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高海拔地區牧草混播方法
2023-06-02 11:30:11 1
專利名稱:三峽庫區高海拔地區牧草混播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建植人工草地的牧草播種方法,特別涉及一種適用於亞熱帶高海拔地區的牧草播種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人工草地牧草混播方法在國內外均有相關報導,方法很多。但因各自所建混播草地的生態環境不同,表現出混播草種比例及草地產量差異較大。例如紐西蘭通常採用混播方法是「多年生黑麥草+白三葉」,將該方法用於在高溫溼環境條件下來建植人工草地將表現出兩種草越夏困難、持久性下降和產量低、品質差等問題,特別是在三峽庫區等地理環境下使用該混播方法,草地的鮮草產量一般畝產3500千克左右,草地利用年限是I 2年,表現出的類似問題尤其突出。因此,選擇耐熱、耐旱、耐貧瘠草種及其合理混播牧草組合比例、合適的混播方法就顯得特別重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三峽庫區高海拔地區的牧草混播方法,採用該混播方法所建植的人工草地品質好、產量高。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措施實現的一種三峽庫區高海拔地區的牧草混播方法,它包括播種前整地、混播和追肥,其特徵在於所述混播是採用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種子混合播種,具體是將鴨茅與紫花苜蓿種子間行條播、行距為0. 3m,白三葉種子在鴨茅、紫花苜蓿種子行間均勻撒播,所述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種子的用量為I : I 1.6 : I I. 6,以重量份比計。本發明所指三峽庫區高海拔地區,具體是亞熱帶地區海拔高度為800 1500米的氣候,其栽培土壤類型為棕色水稻土,土質為砂壤土,土壤養分狀況為0 20cm 土層有機質質量百分含量為9. 11% 10. 02%,銨態氮0. 08g/kg 0. 18g/kg,有效磷0. 253g/kg 0. 531g/kg,速效鉀 0. 021g/kg 0. 062g/kg, pH 為 5 7。本發明鴨茅種子、紫花苜蓿種子及白三葉種子均為本領域公知的植被;鴨茅(又名雞腳草、果園草,Dactylis glomerata L.)為多年生草本,疏叢型。鬚根系,密布於10 30釐米的土層內,深的可達I米以上。杆直立或基部膝曲,高70 120釐米(栽培的可達150釐米以上)。葉稍無毛,通常閉合達中部以上,上部具脊;葉舌長4 8毫米,頂端撕裂狀;葉片長20 30 (45)釐米,寬7 10 (12)毫米。圓錐花序開展,長5 20 (30)釐米;小穗多聚集於分枝的上部,通常含2 5花;穎披針形,先端漸尖,長4 5 (6. 5)毫米,具I 3脈;第一外稃與小穗等長,頂端具長約I毫米的短芒。穎果長卵形,黃褐色。紫花苜蓿(學名Medicago sativa L)是多年生豆科牧草,也是全國乃至世界上種植最多的牧草品種。由於其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好等優點,素有「牧草之王」之美稱。苜蓿的壽命一般是5 — 10年,在年降雨量250 — 800毫米、無霜期100天以上的地區均可種植。喜中性土壤。PH值 6 - 7. 5為宜,6. 7 - 7. 0最好。成株高達I — I. 5米。白三葉(學名Trifolium repens,又名白車軸草),多年生草本;莖匍匐,無毛,莖長30-60釐米。掌狀複葉有3小葉,小葉倒卵形或倒心形,長I. 2—2. 5釐米,寬I一2釐米,栽培的葉長可達5釐米,寬達3. 8釐米,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寬楔形,邊緣有細齒,表面無毛,背面微有毛;託葉橢圓形,頂端尖,抱莖。花序頭狀,有長總花梗,高出於葉;萼筒狀,萼齒三角形,較萼筒短;花冠白色或淡紅色,旗瓣橢圓形。莢果倒卵狀橢圓形,有3—4種子;種子細小,近圓形,黃褐色。花期5月,果期8-9 月。為了進一步提高牧草的品質與產量,上述追肥是在 每次刈割後用尿素追肥,用量為 15g/m2。優選地,上述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種子的重量份比為4 6 :5,播種量為鴨茅用種量0. 4公斤/畝,白三葉用種量0. 6公斤/畝,紫花苜蓿用種量0. 5公斤/畝。最優選地,一種三峽庫區高海拔地區的牧草混播方法,首先進行播種前整地;再採用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種子進行混播,將鴨茅與紫花苜蓿種子間行條播、行距為0. 3m,白三葉種子在鴨茅、紫花苜蓿種子行間均勻撒播,所述鴨茅用種量0. 4公斤/畝,白三葉用種量0. 6公斤/畝,紫花苜蓿用種量0. 5公斤/畝;在每次刈割後用尿素追肥,用量為15g/m2 ;所述三峽庫區高海拔地區是亞熱帶海拔高度為800 1500米的氣候,其栽培土壤類型為棕色水稻土,土質為砂壤土,土壤養分狀況為0 20cm土層有機質質量百分含量為
