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吸塵器的旋風分離器的製作方法
2023-07-04 02:34:31 1
專利名稱:用於吸塵器的旋風分離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吸塵器的旋風分離器。
背景技術:
如圖5所示的現有技術中的吸塵器的旋風分離器,它包括旋風筒體(1),該旋風筒體(1)的內腔形成旋風分離室(2),所述的旋風筒體(1)上開設有進氣口(11)和排氣口(12),所述的排氣口(12)處設置有排氣管(3),該排氣管(3)的管壁為封閉管壁並且在其內部形成排氣通道(4),所述的排氣管(3)的至少一埠部伸入至所述的旋風分離室(2)內。這種形式的旋風分離器由於進氣口處的壓力大於排氣管內的壓力,這樣從進氣口處進入的氣流至少有一小股氣流不進行旋風,而是從進氣口處直接進入排氣管內的排氣通道直接排出,這一小股氣流由於沒有經過旋風分離,而是夾帶著相當數量的細小灰塵從排氣管一起逸出,影響了除塵效率。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排氣管上增設凸部的用於吸塵器的旋風分離器,該旋風分離器能夠有效的防止夾帶細小灰塵的氣流從排氣管中直接逸出。
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本發明採用的方案是一種用於吸塵器的旋風分離器,至少具有旋風筒體,所述的旋風筒體的內腔形成旋風分離室,所述的旋風筒體上開設有進氣口和排氣口,所述的排氣口處設置有排氣管,該排氣管的管壁為封閉管壁並且在其內部形成排氣通道,所述的排氣管的至少一埠部伸入至所述的旋風分離室內,所述的排氣管在位於所述的旋風分離室內部的管段上至少有一段直徑變大的凸部,該凸部位於所述的進氣口的下遊。
所述的排氣管在位於所述的旋風分離室內部的管段呈喇叭口形,該喇叭口形的管段構成所述的凸部。
所述的排氣管在位於所述的旋風分離室內部的管段沿圓周方向設置有裙邊,該裙邊的外圓周邊緣徑向凸出於位於其上遊的排氣管的外圓周表面,所述的裙邊構成所述的凸部。
所述的裙邊呈部分截錐形。
所述的裙邊具有一個上遊表面,該上遊表面為裙邊上首先與氣流相接觸的表面,該上遊表面與所述的排氣管的中心線形成一個夾角a,所述的夾角a大於等於35度小於等於70度。
所述的裙邊呈螺旋形。
所述的裙邊的外圓周邊緣的直徑為所述的旋風筒體的內壁直徑的0.6~0.85倍。
所述的裙邊位於所述的排氣管的一埠部。
由於本發明採用了以上的技術方案,其優點在於含灰氣體通過進氣口進入旋風分離室內後,含灰氣體繞排氣管外壁向下運動,當遇到裙邊之後,塵粒的運動方向改變,同時獲得一個切向周壁運動的速度,利用慣性到達旋風筒體的內壁並伴隨主氣流一起運動分離,從而避免直接從排氣管內的排氣通道逸出,提高了旋風分離器的分離效率。
附圖1為本發明的旋風分離器的示意圖(排氣管的一端部設置有部分截錐形的裙邊);附圖2為本發明的旋風分離器的示意圖(排氣管的一端部設置有螺旋形裙邊);附圖3為本發明的旋風分離器的示意圖(排氣管的一段管呈喇叭形);附圖4為應用本發明的旋風分離器的吸塵器的主剖視圖;附圖5為背景技術中旋風分離器的示意圖;其中1、旋風筒體;2、旋風分離室;3、排氣管;4、排氣通道;5、中心線;11、進氣口;12、排氣口;33、裙邊;331、上遊表面;10、一級旋風分離器;101、一級旋風筒體;20、二級旋風分離器;201、二級旋風筒體;22、芯筒;211、二級進氣口;23、旋流導向板;24、進風分配器;30、三級旋風分離器;301、三級旋風筒體;311、三級進氣口;313、底孔;32、三級旋風分離室;34、三級排氣管;341、三級裙邊。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見附圖1~3所示的一種用於吸塵器的旋風分離器,該旋風分離器具有一個旋風筒體1,此旋風筒體1的內腔形成旋風分離室2,旋風筒體1上開設有進氣口11和排氣口12,排氣口12處設置有排氣管3,該排氣管3的管壁為封閉管壁並且在其內部形成排氣通道4,排氣管3的至少一埠部伸入至旋風分離室2內,排氣管3在位於旋風分離室2內部的管段上至少有一段直徑變大的凸部,該凸部位於進氣口11的下遊。
在附圖1~3中,此時該旋風分離器位於豎直放置位置,排氣管3的下端部伸入旋風分離室2內,當然,此處也可將整個排氣管3設置在旋風分離室2內,其使用效果相差不大。附圖1~2所示的實施例中排氣管3在位於旋風分離室2內部的管段沿圓周方向設置有裙邊33,裙邊33位於排氣管3的下埠部,該裙邊33的外圓周邊緣徑向凸出於位於其上遊的排氣管3的外圓周表面,裙邊33構成凸部,裙邊33也位於進氣口11的下方。裙邊33的外圓周邊緣的直徑為旋風簡體1的內壁直徑的0.6~0.85倍。附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裙邊33呈部分截錐形。裙邊33還可以設置成螺旋形狀,如圖2所示。
裙邊33具有一個上遊表面331(附圖中該上遊表面也就是裙邊33的上表面),該上遊表面331為裙邊33上首先與氣流相接觸的表面,該上遊表面331與排氣管的中心線5形成一個夾角a,夾角a大於等於35度小於等於70度。
圖3中旋風分離器中的排氣管3在位於旋風分離室2內部的管段呈喇叭口形,該喇叭口形的管段32構成凸部,這種設置方式也能夠到達上述的裙邊效果。
如圖4所示的一種應用該發明的旋風分離器的吸塵器,此吸塵器為三級旋風分離吸塵器,具有位於上遊的一級旋風分離器10、位於一級旋風分離器下遊的二級旋風分離器20、位於二級旋風分離器下遊的三級旋風分離器30。
一級旋風分離器10具有一級旋風簡體101,一級旋風簡體101的側壁上設有一級進氣口(圖中未畫出),帶有灰塵的氣流從這裡進入一級旋風筒體101內,一級進氣口相對於一級旋風簡體101的內側壁一般呈切向設置,這樣使得從該一級進氣口進入的空氣以與側壁成切向的方向進入一級旋風簡體101內,以便在一級旋風分離器10內部形成渦流。
