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便於拆卸格構柱的施工方法
2023-06-30 00:21:11 1
一種便於拆卸格構柱的施工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便於拆卸格構柱的施工方法,涉及對現有建築物的施工措施【技術領域】。針對現有的施工方法中,格構柱與構件相交部位被全部澆築在混凝土構件中,導致後期割除格構柱的不便,不利于格構柱回收利用的問題。方法:一、支護樓板的底模,使格構柱穿過底模上的預留孔洞,連接有若干鋼筋的分隔構件圍合在格構柱的周圍形成一通道,且分隔構件與預留孔洞的邊緣緊密貼合,澆築混凝土製得具有一通道的樓板;二、待工程施工結束後,將格構柱從通道中拆除。
【專利說明】一種便於拆卸格構柱的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對現有建築物的施工措施【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在深基礎逆作法的設計與施工中,格構柱與樓板節點的免切割工藝。
【背景技術】
[0002]在目前的深基坑、超深基坑施工中,存在著大量格構柱與構件節點的問題。常見的格構柱與構件節點的處理方式是在編織底模期間,在構件底部與格構柱相交之處,使鋼筋穿過格構柱,採用鐵絲濾網將鋼筋與格構柱相交部位的底部進行隔離,在濾網下面焊接若干根鋼筋將其固定。在澆築混凝土時,格構柱上與構件相交的部位被澆築在構件中。這樣的施工方法將會造成後期格構柱割除的不便,而且對格構柱自身的破壞也很大,不利于格構柱的回收及利用,大大地增加了工程施工成本。
【發明內容】
[0003]針對現有的施工方法中,格構柱與構件相交部位被全部澆築在混凝土構件中,導致後期割除格構柱的不便,不利于格構柱回收利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便於拆卸格構柱的施工方法,不但滿足設計要求的受力條件,還便于格構柱的拆除及回收利用。
[0004]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步驟如下:
步驟一:支護樓板的底模,使所述格構柱穿過所述底模上的預留孔洞,將連接有若干鋼筋的分隔構件圍合在所述格構柱的周圍形成一通道,且所述分隔構件與所述預留孔洞的邊緣緊密貼合,澆築混凝土製得具有一通道的樓板;
步驟二:待工程施工結束後,將所述格構柱從所述通道中拆除。
[0005]進一步地,所述步驟一中,所述分隔構件與所述格構柱的外壁之間具有一間距D。
[0006]優選地,所述間距D為IOCtam?200mm。
[0007]所述步驟一中,根據施工規範的要求及所述預留孔洞的尺寸和位置,計算出穿過所述預留孔洞的所述鋼筋的數量及各根所述鋼筋的切割位置,每根所述鋼筋切割後製得鋼筋一和鋼筋二,將所述鋼筋一和所述鋼筋二的一個端部折彎,使得所述鋼筋一和所述鋼筋二均具有一水平部及一彎折部,所述分隔構件穿過所述鋼筋一或所述鋼筋二的水平部並在靠近彎折部的位置扎牢,使所述彎折部均位於所述分隔構件的同一側。
[0008]在所述步驟二之後還包括步驟三,將相對設置的所述鋼筋一和所述鋼筋二的彎折部拉直並對接焊接,澆築混凝土封堵所述通道。
[0009]較佳地,所述分隔構件為金屬絲網,所述金屬絲網的網孔尺寸大於等於所述鋼筋的外徑。
[0010]所述分隔構件為具有若干通孔的金屬板,所述通孔內徑與所述鋼筋外徑相適配。
[0011]本發明的效果在於:
一、本發明的施工方法,充分利用樓板在施工階段中的受力要求及特點,將格構柱與樓板底模分隔開,澆築混凝土過程中,通道不澆築混凝土,使得格構柱不與混凝土樓板連接。因此,拆除格構柱時,只需將其吊出混凝土樓板的通道,拆除與回收格構柱更為方便,而且格構柱的割除點大大減少,可循環使用,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了施工成本。
[0012]二、本發明的施工方法,在拆卸格構柱後,將位於通道內的鋼筋的彎折部拉直,相對設置的鋼筋對接並焊接牢固,隨後澆築混凝土封堵通道,對於非主要受力構件的樓板來講,這樣的施工方法既實現了格構柱的拆除,又滿足了樓板結構受力的要求,操作方便,結構穩定。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面圖;
圖3為圖1的B-B剖視圖;
圖4為拆除格構柱後的樓板結構示意圖;
圖5為封堵樓板的通道後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提出的一種便於拆卸格構柱的施工方法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根據下面說明和權利要求書,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徵將更清楚。需說明的是,附圖均採用非常簡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準的比例,僅用以方便、明晰地輔助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為敘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與附圖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這不能成為本發明技術方案的限制。
