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嵌式建築砌體的砌築方法
2023-06-13 06:04:31 1
專利名稱:鑲嵌式建築砌體的砌築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建築砌體的砌築技術,特別是鑲嵌式建築砌體的砌築方法。它適合於砌築牆體、混凝土構件以及混凝土路面、地面、屋頂面架空隔熱層等。
在建築行業,磚砌體採用磚作砌材,以壓磋、搭接的方法進行砌築,其操作繁瑣,勞動強度大,且砌築的砌體結拉效果較差,耗費原材料多。而混凝土製品,需要設置專門的模具、加工及運吊裝備,製作安裝成本高,且常有蜂窩、麻面、滲漿等操作性製做缺陷。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鑲嵌式建築砌體的砌築方法。它能夠有效地降低建築物的建築費用,並能使建築物從用材、施工到建成使用都能節能、節材及節支;它能有效地簡化砌築操作方法,可直接採用多用砌塊與筋配合的方法砌築砌體,是替代用磚、磚砌體、混凝土製品進行建築的理想技術。
運用力學原理具體分析、研究磚砌體和混凝土製品的結構、製做技術、材料及其功能和常規缺陷後,把按圖集標準化生產的混凝土製品和磚砌體均視作砌體,在保證原設計效果的前提下,將砌體分解成框架和填充物兩部分,並將填充物製成適合操作的多用砌塊,利用膠結材料的凝結特性,借鑑磚砌體砌築技術的長處,而發明鑲嵌式建築砌體的砌築方法。
把磚砌體和混凝土製品均視作砌體並可充分發揮材料功能的鑲嵌式建築砌體的砌築方法是以筋和多用砌塊為基本單元,在基面上擺排多用砌塊,以確定每層砌塊的用量及層間錯磋關係後,砌砌塊並在砌塊的相應凹槽中綁紮布筋,用砂漿或混凝土或含筋芯條並配合砂漿砌築多用砌塊,再用砂漿填抹砌塊凹槽,砌塊凹槽和砌縫中的膠結材料凝結後,將筋、砌塊和牆內結拉支撐柱連接起來,形成砌體中砌塊相互包容,鑲嵌於砌體內並把整個建築物聯結為一體的框架體系,在框架體系形成的同時,砌體砌塊也同時砌築完畢。所述的多用砌塊主體是扁平多面體,其正面有凹槽,把砌塊正面分割成相應的凸臺,砌塊主體的背面有外伸拐角,於砌塊主體正面、上頂面及兩側面的相應位置處有剖分排氣溝。
採用本發明砌築的砌體具有如下的特點1磚砌體、混凝土製品均可砌築,使砌體僅有材質的不同,而不再有磚砌體或混凝土製品的區別,從而改變用磚、磚砌體、混凝土製品進行建築施工的歷史,並能使砌體、砌塊製做走向商品化、標準化或配件化。
2將構件化整為零後砌築,並以筋作結拉材料,使砌材可各發揮其特長。
3可充分發揮混凝土與筋剛強結合的特性,不改變砌體原設計功能、結構,砌體以框架體系為主導,框架與填充物相互支撐包容。
4以砌築代澆築,施工所需模具、設備的使用量少,輔助投入少。
5砌體成型好,變形小,不會出現蜂窩、麻面、滲漿等操作性製做缺陷。
6可以砌築不需粉飾的淨面砌體,且砌築操作簡單,砌成物堅固耐用。
7採用的砌塊強度為砌體計算強度,而框架強度高於砌塊強度一個等級。砌體按其功能或強度劃分為框架式承重或填充砌體。
8不需綁好筋籠再澆築混凝土,而是綁筋、砌築、澆芯工作同時進行,做到筋籠綁好,構件砌成。
9除懸空砌體需託扳支撐外,均可直接砌築,而不用模板、模具、砌體受力,用材合理,可簡化結構設計,降低無益材料消耗。
10可利用砌體內互通的孔洞進行節能、保暖、調溫、換氣等功能施工,以負荷定砌塊材質或砌體受力面積,使建築物從用材到建成使用都有明顯的節能、節材、節支的效果,對於混凝土構件可降低工時20-60%,能有效地降低建築費用。對於牆體可降低自重,提高實用功能。
