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航道護岸修復結構及其方法與流程
2023-06-29 11:08:21

本發明涉及水利工程港口防護構築物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引航道護岸修復結構及其方法。
背景技術:
護岸是一種在河道岸坡上用塊石或砼鋪砌以保護河岸的構築物。
目前,公開號為cn201952776u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護岸結構,它包括底板和構築在底板上的牆身,所述牆身的橫截面呈直角三角形,牆身的前側面為直邊,後側面為斜邊,牆身前側面的上半部分採用條石砌築,牆身的其餘部分採用漿砌塊石結構。牆身的背後為回填土,回填土的頂面設有道路所述道路由條石路面和兩側的條石路緣構成,條石路面的下面依次設有砂墊層和礫石墊層,道路的兩側設有綠化帶。
這種護岸結構面向水流的一側為直邊,在遇到護岸沉降縫處有開裂錯縫現象、對面向水流的一側進行搶修時,在水流的衝擊、船行波的衝刷和駁岸後方的土壓力等多種力的作用下,直邊處易受力發生坍塌,在施工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引航道護岸修復結構,其具有能夠優點。
本發明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引航道護岸修復結構,包括牆體,所述牆體設置為梯形,包括與地面傾斜設置的迎水面、豎直於地面的背水面,所述迎水面處設有豎直於地面的預製方樁,所述預製方樁背離地面的一側澆築有砼牆身,所述砼牆身背離牆體的一側設有袋裝碎石,所述袋裝碎石背離地面的一側設置有覆蓋於袋裝碎石上的整平層,所述背水面一側挖設有回填槽。
如此設置,當需要修補開裂錯縫時,將迎水面一側通過設置袋裝碎石增大迎水面與水底地面之間的連接處的厚度,使該處自身強度隨厚度增大而提高;在背水面一側挖設回填槽後,回填槽下方的土基所受的壓力變小,不易在受到壓力後使牆體在被修整的過程中因受力不穩而坍塌。同時,預製方樁的設置提高了地面與砼牆身之間的連接強度,使砼牆身與牆體之間連接為整體,不易坍松;整平層將袋裝碎石限位,使袋裝碎石不易從堆疊碎石的頂部掉落。上述措施從減小對牆體的壓力、提高牆體的自身強度降低牆體在修補裂縫的過程中發生坍塌的可能性。
進一步設置:所述預製方樁包括固定設置於牆體與地面之間的固定樁、位於固定樁靠近迎水面一側的可拆卸樁,所述可拆卸樁伸入地面的深度大於固定樁伸入地面的深度。
如此設置,可拆卸樁相較於固定樁,所受的力更大,其伸入地面的深度越深,其露出地面的一段所能承受的外力更大,提高可拆卸樁與地面和砼牆身之間的連接強度。
進一步設置:所述固定樁與牆體之間通過砼底板連接,所述固定樁靠近砼底板的一端嵌設於砼底板中。
如此設置,砼底板為整體設置,其自身強度高,在牆體底部設置砼底板,將牆體的自重壓力施加於砼底板上,再由砼底板的平面傳遞至固定樁和地面上,使各處受力近乎均等,不易造成局部受力過大而下塌的情況。
進一步設置:所述牆體的迎水面設置為階梯狀,包括位於牆體中段的第一階梯、位於牆體頂部的第二階梯,所述砼牆身與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連接處齊平。
如此設置,砼牆身與第一階梯相連,增大牆體的厚度,提高了牆體的自身強度。
進一步設置:所述回填槽中填設有與回填槽底部相牴觸的碎石層、位於碎石層背離地面一側的粘土層。
如此設置,修補完裂縫後,將回填槽中重新填充碎石層和粘土層,使工程表面平整、便於平時車輛、路人行走。重新回填的設置不易在施工過程中對地面處造成過大的壓力,使施工過程靈活、安全。
進一步設置:所述回填槽背離牆體的一側設置為階梯狀。
如此設置,在挖設回填槽時,其口部面積大,便於工人下至槽中操作。
進一步設置:所述牆體的迎水面上還設有砼貼面,所述砼貼面自第一階梯處延伸至第二階梯頂部。
如此設置,砼貼面的自身強度高,相較於牆體,更加不易散開,減小牆體受力坍塌的可能性。
進一步設置:所述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中段處均設有貫穿牆體的洩水孔。
如此設置,若有水流通過此處,能夠及時將水流排出,減少水流積淤的情況。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引航道護岸修複方法,其具有能夠減小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的優點。
本發明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引航道護岸修複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如下步驟:
s1:將牆體背離水域一側的綠化移除,在移除綠化處挖設回填槽至5.30m高程,回填槽背離牆體一側設置為階梯狀;
s2:在牆體面向水域的一側臨時拋土,在原有河底衝刷線上形成牆前土方至2.30m高程,牆前土方的高度高於原有河底衝刷線;
s3:在牆前土方靠近牆體的一側打入預製方樁;
s4:在預製方樁背離牆體的一側開挖牆前土方,使牆前土方背離河底衝刷線的一面呈平面;
s5:在開挖後的牆前土方處澆築砼牆身,預製方樁被封存於砼牆身內;
s6:在開挖後的牆前土方背離河底衝刷線的一側拋填袋裝碎石,袋裝碎石牴觸於砼牆身背離牆體的一側;
s7:在袋裝碎石背離河底衝刷線的一側澆築土工模袋砼護坡;
s8:在回填槽內依次填充碎石層、粘土層。