[0015]下面結合圖1至圖5說明本發明的一種便於拆卸格構柱的施工方法,下面以樓板(非主要受力構件)與格構柱節點處理為例,其截面配筋形式如圖1至圖3所示,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一:如圖1至圖3所示,支護樓板底模30,根據格構柱10的位置,在底模30上與格構柱10相對應的位置設置一預留孔洞,將預先安裝有分隔構件23的若干鋼筋20圍合在格構柱10的周圍,四個分隔構件23圍合成一通道24,且分隔構件23底部與底模30預留孔洞邊緣垂直並緊密貼合,向支護完成的樓板模板內澆築混凝土,待混凝土硬化後製得具有通道24的樓板40 ;
步驟二:待建築結構工程施工結束後,將格構柱10從通道24中拆除。
[0016]上述步驟一中,為方便施工,分隔構件23與格構柱10外壁之間具有一間距D,間距D為IOOmm?200mm,這一尺寸範圍能夠提供拆除格構柱的合理操作空間,又不會因樓板洞口過大而增加後續封堵的工程量。
[0017]本發明的拆除格構柱的方法,將格構柱10與底模30分隔開,澆築混凝土過程中,預留的通道24不澆築混凝土,使得格構柱10不與樓板40連接。因此,拆除格構柱10時,只需將其吊出樓板40的通道24即可,既避免了大量的切割格構柱10的工作,又減少了對格構柱10的人為破壞,便于格構柱10後期的整體吊裝、回收,格構柱10可循環使用,進一步降低了施工成本。
[0018]上述步驟一中,根據施工規範的要求,以及底模30中預留孔洞的尺寸和位置,計算出穿過預留孔洞的鋼筋20數量及各根鋼筋20的切割位置。切割上述鋼筋20,每根鋼筋20切割後製得鋼筋一 21和鋼筋二 22,並將鋼筋一 21和鋼筋二 22的端部折彎,使得鋼筋一21和鋼筋二 22均具有一水平部及一彎折部,分隔構件23穿過若干鋼筋一 21或鋼筋二 22的水平部並在靠近彎折部的位置扎牢,使彎折部均位於分隔構件23的同一側。本實施例中,根據施工現場格構柱10的位置及底模30預留孔洞的尺寸,預先將鋼筋20切割並安裝分隔構件23,易於施工,且能夠保證鋼筋20切割位置準確。且鋼筋20的留設及彎折均符合施工規範的要求,即相鄰兩根鋼筋20的彎折部為一長一短錯開設置,較長的彎折部與較短的彎折部的長度差大於等於33d,其中,d為鋼筋20的直徑。
[0019]接著,將四個安裝有鋼筋一 21或鋼筋二 22的分隔構件23圍合在格構柱10的四周,則彎折部均位於分隔構件23與格構柱10之間。布筋完成後,分隔構件23與底模30圍合的區域為混凝土澆築區域,鋼筋20的水平部均布於混凝土澆築區域,而鋼筋20的彎折部則位於非混凝土澆築區域,以便將格構柱10與混凝土澆築區域隔離。待澆築的混凝土硬化後,即製得具有一通道24的樓板40。
[0020]進一步結合圖4和圖5說明本發明的施工方法,它還包括步驟三,格構柱10拆除後,將鋼筋一 21和鋼筋二 22的彎折部拉直,將相對設置的鋼筋一 21和鋼筋二 22對接並焊接牢固,向通道24內澆築混凝土進行封堵,製得如圖5所示的整體混凝土樓板。由於此處的樓板不是主要的受力構件,因此,拆除格構柱10,並不影響結構的穩定性,將相對設置的鋼筋一 21和鋼筋二 22拉直對接後,澆築混凝土封堵通道24,保證了樓板結構的完整性。
[0021]作為優選,分隔構件23優選為金屬絲網。金屬絲網取材方便,成本低廉,用於分隔混凝土效果較佳。作為另一實施例,本發明的分隔構件23也可採用金屬板,金屬板具有能夠與鋼筋20外徑相適配通孔。
[0022]上述描述僅是對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描述,並非對本發明範圍的任何限定,本發明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上述揭示內容做的任何變更、修飾,均屬於權利要求書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便於拆卸格構柱的施工方法,步驟如下: 步驟一:支護樓板的底模,使所述格構柱穿過所述底模上的預留孔洞,將連接有若干鋼筋的分隔構件圍合在所述格構柱的周圍形成一通道,且所述分隔構件與所述預留孔洞的邊緣緊密貼合,澆築混凝土製得具有一通道的樓板; 步驟二:待工程施工結束後,將所述格構柱從所述通道中拆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一中,所述分隔構件與所述格構柱的外壁之間具有一間距D。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間距D為IOOmm?200mm。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步驟一中,根據施工規範的要求及所述預留孔洞的尺寸和位置,計算出穿過所述預留孔洞的所述鋼筋的數量及各根所述鋼筋的切割位置,每根所述鋼筋切割後製得鋼筋一和鋼筋二,將所述鋼筋一和所述鋼筋二的一個端部折彎,使得所述鋼筋一和所述鋼筋二均具有一水平部及一彎折部,所述分隔構件穿過所述鋼筋一或所述鋼筋二的水平部並在靠近彎折部的位置扎牢,使所述彎折部均位於所述分隔構件的同一側。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步驟二之後還包括步驟三,將相對設置的所述鋼筋一和所述鋼筋二的彎折部拉直並對接焊接,澆築混凝土封堵所述通道。
6.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分隔構件為金屬絲網,所述金屬絲網的網孔尺寸大於等於所述鋼筋的外徑。
7.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分隔構件為具有若干通孔的金屬板,所述通孔內徑與所述鋼筋外徑相適配。
【文檔編號】E04G21/00GK103696568SQ201310687627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4日
【發明者】張捷, 顧陽華, 李濤, 戴中劍, 邱晨斌, 柯辰良, 錢瑋 申請人:上海建工二建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