11砌體自重輕,質量高,整體性能好,抗震抗斷裂能力強,並且施工難度低,材料利用率高,有效面積大。
12可簡化建築設計,使建築物的砌體和混凝土製品採用同一種技術便可完成。
13可進行持續、均衡的施工作業,而且建築質量透明度高,檢測、修複方便。
但是,在砌築砌體的過程中,需做如下說明1有一定結拉力的材料均可作筋用,以砌體的實際需要而定,它可以是金屬材料,如鋼筋,也可以是非金屬柔性材料如麻繩、尼龍繩等。
2分解砌體不可改變筋的材質,數量、形狀和筋與填充物的設計位置。
3可用改變砌塊材質、數量、尺寸的方法適應不同負載的需要。
4用筋將梁、柱、牆連接起來,以強化建築物的整體效果,替代直接疊壓和用梁墊的方法。
5砌塊在使用前應清理凹槽內雜物,並刷素水泥漿一道,以增強粘結效果。
6砌體中二筋或三筋相交處均應綁紮牢固,不得裸露於凹槽之外,且筋的搭接接頭處應與筋交點綁紮處錯開布置。
下面結合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內容。
圖1實施例1,採用本發明,以多用砌塊為砌材砌築多用牆體時的主視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圖3為圖1的左視圖。
圖4為圖2中的A-A剖視圖。
圖5實施例2,採用本發明,以多用砌塊為砌材砌築梁時的主視圖。
圖6為圖5的俯視圖。
圖7為圖5的左視圖。
圖8為圖5中的B-B剖視圖。
圖9實施例3,採用本發明,以多用砌塊為砌材砌築柱時的主視圖。
圖10為圖9的俯視圖。
圖11實施例4,採用本發明,以多用砌塊為砌材砌築單皮隔牆時的主視圖。
圖12為圖11的左視圖。
圖13實施例5,採用本發明,以多用砌塊為砌材砌築混凝土路面或地面或護坡時的主視圖。
圖14為圖13的俯視圖。
圖15為圖13的左視圖。
圖16實施例6,採用本發明,以多用砌塊為砌材砌築屋頂面架空隔熱層時的主視圖。
圖17為圖16的俯視圖。
圖18為圖16的左視圖。
實施例1圖1至圖4中,以扁平六面體多用砌塊(2)為砌材。在多用砌塊主體的正面有3條相平行的縱凹槽(3)及與其相交的1條橫凹槽(4),按砌築砌體時的有關規定和設計要求砌築多用牆體。其具體砌築方法是在選擇的基面(1)上擺排一層砌塊(2),以確定每層牆砌塊(2)的用量、位置,應剖分砌塊(2)的位置、數量以及砌塊(2)的凹槽(3)、(4)與砌縫(6)的相對位置,於牆兩相對側面上的砌塊(2)之縱凹槽(3)內預置生根於基面(1)上的垂向縱長鋼筋(8),其數量根據實際需要而定,並在擺排第一層砌塊(2)後的基面(1)上攤鋪所規定標號的砂漿,將兩砌塊(2)的外伸拐角(11)在上相對布置於攤鋪的砂漿上,並使砌塊(2)的相應縱凹槽(3)套住垂向縱長鋼筋(8),揉壓砌塊(2)至擠出砌縫(6)間的砂漿,以保障砂漿飽滿。在牆體兩側面砌塊(2)的相應橫凹槽(4)內,預置生根於相鄰牆、柱並與相鄰牆、柱體內筋相連的沿牆水平橫長鋼筋(9),並綁紮水平橫長鋼筋(9)與垂向縱長鋼筋(8)之間的交點,構成「#」字鋼筋網。設置牆內通風道(5)芯模,在相對布置的兩砌塊(2)的外伸拐角(11)上麵攤鋪規定標號的砂漿,並嵌入牆內結拉鋼筋(7),將結拉鋼筋(7)兩端與同其相交的「#」字鋼筋網綁紮牢固,在砌塊(2)的外伸拐角上攤鋪包容結拉鋼筋(7)的砂漿,形成牆內結拉支撐柱(10),完成一層牆體的砌築工作。