9.11% 10. 02%,銨態氮 0. 08g/kg 0. 18g/kg,有效磷 0. 253g/kg 0. 531g/kg,速效鉀0. 021g/kg 0. 062g/kg, pH 為 5 7。本發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發明牧草混播中選用的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均具有耐熱、耐旱和耐貧瘠的特點,其彼此混播,充分利用了光能,增加光合產物;加之豆科牧草蛋白質含量高及其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從而顯著提高牧草產量,改善牧草品質和土壤肥力,其優越性十分突出;本發明方法簡便、操作簡單,用該方法所建的人工草地具有耐熱、耐旱、耐貧瘠的特點。此外,採用本發明混播方式及混播的種子比例、用量,使所得牧草品質優異、產量高。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三種牧草群落株高分別可達65. 7cm、29. 12cm、40. 43cm ;其中,株高是指植株基部至其頂端的絕對高度;當測產區域大部分鴨茅、白三葉與紫花苜蓿生長到植株進入拔節後期進行刈割時,用捲尺測量地上部分的距離,每次每個小區測5個數據,記錄平均值,重複測3次,最後把所有數據匯總計算每個品種的平均高度(單位為cm)。特別地,在此生長階段所測三種牧草的營養成分分別如下鴨茅風乾樣中粗蛋白可達18. 5%、粗脂肪為5. 4%、粗纖維為24%、無氮浸出物為41. 5%,白三葉風乾樣中粗蛋白可達24. 5%、粗脂肪為2. 6%、粗纖維為12. 8%、無氮浸出物為48. 5%,紫花苜蓿風乾樣中粗蛋白可達19. 8%、粗脂肪為5. 32%、粗纖維為27. 5%、無氮浸出物為28. 53%。採用本發明混播方法,使得每種牧草風乾樣中的粗蛋白、粗脂肪、無氮浸出物含量都有很大提高,粗纖維含量無較大變化,牧草的粗蛋白含量高,而粗纖維含量低,可明顯提高其消化率,因此本發明牧草混播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牧草的營養成分,從而提高其消化率。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三種牧草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別為2. 89kg/m2、l. 12kg/m2、3. 3kg/m2,群落牧草總產量為7. 31kg/m2 ;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測定同樣是在測產區域大部分植株進入拔節期進行刈割時,分別測定每種牧草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留茬高度為5cm,每個品種定期重複測3次,最後把所有數據匯總,計算三種牧草各自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將每個小區三種草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累加,即為群落牧草總產量。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實例對本發明進行具體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實例只用於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保護範圍的限制,該領域的技術熟練人員可以根據上述發明內容對本發明做出一些非本質的改進和調整。
實施例I一種三峽庫區高海拔地區的牧草混播方法,首先進行播種前整地;再將鴨茅種子0. 4公斤/畝、紫花苜蓿種子0. 5公斤/畝,間行條播、行距為0. 3m,白三葉種子0. 6公斤/畝在鴨茅種子與紫花苜蓿種子行間均勻撒播;每次刈割後用尿素追肥,用量為15g/m2 ;所述三峽庫區高海拔地區是亞熱帶海拔高度為800 1500米的氣候,其栽培土壤類型為棕色水稻土,土質為砂壤土,土壤養分狀況為0 20cm 土層有機質質量百分含量為9. 11%
