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女兒城遊玩攻略(恩施土家女兒城旅遊攻略)
2023-06-20 07:06:45 2
恩施土家女兒城旅遊景區簡介
土家女兒城位於湖北省恩施市七裡坪區,作為全國第八個人造古鎮,土家女兒城合理且精心的謀劃了整體建築風格,仿古與土家吊腳樓相結合,完美的體現了土家族的民風民俗。
土家女兒城是在恩施三大名片之一女兒會的文化背景上建立的,景區總規劃佔地面積1000畝,總投資30億元。項目一期已完成投資約6億元,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建成土家民俗博物館、硒茶博物館、硒產品展示廳、風情客棧群、水上樂園、冰雪世界、女兒城極地海洋探險世界、運動中心等大型項目及相關配套設施。現入駐商家400餘戶,帶動就業5000餘人。
恩施土家女兒城以「一廳、兩館、三世界」為依託,即硒產品展示廳,匯集恩施州優質、富硒土特產進行平價銷售;土家民俗博物館,是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於一體的土家文化主題館,以恩施三張名片之一「土家女兒會」為背景,創作的大型實景劇 「女兒會 • 趕場相親」,自2015年5月以來,已公演500餘場,觀眾逾500萬人;中國硒茶博物館,以恩施三張名片之一「恩施玉露」為品牌,推廣、傳播硒茶文化,展示「恩施玉露」特有的傳統製作工藝,銷售名優硒茶產品;冰雪世界,以大型冰雪實景、精工冰雕、冰上娛樂項目,為遊客帶來新奇體驗;水上世界,異域風情澆築生活樂趣;花海世界,隨著季節綻放各色花卉,清新浪漫,美不勝收。
2014年12月被湖北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認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5年5月被湖北省戲曲家協會認定為恩施州地方戲傳承、展演基地;2015年8月被恩施州委、州政府評定為恩施州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2015年12月被湖北省文化廳評定為湖北省文化產業示範園區;2016年10月入選「湖北旅遊名街」。
【地理位置】
土家女兒城地處恩施市七裡坪區,毗鄰恩施市區,交通便利,雖為人造古鎮,但它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土家女兒城囊括了恩施州六縣二市土家民風民俗,是全國土家文化的錐形。
景區內民俗文化
【摔碗酒】
摔碗酒,源於土家族,起源於周朝,並且與土家族的英雄先人「巴蔓子」有關。相傳,當年巴蔓子將軍因國內有難,去楚國搬救兵,楚國要求巴國給三座城池。楚兵解救巴國後,當楚使前來索要三座城池時,在酒桌上,巴蔓子將軍舉起酒碗對楚使說:「許諾,乃大丈夫之言,然,巴國疆土不可分,臣豈能私下割城,吾寧可一死,以謝食言之罪。」言閉,便一口氣喝下碗中酒,並將酒碗重重的摔碎,然後,自刎身亡。
巴蔓子將軍重了信譽,保了國土,這種大義之人,天下少見。後人為紀念他,喝乾碗中酒後,摔下酒碗,學他的捨生取義,決絕篤誠。
但是從今天的摔碗酒看,已經完全轉化為一種友情的表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了,心與心貼的更近了。
土家女兒城巴人堂民俗餐廳,是目前恩施州內摔碗酒文化的集中體現地之一。
【擺手舞】
土家族擺手舞源遠流長。據同治本《來鳳縣誌》卷三十二轉載《湖廣通志》記載說:五代時,「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樹,普舍者華言風流也。昔覃氏祖於東門關伐一異木,隨流至那車,復生根而活,四時開百種花。覃氏子孫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復落,尤為異也。」這段文字,生動地記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圍著普舍樹擺手的情景。它是來鳳土家族擺手舞最早見於史書的記載。
一說擺手舞起源於宗教祭祀活動。土家人尊敬祖先、熱愛自己的領袖人物,為不忘祖先的功績,便創造了紀念他們的擺手舞。這在來鳳等擺手舞流傳區域仍保存著擺手祭祀的習俗,祭祀對象除個別地方祭八大神外,大部分祭土司王,如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這都是五代至宋朝時期土家族歷史有名有姓的人物,「生而為英,死而為靈」[來鳳縣河東鄉中寨廟堡擺手堂碑刻,嘉慶五年(1800)]。《蠻書校注》卷十載:「巴氏祭祖,擊鼓而祭。」以此認為擺手舞是土家人祭祀祖先的一種舞蹈。
二說由白虎舞、巴渝舞演變發展而來。《華陽國志·巴志》載:「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仰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專家考證,這武主伐紂的歌舞即巴渝舞,而白虎舞乃是巴渝舞的前身。擺手舞「甩同邊手」的特點是出於對「龍行虎步」的摩擬,其基本動作是表現白虎的。又說杜佑《通典》所載巴渝舞曲中的「矛渝」、「弩渝」,與擺手舞中的「披甲」、「列隊」、「拉弓射箭」等軍事舞蹈如出一轍,故推斷擺手舞與巴渝舞同源異支,當起源於周代。
三說起源於戰爭。這在民間有多種傳說,大體是說彭公爵主率部徵戰,為振奮軍威,激勵士氣,遂令部下以歌舞誘惑敵人,或以擺手唱歌驅趕思鄉之情。戰鬥凱旋後,這種擺手舞就流傳到了民間。
四說土家人生性喜愛唱歌跳舞,擺手舞純粹是土家人自我娛樂的一種藝術活動。
五說是古代土家先民為了徵服自然,抵抗外族入侵,便用一種「擺手」來健身壯骨,逐漸演變成後來的擺手舞。
