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旋澄清氣浮池的製作方法
2023-05-31 10:39:46 3
專利名稱:水旋澄清氣浮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給排水技術中的給水淨化澄清技術。
泥渣層的形成方法,通常是在澄清池開始,在原水中加入較多的凝聚劑,並適當降低負荷,經過一定時間運轉後,逐步形成。當原水濁度低時,為加速泥渣層的形成,也可人工投加粘土。
從泥渣充分利用的角度而言,平流式沉澱池單純為了顆粒的沉降,池底沉泥還具有相當的接觸絮凝活性未被利用。澄清池則充分利用了活性泥渣的絮凝作用。澄清池的排泥措施,能不斷排除多餘的陳舊泥渣,其排泥量相當於新形成的活性泥渣量。故泥渣層始終處於陳新代謝狀態中,泥渣層始終保持接觸絮凝的活性。
針對於黃河水為代表的地表水淨化工藝,主要的技術難點是1、夏季的高濁度水;2、冬季的低溫低濁;3、以有機物為主要汙染物的輕度汙染;目前國內外對這種水處理技術種類較多,一般採用預沉澱+澄清+深度處理工藝。單獨使用某一種澄清池技術達不到要求,通常的選擇處理工藝較長,工序複雜,用戶需要一種簡單易行,建設投資少,運行費用低,管理簡便的淨水工藝。以甘肅金橋水處理技術承包有限公司獨立研發的新型澄清池(已申請專利)+氣浮過濾一體化技術,一體式澄清氣浮池(已申請專利)技術能夠有效的解決以上三大難題,並在大量的工程實踐中得到驗證和發展。我們在應運這些技術的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可以對這些技術完善提高的方面,如兩種工藝技術對於小規模自來水廠是能夠適應的,但對單池產水量大於250噸/小時的用戶來講,以上二種技術都存在池體高度較高,必然使提升費用增大,導致運行費用增大等弊端。此外,兩種池體在原水與淨水劑混合、凝聚、絮凝的工藝段考慮的較為簡單使得混凝效果較差,影響降濁除汙能力。在我們的實踐研究過程中發現強化混凝來提高工藝的淨化效果,不但對水中的濁度能有效的去除,而且對水中大、中分子有機物即水中溶解性低分子有機物、氨氮、亞硝酸鹽、致突變毒性物等也有較明顯的淨化效果,這些問題有待於進一步的改進提高。
本實用新型的公開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將強化混凝、澄清、氣浮等工藝綜合在一個構築物內,使其既能處理高濁度水,又能處理被汙染了的原水,出水濁度低;作為應用於中、小型工業用水的給水處理構築物具有較強的適應性的水旋澄清氣浮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如下措施來實現一種水旋澄清氣浮池,包括混合反應區中心筒、中部排泥管、進水管、氣浮池刮渣車、出水管、氣浮池池底排泥管、外池壁、氣浮池池底板、刮泥機驅動裝置、排泥管、斜管;在混合反應區中心筒的進水管處設有網格,外池壁下部坡度為4-8‰;在混合反應區中心筒外設有導流板,在導流板與中心筒之間形成導流區III,在導流板外再設有分離區,分離區內設有斜管,在分離區V上部由氣浮池池底板分隔出氣浮接觸區VI和氣浮分離區VII,在氣浮分離區VII內設有出水管。
本實用新型相比現有技術具有如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強化混凝工藝;在進水旋流的同時,增設固定網格,增成電路加了水中絮體與膠體的接觸機會,通過絮體的接觸吸收過程,使水中懸浮雜質得到進一步淨化。
2、本實用新型改進了外池壁下部的坡度,降低了澄清池的高度,減小水力提升高度,從而降低運行成本;能更好地應用於大水量給水淨化處理工藝中。同時在池底增設機械刮泥機,將泥渣刮入池中心的集泥鬥中,鬥內泥渣藉助於池中水的靜壓力排出池外。
3、本實用新型延長導流板,使其與外池壁共同作用,強制在澄清池中部排泥區形成懸浮泥渣層,藉助絮凝體的碰撞網捕和架橋吸附作用,增加大量低分子可溶性有機物、膠體、懸浮物、各類金屬離子及各種氨氮等有機成分的去除效率。
