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帶用鏈節及履帶裝置製造方法
2023-06-03 00:54:02
履帶用鏈節及履帶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履帶用鏈節(1)具有中央部(1A)、位於其中央部(1A)的一端側的一端部(1B)和位於中央部(1A)的另一端的另一端部(1C)。在第二面(3)中,中央部(1A)具有軌面(3a)的第一部分(3b),一端部(1B)具有軌面(3a)的第二部分(3c),另一端部(1C)具有軌面(3a)的第三部分(3d)。到達軌面(3a)的第二部分(3c)的第一外周部(1B2)比襯套孔周圍部(1B1)靠近第二側部(5)。由此,能夠實現既能將履帶用鏈節的寬度維持得較小又能抑制襯套孔上方的軌面的磨損的履帶用鏈節及履帶裝置。
【專利說明】履帶用鏈節及履帶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履帶用鏈節及履帶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諸如液壓挖掘機的裝軌式作業車輛具有下部走行體、上部迴轉體和與該上部迴轉體連設的作業機。上述下部走行體具有鏈輪、空轉輪(idler tumbler)、滾輪、履帶裝置等。
[0003]一般而言,履帶裝置通過利用銷和襯套將多個履帶用鏈節連結為無端狀(環狀)並且在多個履帶用鏈節上安裝履帶板而構成。履帶裝置卷繞於空轉輪及鏈輪的周圍,通過使鏈輪的齒與上述襯套咬合而使鏈輪旋轉從而能進行旋轉驅動。
[0004]上述履帶用鏈節在與履帶板的安裝面相反側的面具有用於供滾輪、惰輪滾動的軌面。這樣的履帶用鏈節例如公開於日本特開2006 - 89023號公報(參照專利文獻I)、W02009/101836號公報(參照專利文獻2)等中。
[0005]在日本特開2006 — 89023號公報中公開了這樣的內容:為了降低由於滾輪的滾動而在軌面上產生由磨損引起的標高差(level difference)而局部地改變履帶用鏈節的軌面的硬度。另外,在W02009/101836號公報中公開了這樣的內容:為了降低履帶用鏈節的軌面的不均勻磨損而將滾輪沿軸向分割。
[0006]在先技術文獻
[0007]專利文獻
[0008]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 - 89023號公報
[0009]專利文獻2:W02009/101836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10]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11]但是,在上述兩個公報中的任一履帶用鏈節中,均是用於供襯套插入的襯套孔上方的軌面的寬度(襯套或銷的軸向的尺寸)比用於供銷插入的銷孔上方的軌面的寬度窄。因此,在滾輪等與軌面抵接(或接觸)而滾動的情況下,在上述襯套孔上方的軌面中,履帶用鏈節與滾輪的接觸面壓變大,襯套孔上方的軌面容易磨損。
[0012]若為了抑制上述的襯套孔上方的軌面的磨損而在上述兩個公報的履帶用鏈節的結構中簡單地增大襯套孔上方的軌面的寬度,則履帶用鏈節的寬度變大。在該情況下,存在寬度方向的I對滾輪引導件的寬度變大而裝置大型化或履帶用鏈節與空轉輪或鏈輪幹涉這樣的問題。
[0013]另外,若不增大履帶用鏈節的寬度而簡單地增大襯套孔上方的軌面的寬度,則銷孔上方的軌面的寬度變小。在該情況下,在上述兩個公報的履帶用鏈節的結構中,伴隨銷孔上方的軌面的寬度的縮小,銷壓配合部分的尺寸也縮小,存在履帶用鏈節對銷進行保持的力變小這樣的問題。
[0014]本發明是鑑於上述的技術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於提供既能將履帶用鏈節的寬度維持得較小又能抑制襯套孔上方的軌面的磨損的履帶用鏈節及履帶裝置。
[0015]用於解決技術問題的手段