如此設置,移除綠化、挖設回填槽後,在地面上所受的壓力變小,減小施工過程中對靠近地面一側結構的壓力,降低施工結構自重過大造成坍塌的可能性。階梯狀的回填槽側壁相較於豎直狀的側壁具有更穩定的結構,不易塌散;臨時拋土抬高河底衝刷線後,再在抬高的河底衝刷線上開挖土方,使整個河底衝刷線的表面趨於平整,便於在平整表面上澆築砼牆身,地面抬高后,在達到相同高程的要求下,所需的砼用量減少,節省開支。預製方樁提高了砼牆身的穩固程度。袋裝碎石被填設在砼牆身面向水域一側,牴觸在砼牆身上,提高砼牆身與地面之間的連接強度。在回填槽內填充碎石層和粘土層後,碎石層硬度大,不易在受壓力後產生明顯的下陷;粘土層上種植綠植,使搶修後的環境復原。這種施工方法由於採取了減小施工工程整體的壓力、在地面處填土和澆築砼牆身等措施提高施工結構的可靠程度,其施工結構穩定、施工速度快,時效性高、造價低,適用於重要航道的搶修施工。
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夠及時快速修復重要航道的護岸所出現的裂縫偏差,在修復時所佔用的空間小,能夠及時將修復完成的航道投入使用,時效性高。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中用於體現整體施工結構的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1中用於體現回填槽內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牆體;1-1、迎水面;1-2、背水面;1-3、第一階梯;1-4、第二階梯;2、土工模袋砼護坡;3、預製方樁;31、固定樁;32、可拆卸樁;4、砼牆身;5、袋裝碎石;6、整平層;7、回填槽;8、砼底板;9、碎石層;10、粘土層;11、砼貼面;12、洩水孔;13、綠化;14、牆前土方。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1:一種引航道護岸修復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豎直在地面上的牆體1,牆體1面向水面的一側為迎水面1-1,面向地面的一側為背水面1-2,在迎水面1-1一側設置預製方樁3。其中,與牆體1相互獨立的預製方樁3為可拆卸樁32,位於牆體1下方、與牆體1固定連接的預製方樁3為固定樁31。可拆卸樁32的長度明顯大於固定樁31,可拆卸樁32伸入河底衝刷線的深度大於固定樁31伸入地面的深度,可拆卸樁32背離地面的一端延伸至牆體1中段處。牆體1的迎水面1-1設置為階梯狀,靠近地面處為第一階梯1-3,背離地面處為第二階梯1-4,第一階梯1-3和第二階梯1-4的中段處均設有洩水孔12,可拆卸樁32背離地面的一端靠近第一階梯1-3上的洩水孔12處。牆體1的迎水面1-1上還設有砼貼面11,砼貼面11自第一階梯1-3的洩水孔12處起向上延伸,直至將第二階梯1-4的頂部也覆蓋。
如圖1所示,在可拆卸樁32處澆築砼牆身4,砼牆身4面向水域的一側豎直設置,其頂部與第一階梯1-3和第二階梯1-4的交替處齊平。在砼牆身4面向水域的一側拋填有袋裝碎石5,袋裝碎石5的厚度自砼牆身4處向靠近水域一側逐漸變小,使整個袋裝碎石5的頂部呈傾斜面。
如圖1所示,在袋裝碎石5的頂部還澆築有土工模袋砼護坡2,土工模袋砼護坡2從砼牆身4處引出,一直延伸至超出臨時拋土所形成的面,將整個袋裝碎石5的頂部完全覆蓋。土工模袋砼護坡2即為袋裝碎石5及其表面的整平層6。
如圖1和2所示,在第二階梯1-4的背水面1-2處挖設回填槽7,回填槽7的深度小於第二階梯1-4的頂部與第二階梯1-4上洩水孔12之間的距離。
如圖1和2所示,在回填槽7內填充有碎石層9和粘土層10,碎石層9位於回填槽7底部,粘土層10覆蓋於碎石層9上,且粘土層10的厚度小於碎石層9。
實施例2:一種引航道護岸修複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首先在牆體1面向水域的一側拋填泥土,覆蓋在原有河底衝刷線上,並且拋填泥土的頂部呈現為傾斜面,至靠近牆體1處向背離牆體1處高度逐漸降低。
在牆體1面向水域的一側打入預製方樁3,此處的預製方樁3為可拆卸樁32。預製方樁3靠近牆體1並豎直於地面,預製方樁3背離地面的一端高出拋填泥土所形成的面。
在預製方樁3處澆築砼牆身4,砼牆身4面向水域的一側設置為豎直面,砼牆身4的頂面設置為水平面,在豎直面和水平面的連接處設為圓角,並且在圓角處設置鋼包角以降低砼牆身4碎裂的可能性。
在砼牆身4面向水域的一側拋填袋裝碎石5,袋裝碎石5覆蓋在前述拋填的泥土上,袋裝碎石5背離牆體1的表面同樣設置為傾斜面,自牆體1處向水域一側逐漸降低高度。袋裝碎石5靠近牆體1處的頂部設置為水平面,水平面與傾斜面順暢連接。
在袋裝碎石5的表面還澆築有土工模袋砼護坡2,土工模袋砼護坡2與砼牆身4連接,自砼牆身4處向水域延伸,直至延伸至超出拋填泥土處,與水域底部連接,貼覆於原有河底衝刷線上。
施工完成後,在牆體1的背水面1-2處的回填槽7內填充碎石層9和粘土層10,碎石層9平鋪在回填槽7的底部,碎石層9頂部為水平,在碎石層9上再填充一層粘土層10,粘土層10的厚度小於碎石層9的厚度。
上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解釋,其並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後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範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