)字《說文解字》裡說「覺,悟也。從見,學省聲。」。見、學省兩範式疊加。見是視物,學是傳授、效法而能自強、自反。所以對感知能夠自強、自反者是覺之範式。「覺」的本義是人或動物的器官受刺激後對事物的感受辨別。如:感覺、知覺、觸覺、視覺、覺察。引申指「醒悟」。看來古人喜歡坐著睡啊!可能是怕周圍不安全不敢躺著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