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清的製作方法
2023-06-13 09:30:21 4
專利名稱:銀屑清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銀屑病的口服中成藥。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現有的中成藥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1995年9月6日公告的1107734專利申請文件上公開的克銀靈,它是由白花蛇、烏稍蛇、蛇蛻、蟬衣、紅花、當歸、生地、苦參、地膚子、白癬皮、防風、土茯靈和甘草製成,該藥雖然能夠祛風止癢,但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疏風通絡的療效不顯著,而且存在易傷脾胃的副作用。除此之外,目前使用的藥品中常含有鉛、汞、砷等重金屬,對身體有嚴重的毒性作用。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種標本兼治、療效顯著的口服中成藥。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它是由下述中藥原料和重量配成組成(按同一重量單位計算)川芎20-60、當歸10-30、紅花10-30、雞血藤20-60、紫草20-100、生地黃40-100、土茯苓40-100、金銀花40-80、露蜂房10-40、梔子10-50、金錢白花蛇10-40、烏梢蛇20-60、蜈蚣10-50、僵蠶20-70、威靈仙10-30、山藥50-110、陳皮30-80,將上述配比的中藥原料粉碎後過100目篩,充分混勻,加水做成水丸,放置烘箱在80℃以下溫度烘乾後打光包衣,裝瓶。
採用本發明,有如下的有益效果一、標本兼治,經過多年的研究實踐探討認為,銀屑病患者都有血熱的基本素質,但受邪多以溼、寒、燥為主,溼、寒、燥邪滯於皮膚,使皮膚疏洩功能受阻,內熱不得升達,造成熱邪滯久、氣血運行不暢、瘀阻於絡脈,以致血虛生風生燥。熱、燥、瘀日久成毒,所以造成了瘀毒夾風,阻於絡脈而形成銀屑病,針對瘀毒為銀屑病的主要致病原因,確立了祛瘀活血、涼血解毒、祛風通絡的治本為主,治標為輔的治療原則,由此採用川芎、當歸、紅花、雞血藤、紫草、生地黃以起活血化瘀、補血的功能,採用金銀花、梔子、露蜂房、土茯苓以起清熱解毒的功效,採用金錢白花蛇、烏蛇、蜈蚣、僵蠶、威靈仙、以起祛風通絡、化消皮損的功效;本發明組成的山藥、陳皮,它們具有和脾理氣、保護胃氣的功能,使脾胃免受苦寒祛風之品的損害,從而有效地防止副作用的發生。二、安全有效,本發明中無任何毒性成分,所以不會對人體造成毒性損害;通過對小白鼠的試驗,也未出現急性毒性反應。三、療效顯著,通過臨床使用證明,本發明有效率達100%。痊癒率達44%,復發率僅為22%。四、價格低廉,使用方便。
實施例1取川芎40克,當歸20克、紅花20克、雞血藤40克、紫草60克、生地黃80克、土茯苓80克、金銀花60克、露蜂房20克、梔子40克、烏梢蛇40克、僵蠶40克、威靈仙20克、山藥80克、陳皮40,金錢白花蛇20克、蜈蚣30克,粉碎後過100目篩,使用細粉,充分混勻。先在藥匾中加水使成小顆粒,再加水加藥粉滾成丸模、再反覆加水撒粉做成水丸,然後將潮丸置烘箱80℃以下溫度烘乾後打光包衣。共製成水丸700餘克,每丸重0.05克,分裝每瓶60克。
治療方法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飯後服用,1個月為一個療程。
實施例2,取川芎20克,當歸30克、紅花10克、雞血藤60克、紫草20克、生地黃100克、金銀花40克、梔子50克、露蜂房10克、土茯苓100克、金錢白花蛇10克、烏梢蛇60克、蜈蚣10克、僵蠶70克、靈仙威10克、山藥50克、陳皮80,粉碎後過100目篩,使成細粉,充分混勻,然後置烘箱80℃以下溫度烘乾,裝瓶。
實施例3,取川芎60克,當歸10克、紅花30克、雞血藤20克、紫草100克、生地黃40克、金銀花80克、梔子10克、露蜂房40克、土茯苓40克、金錢白花蛇40克、烏梢蛇20克、蜈蚣50克、僵蠶20克、靈仙威30克、山藥110克、陳皮30,放入鍋內進行煎熬,待熬熟後濾出殘渣,加入防腐劑,矯味劑後裝瓶。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銀屑病的口服中成藥,其特徵在於它是由下述中藥原料和重量配成組成(按同一重量單位計算)川芎20-60、當歸10-30、紅花10-30、雞血藤20-60、紫草20-100、生地黃40-100、土茯苓40-100、金銀花40-80、露蜂房10-40、梔子10-50、金錢白花蛇10-40、烏梢蛇20-60、蜈蚣10-50、僵蠶20-70、成靈仙10-30、山藥50-110、陳皮30-80,將上述配比的中藥原料粉碎後過100目篩,充分混勻,加水做成水丸,放置烘箱在80℃以下溫度烘乾後打光包衣,裝瓶。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銀屑病的口服中成藥,它是由川芎,當歸、紅花、雞血藤、紫草、生地黃、金銀花、梔子、露蜂房、土茯苓、金錢白花蛇、烏梢蛇、蜈蚣、僵蠶、靈仙威、山藥、陳皮組成。傳統方法加工製作而成,有祛瘀、活血補血、涼血解毒、祛風通絡,標本兼治的功能,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
文檔編號A61K35/56GK1161203SQ9611612
公開日1997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1996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1996年12月19日
發明者吳大化 申請人:吳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