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烏拉那拉氏宜修結局(解讀甄嬛傳宜修結局)
2023-06-08 03:14:14 2
烏拉那拉·宜修是《甄嬛傳》裡最大的反派人物,從第一集開始一直堅持到最後一集,堪稱超長待機的幕後大BOSS。
正因為宜修夠狠、夠壞、夠狡猾,當《甄嬛傳》大結局時她的命運也就讓觀眾感到特別痛快。
為何?因為甄嬛採取了一種「殺人誅心」的方式滅掉了宜修所有的希望,連一點面子都沒留,最後宜修來了一個死不瞑目。
不過,如果你用一般影視劇反派結局的眼光去看宜修的結局,那顯然有些辜負《甄嬛傳》編劇的良苦用心,我們不能只看到痛快,還要看到宜修結局裡關於權鬥的深層設計。
一、清宮規則
要了解宜修的結局,我們應該首先了解清宮裡的一些權力和地位規則。
首先一個就是兩宮皇太后制度,在封建王朝歷史上,只有明朝和清朝才有這個設計,之前歷朝歷代的後宮都沒有這麼玩兒的。
之前的朝代裡,新皇帝如果是妃子生的,當太后的依然是先帝的中宮皇后,皇帝生母只能是太妃。
從明朝中期開始出現了兩宮皇太后制度,如果皇帝是妃子生的,皇帝登基後,先帝的皇后被尊為母后皇太后,皇帝的生母則尊為聖母皇太后,兩位太后以母后皇太后為尊。
歷史上最著名的兩宮皇太后無疑是大清同治朝的慈安和慈禧兩位太后,也就是東太后和西太后。
慈安是鹹豐朝皇后,自然是母后皇太后,慈禧是鹹豐朝懿貴妃,同治帝生母,則被尊為聖母皇太后。雖然慈禧名聲大,但慈安在世時的地位更高,慈禧也不敢造次,丁寶楨殺慈禧心腹太監安德海就是慈安在後面撐腰。
其次,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都是以孝道治國,皇帝必須帶頭孝順長輩,皇帝和太后之間的矛盾再大也必須保持面子上的和諧,皇帝不是母后皇太后生的,也必須要孝順她要尊敬她,甚至皇帝尊敬母后皇太后要超過聖母皇太后,這是規矩,更是鞏固皇權的需要。
了解這兩個規則,有助於我們深入體會《甄嬛傳》最後宜修結局的深層設計。
二、宜修的結局分四步
弘曆登基後,雖然在《甄嬛傳》裡他並不是甄嬛的親生兒子,只是養子。但在古代倫理秩序中養子等同於親生,待遇是一樣的,因此甄嬛無疑要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她不是先帝皇后,聖母皇太后就是她的地位極限。
雍正駕崩時,宜修依然是中宮皇后身份,這是雍正答應純元皇后和太后的,他不願違背自己對髮妻和母親的承諾,因此宜修得以保留皇后尊號。
因此,雍正駕崩後,不管按照倫理關係還是按照權力關係,宜修就是後宮中地位最高的人,皇帝也得尊她為母后皇太后,不論是弘曆還是甄嬛,都要以宜修為尊,即使她依然等同於階下囚,但這是綱常,不能違背。
這個結果當然是甄嬛和弘曆都不願意看到的,於是他們聯合起來針對宜修做了四個步驟的安排:
1、保留宜修的皇后尊號,不尊為母后皇太后
這是最緊要的一步,也是首先要解決的,只要宜修不是母后皇太后,她在後宮中就沒有最尊貴的地位。
但是,雍正已經駕崩,宜修的皇后就變成了沒有任何意義的東西,你可以將其理解為甄嬛的歹毒,故意拿這個皇后尊號來羞辱宜修,但實際上這也只是權宜之計。
宜修的皇后是雍正封的,弘曆沒有資格廢掉宜修的皇后尊號,更沒有資格殺她,弘曆只能選擇不尊宜修為母后皇太后,這是他這個皇帝的權力極限,而且只是權宜之計。
2、不葬入泰陵
弘曆不尊宜修為母后皇太后其實是大逆不道的,他必須有正當理由才行,這個理由只能從雍正那裡找。
雍正說過不廢后,但強調了他和宜修「死生不復相見」,這句話有兩個後果,雍正活著的時候不見宜修但不耽誤宜修依然是皇后,但雍正死了之後他就管不著了。