[0016]本發明的履帶用鏈節具有:具有履帶板安裝部的第一面;與第一面對置且具有軌面的第二面;沿與第一面及第二面交叉的方向延伸且彼此對置的第一側部及第二側部,該履帶用鏈節具備中央部、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中央部設置有履帶板安裝部,具有軌面的第一部分。一端部位於中央部的一端側,具有軌面的第二部分,且配置為相對於中央部偏靠第一側部。另一端部位於中央部的另一端側,具有軌面的第三部分,且配置為相對於中央部偏靠第二側部。在一端部形成有從第一側部到第二側部貫通一端部的第一貫通孔。在另一端部形成有從第一側部到第二側部貫通另一端部且具有直徑比第一貫通孔小的部分的第二貫通孔。一端部包括在第二側部包圍第一貫通孔周圍的第一貫通孔周圍部和從第一貫通孔周圍部的外周到達軌面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外周部。第一外周部比第一貫通孔周圍部靠近第二側部。
[0017]根據本發明的履帶用鏈節,到達軌面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外周部比第一貫通孔周圍部靠近第二側部。因此,既能維持履帶用鏈節的第一側部與第二側部之間的寬度又能將軌面的第二部分向第二側部擴寬。由此,能降低滾輪與軌面抵接而滾動時的軌面的第二部分處的接觸面壓,能抑制軌面的第二部分的磨損。
[0018]在上述的履帶用鏈節中,另一端部包括在第一側部包圍第二貫通孔周圍的第二貫通孔周圍部和從第二貫通孔周圍部的外周到達軌面的第三部分的第二外周部。第二貫通孔周圍部比第二外周部靠近第一側部。
[0019]由此,能將第二貫通孔周圍部的寬度方向的厚度向第一側部擴寬。因此,能增大插入第二貫通孔中的構件的插入長度,能增大履帶用鏈節對上述插入的構件進行保持的力。
[0020]另外,第二貫通孔周圍部比第二外周部靠近第一側部而相對於第二外周部成為凸狀,且第一貫通孔周圍部比第一外周部靠近第一側部而相對於第一外周部成為凹狀。因此,在為了使履帶用鏈節彼此連結而使一端部的第二側部與另一端部的第一側部對合時,能使凸狀的第二貫通孔周圍部與凹狀的第一貫通孔周圍部嵌合。
[0021]在上述的履帶用鏈節中,形成有軌面的第二部分的第二面的第一側部與第二側部之間的寬度大於第一貫通孔的最接近第二面的部分處的第一貫通孔周圍部的第一側部與第二側部之間的寬度。
[0022]由此,能確保第二面的寬度較大,也能確保軌面的第二部分的寬度較大。
[0023]在上述的履帶用鏈節中,形成有軌面的第二部分的第二面的第一側部與第二側部之間的寬度與形成有軌面的第三部分的第二面的第一側部與第二側部之間的寬度彼此相同。
[0024]由此,能使軌面的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為彼此相同的寬度。因此,能降低滾輪與軌面抵接而滾動時的軌面的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的各部分的接觸面壓,能抑制該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的磨損。
[0025]本發明的履帶裝置具備上述的任一項的多個履帶用鏈節、圓筒形狀的襯套、連結用銷和多個履帶板。圓筒形狀的襯套通過插入多個履帶用鏈節所包括的一個及另一個履帶用鏈節中的一個履帶用鏈節的第一貫通孔內而固定於一個履帶用鏈節。連結用銷通過插入襯套內而插入一個履帶用鏈節的第一貫通孔內,且通過插入另一個履帶用鏈節的第二貫通孔內而固定於另一個履帶用鏈節。多個履帶板分別安裝於多個履帶用鏈節的各自的履帶板安裝部。
[0026]根據本發明的履帶裝置,既能維持履帶用鏈節的第一側部與第二側部之間的寬度又能抑制軌面的第二部分的磨損,因此不需要為了抑制軌面的磨損而改變襯套、連結用銷、履帶板等其他部件的設計。
[0027]發明效果
