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晴葛優經典片段(葛優和許晴的傾情出演)
2023-06-01 00:29:09 2
故事從老年秦始皇黃河祭神開始,他用微不可查的聲音發出命令:以樂器祭河,日後歷代君主不得重用樂人。這是他給後來者留下的最後一條治國之術,只是沒能料到秦國此後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後來者」了。
當沉重的編鐘被投入到黃河的滾滾濁流當中,就如同殉道者的縱身一躍一般,這給觀影者留下一個巨大的疑問:這位千古一帝到底經歷了什麼,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非要跟「樂人」過不去呢?
影片描述的是大秦帝國統一六國前後,為了尋找戰亂結束之後能夠安撫人心的《秦頌》的故事,然而,始皇帝心目中的《秦頌》究竟是何模樣?安撫何人?又將有何等功效?
影片的英文名叫「The Emperor'sShadow」(帝國的影子),這有點意思。
櫟陽公主和秦始皇都想要高漸離當自己的影子,何謂人的影子?自然是如同真人版的鏡子,二人都覺得在高漸離身上仿佛看到了另一個自己,哪怕各自性格截然不同。
櫟陽公主出現在高漸離從燕國被綁回來的現場,後者因為一句無腦吐槽而被未婚夫王賁烙上了戰俘的專屬烙印,櫟陽則仿佛看到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玩具,表面上拿著烙鐵威脅「你再喊一聲,我就再烙一個」,實際上卻打起了找父王要人的算盤。
隨後,櫟陽主動申請要「餵活」絕食的高漸離,然而各種花式勸說和美味佳餚都未能令他開口,雖然如此,筆者卻捕捉到了他喉結的抖動,或許未見的想死,或許又是失去了絕食而死的勇氣。
直至櫟陽公主唱起了當年高漸離和嬴政最愛的童謠《兩隻小狗》時,他突然把手緩緩放到了公主的胸部(當時筆者驚呆了)。
從小生活在太監堆裡的櫟陽第一次與男人的親密接觸,臉上呈現出複雜的表情,她仿佛下定了什麼決心,立即豪飲了一壺水,再用「皮杯兒」將水餵了過去。
高大爺這次沒有拒絕,次日就元氣滿滿的復活了,與之前的尋死覓活截然不同,更非是對嬴政的妥協,而是在醞釀一個驚世駭俗的陰謀。
按照櫟陽和嬴政的約定,復活的高漸離暫時被委以教公主彈琴的任務,神清氣爽的他開始了宮廷教師的生活,卻在一次教學過程中猥褻了自己的學生。
從過程來看,一個嗷嗷亂叫,一個欲拒還迎,雖然並不意味著愛情,產生的奇效卻不止於櫟陽被打通經脈,神奇地站了起來(小時候騎馬摔癱了),還建立了一個微妙的認同:
櫟陽是秦始皇最為寵愛的長公主,千古一帝也在她的挖耳勺下俯首稱臣,這是幸運,更是悲哀,哪怕半身不遂也被老將王翦看中想納為兒媳,並以此作為家族的護身符,這是心高氣傲的櫟陽所不願意面對的,她想逃避卻解脫無門。
至於高漸離,他並沒有保國安民的志向,荊軻刺秦他不想摻和,也不願替秦始皇寫什麼《秦頌》,但後者顯然是不會放過他的。一個只求速死,一個希望擺脫宿命,雙方在不同的目標指引下完成了一次驚世駭俗的交媾,而共同點就在於想擺脫命運的束縛。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嬴政之所以堅定認為高漸離能夠譜寫出安定人心的《秦頌》,來源於兒時的經歷。回憶影像中嬴政從小在燕國當人質,與高漸離形影不離,甚至同吃高漸離母親的乳汁長大,《兩隻小狗》的歌謠伴隨了二人的童年,甚至在嬴政險些被燕國人殺死的時候,也在高漸離琴聲伴奏下慢慢安靜了下來。
此後嬴政僥倖暫時脫難,二人當天晚上就活埋了白日的劊子手,看似溫和的高漸離也參與這殺人遊戲,即說明嬴政潛移默化的影響,也為後面的抗爭埋下了伏筆,二人雖然性格迥異,卻從無向命運低頭的想法,而是嬴政這輩子所僅見,哪怕翻遍秦國上下也難找出第三人(含櫟陽)。
