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管廊的製作方法
2023-06-13 11:19:16 1

本實用新型屬於市政建築工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管廊。
背景技術:
傳統的地下管廊建設通常是如下兩種方式:一是現場現澆,二是工廠預製;現場現澆式地下管廊的所有工作均在現場完成,所以側牆及頂板均要配置模板,不僅造成大量模板的浪費,同時施工周期長,為保證施工的操作空間,土方開挖量大,回填量也較大,造成生產成本的增加的同時延長的施工周期,所有原材料均以散裝形式運到現場,現場的製作對周邊的生態環境也會照成破壞和汙染,現場澆注的方式對人工振搗要求高,振搗不實,管廊後期出現微裂紋的可能性較大,會留下漏水隱患。預製管廊由多節預製管節在現場拼接而成,此種方式導致管廊的拼接縫較多,拼接縫處的防水要求高,難度大,對於城市綜合管廊,採用全預製方式,預製管廊重量可能達到幾十噸,造成工廠製造困難、物流運輸困難和現場安裝困難,且施工成本高。現有預製管廊側面牆板防水節點通過使用防水材料封堵達到防水目的,防水方式單一,當防水節點出現滲漏時,檢修成本高、難度大。
綜上所述,亟需開發一種成本節約、施工簡便、防水性能優異的管廊。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成本節約、施工簡便、防水性能優異的管廊。
上述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管廊,由多個管節拼接構成,所述管節包括底板、側板和頂板,所述底板為呈U型,所述底板的側臂設有錨固件,所述側板包括內側板和外側板,所述內側板與外側板的底部預埋有灌漿套筒,所述內側板和外側板立於底板的側臂上,所述錨固件插入所述灌漿套筒中,所述灌漿套筒中灌注有灌漿料;所述外側板、內側板和底板的側壁構成U型口,所述外側板的頂面高於所述內側板的頂面,所述頂板包括預製頂板和現澆層,所述預製頂板設置在內側板上部,所述現澆層澆築在預製頂板的頂面並向延伸至U型口底部。本實用新型採用預製和現澆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拼裝,側板與底板通過底板伸出的錨固件與側板中的灌漿套筒灌漿連接,同時在內側板與外側板之間的U型口中澆築現澆層成整體,結構整體性好、連接成本較低,拼接縫處採用現澆層進行防水,防水性能優異,另一方面,每個管節均有多個預製板拼裝而成,構件的運輸以及現場的吊裝難度均降低,施工效率大大提高,施工周期短,相對於現澆模式,混凝土澆搗的量明顯減少,減少現場施工的工作量。
進一步,所述底板的側臂設有凹槽,所述外側板和內側板分別設置在所述凹槽的兩側。如此設置,一方面增加現澆層與底板的咬合力,另一方面,現澆層延伸至凹槽底部,現澆層封堵了側板與底板的拼接縫,增強現澆層結構防水效果。
進一步,所述底板的側臂設有第一止水板,所述第一止水板一側錨固在底板的側臂內,另一側伸出至所述U型口內。如此,在底板與側板的拼接縫處設置止水板,可有效防止年久後施工縫開裂滲水的問題,相比於傳統依靠防水材料防水的方式,採用防水板的物理防水與現澆層的結構防水的協同防水方式,防水質量明顯提升,防水性能優異,可達到永久防水效果。
進一步,所述管節的拼接處的U型口內設有第二止水板,所述第二止水板的兩側分別位於拼接縫的兩側。如此設置,可增加管節之間的而拼接縫的防水效果。
進一步,所述第二止水板為鋼板,所述第二止水板上焊接有鋼筋網片。如此設置,現澆層澆筑後止水鋼板與鋼筋網片一起錨固在現澆層內,鋼筋網片的設置,大大增加了止水鋼板在現澆層內的錨固力。
進一步,所述側板設有桁架筋,所述桁架筋連接內側板和外側板並外露在U型口內。內側板與外側板通過桁架筋連接,內側板與外側板之間的整體性更好,同時外露在U型口內的桁架筋在現澆層澆筑後錨固在現澆層內,三者整體性好,同時增加了U型口內現澆層的強度。
進一步,所述底板的拼接面設有防水卷材。如此,可有效避免水沿底板之間的拼接縫滲漏。
進一步,所述預製頂板預埋有結構筋,所述結構筋至少伸出預製頂板的頂面並錨固在現澆層內。如此設置,預製頂板與現澆層的整體性更好,且現澆層的強度更大,可有效增加現澆層的抗壓和抗剪的能力。
進一步,所述內側板與預製頂板設有伸出鋼筋,所述內側板中的伸出鋼筋沿內側板頂面伸出,所述預製頂板中的伸出鋼筋沿預製頂板的兩側面伸出至內側板上部。如此,可增加內側板、預製頂板與現澆層的整體性。
進一步,所述預製頂板和內側板通過模板連接,所述模板的一側連接在預製頂板底部,另一側連接在內側板的內側。
進一步,所述管廊縱向設有預應力穿筋孔,所述預應力穿筋孔中穿設有預應力筋;如此,現澆前,通過採用預應力鋼絞線通過對管節進行張拉,使得縱向設置的多節管節以及預製中間板緊密相連,儘可能的減少縱向設置的管節之間以及預製中間板之間的間隙,使得其拼接面緊密貼緊,提高管廊的整體性和防水性。
進一步,所述預應力穿筋孔設置底板的內側角部。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管廊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管節豎向剖面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模板設置狀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側板與底板的連接節點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防水板布置結構示意圖。
圖中:
1管節 2底板 3錨固件 4預製頂板
5U型口 6內側板 7外側板 8現澆層
9結構筋 10桁架筋 11第一止水板 12鋼筋網片
13第二止水板 14凹槽 15拼接縫 16模板