[0028]如以上說明,根據本發明,到達軌面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外周部位於比第一貫通孔周圍部靠近第二側部,因此,既能維持履帶用鏈節的第一側部與第二側部之間的寬度,又能將軌面的第二部分向第二側部擴寬,從而能抑制軌面的第二部分的磨損。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9]圖1是表示作為使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履帶用鏈節或履帶裝置的裝軌式作業車輛的一例的液壓挖掘機的結構的概略立體圖。
[0030]圖2是概略地表示圖1的裝軌式作業車輛中的履帶式走行裝置的結構的側視圖。
[0031]圖3是概略地表示圖2的履帶式走行裝置所包括的履帶裝置的結構的部分分解立體圖。
[0032]圖4是概略地表示圖3的履帶裝置所用的履帶用鏈節的結構的俯視圖(A)、一方側視圖(B)、另一方側視圖(C)、主視圖(D)及後視圖(E)。
[0033]圖5是表示軌道滾輪與履帶裝置的履帶用鏈節抵接(或接觸)而滾動的狀態的概略立體圖。
[0034]圖6是沿著圖5的VI — VI線的概略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5]以下,基於【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0036]首先,說明作為能應用本發明的思想的裝軌式作業車輛的一例的液壓挖掘機的結構。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也能應用於以下的液壓挖掘機以外的推土機等裝軌式作業車輛。
[0037]參照圖1,裝軌式作業車輛(例如液壓挖掘機)30主要具有下部走行體20、上部迴轉體31和作業機32。利用下部走行體20和上部迴轉體31構成作業車輛主體。
[0038]下部走行體20具有左右一對的履帶裝置10。裝軌式作業車輛30構成為通過驅動該左右一對的履帶裝置10旋轉而能自行。關於該下部走行體20的結構見後述詳細說明。
[0039]上部迴轉體31設置為相對於下部走行體20迴轉自如。該上部迴轉體31在前方左側(車輛前側)具有駕駛室31a,在後方側(車輛後側)具有用於收納發動機的發動機室31b、配重31c。在此,車輛的前後.左右以落座於駕駛室31a內的駕駛員為基準。
[0040]作業機32軸支承於上部迴轉體31的前方側,例如具有鬥杆、動臂、鏟鬥、液壓缸
坐寸ο
[0041]參照圖2,下部走行體20主要具有履帶裝置10、驅動輪(鏈輪)21、惰輪(空轉輪)22、軌道滾輪(track roller) 23、託滾輪(carrier roller) 24、軌道框架25和迴轉裝置26。
[0042]在軌道框架25的上部安裝有迴轉裝置26。該迴轉裝置26構成為相對於軌道框架25能迴轉。在迴轉裝置26上設置有上述的上部迴轉體31,由此,上部迴轉體31構成為相對於下部走行體20能迴轉。
[0043]在軌道框架25的兩側部分別安裝有驅動輪21、惰輪22、多個軌道滾輪23及多個託滾輪24。驅動輪21能旋轉驅動地設於軌道框架25的例如後端部,惰輪22能旋轉地設於軌道框架25的例如前端部。多個軌道滾輪23能旋轉地設於軌道框架25的下表面側,多個託滾輪24能旋轉地設於軌道框架25的上表面側。
[0044]履帶裝置10構成為無端狀(環狀),卷繞於驅動輪21及惰輪22上。另外,履帶裝置10被配置於驅動輪21與惰輪22之間的多個軌道滾輪23及多個託滾輪24支承。
[0045]履帶裝置10與驅動輪21咬合,能利用該驅動輪21的旋轉驅動進行旋轉驅動。在該履帶裝置10的旋轉驅動時,惰輪22、多個軌道滾輪23及多個託滾輪24分別與履帶裝置10抵接而能進行從動旋轉。
[0046]參照圖3,上述的履帶裝置10主要具有履帶用鏈節1、襯套11、連結用銷12、履帶板(支撐板)13、履帶板安裝構件14a、14b和密封構件15。履帶裝置10通過將安裝有履帶板13的多個履帶用鏈節I連結為無端狀而構成為環狀。