10.02%,銨態氮 0. 08g/kg 0. 18g/kg,有效磷 0. 253g/kg 0. 531gkg,速效鉀 0. 021g/kg
0.062g/kg,pH為5 7。所得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三種牧草群落株高分別可達65. 7cm、29. 12cm、40. 43cm ;鴨茅風乾樣中粗蛋白可達18. 5%、粗脂肪為5. 4%、粗纖維為24%、無氮浸出物為41. 5%,白三葉風乾樣中粗蛋白可達24. 5%、粗脂肪為2. 6%、粗纖維為12. 8%、無氮浸出物為48. 5%,紫花苜蓿風乾樣中粗蛋白可達19. 8%、粗脂肪為5. 32%、粗纖維為27. 5%、無氮浸出物為28. 53% ;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三種牧草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別為2. 89kg/m2、
1.12kg/m2、3. 3kg/m2,群落牧草總產量為 7. 31kg/m2。實施例2 :—種三峽庫區高海拔地區的牧草混播方法,在混播過程中將鴨茅種子0.4公斤/畝、紫花苜蓿種子0.4公斤/畝,間行條播、行距為0. 3m,白三葉種子0.4公斤/畝在鴨茅與紫花苜蓿行間均勻撒播,其餘操作方法同實施例I。所得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三種牧草群落株高分別可達61. 2cm、27. 54cm,36. 45cm ;鴨茅風乾樣中粗蛋白可達16. 3%、粗脂肪為4. 7%、粗纖維為22%、無氮浸出物為38. 5%,白三葉風乾樣中粗蛋白可達20. 8%、粗脂肪為2. 2%、粗纖維為11. 3%、無氮浸出物為44. 5%,紫花苜蓿風乾樣中粗蛋白可達16. 7%、粗脂肪為5. 05%、粗纖維為26. 8%、無氮浸出物為27. 15% ;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三種牧草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別為2. 58kg/m2、0. 95kg/m2、2. 8kg/m2,群落牧草總產量為6. 33kg/m2。實施例3 :—種三峽庫區高海拔地區的牧草混播方法,在混播過程中將鴨茅種子0. 3公斤/畝、紫花苜蓿種子0. 3公斤/畝,間行條播、行距為0. 3m,白三葉種子0. 4公斤/畝在鴨茅與紫花苜蓿行間均勻撒播,其餘操作方法同實施例I。所得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三種牧草群落株高分別可達59. 4cm、25. 81cm、32. 58cm ;鴨茅風乾樣中粗蛋白可達17. 2%、粗脂肪為5. 1%、粗纖維為20%、無氮浸出物為40. 3%,白三葉風乾樣中粗蛋白可達20. 7%、粗脂肪為2. 1%、粗纖維為11. 8%、無氮浸出物為42. 3%,紫花苜蓿風乾樣中粗蛋白可達17. 8%、粗脂肪為4. 88%、粗纖維為26. 5%、無氮浸出物為27. 01% ;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三種牧草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別為2. 25kg/m2、0. 89kg/m2、2. 5kg/m2,群落牧草總產量為5. 64kg/m2。實施例4 :一種三峽庫區高海拔地區的牧草混播方法,在混播過程中將鴨茅種子0. 4公斤/畝、紫花苜蓿種子0. 64公斤/畝,間行條播、行距為0. 3m,白三葉種子0. 64公斤/畝在鴨茅與紫花苜蓿行間均勻撒播,其餘操作方法同實施例I。所得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三種牧草群落株高分別可達63. 2cm、28. 77cm、39. 12cm ;鴨茅風乾樣中粗蛋白可達17. 8%、粗脂肪為5. 2%、粗纖維為23%、無氮浸出物為40. 6%,白三葉風乾樣中粗蛋白可達
23. 6%、粗脂肪為2. 3%、粗纖維為12. 2%、無氮浸出物為47. 5%,紫花苜蓿風乾樣中粗蛋白可達19. 3%、粗脂肪為5. 02%、粗纖維為27. 0%、無氮浸出物為27. 66% ;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三種牧草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別為2. 67kg/m2、l. 08kg/m2、3. 15kg/m2,群落牧草總產量為6. 90kg/m2。
權利要求