17連接套筒 18螺栓 19灌漿套筒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本部分的描述僅是示範性和解釋性,不應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對本文件中實施例中以及不同實施例中的特徵進行相應組合。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如下,參照圖1和圖2,一種管廊,由多個管節1拼接構成,所述管節1包括底板2、側板和頂板,所述底板2為呈U型,所述底板2的側臂設有錨固件3,所述側板包括內側板6和外側板7,所述內側板6與外側板7的底部預埋有灌漿套筒19,所述內側板6和外側板7立於底板2的側臂上,所述錨固件3插入所述灌漿套筒19中,所述灌漿套筒19中灌注有灌漿料;所述外側板7、內側板6和底板2的側壁構成U型口5,所述外側板7的頂面高於所述內側板6的頂面,所述頂板包括預製頂板4和現澆層8,所述預製頂板4設置在內側板6上部,所述現澆層8澆築在預製頂板4的頂面並向延伸至U型口5底部。本實用新型採用預製和現澆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拼裝,側板與底板2拼通過底板2伸出的錨固件3與側板中的灌漿套筒19灌漿連接,同時在內側板6與外側板7之間的U型口5中澆築現澆層8成整體,結構整體性好、連接成本較低,拼接縫15處採用現澆層8進行防水,防水性能優異,另一方面,每個管節1均有多個預製板拼裝而成,構件的運輸以及現場的吊裝難度均降低,施工效率大大提高,施工周期短,相對於現澆模式,混凝土澆搗的量明顯減少,減少現場施工的工作量。優選,所述錨固件3為錨固鋼筋。
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如圖2和圖4,所述底板2的側臂設有凹槽14,所述外側板7和內側板6分別設置在所述凹槽14的兩側。如此設置,一方面增加現澆層8與底板2的咬合力,另一方面,現澆層8延伸至凹槽14底部,現澆層8封堵了側板與底板2的拼接縫15,增強現澆層8結構防水效果。
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如圖4,所述底板2的側臂設有第一止水板11,所述第一止水板11一側錨固在底板2的側臂內,另一側伸出至所述U型口5內。如此,在底板2與側板的拼接縫15處設置止水板,可有效防止年久後施工縫開裂滲水的問題,相比於傳統依靠防水材料防水的方式,採用防水板的物理防水與現澆層8的結構防水的協同防水方式,防水質量明顯提升,防水性能優異,可達到永久防水效果。
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如圖5,所述管節1的拼接處的U型口5內設有第二止水板13,所述第二止水板13的兩側分別位於拼接縫15的兩側。如此設置,可增加管節1之間的而拼接縫15的防水效果。
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如圖5,所述第二止水板13為鋼板,所述第二止水板13上焊接有鋼筋網片12。如此設置,現澆層8澆筑後止水鋼板與鋼筋網片12一起錨固在現澆層8內,鋼筋網片12的設置,大大增加了止水鋼板在現澆層8內的錨固力。
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如圖2~4,所述側板設有桁架筋10,所述桁架筋10連接內側板6和外側板7並外露在U型口5內。內側板6與外側板7通過桁架筋10連接,內側板6與外側板7之間的整體性更好,同時外露在U型口5內的桁架筋10在現澆層8澆筑後錨固在現澆層8內,三者整體性好,同時增加了U型口5內現澆層8的強度。
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所述底板2的拼接面設有防水卷材。如此,可有效避免水沿底板2之間的拼接縫15滲漏。
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如圖2和圖3,所述預製頂板4預埋有結構筋9,所述結構筋9至少伸出預製頂板4的頂面並錨固在現澆層8內。如此設置,預製頂板4與現澆層8的整體性更好,且現澆層8的強度更大,可有效增加現澆層8的抗壓和抗剪的能力。
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如圖3,所述內側板6與預製頂板4設有伸出鋼筋,所述內側板6中的伸出鋼筋沿內側板6頂面伸出,所述預製頂板4中的伸出鋼筋沿預製頂板4的兩側面伸出至內側板6上部。如此,可增加內側板6、預製頂板4與現澆層8的整體性。
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如圖2和圖3,所述預製頂板4和內側板6通過模板16連接,所述模板16的一側連接在預製頂板4底部,另一側連接在內側板6的內側。如此,將預製頂板4和內側板6的缺口進行封堵,防止漏漿;優選,預製頂板4和內側板6在預製過程中預埋有連接套筒17,模板16通過螺栓18與連接套筒17固定連接,如此,不僅連接可靠,同時當管廊成型後,模板16可拆後重複使用。
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所述管廊縱向設有預應力穿筋孔,所述預應力穿筋孔中穿設有預應力筋;如此,現澆前,通過採用預應力鋼絞線通過對管節1進行張拉,使得縱向設置的多節管節1以及預製中間板緊密相連,儘可能的減少縱向設置的管節1之間以及預製中間板之間的間隙,使得其拼接面緊密貼緊,提高管廊的整體性和防水性。
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所述預應力穿筋孔設置底板2的內側角部。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