再用砌塊(2)的相應凹槽套住「#」字鋼筋網砌下一層砌塊,並抹牆內結拉支撐柱(10)與相鄰層砌塊(2)之間的連接倒角(12),用砂漿將砌塊凹槽(3)、(4)及砌縫(6)的不飽滿處抹平,收餘漿。當垂向縱長鋼筋(8)和水平橫長鋼筋(9)需加長時,應在砌塊(2)的相應凹槽內綁紮連接。當牆砌2-3層高后,在牆體空腔中填築隔音,保溫材料(13),每當填築一次隔音保溫材料(13),就滑升一次通風道(5)芯模。如此反覆操作,逐塊逐層砌築砌塊,綁紮布筋(7)、(8)、(9),填充填料(13),直至砌成內部均勻密布結拉支撐柱(10),且與砌塊凹槽(3)、(4)及砌縫(6)中的膠結材料共同凝結成牆體內的框架體系,成為砌塊與框架互相包容、互相鑲嵌且具有節能、保暖、隔音、調溫、換氣等功能的鑲嵌式多用牆整體。由於砌體框架分散、傳導外力的作用,可使牆體整體受力,降低甚至避免牆體出現裂縫影響牆體質量的現象。不填充上述填料所砌牆體為空心牆體。
另外,對於負荷較大的空心牆體,可在兩砌塊中間加砌一塊砌塊。而對於實心牆砌體,在砂漿飽滿的前提下,用砌塊砌實牆內空腔或在不改變布筋的情況下平砌砌塊即可。
上述牆體不僅用材合理,自重輕,而且強度高,用途多,與現有技術相比,僅牆體就可以節省砌材40%,砂漿80%,孔洞率40%,每平方米可節支一元以上。
實施例2圖5至圖8中,以扁平六面體多用砌塊(2a)、(2b)兩種砌塊為砌材。在多用砌塊(2a)的主體正面有3條縱凹槽(3a)及與其相交的3條橫凹槽(4a),而在多用砌塊(2b)的主體正面有3條縱凹槽(3b)及與其相交的1條橫凹槽(4b)。按砌築砌體時的有關規定及設計要求砌築梁砌體。現以空心梁為例,其具體砌築方法是按砌築梁的具體要求,先在基面或託板(20)上擺排一層梁底面砌塊(2a),確定砌塊用量、砌縫和相互對應關係後,布置3條相平行的縱長鋼筋(14),梁兩端各一條「冂」形包頭加固鋼筋(15)、(16),並與環形鋼筋(18)、底邊鋼筋按縱凹槽(3b)的槽間距離綁紮牢固。在已擺排過砌塊的梁底基面或託板(20)上攤輔規定標號的水泥砂漿。爾後,提筋,再用砌塊(2a)的橫凹槽(4a)套住縱長鋼筋(14)及包頭加固筋(16),縱凹槽(3a)套住環形鋼筋(18),若基面有與梁相連的埋筋時,將埋筋與環筋綁牢,砌築梁底砌塊(2a),砌築時,應揉擠使凹槽滿漿,砌縫(19)出漿,砌築規定的長度後,再用砌塊(2a)的1/2砌築梁端頭砌塊(17)。砌築時,用1/2砌塊(2a)的縱凹槽(3a)套住「匚」形包頭加固鋼筋(15)、橫凹槽(4a)套住包頭加固鋼筋(16),使兩包頭加固鋼筋(15)、(16)十字相交於縱凹槽(3a)和橫凹槽(4a)的交匯處,將交點綁紮牢固,再砌築梁兩相對側面的砌塊(2b),用砌塊(2b)沿砌塊(2a)的邊沿並與梁端砌塊(17)成90°頂緊布置,並使砌塊(2b)凹槽底與梁底砌塊(2a)外邊沿對齊。砌築梁兩側面砌塊(2b)時,應使梁側砌塊(2b)的縱凹槽(3b)與梁底砌塊(2a)的縱凹槽(3a)的凹槽槽口相對,以便綁紮環形鋼筋(18),砌築其餘梁側面砌塊(2b)。當梁底、梁端與梁側砌塊砌築完畢後,抹梁內加固倒角(21),再採用與梁底相同的砌塊(2a)砌築封頂砌塊(22)。但是,封頂砌塊(22)應壓滿梁端砌塊(17)及梁側砌塊(2b)的槽底部分,並將縱長鋼筋(14),「冂」形包頭加固鋼筋(16),環形鋼筋(18)嵌入相應的砌塊凹槽中,綁紮環形鋼筋(18),在砌築時,應及時用砂漿或混凝土填抹砌塊凹槽(3a)、(4a)、(3b)、(4b),砌縫(19)及梁端砌塊(17)突出於梁底砌塊(2a)形成的凹陷部分。最後,收餘漿,從而完成空心梁砌體的砌築工作。若對梁有特殊要求時,可按圖中要求進行砌築。