1.一種三峽庫區高海抜地區的牧草混播方法,它包括播種前整地、混播和追肥,其特徵在於所述混播是採用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種子混合播種,具體是將鴨茅與紫花苜蓿種子間行條播、行距為0. 3m,白三葉種子在鴨茅、紫花苜蓿種子行間均勻撒播,所述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種子的用量為I :1 I. 6 :1 I. 6,以重量份比計。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牧草混播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三峽庫區高海抜地區,是亞熱帶地區海抜高度為800 1500米的氣候,其栽培土壤類型為棕色水稻土,土質為砂壤土,土壤養分狀況為0 20cm土層有機質質量百分含量為9. 11% 10. 02%,銨態氮0.08 g/kg 0.18g/kg,有效磷 0. 253g/kg 0. 531g/kg,速效鉀 0. 021g/kg 0. 062g/kg,pH 為 5 7。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牧草混播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追肥是在每次刈割後用尿素追肥,用量為15g/m2。
4.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牧草混播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種子的重量份比為4:6 :5,播種量為鴨茅用種量0.4公斤/畝,白三葉用種量0.6公斤/畝,紫花苜蓿用種量0.5公斤/畝。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牧草混播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種子的重量份比為4:6:5,播種量為鴨茅用種量0. 4公斤/畝,白三葉用種量0. 6公斤/畝,紫花苜蓿用種量0.5公斤/畝。
6.一種三峽庫區高海抜地區的牧草混播方法,其特徵在於首先進行播種前整地;再採用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種子進行混播,將鴨茅與紫花苜蓿種子間行條播、行距為.0.3m,白三葉種子在鴨茅、紫花苜蓿種子行間均勻撒播,所述鴨茅用種量0. 4公斤/畝,白三葉用種量0. 6公斤/畝,紫花苜蓿用種量0. 5公斤/畝;在毎次刈割後用尿素追肥,用量為.15g/m2; 所述三峽庫區高海拔地區是亞熱帶海拔高度為800 1500米的氣候,其栽培土壤類型為棕色水稻土,土質為砂壤土,土壤養分狀況為0 20cm 土層有機質質量百分含量為.9.11% 10. 02%,銨態氮 0. 08 g/kg 0. 18g/kg,有效磷 0. 253g/kg 0. 531g/kg,速效鉀.0.021g/kg 0. 062g/kg, pH 為 5 7。
全文摘要
一種三峽庫區高海拔地區的牧草混播方法,它包括播種前整地、混播和追肥,所述混播是採用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種子混合播種,具體是將鴨茅與紫花苜蓿種子間行條播、行距為0.3m,白三葉種子在鴨茅、紫花苜蓿種子行間均勻撒播,所述鴨茅、白三葉和紫花苜蓿種子的用量為1∶1~1.6∶1~1.6,以重量份比計。本發明牧草混播中選用的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均具有耐熱、耐旱和耐貧瘠的特點,其彼此混播,充分利用了光能,增加光合產物;加之豆科牧草蛋白質含量高及其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從而顯著提高牧草產量,改善牧草品質和土壤肥力,其優越性十分突出;本發明方法簡便、操作簡單,用該方法所建的人工草地具有耐熱、耐旱、耐貧瘠的特點。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657016SQ201210164309
公開日2012年9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4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4日
發明者左福元, 張新全, 曾兵, 王寶全, 韓玉竹, 黃琳凱 申請人: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