二級旋風分離器20具有二級旋風簡體201,二級旋風筒體201的內側具有芯筒22,二級旋風簡體201的側壁上設置有二級進氣口211,二級進氣口211的口部設置有四個旋流導向板23,氣流在四個旋流導向板23的作用下旋轉,形成第二級的旋風分離氣流。
三級旋風分離器30有複數個三級旋風簡體301,三級旋風簡體301的壁上設置有三級進氣口311,所述的複數個三級旋風簡體301的軸心線位於同一錐形面上,該錐形面的錐點大致位於所述的二級旋風分離器20的軸心線上。為了使得從二級旋風分離器20出去的氣流能夠均勻進入三級旋風分離器30的各個旋風三級旋風簡體301中,所述的二級旋風分離器20與三級旋風分離器30之間設置有進風分配器24,所述的進風分配器24的進氣口與所述的二級旋風分離器20相通,所述的進風分配器24的出風口與所述的三級進氣口311相連通。三級旋風簡體301的內腔形成三級旋風分離室32,三級旋風分離室32內設置有如圖中的所示的三級排氣管34,該三級排氣管34的一端部設置有三級裙邊341,該三級裙邊341能夠有效的防止從三級進氣口311進入到三級旋風分離室32內的氣流從三級排氣管34內逃逸。灰塵最終將會通過三級旋風分離器30的底孔313進入芯筒22的中央空腔內並最終積在芯筒22的內部,而最終經過分離了的空氣將會在自身氣壓的作用下形成氣流經過三級旋風分離器30的三級排氣管34流出三級旋風分離器30。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吸塵器的旋風分離器,至少具有旋風筒體(1),所述的旋風筒體(1)的內腔形成旋風分離室(2),所述的旋風筒體(1)上開設有進氣口(11)和排氣口(12),所述的排氣口(12)處設置有排氣管(3),該排氣管(3)的管壁為封閉管壁並且在其內部形成排氣通道(4),所述的排氣管(3)的至少一埠部伸入至所述的旋風分離室(2)內,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排氣管(3)在位於所述的旋風分離室(2)內部的管段上至少有一段直徑變大的凸部,該凸部位於所述的進氣口(11)的下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吸塵器的旋風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排氣管(3)在位於所述的旋風分離室(2)內部的管段呈喇叭口形,該喇叭口形的管段(32)構成所述的凸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吸塵器的旋風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排氣管(3)在位於所述的旋風分離室(2)內部的管段沿圓周方向設置有裙邊(33),該裙邊(33)的外圓周邊緣徑向凸出於位於其上遊的排氣管(3)的外圓周表面,所述的裙邊(33)構成所述的凸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於吸塵器的旋風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裙邊(33)呈部分截錐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於吸塵器的旋風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裙邊(33)具有一個上遊表面(331),該上遊表面(331)為裙邊(33)上首先與氣流相接觸的表面,該上遊表面(331)與所述的排氣管的中心線(5)形成一個夾角a,所述的夾角a大於等於35度小於等於70度。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於吸塵器的旋風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裙邊(33)呈螺旋形。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於吸塵器的旋風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裙邊(33)的外圓周邊緣的直徑為所述的旋風筒體(1)的內壁直徑的0.6~0.85倍。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於吸塵器的旋風分離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裙邊(33)位於所述的排氣管(3)的一埠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吸塵器的旋風分離器,至少具有旋風筒體,所述的旋風筒體的內腔形成旋風分離室,所述的旋風筒體上開設有進氣口和排氣口,所述的排氣口處設置有排氣管,該排氣管的管壁為封閉管壁並且在其內部形成排氣通道,所述的排氣管的至少一埠部伸入至所述的旋風分離室內,所述的排氣管在位於所述的旋風分離室內部的管段上至少有一段直徑變大的凸部,該凸部位於所述的進氣口的下遊;含灰氣體通過進氣口進入旋風分離室內後,含灰氣體繞排氣管內壁向下運動,當遇到裙邊之後,塵粒的運動方向改變,同時獲得一個切向周壁運動的速度,利用慣性到達器壁,伴隨主氣流一起運動分離,避免直接通過排氣管逸出,提高了分離效率。
文檔編號B04C5/00GK101049222SQ20071002214
公開日2007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07年4月29日 優先權日2007年4月29日
發明者周洪波 申請人:泰怡凱電器(蘇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