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質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執行全市最高標準)
2023-06-28 15:56:10 4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關一文
記者今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綠色建築專題發布會上獲悉,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裡)67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築標識,建築面積約1005萬平方米。目前,副中心綠色建築走在全市前列,為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創建打下堅實基礎。
頂層設計
新建大型公共建築100%執行綠建三星級標準
「綠色發展是副中心的最鮮明底色。」副中心黨工委管委會建管局局長盧慶雷介紹,為促進副中心建築領域高質量發展,市級部門在評價認證、技術標準、試點示範等方面制定了多項支持副中心綠色建築發展的促進政策。
其中,市住建委已將綠色建築二星級評價認證權限下放到副中心管委會;出臺《北京城市副中心綠色建築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試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工程綠色施工指導意見》等政策,對副中心綠色建築形成有效支撐;組織國內綠色領域領先的研究機構參與《北京城市副中心綠色建築高質量發展專項研究》。目前,已經在綠色建築指標體系構建、綠色建築政策創新、綠色建築全過程實施、綠色建材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為副中心綠色建築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盧慶雷介紹,截至目前,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裡)已有67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築標識,建築面積約1005萬平方米。其中,58個項目取得設計標識,建築面積約861萬平方米,二星級以上佔比90%;9個項目取得運行標識,建築面積約145萬平方米,二星級以上佔比100%。
同時,副中心綠色建築執行標準全市最高。2021年5月起,副中心範圍內全面執行兩個「百分百」,即新建民用建築100%執行綠建二星級以上標準,新建大型公共建築100%執行綠建三星級標準。這讓副中心成為國內首個大型公共建築全面執行綠建三星級標準的地區。
綠色建造
累計建設超低能耗建築13萬平方米
據悉,城市副中心積極推動綠色建築與超低能耗建築、近零碳建築、健康建築融合發展,累計建設超低能耗建築達13萬平方米,近零碳建築20萬平方米、健康建築13萬平方米。目前已建成全國能源行業首個近零碳(能耗)項目——副中心智慧能源服務保障中心,其綜合能耗降低超過70%。同時,在行政辦公區二期160與169地塊試點建設近零能耗、近零碳排放的「雙零」建築。北京市首批集中供地高標準商品住宅項目也執行綠色三星級、超低能耗和健康建築三項建築標準,「綠色建築 」融合發展成為特色。
副中心工程辦副主任陳曉峰舉了兩個例子。
城市副中心規劃展覽館充分利用建築本體和周邊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最大限度減少建築對採暖、製冷的能源需求,項目節能率達到81.2%。該館通過光伏建築一體化(BIPV),優先使用光伏綠電,年發電量90萬千瓦時,全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43.6噸,實現建築「零能耗 零碳排」的「雙零」目標。
清華大學金融人才基地項目則計劃在千人報告廳8200平方米屋面安裝680kWp(千瓦峰)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實現年發電量約88萬千瓦時。這既可以滿足建築的年用電需求,多餘電量還可供給周邊建築,年減排二氧化碳約246噸,打造示範性近零能耗建築。
副中心新型綠色建造方式也全面鋪開。重點項目廣泛採用裝配式建築,新建保障性及政策性住房全面採用裝配式建築。據統計,副中心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比例超過50%,高於全市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
其中,行政辦公區二期工程100%採用鋼結構裝配式體系,行政辦公區綜合物業樓採用裝配式裝修技術,包括集成地面、牆面、吊頂、套裝門、設備管線五個系統,相比傳統裝修方式縮短工期30%、減少建築垃圾90%。
副中心住房項目100%實施裝配式建築和裝配式裝修,符合綠色建築二星以上標準,降低建設過程中碳排放,100%採用供熱分戶計量和末端智能化控制,切實減少供暖能耗。還有20%住宅採用低能耗建築設計,即達到80%節能標準。目前已選擇D-5樓作為百年住宅試點。
綠色施工
三大建築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過萬噸