六說恩施州鶴峯縣鐵爐坪宋代墓葬中,出土一陶缸的口沿上,塑有十二個舞傭,有的屈蹲,有的左右搖擺,有的舞動長衫大袖。舞姿與現存的擺手舞的單擺、雙擺、迴旋擺、同邊擺十分相似。說明在宋代,土家的擺手舞已十分成熟,並且是群舞。沿襲到清代,鄂西的《來鳳縣誌》,湘西的《龍山縣誌》、《永順縣誌》及文人詩詞,都有對土家跳擺手舞的詳細記錄和實況描敘。
【土家女兒會】
恩施女兒會也叫土家女兒會,被譽為東方情人節或土家情人節,一般每年的農曆7月7日至12日這些天,是傳統的「女兒會」吉日。女兒會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性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是一種獨特而新奇的節俗文化。最初流行於恩施石灰窯、大山頂一帶,如今已發展成全州性的民族節日。
被譽為「東方情人節」的土家「女兒會」,保存著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遺風,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與封建包辦婚姻相對立的一種戀愛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以集體擇偶為主要目的的節日盛會。其主要特徵是以歌為媒,自主擇偶。屆時,以年輕姑娘為主,也有已婚婦女前往參加,通過對歌的形式尋找意中人或與舊情人約會,暢訴衷情。
參加女兒會時,青年女子身著節日盛裝,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上,習慣把長的穿在裡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層層都能被人看見,謂之「亮摺子」或俗稱「三滴水」,並佩戴上自己最好的金銀首飾。
女兒會這天,姑娘們把用背簍背來的土產山貨擺在街道兩旁,自己則穩穩噹噹地坐在倒放的背簍上,等待意中人來買東西。小夥子則在肩上斜挎一隻背簍,形如漫不經心的遊子,在姑娘面前搭訕,雙方話語融洽,機緣相投時,就到街外的叢林中去趕「女兒會」,通過女問男答的對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終身。
相傳,土家「女兒會」源於明朝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清雍正13年(1735年),實行「改土歸流」,「女兒會」被禁止。辛亥革命後,「女兒會」又盛行起來。20世紀80年代後,恩施州年年都要舉辦展示民族風情的盛大女兒會,使其成為了恩施民族文化的象徵和令山外人心動目眩的藝術奇葩。通過喜慶繁華而又樸素典雅的「女兒會」,能讓人感受遠古巴人真、善、美的脈搏與靈魂,看到土家人追求幸福、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
【土家十大碗】
土家十大碗在土家族已經流傳幾百年了。來源於當地民間節慶及辦酒席時慣用的方式,其最大的特點是半葷半素、一菜兩味、油而不膩,餐桌上看不到盤子,吃飯及裝菜全部是藍邊大口碗。土家人生性好客、同時又愛面子,但由於以往生活貧困,無力安排好足量的菜餚,但是又想使餐桌上菜品的數量多,面子好,因此一般每桌都安排十碗菜,葷菜下面用素菜墊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當地舉辦紅白喜事時固定菜式。在以前土家族的餐桌上是看不到盤子的,桌子上放的全部是藍邊大口碗,而且桌上放的都是十碗菜。久而久之,土家族人就給宴席取名為「土家十大碗」。除十大碗菜外,桌上還要配醃菜碟兩個,為客人備用,另配上土家自釀的苞谷燒酒。上菜的程序與方式也很有講究,在土家民間每上一道菜,打盤子的人高喊拖腔的號子直到菜上完,有時還要鳴炮,吹響歡快的菜調子。在土家人辦喜宴的時候,只要是去喝喜酒的,都會喝到主人的恭喜茶。一般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就用茶葉蛋作為恭喜茶,家庭條件差一點的就用炒米作為恭喜茶。
在土家女兒城民俗博物館,來自恩施州八縣市的民間藝人每天都會製作一頓十大碗,供遊客享用。
【土家族哭嫁】
土家族女兒出嫁時一定要會哭,謂之哭嫁,哭得動聽,哭得感人的姑哭嫁有專門的「哭嫁歌」,是一門傳統技藝。土家姑娘從十二三歲開始學習哭嫁。過去,不哭的姑娘不準出嫁。現在,哭嫁僅在僻偏的山寨還有此習俗。土家族女兒出嫁時一定要會哭,謂之哭嫁,哭得動聽,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稱聰明伶俐的好媳婦。
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日子。在出嫁的前一天,親朋鄉鄰都前來祝賀和哭別。新娘家要邀請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著新娘哭,叫「十姊妹會」。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無論她們家住遠近,無論風雨陰晴,新娘家均要打轎派人去接。十姐妹聚齊後,新娘家將兩張八仙桌拼在一起,擺在堂屋中間,比新娘年長的坐上方,與新娘年齡一般大的姑娘坐兩旁,新娘坐在姑娘們中間。哭的內容主要是敘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勵、勸慰的話語。
周邊交通
12路(航空路—華硒生態園)至華硒生態園下車即到
21路(舞陽壩—柳州城)至華硒生態園站下車即到
25路(舞陽壩—金桂大道—七裡坪互通)至華硒生態園下車即到
28路(官坡—華硒生態園)至華硒生態園下車即到
31路(華硒生態園-舞陽壩-黃泥壩-湖北民院-華硒生態)
抵達恩施火車站後,乘坐31路公交車可直達。
抵達機場建議乘坐計程車。
來源:恩施市旅遊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