若為實心梁,可不砌築封頂砌塊(22)及梁底砌塊(2a),用混凝土塊支撐梁兩側砌塊(2b),綁紮好縱長鋼筋(14)和環形鋼筋(18)後,灌築混凝土梁芯成梁。對於內部布筋較多的混凝土梁,宜砌成實心梁。
實施例3圖9、圖10中,以扁平六面體多用砌塊(2c)為砌材,在多用砌塊主體的正面有2條縱凹槽(3c)及與其相交的2條橫凹槽(4c),按砌築砌體時的有關操作規定說明進行砌築柱砌體。現以空心柱為例。其具體砌築方法是在選擇的基面(23)上預置生根於基面(23)的鋼筋或將基面(23)上預留的鋼筋與縱長鋼筋(25)綁牢,其數量根據柱的具體要求而定,現以柱每側面分布3根共8根縱長鋼筋(25)為例砌築柱砌體,在基面(23)上攤鋪規定標號的砂漿或混凝土,以1/2砌塊(2c)與整塊砌塊(2c)沿柱四邊相間布置於其上,使柱中部形成
形狀空間,並用砌塊(2c)的橫凹槽(4c)套住縱長鋼筋(25),再用規定標號的砂漿或混凝土粘結,揉擠砌塊,使砌塊與砌塊之間及砌塊與基面(23)之間出漿,收餘漿,爾後,繞砌塊縱凹槽(3c)形成的凹槽環綁紮環形鋼筋(24)後,用砂漿將砌塊縱、橫凹槽(3c)、(4c)、砌縫(26)的不飽滿處填實抹平,並填抹柱內加固例角(28),柱根砌築完畢,然後全部用整砌塊(2c)按前述的砌塊布置方法及砌築步驟,逐步依次砌築柱身至設計標準高度後,再用整塊砌塊(2c)或1/2砌塊(2c)或相應長度的砌塊(2c)砌築柱上端面即可。
若砌築實心柱,可按砌築空心柱的方法砌築約一米高時,灌築一次柱芯。縱長鋼筋(25)需加長時,可在相應凹槽內加長,重複上述方法,直至柱砌築成。
實施例4圖11、圖12中,以扁平六面體多用砌塊(2d)為砌材,在多用砌塊主體的正面有2條縱凹槽(3d)及與其相交的1條橫凹槽(4d)和1條斜凹槽(5d),按砌築砌體時的有關操作規定說明,砌築單皮內隔牆砌體。其具體砌築方法是設置生根於相鄰牆、柱的橫長鋼筋(31)及與其相交且可生根於選擇的基面上的縱長鋼筋(30),而橫長鋼筋(31)及縱長鋼筋(30)的數量可根據單皮內隔牆的具體要求而定。將橫長鋼筋(31)和縱長鋼筋(30)的交點處綁紮牢固,形成「#」字鋼筋網,爾後,在基面(33)上攤鋪規定標號的砂漿,將剖去外伸拐角的砌塊(2d)之縱、橫凹槽(3d)、(4d)套住相應的鋼筋,揉擠砌塊(2d)至其與基面(33)間或兩相鄰砌塊之間的砌縫(32)中出漿,並及時填抹砌塊凹槽(3d)、(4d)及砌縫(32)的砂漿不足處,重複前述方法,續綁鋼筋網與砌築砌塊交錯進行,直至單皮內隔牆砌成。在砌築單皮內隔牆上的門窗洞口或不連貫單皮內隔牆洞口處時,於斜凹槽(5d)內設斜拉鋼筋(29)後,將凹槽用砂漿填實抹平,以便加固洞口附近的牆體。
用此方法砌築成的單皮內隔牆與現有技術所砌的二四內隔牆相比,可節省砌材至少70%,能使牆佔地面積的70%轉為實用面積。如果選用輕質材料,在鋼筋網拉動和牆間摩擦力的作用下,基面受力很小,可隨意設置室內單皮隔牆。
實施例5圖13至圖15中,以扁平六面體多用砌塊(2e)為砌材,在多用砌塊主體的正面有3條縱凹槽(3e)及與其相交的1條橫凹槽(4e),按砌築砌體時的有關規定砌築混凝土路面,或地面或護坡斜面。現以砌築混凝土路面為例,其具體砌築方法是用縱長鋼筋(34)和橫長鋼筋(35),綁紮成「#」字鋼筋網,置於砌築基面(36)上,並在其上攤鋪規定標號的混凝土,爾後,提筋,使筋與混凝土充分結合,將剖去外伸拐角的砌塊(2e)的縱凹槽(3e)套住橫長鋼筋(35),橫凹槽(4e)套住縱長鋼筋(34),揉擠砌塊(2e)至砌縫(37)中出漿,填平抹實砌縫(37),重複前述步驟並及時續綁筋網,直至砌成規定的混凝土路面。
