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及其使用方法
2023-06-02 06:21:51
專利名稱:一種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及其使用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海珍品增殖設施,具體地說是一種用於魚、參、鮑等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當前,刺參、鮑等海珍品的增養殖業發展迅猛。其中,底播養殖由於能夠模擬海珍品生存、生長的自然環境,生產的產品品質優良,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刺參、鮑底播養殖廣泛採用礁石或附著基,只限於石塊、瓦片、水泥管、塑料管等,這些礁體或附著基存在功能單一、操作複雜等問題。在養殖水體中堆積石塊是目前生產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刺參、鮑等的養殖方法。雖然該方式模擬了海參天然的生長環境,養殖效果較好,但由於石塊堆積過低,僅限於刺參、鮑的養殖,無法誘集魚類,不能實現對海區的綜合利用。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及其使用方法,解決人工投放存在的礁體或附著基存在功能單一、操作複雜等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該海珍品增殖礁體包括礁體外殼及裝載於整個礁體內腔底部的鮑參增殖礁石,礁體外殼的側面設有通水孔和魚類通道。
所述的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通水孔位於礁體外殼的下部,魚類通道位於礁體外殼的上部,鮑參增殖礁石的上端低於魚類通道。
所述的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礁體外殼由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
所述的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礁體外殼由稜台框型底座和方框型礁體殼組成,稜台框型底座設置於方框型礁體殼底部,稜台框型底座與方框型礁體殼相通形成內腔。
所述的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稜台框型底座的各側面設有通水孔, 方框型礁體殼的各側面設有魚類通道,鮑參增殖礁石的上端低於魚類通道。
所述的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稜台框型底座為底面外邊長 100-200cm、頂面外邊長80-160cm、高20-50cm、厚5-20cm的中空四稜台,稜台框型底座的每個側面設有至少兩個通水孔;方框型礁體殼為外邊長80-160cm、高80-160cm、厚5_20cm的中空正方體結構,方框型礁體殼的每個側面設有至少兩個直徑為5-20cm的圓形魚類通道, 礁體外殼由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
所述的適用於多元混養的 海珍品增殖礁體,鮑參增殖礁石為石塊或其他小型增殖礁體。
所述的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其他小型增殖礁體為扇貝殼或牡蠣殼。
所述的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的使用方法,將整個海珍品增殖礁體投放指定海域平坦海底後,向礁體內投放刺參和鮑的苗種,通過自然誘集戀礁性魚類,實現藻鮑參的多元增養殖。
所述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的使用方法,海珍品增殖礁體按礁體布局規劃通過吊裝投放至指定海域的泥沙質或沙質平坦海底。
本發明的優點與有益效果為
1.本發明採用立體結構,底層用於鮑、參的增養殖,上層用於魚類的誘集,刺參可以魚、鮑的糞便為食,實現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充分利用養殖水體;
2.本發明減少敵害生物的侵襲,增加海珍品產量;
3.本發明利用海區天然餌料,且充分模擬海珍品的生存環境,提高了海珍品的品質;
4.本發明操作簡便,減輕勞動強度,便於管理和收穫;
5.本發明減弱養殖對自然海區生態環境的影響,有利於養殖海域生態環境的修復和綜合利用。
圖1為本發明多元混養海珍品增殖礁體的立體結構示意其中I礁體外殼,2鮑參增殖礁石,3稜台框型底座,4方框型礁體殼,5通水孔,6 魚類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述。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包括礁體外殼I及裝載於礁體內腔底部的鮑參增殖礁石2,礁體外殼I由稜台框型底座3和方框型礁體殼4組成, 稜台框型底座3設置於方框型礁體殼4底部,稜台框型底座3與方框型礁體殼4相通形成內腔;稜台框型底座3為底面外邊長120cm、頂面外邊長100cm、高30cm、厚IOcm的中空四稜台,稜台框型底座3的每個側面設有3個通水孔5 ;方框型礁體殼4為外邊長100cm、高 100cm、厚IOcm的中空正方體結構,方框型礁體殼4的每個側面設有6個直徑為IOcm的圓形魚類通道6,礁體外殼I由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
鮑參增殖礁石2為石塊,鮑參增殖礁石2裝載於整個礁體內腔底部,上端低於魚類通道6。
本實施例中,海珍品增殖礁體按礁體布局規劃通過吊裝投放至萊州灣土山附近海域的泥沙質平坦海底,由潛水員向礁體內投放刺參和鮑的苗種, 通過自然誘集戀礁性魚類, 實現藻鮑參的多元增養殖。
