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小說主要故事(水滸傳小說敘事中的轉世歷劫模式)
2023-06-13 03:48:37 1
中國古代的志怪、神話小說,在明代「儒釋道」三教同源的背景下,發展成章回體制的神魔小說,著重描寫神魔對立或是神佛修行等主題。
事實上,哪怕是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的小說,比如英雄傳奇類的《水滸傳》、市井人情類《紅樓夢》等,在創作上仍然會使用到神魔小說的元素和結構,甚至成為小說敘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從文學創作的角度,考察中國古典神魔小說的主題和結構,會發現帶有比較明顯的模式化傾向,大致可以歸納為幾大類型:
行走遊歷型
以《西遊記》為代表,或取經求道、或四處遊歷傳道,模式是出發、路途經歷、到達終點。
修行得道型
以《義妖白蛇全傳》、《八仙出處東遊記》等為代表,模式為歷經磨難和考驗,然後修煉成仙、成佛。
濟世救人型
以《濟公全傳》為代表,模式是神仙為拯救世人下凡,普度眾生,救苦救難,扮演類似美國電影中「超人」的角色。
轉世歷劫型
以《女仙外史》為代表,模式是神仙由於塵緣未了,或是犯了過錯被貶,下凡到人間,經過歷練或贖罪之後重返仙界。
歷史演繹型
以《封神演義》、《三遂平妖傳》為代表,模式是借神演史,天上神仙派人或乾脆親自參與人間的歷史進程,類似於《荷馬史詩》。
當然,具體到某一本小說,上述五種模式之間又存在著互相交叉,比如唐僧師徒行走的過程,就是一路歷劫、一路修行;而呂洞賓等八仙的修行經歷,也是一面經歷考驗,一面救世濟人。
《水滸傳》的結構,是在傑出的現實主義敘事之上,又套了一個神魔主義的外殼,採用的是「轉世歷劫」的模式。
(《紅樓夢》類似,也有一個頑石轉世,下凡歷劫的殼)
主角因為宿緣、塵緣未了,或是肩負任務,或是由於犯錯被貶,從天界下凡,轉世為人,在了卻塵緣、完成任務或者成功贖罪之後,再度回歸天國。
這種故事模式,有幾個顯著的特點:
存在「轉世投胎」的行為
主角或是從天界直接下凡,或是通過陰間完成投胎。只不過,《水滸》百八將的轉世方法比較特別,是從地下逃脫。
存在兩個「時空系統」
一個是人世的現實系統,另一個是由天界和陰間組成的神魔系統。有時候,兩者的時間線也可能是不對等的,因為「天上一日,人間一年」。
在《水滸》第一回的神魔時空中,時間線是錯亂的。站在嘉佑三年這個時間點上,範仲淹是前世人,虛靖先生是後世人。
存在主角身份的轉換
通常是從神仙到凡人再到神仙。《水滸傳》特別一點,走的是「從魔君到凡人再到星宿」的路子。
主角在人間的行為會得到幫助
或是轉世時自帶神通、法力,或是在關鍵時刻得到天界高人的指點、救助。
《水滸傳》當中,梁山百八將在戰鬥力層面上,除了個別人會法術,沒有神通。他們的神通主要體現為互相之間上應天星的「心靈感應」。
從得到的幫助上看,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輔助者為九天玄女
賜天書、託夢指明出路、授陣法。
第二層輔助者為羅真人和智真長老
這一道一僧負責提供偈語(預言),指點徒弟公孫勝和魯智深,在關鍵時刻發揮驚人戰鬥力(破各種妖術、完成擒方臘)。
第三層輔助者為洪信和宿元景
這兩個太尉一個負責釋放,一個負責招回。沒有洪太尉的誤走,魔君無法出世;沒有宿太尉的招安,眾星無法替天行道,轉變為忠義之士。
這三個層次的輔助者都是奉上天(玉帝)的旨意行事。
故事的結局必然是「回歸」
主角在人世間的一切行為,執行任務也好,戴罪立功也好,本質上都是為了最後能夠再次返回。在《水滸傳》中體現為「眾星歸位」:天罡盡已歸天界,地煞還應入地中。
「轉世歷劫型」模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存在對轉世地點的選擇」。
轉世的地點往往決定了人間這一時空中故事發生的環境,有時候還會決定主角下凡時的形象,比如天蓬元帥誤投豬胎。
不過,關於這一點,《水滸傳》沒有過多涉及到,只說:
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
倒是《紅樓夢》明確設定了石頭投胎的場所:
攜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去安身樂業。
上述特點,適用於幾乎所有「轉世歷劫」型的古典神魔小說,包括《繡雲閣》、《女仙外史》、《華光天王傳》(即《南遊記》),也適用於其它類型神魔小說中的部分人物,比如《西遊記》在整體上是一個「行走遊歷」型模式,但具體到唐僧、豬八戒、沙僧等人身上,則擁有「轉世歷劫」的各種特徵。
按九天玄女所授的天機,《水滸傳》中天罡地煞的「轉世歷劫模式」可歸納為:
下凡的原因
玉帝因為星主魔心未斷,道行未完,暫罰下方。
相當於說他們是修行未完,魔性尚存,所以被貶到人間,出場時,是被鎮壓在地宮裡。
這裡沒有明確交待他們在天上具體所犯的過錯,但從這108人出場時的一些行為看,有些的確罪孽不淺,比如殺人如麻、賣人肉包子、攔路搶劫等等。
現在對梁山泊的道德指責也主要集中在這些部分。
不過,這應該是他們未經修行、磨礪之前的狀態。
好在玄女也交待了,這是暫時的情況,道行一旦圓滿,還是可以重新返回。
歷劫的方式
替天行道,為主全忠仗義,為臣輔國安民,去邪歸正。
「替天行道」實際上是上天的命令,也是108星宿洗刷原罪的方式。
果然,宋江承命上山之後,就豎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梁山泊的軍紀也隨之開始大幅轉好。
違命的後果
若是他日罪下酆都,吾亦不能救汝。
將功補過的結果
功成果滿,作為上卿,不久重登紫府,他日瓊樓金闕,再當重會。
上天深諳恩威並施的道理,利害關係都講清楚,如何選擇就「任從你心」。
全書最後,百八將護國保民,完成劫數,受萬萬年香火,「千古為神皆廟食,萬年青史播英雄」。
按照「轉世歷劫」的敘事模式,在神魔時空中,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從地宮中逃脫,轉世為人,走過了一條歷經劫難,洗脫魔性,然後替天行道,回歸天界之路。
《水滸傳》的這一設定,從結構章法上解釋了108將中的不少人何以早期嗜殺成性,後期卻接受招安,為國徵戰,最終歿於王事的整個由來。
#水滸傳# #四大名著# #古典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