雍正管不著但弘曆可以管,他可以拿雍正的「死生不能相見」說事兒,不讓宜修以皇后的身份葬入泰陵,也就是和雍正合葬。
這樣一來,也就堵住了宜修的另一條退路:你不尊我為母后皇太后,那我死了你怎麼辦?我還是先帝的皇后,只要我葬入泰陵,只要我和先帝合葬,到時候丟人現眼的可就是弘曆和甄嬛。
所以,弘曆和甄嬛拿雍正的話說事兒,其實就是堵住了宜修的另一條退路,她死後只能葬入妃陵。
筆者認為,其實《甄嬛傳》在這裡還是有點兒不嚴謹,宜修連妃陵也不能葬入才對,她葬入普通宮人的墳墓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3、史書不留名
即使弘曆一不尊宜修為母后皇太后,二不將宜修葬入泰陵,但宜修還有一個地方可以「申冤」,那就是史書,也就是皇帝實錄。
宜修當過正兒八經的皇后,她的結局就不能在史書上被忽視,甚至一筆帶過都不行,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必須說清楚,這是史書的規矩,一品大員不上史書沒事,皇后可不行,而且宗人府也得另外記一筆。
如果史書記載,雍正皇后烏拉那拉·宜修生前在沒有廢后的情況下不被尊為母后皇太后,死後還沒有葬入泰陵,那皇家就必須要有一個正規且合理的說法,沒合理說法的結果還是弘曆和甄嬛丟人現眼。這可是皇家體統,馬虎不得。
所以,弘曆和甄嬛還有一手補漏,那就是讓宜修在史書上消失,不論是史官還是宗人府,都會將宜修的記錄抹掉。
這樣一來,宜修生不能被尊,死不能享祭,名不能載冊,她這個下場比被挫骨揚灰的奸臣都慘,慘到家了那種。
你說,弘曆和甄嬛狠不狠,恨毒了這是!
4、冷宮普通人
既然宜修所有的退路都被堵死,那她這個皇后在人世間的所有意義也都不存在了,只剩下一個毫無意義的尊號,她也就變成了行屍走肉一般的人,連表侄女都不敢也不屑於搭理她。
所以,宜修雖然頭上還有一個羞辱性質的皇后字眼,但實際上她在後宮中的地位已經連宮女都不如,宮女沒準兒還能指望被皇帝一眼看中晉升格格或答應,她這個冷宮裡的皇后已經一點兒指望都沒有了。
所以,宜修很快就因絕望死在了景仁宮,而太監回報甄嬛時用的詞則是「歿了」,注意,不是皇后的「崩」,也不是妃子的「薨」,而是普通人、小孩和病人的「歿」,這也證明在當時的後宮宜修只是被當成一個普通人對待。
這也是為什麼筆者認為甄嬛說宜修死後葬入妃陵的不妥之處,即使是最低級的格格也會葬入妃陵,也會記載在冊,只有普通宮人才會沒人關心,宜修當時的地位就是普通宮人。
三、編劇的良苦用心
《甄嬛傳》原著小說是架空的,但編劇將其故事強行架到了雍正朝之上,而且在很多地方都努力做到了和歷史大差不離,不得不說其編劇和歷史功力相當深厚。
在宜修這邊,編劇之所以安排這個結局,估計其中也有向歷史看齊的目的。
雍正在歷史上只有一個皇后,也就是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乾隆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是死後尊為皇后的,她在雍正朝最高就是熹貴妃。
在《甄嬛傳》中,皇后烏拉那拉氏有兩位,純元和宜修,這顯然和歷史嚴重不符,雖然我們沒必要讓《甄嬛傳》和歷史嚴絲合縫,但如果能做到相符當然是極好的。
因此,編劇通過甄嬛和弘曆的密謀,用甄嬛的嘴宣布,宜修一不尊為母后皇太后,二不葬入泰陵,三不記入史書,這樣一來宜修的所有歷史、身份和地位都將歸入純元名下,所以在史書和泰陵裡,雍正就只有一位烏拉那拉氏皇后。
不得不說,《甄嬛傳》的編劇非常努力且巧妙地給宜修和純元的結局做了一個和歷史能夠最大接近的閉環,良苦用心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