[0047]履帶板13利用成為履帶板安裝構件14a、14b的螺栓構件14a和螺母構件14b安裝於履帶用鏈節I。具體而言,通過將螺栓構件14a從履帶板13側插入履帶板13的貫通孔13a和履帶用鏈節I的貫通孔2a並在履帶用鏈節I側螺合螺母構件14b,而將履帶板13安裝於履帶用鏈節I上。
[0048]在一個履帶裝置10中,配置有兩列多個履帶用鏈節I。同一列中的彼此相鄰的一個及另一個履帶用鏈節I配置為一個履帶用鏈節I的襯套孔6與另一個履帶用鏈節I的銷孔7彼此連通。
[0049]圓筒狀的襯套11被壓配合到一個履帶用鏈節I的襯套孔6內。連結用銷12插入襯套11內,且被壓配合到另一個履帶用鏈節I的銷孔7。這樣地將沿列方向排列的一個及另一個履帶用鏈節I彼此連結。
[0050]另外,在一個襯套11及連結用銷12的一端側如上述那樣設置有第一列的履帶用鏈節1,且在另一端側設置有第二列的履帶用鏈節1,從而一列與另一列的各履帶用鏈節I彼此連結。需要說明的是,關於使用襯套11及連結用銷12的履帶用鏈節I彼此的連結的結構,以後使用圖6詳細說明。
[0051]接著,使用圖4(A)?(E)說明上述的履帶裝置10所用的履帶用鏈節I的結構。
[0052]參照圖4(A)?(E),履帶用鏈節I具有:具有貫通孔(履帶板安裝部)2a的第一面2 ;與第一面2對置且具有軌面3a的第二面3。另外,履帶用鏈節I具有沿與第一及第二面2、3交叉的方向延伸且彼此對置的第一及第二側部4、5。
[0053]主要參照圖4(A)、(B)、(C),履帶用鏈節I具有中央部1A、位於該中央部IA的一端側的一端部IB和位於中央部IA的另一端側的另一端部1C。
[0054]在中央部IA的第一面2,以從第一面2到達履帶用鏈節I的中央貫通孔8的方式形成有例如兩個貫通孔2a。中央部IA在第二面3具有軌面3a的第一部分3b。該第一部分3b是軌面3a的主要的部分,即,所謂的主軌面。
[0055]主要參照圖4(A),一端部IB配置為在俯視圖中相對於中央部IA偏靠第一側部4。也就是說,在俯視圖中,一端部IB的第二側部5比中央部IA的第二側部5靠近第一側部4。因此,在俯視圖中,一端部IB的第二面3的第二側部5比中央部IA的第二面3的第二側部5靠近第一側部4,且一端部IB的第二面3的第一側部4與中央部IA的第二面3的第一側部4位於同一直線上。該一端部IB在第二面3具有軌面3a的第二部分3c。
[0056]另一端部IC配置為在俯視圖中相對於中央部IA偏靠第二側部5。也就是說,如圖4(A)所示,在俯視圖中,另一端部IC的第一側部4比中央部IA的第一側部4靠近第二側部5。因此,在俯視圖中,另一端部IC的第二面3的第一側部4比中央部IA的第二面3的第一側部4靠近第二側部5,且另一端部IC的第二面3的第二側部5與中央部IA的第二面3的第二側部5位於同一直線上。該另一端部IC在第二面3具有軌面3a的第三部分3d。
[0057]主要參照圖4(B)、(C),在一端部IB形成有從第一側部4到第二側部5貫穿一端部IB的襯套孔(第一貫通孔)6。該襯套孔6是用於供襯套11壓配合的孔。
[0058]在另一端部IC形成有從第一側部4到第二側部5貫穿另一端部IC的銷孔(第二貫通孔)7。該銷孔7具有靠近第一側部4的大徑部7a和與大徑部7a連通且靠近第二側部5的小徑部7b。
[0059]大徑部7a是用於供襯套11的端部及密封構件15插入的部分。小徑部7b是用於供連結用銷12壓配合併將其固定的部分。大徑部7a具有與襯套孔6的直徑Dl大致相同或比襯套6的直徑Dl稍大的直徑,小徑部7b具有比襯套孔6的直徑Dl稍小的直徑D2。
[0060]主要參照圖4(B),一端部IB在第二側部5具有襯套孔周圍部(第一貫通孔周圍部)IB1和第一外周部1B2。襯套孔周圍部IB1在一端部IB的第二側部5是包圍襯套孔6周圍的部分,在圖4(B)中是標註了向左上方的剖面線的部分。第一外周部川2在一端部IB的第二側部5是從襯套孔周圍部IB1的外周到達軌面3a的第二部分3c的部分,在圖4(B)中是標註了向右上方的剖面線的部分。
[0061]主要參照圖4(D),第一外周部IB2在主視圖中比襯套孔周圍部IBl靠近第二側部
