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青春系列微電影(重磅微電影)
2023-06-02 09:01:49 2
激昂走過壯麗的70年
70年的歲月
70年的沉澱
70年對祖國的告白
時光轉瞬而逝
記憶不斷更新
也許你早已忘記
多年前
有一個人曾為了自己的國家做過什麼
但短短影片卻記錄著那些人對祖國濃烈的愛
本片選取《中國青年報》和《中國青年》
的若干具有紀實性
有標誌意義的頭條報導
以梁軍、鄧稼先、袁隆平、張海迪
張瑞敏、王中美、楊祥國等
頭條人物為依託
帶你穿越70年的時光
重現70年來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光輝歷程
《頭條裡的青春中國》
微電影《頭條裡的青春中國》是共青團中央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精心打造的文化產品,由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承制。
周冬雨帶你重走青春路
70周年青春路,你走的還好麼?
周冬雨 飾 中國青年報記者
70年的變化
看在眼裡,記在心中
北京奧運會、汶川大地震、復興號上線
遼寧艦服役、高鐵出國門
蛟龍號下水、港珠澳大橋等等
你記憶中最深刻的瞬間
是哪一刻呢?
今天我們就帶著大家
回顧這些精彩瞬間~
微電影
看完了麼?
有沒有一個地方觸動你的心~
有沒有一個地方讓你熱淚盈眶~
青春中國:關於中國的那些故事
建國創業
新中國第一個女拖拉機手 梁軍
1948年2月
中共黑龍江省委
要在北安開辦拖拉機培訓班
學校派3個人去學習
梁軍報了名經過一段學習後
梁軍成為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
後被印在我國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壹元券
圖為中國青年雜誌《女拖拉機手梁軍》報導
圖為一元錢上以梁軍為原型的女拖拉機手
圖為青年演員闞清子演繹梁軍
「兩彈」元勳 鄧稼先、于敏
1964年10月16日
羅布泊沙漠腹地
一聲驚天「雷鳴」
萬裡碧空升騰起熾烈耀眼的火光
一朵蘑菇雲頂天立地…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在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
這震撼世界的驚雷向世人宣告
中國任人欺凌的時代結束了!
3年後
中國第一顆氫彈同樣爆炸成功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
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
中國用了2年零8個月
速度世界第一
圖為中國青年報《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報導
圖為氫彈爆炸瞬間
圖為青年演員朱一龍演繹鄧稼先、青年演員陳偉棟演繹于敏
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1964年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開始研究雜交水稻
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
強優組合南優2號
1970年通海大地震
袁隆平不顧生命安危
衝進即將倒塌的房子內
與時間賽跑
成功搶回稻種
隨後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
從而為大面積推廣
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而這在當時解決了
13億人口吃飯問題的男人
至今仍在致力於新型的水稻試種選育
圖為中國青年報《袁隆平「超級雜交稻」又獲重大突破》報導
圖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
圖為青年演員董子健演繹袁隆平
改革開放
著名殘疾人作家 張海迪
1983年
《中國青年報》發表《生命的支柱》
宣傳張海迪懷著
「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
以保爾為榜樣
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的故事
她以自己的言行
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
人生觀、價值觀問題
後在她患癌期間
張海迪與病魔鬥爭
在手術期間堅持不打麻藥
她以自己和癌症對抗的經歷
展示出頑強的不屈精神
和與命運抗爭的對抗精神
圖為中國青年報《生命的支柱》報導
圖為張海迪所在的北京申冬奧代表團凱旋迴京
圖為青年演員萬茜演繹張海迪
著名企業家 張瑞敏
1985年
張瑞敏從信中發現了
產品存在的質量隱患
為了真正喚醒員工的
質量意識、市場意識
張瑞敏果斷決策
怒砸76臺有缺陷的冰箱
張瑞敏的"砸冰箱"事件
後成為其企業歷史上
強化質量觀念的警鐘
圖為張瑞敏砸冰箱照片
圖為張瑞敏發表演講
圖為青年演員陳星旭演繹張瑞敏
偉大復興
「大國工匠」 電焊工 王中美
「遠看像要飯
近看似逃難
一看燒電焊」
就是這樣一句焊工的一句自嘲
在這又苦又累的行業裡卻出了一位
「大國女焊將」——王中美
由她創新得出的多項焊接工藝
填補了我國多項技術空白
圖為工作中的王中美
圖為工作時的王中美
圖為青年演員袁姍姍演繹王中美
「巡邏王」西藏某邊防團營長 楊祥國
楊祥國17歲從重慶來到西藏服役
整個西藏邊境
他所在連隊的巡邏線最苦,也最險
但這些路必須有人去走
陸地邊防的一個意義在於
到達某片領土
宣示主權的存在
巡邏前寫遺書
是前些年連裡的一個習慣
楊祥國忘了寫過多少遺書
天長日久
他很快寫到「沒什麼感覺了」
只記得別人的一封遺書裡
只寫了5個字
「我一定回來」
圖為中國青年報《我站立的地方》報導
圖為楊祥國跪地喝山澗的水
圖為青年演員白敬亭演繹楊祥國
70周年
中國 站起來
富起來 強起來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
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
70年雖是短暫一瞬
卻見證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
從站起來到富起來
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
歷史的記憶值得銘記,但青春的腳步卻永不停息
從16世紀開始,澳門便被葡萄牙佔據,在經歷四百餘年的風風雨雨之後,終於在1999年12月20日,重新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澳門自回歸以來,在「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指引下,經濟實力增強,社會活力迸發,民眾安居樂業。
2001年11月10日,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標誌著我國終於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新成員,我國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008年8月8日晚20時,舉世矚目的北京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國家體育場(鳥巢)隆重舉行。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奧林匹克運動與五千多年傳承的燦爛中華文化交相輝映,共同譜寫人類文明氣勢恢弘的新篇章。夜幕下,"鳥巢"造型的國家體育場華燈燦爛,流光溢彩。可容納9萬多人的體育場內座無虛席,群情激動。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酒泉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2017年1月18日,中國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了4個月的在軌測試任務,正式交付用戶單位使用。
創作背景
,微電影《頭條裡的青春中國》是共青團中央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精心打造的文化產品,由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承制。
片中場景的時間跨度長達70年,涉及到近1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人物、近20個年代場景。為實現與歷史情況吻合,僅攝影棚內置景達十餘個,尋找並製作了大量年代服裝和道具。值得一提的是,為達到更好的還原效果,製作團隊將水稻從河北運至北京,種出一片稻田;租賃使用新中國第一代拖拉機並長途運輸至拍攝現場。
本片使用了眾多高端電影拍攝器材與影棚,如2臺ARRI電影級機器、院線級COOKE寬銀幕電影鏡頭、8米搖臂電控遙控頭等設備,QTAKE現場數字圖像處理等,以此保證電影級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