實施例2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包括礁體外殼I及裝載於礁體內腔底部的鮑參增殖礁石2,礁體外殼I由稜台框型底座3和方框型礁體殼4組成, 稜台框型底座3設置於方框型礁體殼4底部,稜台框型底座3與方框型礁體殼4相通形成內腔;稜台框型底座3為底面外邊長120cm、頂面外邊長100cm、高30cm、厚IOcm的中空四稜台,稜台框型底座3的每個側面設有3個通水孔5 ;方框型礁體殼4為外邊長100cm、高 100cm、厚IOcm的中空正方體結構,方框型礁體殼4的每個側面設有6個直徑為IOcm的圓形魚類通道6,礁體外殼I由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
鮑參增殖礁石2為牡蠣殼,鮑參增殖礁石2裝載於整個礁體內腔底部,上端低於魚類通道6。
本實施例中,海珍品增殖礁體按礁體布局規劃通過吊裝投放至萊州灣芙蓉島附近海域的泥沙質平坦海底,由潛水員向礁體內投放刺參和鮑的苗種,通過自然誘集戀礁性魚類,實現藻鮑參的多元增養殖。
實施例3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包括礁體外殼I及裝載於礁體內腔底部的鮑參增殖礁石2,礁體外殼I由稜台框型底座3和方框型礁體殼4組成, 稜台框型底座3設置於方框型礁體殼4底部,稜台框型底座3與方框型礁體殼4相通形成內腔;稜台框型底座3為底面外邊長120cm、頂面外邊長100cm、高30cm、厚IOcm的中空四稜台,稜台框型底座3的每個側面設有3個通水孔5 ;方框型礁體殼4為外邊長100cm、高 100cm、厚IOcm的中空正方體結構,方框型礁體殼4的每個側面設有6個直徑為IOcm的圓形魚類通道6,礁體外殼I由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
鮑參增殖礁石2為扇貝殼,鮑參增殖礁石2裝載於整個礁體內腔底部,上端低於魚類通道6。
本實施例中,海珍品增殖礁體按礁體布局規劃通過吊裝投放至萊州灣芙蓉島附近海域的泥沙質平坦海底,由潛水員向礁體內投放刺參和鮑的苗種,通過自然誘集戀礁性魚類,實現藻鮑參的多元增養殖。
實施例結果表明,本發明鮑參增殖礁石採用裝載於整個礁體內腔底部的石塊或其他小型增殖礁體,將整個海珍品增殖礁體投放指定海域平坦海底後,向礁體內投放刺參和鮑的苗種,通過自然誘集戀礁性魚類,實現藻鮑參的多元增養殖。本發明礁體設施可用於魚參鮑等多元綜合養殖,提高了產品產量 和品質,有利於實現生境修復和海區的綜合利用。
權利要求
1.一種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其特徵在於該海珍品增殖礁體包括礁體外殼及裝載於整個礁體內腔底部的鮑參增殖礁石,礁體外殼的側面設有通水孔和魚類通道。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其特徵在於通水孔位於礁體外殼的下部,魚類通道位於礁體外殼的上部,鮑參增殖礁石的上端低於魚類通道。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其特徵在於礁體外殼由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其特徵在於礁體外殼由稜台框型底座和方框型礁體殼組成,稜台框型底座設置於方框型礁體殼底部,稜台框型底座與方框型礁體殼相通形成內腔。
5.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其特徵在於稜台框型底座的各側面設有通水孔,方框型礁體殼的各側面設有魚類通道,鮑參增殖礁石的上端低於魚類通道。
6.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其特徵在於稜台框型底座為底面外邊長100-200cm、頂面外邊長80-160cm、高20-50cm、厚5-20cm的中空四稜台,稜台框型底座的每個側面設有至少兩個通水孔;方框型礁體殼為外邊長80-160cm、高 80-160cm、厚5-20cm的中空正方體結構,方框型礁體殼的每個側面設有至少兩個直徑為 5-20cm的圓形魚類通道,礁體外殼由鋼筋混凝土燒築而成。
7.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其特徵在於鮑參增殖礁石為石塊或其他小型增殖礁體。
8.按照權利要求7所述的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其特徵在於其他小型增殖礁體為扇貝殼或牡蠣殼。
9.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的使用方法,其特徵在於將整個海珍品增殖礁體投放指定海域平坦海底後,向礁體內投放刺參和鮑的苗種,通過自然誘集戀礁性魚類,實現藻鮑參的多元增養殖。
10.按權利要求9所述適用於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的使用方法,其特徵在於 海珍品增殖礁體按礁體布局規劃通過吊裝投放至指定海域的泥沙質或沙質平坦海底。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海珍品增殖設施,具體地說是一種用於魚、參、鮑等多元混養的海珍品增殖礁體及其使用方法。該海珍品增殖礁體包括礁體外殼及裝載於礁體內腔底部的鮑參增殖礁石,礁體外殼由稜台框型底座和方框型礁體殼組成,由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鮑參增殖礁石為裝載於整個礁體內腔底部的石塊或其他小型增殖礁體。將整個海珍品增殖礁體投放指定海域平坦海底後,向礁體內投放刺參和鮑的苗種,通過自然誘集戀礁性魚類,實現藻鮑參的多元增養殖。本發明礁體設施可用於魚參鮑等多元綜合養殖,提高了產品產量和品質,有利於實現生境修復和海區的綜合利用。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3053454SQ201310002849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5日
發明者張立斌, 張濤, 于波, 闞仁濤, 王志煥, 史祖郡 申請人:山東藍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