5。由此,形成有軌面3a的第二部分3c的第二面3的部分的第一與第二側部4、5之間的寬度Wla比襯套孔6的位於最接近第二面3的部分Pl處的襯套孔周圍部IB1的第一與第二側部4、5之間的寬度Wlb大。
[0062]主要參照圖4(C),另一端部IC在第一側部4具有銷孔周圍部(第二貫通孔周圍部)IC1和第二外周部1C2。銷孔周圍部(第二貫通孔周圍部)IC1在另一端部IC的第一側部4是包圍銷孔7周圍的部分,在圖4(C)中是標註了向左上方的剖面線的部分。第二外周部IC2在另一端部IC的第一側部4是從銷孔周圍部IC1的外周到達軌面3a的第三部分3d的部分,是標註了向右上方的剖面線的部分。
[0063]主要參照圖4(E),銷孔周圍部IC1在後視圖中比第二外周部IC2靠近第一側部4。由此,銷孔7的最接近第二面3的部分P2處的銷孔周圍部IC1的第一與第二側部4、5之間的寬度W2b比形成有軌面3a的第三部分3d的第二面3的部分的第一與第二側部4、5之間的寬度W2a大。
[0064]主要參照圖4(A),形成有軌面3a的第二部分3c的第二面3的寬度Wla和形成有軌面3a的第三部分3d的第二面3的寬度W2a彼此相同。
[0065]在上述中,軌面3a是履帶用鏈節I的表面的、滾輪(軌道滾輪23、託滾輪24)、惰輪22所抵接而滾動的面。圖5表示例如軌道滾輪23在履帶用鏈節I的軌面3a上滾動的狀態。參照該圖5,例如軌道滾輪23能與履帶用鏈節I的軌面3a抵接而以軸23a為中心旋轉從而在軌面3a上滾動。惰輪22及軌道滾輪24也與託滾輪23同樣地能與履帶用鏈節I的軌面3a抵接而滾動。
[0066]在該圖5及圖4(A)中,僅第二面3的平坦面的部分作為軌面3a標註了剖面線(第一部分3b的向右上方的剖面線、第二及第三部分3c、3d的向左上方的剖面線)。但是,軌面3a不僅包括其平坦面的部分,也可以包括其平坦面周圍的曲面。另外,作為軌面3a標註了剖面線的部分可以不是平坦面,也可以是稍圓的曲面。
[0067]接著,使用圖6詳細地說明使用襯套11及連結用銷12的履帶用鏈節I彼此的連
結的結構。
[0068]圖6是沿著圖5的VI — VI線的概略剖視圖。參照圖6,在沿一列排列的多個履帶用鏈節I中,一個履帶用鏈節I的一端部IB與另一個履帶用鏈節I的另一端部IC配置為彼此面對。具體而言,一個及另一個履帶用鏈節I以一個履帶用鏈節I的一端部IB的第二側部5與另一個履帶用鏈節I的另一端部IC的第一側部4彼此面對的方式布置。也就是說,一端部IB的第二側部5與另一端部IC的第一側部4構成彼此面對的對合面。
[0069]在該狀態下,一個履帶用鏈節I的襯套孔6與另一個履帶用鏈節I的銷孔7以彼此同心的方式連通。另外,一端部IB設置在布置成兩列的履帶用鏈節I中的內履帶用鏈節I (圖6中箭頭B側),且另一端部IC設置在布置成兩列的履帶用鏈節I中的外履帶用鏈節1(圖6中箭頭A側)。
[0070]在襯套孔6與銷孔7連通的狀態下,將圓筒狀的襯套11壓配合到一個履帶用鏈節I的襯套孔6內。另外,將該襯套11的端部與密封構件15插入另一個履帶用鏈節I的銷孔7的大徑部7a。連結用銷12插入該襯套11內而插入一個履帶用鏈節I的襯套孔6內,並且固定於另一個履帶用鏈節I的銷孔7。由此,一列中的彼此相鄰的一個及另一個履帶用鏈節I彼此連結。
[0071]這樣,各列的履帶用鏈節I彼此連結在一起。而且,在一個襯套11及連結用銷12的一端側設置有第一列的履帶用鏈節1,在另一端側設置有第二列的履帶用鏈節1,從而構成兩列的多個履帶用鏈節I分別彼此連結。
[0072]接著,說明本實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0073]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履帶用鏈節1,如圖4(D)所示,第一外周部IB2比襯套孔周圍部IB1靠近第二側部5側。因此,既能維持履帶用鏈節I的第一與第二側部4、5之間的寬度又能將軌面3a的第二部分3c向第二側部5擴寬。由此,能降低滾輪等(軌道滾輪23、託滾輪24、惰輪22)與軌面3a抵接而滾動時的軌面3a的第二部分3c處的接觸面壓,從而能抑制該第二部分3c的磨損。因此,能謀求履帶用鏈節I的高壽命化,並且能抑制軌面3a的劣化、剝落。
