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城市區位與城市化(城市群協調發展)
2023-06-30 00:45:16
城市群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方向:
產業轉移,產業結構調整
優化資源配置,資源跨區域調配
產業分工、合作、互補、規劃、管理,開拓市場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政策支持,加強創新機制
注重生態環保。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為中心,位於長江入海之前的衝積平原,根據2019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規劃範圍正式定為蘇浙皖滬三省一市全部區域。以上海市,江蘇省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鹽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27個城市為中心區(面積22.5萬平方公裡),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
長三角城市群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中國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長江經濟帶的引領者,是中國城鎮化基礎最好的地區之一。長三角城市群經濟腹地廣闊,擁有現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機場群,高速公路網比較健全,公鐵交通幹線密度全國領先,立體綜合交通網絡基本形成。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指明,長三角城市群要建設面向全球、輻射亞太、引領全國的世界級城市群。建成最具經濟活力的資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位造業中心、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排頭兵、美麗中國建設示範區。
2016年5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經濟增長極。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規劃中提出,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進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等都市圈同城化發展在擴大開放方面,要大力吸引外資,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探索建立自由貿易港區,推進貿易便利化在產業發展方面,要強化裝備製造、信息技術、生物製藥、汽車、新材料等高端製造業關鍵領域創新,發展金融、研發、物流等現代服務業。
長江水文、水系特徵
長江三角洲的成因和變化
流域的綜合開發與治理
產業轉移
長江的環境保護
港口
工業區位、工業集聚
(2019全國二)在城鎮化進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產業需要協調發展。根據協調發展水平,將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為Ⅰ、Ⅱ、Ⅲ、Ⅳ四個等級類型。圖1為2001年至2016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協調發展水平變化,圖2示意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範圍及城市分布。
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 2016年協調發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數城市
A. 海港規模大
B. 沿長江分布
C. 集聚長江口
D. 行政等級較高
2. 以上海為核心,協調發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間分布上呈現
A. 均衡性
B. 邊緣性
C. 集中性
D. 對稱性
3. 與2001年相比,2016年協調發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數與上海
A. 空間位置鄰近
B. 發展模式相同
C. 城市性質相似
D. 產業部門接近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1.上海為直轄市,南京和合肥為省級行政中心,行政級別高;南京、合肥不是臨海;合肥沒有沿長江分布且距長江入海口較遠。
2.鹽城和滁州位於上海的西北部,安慶、滁州、宣城位於上海的西部,舟山位於上海的東南部,以上海市為中心,這些城市總體分布西多東少,分布不均,也沒有對稱性,故A、C、D錯;它們都是處於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城市群的邊緣地帶,B對。
3.上海為直轄市,其他為省會或者地級市,城市性質不同,C錯;城市級別不同、規模不同,城市經濟的發展模式也不同,B錯;區域城市群協調發展產業之間互補為好,D錯。
(2019北京)
1.圖示區域內
A.河流徑流量季節變化大
B.湖泊水主要來自於運河
C.農田鹽漬化現象較普遍
D.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
2.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可以促進該區域
①鄉鎮數量明顯增多
②城市服務功能增強
③第三產業結構趨同
④工業地域聯繫緊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C
【解析】1.A,該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季節變化大,流量季節變化大;B,湖泊水來自降水和河流水;C,北方地區鹽漬化嚴重;D,亞熱帶常綠闊葉。
2.鄉鎮數量不會明顯增多,產業趨同不利於優勢的發揮。
(2018安徽馬鞍山三模)
長江中遊城市群是以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下圖a為2014年長江中遊城市群要素集聚相互作用強度分布(圖例中數位越大,表示集聚能力越強),圖b為城市群空間單元的產業集群、開發區互動演化。
(1)歸納圖a中城市群要素集聚相互作用強度的空間分布特點。(6分)
(2)簡要分析城市群內部進行產業聚集的原因。(8分)
(3)說明不斷促進不同開發區間產業互動演化的條件。(8分)
【答案】(1)相互作用強度分布不平衡(2分);形成了多中心空間結構,其中武漢的要素集聚能力最強(2分);形成了相互嵌套(大、中、小城市)的城市等級體系(2分)。
(2)可以加強彼此的信息交流與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的運輸成本和能源消耗;共同利用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促進地區專業化生產,提高創新能力;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獲取規模效益。(只要從知識、信息、技術、物質、資金、服務的互動交流等角度分析可酌情給分)(任答4點得8分)
(3)交通運輸技術的進步;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政策的引導;分工與協作的需要;過度集聚帶來成本的提高;發揮不同區域的區位優勢(從交通、信息、規模擴大產生的問題、分工協作等角度分析可酌情給分)(任答4點得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