採用本方法砌築成的混凝土路面、地面或護坡斜面,與現有砌築技術相比,具有需用設備少、施工質量好、便於抽檢監測、破損修復快的特點。在枯水期用本技術砌築提壩,不僅操作簡便,耗費低,所砌堤壩耐衝涮能力,防滲,防管湧能力和壽命都將大大優於現有技術所砌堤壩防護能力。
實施例6圖16至圖18中,以扁平六面體多用砌塊(2f)為砌材,在多用砌塊主體的正面有2條縱凹槽(3f)及1條與其相交的橫凹槽(4f),按砌築砌體時的有關規定砌築屋頂面架空隔熱層,其具體砌築方法是先清掃房頂面(42)並灑水溼潤,擺排砌塊,確定砌塊用量及錯縫關係後,設生根於女兒牆(43)內的縱長鋼筋(40)和橫長鋼筋(41),其具體用量根據具體需要而定,而後,在預定的位置攤鋪規定標號的砂漿,並在砌塊下側面抹砂漿,用砌塊(2f)的縱凹槽(3f)套住縱長鋼筋(40),橫凹槽(4f)套住橫長鋼筋(41),以砌塊外伸拐角(39)向下,砌塊(2f)下側面抵住女兒牆(43),推擠砌塊(2f)至砌塊外伸拐角(39)與屋頂面(42)間和砌塊(2f)下側面與女兒牆(43)間及砌塊與砌塊間碰頭砌縫(38)間滿漿出漿,爾後,綁紮縱凹槽(3f)內的縱長鋼筋(40)與橫凹槽(4f)內的橫長鋼筋(41)之交點,並用砂漿填抹砌塊凹槽及砌縫(38)之不飽滿處。重複前述方法,直至砌完屋頂面架空隔熱層。
如果無女兒牆,可先沿屋頂面(42)邊沿砌與砌塊外伸拐角(39)等高的墊塊後,砌築屋頂架空隔熱層;亦可先砌一層四周封閉的空氣保溫夾層,代替爐渣保溫層,在上面找坡並作簡單防滲排水處理後,再砌一層可四面通風的架空隔熱層,在其上作卷材防水,形成底層中空空氣保溫層,上層氣流調溫的二次排水結構。從而可有效地保護屋頂面和室內調溫、保溫。
權利要求
1.一種鑲嵌式建築砌體的砌築方法,其特徵在於,將磚砌體和混凝土製品均作為砌體,將砌體分解成框架和填充物兩部分,並將填充物製成適合操作的多用砌塊,以筋和多用砌塊為基本單元,在基面上擺排砌塊,以確定每層砌塊的用量及層間錯磋關係後,砌砌塊並在砌塊的相應凹槽中綁紮布筋,用砂漿或混凝土或含筋芯條並配合砂漿砌築多用砌塊,再用砂漿填抹砌塊凹槽,砌塊凹槽和砌縫中的膠結材料凝結後,將筋、砌塊和牆內結拉支撐柱連接起來,形成砌體中砌塊相互包容,鑲嵌於砌體內並把整個建築物聯結為一體的框架體系,在框架體系形成的同時,砌體砌塊也同時砌築完畢,所述的多用砌塊,其主體為扁平多面體,在砌塊主體的正面有凹槽,把砌塊主體正面分割成相應的凸臺,砌塊主體背面有外伸拐角,於砌塊主體正面,上頂面及兩側面的相應位置處有剖分排氣溝。
全文摘要
一種鑲嵌式建築砌體的砌築方法,以筋和多用砌塊為基本單元,以擺排多用砌塊,綁紮布筋,用砂漿或混凝土或含筋芯條配合砂漿砌築多用砌塊,並用砂漿填抹含筋砌塊凹槽為步驟,利用膠結材料凝結形成與砌體砌塊相互包容,鑲嵌於砌體內並把整個建築聯結為一體的框架體系,而且在框架體系形成的同時砌體砌築完成。可縮短施工工期,降低建築費用,是一種能充分發揮材料功能,替代磚砌體砌築和混凝土製作技術的砌築方法。
文檔編號E04B2/10GK1277296SQ9910818
公開日2000年12月20日 申請日期1999年6月12日 優先權日1999年6月12日
發明者楊新生 申請人:楊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