[0074]需要說明的是,在履帶用鏈節I的第一與第二側部4、5之間的寬度變大的情況下,如圖6所示,需要在布置成兩列的履帶用鏈節I的外側方向(圖6中箭頭A所示方向)或內側方向(圖6中箭頭B所示方向)的任一側或者這兩側方向擴寬履帶用鏈節I的寬度。假設在外側方向(箭頭A所示方向)增加履帶用鏈節I的寬度的情況下,存在I對滾輪引導件(未圖示)的寬度變大而裝置大型化這樣的問題。另外,假設在內側方向(箭頭B所示方向)將履帶用鏈節I的寬度擴寬的情況下,存在履帶用鏈節I與惰輪22或驅動輪21幹涉這樣的問題。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既能維持履帶用鏈節I的第一與第二側部4、5之間的寬度,又能擴寬軌面3a的第二部分3c的寬度,因此不會產生上述的問題。
[0075]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履帶用鏈節1,如圖4(E)所示,銷孔周圍部IC1比第二外周部IC2靠近第一側部4。由此,能將銷孔周圍部IC1的寬度方向的厚度W2b向第一側部4側擴寬。因此,能增大壓配合到銷孔7中的連結用銷12的壓配合長度,從而能增大履帶用鏈節I對連結用銷12進行保持的力。
[0076]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履帶用鏈節1,如圖4(E)所示,銷孔周圍部IC1比第二外周部IC2靠近第一側部4而相對於第二外周部IC2成為凸狀。另外,如圖4(D)所示,襯套孔周圍部IB1比第一外周部IB2靠近第一側部4而相對於第一外周部IB2成為凹狀。因此,如圖6所示,在一個履帶用鏈節I的一端部IB的第二側部5與另一個履帶用鏈節I的另一端部IC的第一側部4彼此面對的情況下,使凸狀的銷孔周圍部IC1與凹狀的襯套孔周圍部IB1嵌合。
[0077]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履帶用鏈節I,如圖4 (D)所示,形成有軌面3a的第二部分3c的第二面3的寬度Wla比襯套孔6的位於最接近第二面3的部分Pl處的襯套孔周圍部IB1的寬度Wlb大。由此,能確保第二面3的寬度Wla較大,也能確保軌面3a的第二部分3c的寬度較大。
[0078]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履帶用鏈節1,如圖4(A)所示,形成有軌面3a的第二部分3c的第二面3的寬度Wla與形成有軌面3a的第三部分3d的第二面3的寬度W2a彼此相同。由此,能使軌面3a的第二及第三部分3c、3d為彼此相同的寬度。因此,能降低滾輪等與軌面3a抵接而滾動時的軌面3a的第二部分3c處的接觸面壓,從而能抑制該第二部分3c的磨損。
[0079]另外,根據具有上述的履帶用鏈節I的履帶裝置10,既能維持履帶用鏈節I的第一與第二側部4、5之間的寬度又能抑制軌面3a的第二部分3c的磨損,因此,不需要為了抑制軌面3a的磨損而改變襯套、銷、履帶板等其他部件的設計。
[0080]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中,作為履帶用鏈節I的履帶板安裝部,說明了用於供螺栓構件14a插入的貫通孔2a,但履帶板安裝部並不限定於該貫通孔2a,只要是具有能安裝履帶板13的結構即可。另外,作為履帶板安裝構件,說明了螺栓構件14a和螺母構件14b,但履帶板安裝構件並不限定於此,只要是具有能安裝於履帶板13和履帶用鏈節I的結構的構件即可。
[0081]本次公開的實施方式的所有點均是例示,應認為不是限制性的內容。本發範圍不是上述的說明而是由權利要求表示,當然也包括與權利要求等同意義及範圍內的所有改變。
[0082]附圖標記列表
