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剛柔相濟的要義以及積柔成剛的方法
2025-05-03 15:04:24
太極拳中除了有陰陽相濟的問題之外,剛柔相濟也是太極拳運動中重要的問題,練太極拳要做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兩者相輔而生,相互依存。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太極拳剛柔相濟的要義以及積柔成剛的方法吧。
太極拳剛柔相濟的要義
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跡之謂也。其功也多,故其成難。在這裡,陳鑫指出了世人認為太極拳是柔術的偏見,明確提出太極拳不可偏執於剛,也不可偏執於柔,而應是剛柔相濟,才符合太極拳名的真義,才是名符其實的太極拳。
剛、柔是太極拳陰陽範疇中的一對矛盾,在練習和應用之時,應該做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純剛無柔,或純柔無剛,即是只有陽或只有陰,均不能稱之為太極拳。太極拳的剛柔相濟包括多個方面的含義,其中最重要的有:太極拳功成之時呈現的「狀態」,應用時的「特點」以及太極拳運動技能形成過程所遵循的「規律」。
剛柔相濟是練出太極真功的理想狀態,主要表現在意識上,心態要不偏不倚,身姿要處在剛和柔交接之際。正如陳鑫所描述的:「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及神自然得中之謂也。」意識上只有形成了剛柔相濟的狀態,才能夠做到欲剛能剛,欲柔能柔,剛柔隨心所欲。又如先嚴羅基宏先生所說:「意到氣到、氣到勁到,意在人先。隱為柔,現為剛,隱現莫測,擒縱在我」。
「富有彈性和韌性」是太極拳內勁的基本特點。甚至可以說太極拳的技擊術,就是運用這種富有彈性、韌性的內勁來克敵致勝的技術。眾所周知,對純陽純剛的堅石或純陰純柔的棉花來講,不論採取任何訓練手段,都不可能產生出理想的彈性力。
只有剛柔相濟的彈性體,如弓、彈簧、注滿氣的輪胎、皮球等,才能產生彈性力。太極拳的練習,首先就是要除去僵硬之力,千錘百鍊,將自己的身體鍛鍊成一個剛柔相濟、高度協調的彈性體,從而產生強大而富有彈性韌性的內勁。
在實際應用中,不管是外力作用於這一彈性體,還是以這一彈性體主動作用於外力,它通過彈性變形,能吸能蓄,有效地緩衝外力,並將外力轉化為彈性勢能,最後反作用於對方身上,起到借力打人之妙用。這種剛柔相濟的彈性狀態,為達到技擊應用中「不丟不頂」的要求,創造了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如果說將自己鍛鍊成剛柔相濟的彈性體,是太極拳功成之時所呈現的基本狀態,那麼將此彈性體的質量分布,調整成外柔內剛,棉裡裹鐵,棉裡藏針,則是剛柔相濟的高級狀態。
太極拳積柔成剛的方法
上面所說的一種輕靈而又沉著的柔勁,是先從輕靈入手的,所以在初學時切不可用拙力,也不可使氣,用力和使氣,都可使手犯僵硬的毛病,轉動就不能輕靈了。要等到四肢動作,連同身體各部,確實達到輕靈了,再加以鍛鍊,到真正極為輕靈的程度,也就是極柔軟,然後練沉著,即所謂:「極柔軟,然後極堅剛。」
練沉著是在每著停勢時用意微微貫勁,是要自然的貫勁,亦不能用力,也不用使氣,要純出乎自然,用功日久,自能在輕靈中含有沉著,這就漸漸進入積柔成剛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是輕靈與沉著交互地鍛鍊,使全身各部份充滿著掤勁,也就是覺得有彈性與韌性,手臂極為柔軟而又極為沉重,周身動作極為輕靈而又極為穩重。
到了積柔成剛的階段,再加用功,要使剛復歸柔,以至剛柔相濟,達到柔中有剛,剛中有柔的地步。陳鑫說:「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太極拳的動作是螺旋形的圓圈,內含有陰陽,以成太極,就是在一個圓圈中,有開合,有剛柔,也就是畫一個圈,就有剛有柔。
不論剛與柔都包含著一種彈性和韌性的力量,在平時鍛鍊用功,是在運轉時要做到輕靈,在定式時要做到沉著;把這個含有彈性和韌性的力量,加強而集中於肢體的某部份的一點,而以心意使之顯發於外的一剎那,這就是太極拳的積柔成剛的剛勁,也就是所稱的發勁,當之者不可抵禦,真所謂無堅不摧。
剛與柔的概念可能對一些練習太極拳的朋友們來說仍然有些抽象,剛與柔既矛盾又相互包含聯繫,是對立統一的關係,相信以上的內容能夠令大家對剛柔有更加深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