4、本實用新型在澄清分離區內設置斜管,使泥渣沉澱面積大幅增加,提高沉澱效率,降低出水濁度。
5、本實用新型在澄清池上設置氣浮池,氣浮分離室底部設計成10度左右的斜角,以利於事故狀態或較重的泥渣積在氣浮池池底後便於放水清除。
6、本實用新型的適應範圍大;進水水質應用範圍廣,可從50-20000NTU都進行處理;其出水濁度穩定,常年保持在3-5NTU之間,能滿足工業用水及要求不高的生活用水;另處理水量範圍廣,最大池容可作到15000m3/d。
7、本實用新型的運行費用低。耗藥量小,自動化程度高,節省了大量的操作人力、物力。
8、本實用新型的工藝流程壓縮,僅此一道工藝,就可滿足使用需求;因而其佔地面積小;可採用鋼筋砼結構,又可採用鋼結構,建設靈活。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投加了混凝、助凝藥劑後的原水從池體的中部進水管6進入I區的混合絮凝反應區,通過固定網格2和切線旋流的作用,使水中的雜質結成較大而密實的絮凝體,比重較大的泥渣沉澱在II泥渣濃縮區,通過刮泥機3刮板刮到中心泥渣鬥,通過排泥管13排出池外,與藥劑混凝的原水通過導流區III進入旋浮泥渣澄清區IV,流入澄清分離區V,進行泥渣分離,在分離區內設置了斜管14,分離出的較清原水向上匯集於氣浮接觸區VI,在與溶氣釋放器放出的微小氣泡相遇,殘留的微粒與氣泡粘附,在氣浮分離區VII內分離,浮渣向上布於池面,定期刮渣排出池外;分離後的清水通過清水出水管8排出。另導流區III內的泥渣由其中部排泥管5排出;氣浮分離區VII內的泥渣由氣浮池池底排泥管9排出。
權利要求1.一種水旋澄清氣浮池,包括混合反應區中心筒(1)、中部排泥管(5)、進水管(6)、氣浮池刮渣車(7)、出水管(8)、氣浮池池底排泥管(9)、外池壁(10)、氣浮池池底板(11)、刮泥機驅動裝置(12)、排泥管(13)、斜管(14);其特徵在於在混合反應區中心筒(1)的進水管(6)處設有網格(2),外池壁(10)下部坡度為4-8‰;在混合反應區中心筒(1)外設有導流板(4),在導流板(4)與中心筒(1)之間形成導流區III,在導流板(4)外再設有分離區V,分離區V內設有斜管(14),在分離區V上部由氣浮池池底板(11)分隔出氣浮接觸區VI和氣浮分離區VII,在氣浮分離區VII內設有出水管(8)。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旋澄清氣浮池,其特徵在於在混合反應區中心筒下部設有刮泥機(3)。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旋澄清氣浮池,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導流板(4)下部延長與外池壁(10)相近。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旋澄清池,其特徵在於在氣浮分離區VII上部設有氣浮池刮渣車(7)。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旋澄清氣浮池,包括混合反應區中心筒、中部排泥管、進水管、氣浮池刮渣車、出水管、氣浮池池底排泥管、外池壁、氣浮池池底板、刮泥機驅動裝置、排泥管、斜管;在混合反應區中心筒的進水管處設有網格,外池壁下部坡度為4-8‰;在混合反應區中心筒外設有導流板,從而在導流板與中心筒之間形成導流區III,在導流板外再設有分離區,分離區內設有斜管,在分離區V上部由氣浮池池底板分隔出氣浮接觸區VI和氣浮分離區VII,在氣浮分離區VII內設有出水管;本實用新型將強化混凝、澄清、氣浮等工藝綜合在一個構築物內,使其既能處理高濁度水,又能處理被汙染了的原水;其出水濁度低,適應範圍廣。
文檔編號C02F1/52GK2528764SQ0222455
公開日2003年1月1日 申請日期2002年2月5日 優先權日2002年2月5日
發明者王繼武, 王剛 申請人:王繼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