[0083]I履帶用鏈節、IA中央部、IB —端部、IB1襯套孔周圍部、IB2第一外周部、IB另一端部、IC1銷孔周圍部、IC2第二外周部、2第一面、2a貫通孔、3第二面、3a軌面、3b第一部分、3c第二部分、3d第三部分、4第一側部、5第二側部、6襯套孔、7銷孔、7a大徑部、7b小徑部、8中央貫通孔、10履帶裝置、11襯套、12連結用銷、13履帶板、14a螺栓構件、14b螺母構件、15密封構件、20下部走行體、21驅動輪、22惰輪、23軌道滾輪、24託滾輪、25軌道框架、26迴轉裝置、30裝軌式作業車輛、31上部迴轉體、31a駕駛室、31b發動機室、31c配重、32作業機。
【權利要求】
1.一種履帶用鏈節,具有:具有履帶板安裝部的第一面;與所述第一面對置且具有軌面的第二面;沿與所述第一面及第二面交叉的方向延伸且彼此對置的第一側部及第二側部, 該履帶用鏈節包括: 中央部,設置有所述履帶板安裝部,且具有所述軌面的第一部分; 一端部,位於所述中央部的一端側,具有所述軌面的第二部分,且設置為相對於所述中央部偏靠所述第一側部;和 另一端部,位於所述中央部的另一端側,具有所述軌面的第三部分,且設置為相對於所述中央部偏靠所述第二側部, 其中: 在所述一端部形成有從所述第一側部到所述第二側部貫通所述一端部的第一貫通孔,在所述另一端部形成有從所述第一側部到所述第二側部貫通所述另一端部、且具有直徑比所述第一貫通孔小的部分的第二貫通孔, 所述一端部包括在所述第二側部包圍所述第一貫通孔周圍的第一貫通孔周圍部和從所述第一貫通孔周圍部的外周延伸到所述軌面的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外周部,且所述第一外周部比所述第一貫通孔周圍部靠近所述第二側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履帶用鏈節,其中, 所述另一端部包括在所述第一側部包圍所述第二貫通孔周圍的第二貫通孔周圍部和從所述第二貫通孔周圍部的外周延伸到所述軌面的所述第三部分的第二外周部, 所述第二貫通孔周圍部比所述第二外周部靠近所述第一側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履帶用鏈節,其中, 形成有所述軌面的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二面的所述第一側部與第二側部之間的寬度大於所述第一貫通孔的最接近所述第二面的部分處的所述第一貫通孔周圍部的所述第一側部與第二側部之間的寬度。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履帶用鏈節,其中, 形成有所述軌面的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二面的所述第一側部與第二側部之間的寬度和形成有所述軌面的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第二面的所述第一側部與第二側部之間的寬度彼此相同。
5.一種履帶裝置,其包括: 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個所述履帶用鏈節; 圓筒形狀的襯套,插入所述多個履帶用鏈節所包括的一個及另一個履帶用鏈節中的所述一個履帶用鏈節的所述第一貫通孔內而固定於所述一個履帶用鏈節; 連結用銷,其通過插入所述襯套內而插入所述一個履帶用鏈節的所述第一貫通孔內,且通過插入所述另一個履帶用鏈節的所述第二貫通孔內而固定於所述另一個履帶用鏈節;以及 多個履帶板,每一個履帶板安裝於所述多個履帶用鏈節的各自的所述履帶板安裝部。
【文檔編號】B62D55/21GK103974877SQ201280056834
【公開日】2014年8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3日
【發明者】久松健一, 北直明 申請人:株式會社小松製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