在綠色施工方面,副中心市級重點工程綠色施工比例達到100%。施工現場環境監測技術、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技術、預製裝配技術等一大批綠色施工技術,已率先在行政辦公區一期開展試點,並在行政辦公區二期及三大公共建築等重大工程中得到推廣。
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三大建築項目部總經理陳宏達介紹,三大建築投入運營後,相比同類型未採取節能減排措施的公共建築,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207噸。
「三大建築創新性打破了以往公共建築集群各自獨立建設的固有模式,實現了城市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共享配套設施及軌道交通預留車站五個單體建築一體化設計建設的模式創新。」陳宏達介紹,較之各自獨立建設,一體化共構施工可減少支護樁約1400根,節省鋼筋約2180噸,減少混凝土約14500立方米,減少土釘牆面積約3500平方米,減少TRD水泥土攪拌牆帷幕工程量約78200立方米,減少備用井等井類打設約9400米。
此外,三大建築及共享配套設施項目充分利用地下空間,最大程度保證了地上景觀的整體性和連續性。軌道預留空間接入M101、M104(規劃線路名稱)2條地鐵線路並實現連通換乘,遊客可從地鐵換乘站經由三大建築共享配套設施直接進入三大建築參觀遊覽,實現遊覽動線無縫銜接。
東六環入地工程則採用了高效節能的隧道智能通風技術。
首發集團東六環改造工程項目管理處負責人何歷超介紹,智能通風技術是通過實時監控隧道內平均車速、交通風速、一氧化碳等汙染物濃度的分布,指導通風系統運行。隧道通風系統與空氣淨化系統關聯節能運行,降低隧道內外車輛排放汙染物濃度,確保空氣品質滿足相關規範,實現綠色減排。投用後將減少顆粒物及二氧化氮的大氣排放量,淨化率可達80%以上。項目還採用了適合特長地下道路的降噪路面。據測算,該路面可以降低雨天事故率40%以上,並降低路側交通噪音3-6分貝。
此外,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大量使用綠色建材,行政辦公區是全國首個綠色三星建材應用比例近100%的區域。北京建院總部大樓綠色建材和本地建材的使用比例達到50%以上,利用固體廢棄物生產的新型牆材料、再生骨砌塊,並以建築垃圾處理和再利用為重點,有效減少建築材料生產、運輸、消納環節的碳排放。環球影城北交通樞紐項目也選用預拌砂漿和預拌混凝土、衛生潔具、防水材料、密封材料、內牆塗料、光伏組件等綠色建材,加快綠色建材落地推廣。
智慧綠景
副中心站「京帆」屋蓋每年減少熱負荷520萬千瓦時
行政辦公區引入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對各類設備的運行狀態進行三維可視化實時監控; 城市綠心屋頂率先鋪設太陽能光伏,新建建築屋頂光伏達標安裝率100%......隨著綠色新技術的應用場景不斷湧現,副中心廣泛開展光儲直柔技術場景、綠色建築智慧管理場景、綠色建築和可再生能源技術交叉場景探索。
副中心樞紐公司副總經理張威介紹,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的地上建築採用標誌性「京帆」屋蓋,融入城市花園,銜接城市綠軸,將形成獨特景觀,打造簷下綠色城市會客廳,為市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場所。
「京帆」屋蓋將建造穿孔遮陽板,可平衡冷熱負荷,合理化控制室內光熱環境。採用「京帆」方案,預計每年可減少熱負荷520萬千瓦時,相當於3200臺家用空調的夏季製冷量,每年可減少照明用電約48.6萬度。
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在北京地區還首次成功建成中深層地熱(井下換熱)熱泵供暖系統試驗井,通過了以院士為組長的專家驗收評審會,推動形成該技術在北京地區的實施標準。據悉,該技術可為副中心站樞紐約189萬平方米建築提供冬季供熱,約佔副中心站樞紐冬季總供熱負荷的60%,與傳統燃煤供熱方式相比,每年可減少8000噸標煤消耗量。
潞城全民健身中心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則可滿足項目88%的用電需求。
該項目利用體育建築大面積金屬屋面鋪設定製化玻璃基光伏板,鋪裝面積6700平方米,佔屋頂總面積的42%。光伏發電系統裝機規模680.6千瓦,年發電量74.8萬千瓦時,可滿足全年88%的用電需求,年均減碳量約452噸,相當於北京地區約1130畝森林的年固碳量,將基本實現近零碳體育場館的建設目標。
通馬路交通樞紐項目採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在三星級酒店屋頂採用單晶矽光伏板,鋪裝面積800—1000平方米,總發電量14.4萬千瓦時,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6.97噸。
「我們將推動副中心形成層次分明、因地制宜、合理有序的綠色建築發展脈絡。」盧慶雷表示,接下來,副中心將做好綠色建築專項規劃,科學設置總體發展目標、技術路線和實施路徑。健全副中心綠色建築支持保障政策,加快實施綠色建築全過程管理,形成涵蓋工程前期、施工階段、竣工驗收階段、運營階段的實施細則。細化綠色建築應用場景,遴選重點領域、重點片區、重點項目先行先試,集中展現副中心綠色建築成果,服務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創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