後來嬴政被迎接回國,二人因為命運的不同而天各一方,但當上秦王后孤獨的嬴政始終會想起當年的小弟,他依舊固執地認為,唯有高漸離才能擔任為《秦頌》譜曲的重任。
然而高漸離絕食尋死的態度令嬴政非常失望,太子丹用美人玉手和千裡馬肝能夠收買桀驁的荊軻,他這位好兄弟卻絲毫沒有「士為知己者死」的覺悟,哪怕將燕王從陵墓裡拖出來再將高漸離母親放進去這樣的折騰也毫無用處,直至櫟陽的出現方告一段落。
▲真的很容易誤會成馮氏喜劇
待嫁公主被囚徒玷汙,始作俑者卻賤兮兮的高喊「我本就該死」,這副無賴嘴臉的時候令不可一世的秦王亂了方寸,將後者活埋到一半時陡然聽到「我本就該死」這句話,加之偶然間想起的當年情誼,又將高漸離拖了回來--貌似《秦頌》還沒譜寫完畢吧。
隨後的情節簡略言之:高漸離秦國的荒唐行徑引發了朝臣們的圍攻,嬴政用盡手段保住了他的性命,也令高漸離終於接受了為《秦頌》譜曲的任務。然而在秦始皇御駕親徵齊國回來之時,卻發現二人徹底走到了一起,甚至把秦國宗廟當成了婚房。嬴政弄瞎了高漸離的雙眼,後者則繼續履行譜曲的承諾。
此刻,櫟陽已死
出嫁之日的櫟陽在額頭烙下的「囚」字,被憤怒的王賁分屍洩憤,王氏家族也因此而完蛋。萬念俱灰的高漸離在秦始皇稱帝典禮上用心愛的古琴砸向了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因為服毒將死而被嬴政的劍送了一程,故事的最後,千古一帝在宏偉悲涼的《秦頌》樂曲中走上天台,點燃了象徵大秦帝國建立的火炬。
這部史詩片,僅限於此的話未免令人失望,筆者為了徵文也徹夜難寐,也看不到了一些影評之類的,貌似真的看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故事的另一條主線則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進程,影片之始三晉已亡,秦始皇將三把利劍懸於寶座之後,代表著苟延殘喘對的燕、楚、齊三國。有王翦父子負責東徵西討、丞相李斯總覽政務,中車令趙高精通律法,這是廟堂群星的鐵三角。
奇怪的是,他們對一個突如其來的樂師抱有深深的敵意。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史記.李斯列傳》
李斯,一生都在對「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的追求當中,當下就是人生的巔峰,他看到的是可能存在的威脅,故而用盡手段詆毀《秦頌》的效果,藉以打擊高漸離。
歷史上真實的李斯,最後背叛嬴政的原因來自於扶蘇和蒙恬組合對他丞相地位的威脅,進而選擇了一條不歸路,影片中的他與歷史呈現出隱隱約約的重合。
王翦父子,他們一心追求家族的長盛不衰,父親老而世故,從不輕易表態,在出兵之前要求公主過門,這與歷史上要求「良田美宅」的自保者形象不謀而合;兒子王賁則血氣方剛,他於高漸離的矛盾來自於武將獨有不服氣(憑什麼一個樂師能夠凌駕自己之上),增長於二人媾和事件之後,爆發於櫟陽公主頭上烙字的羞辱。
高漸離和王賁
他都並沒有做錯過什麼,哪怕並不想娶公主,也拗不過父親的要求和家族的前途。
趙高,來自趙國的閹人,嬴政的內務總管,秦國的法律專家。高漸離如何得寵,其實與他並無太大勾連,但就是他三番五次地挑撥李斯和王賁向高漸離發難。
熟讀歷史的我們都知道,此刻的趙高正在醞釀一個巨大的陰謀,二者何其之相似?
在高漸離面前,這是一個團結的廟堂;在一統天下的大業面前,這更是一個團結的廟堂,唯獨在面對千古一帝面前,眾人卻展現出各懷心思的一面。看似高漸離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其實來自這群人面對嬴政時的不安全感。
再說說這位千古一帝的塑造吧,從形象到氣質,姜文幾乎實現了神還原,在廟堂的獨裁者、櫟陽的好父親和高漸離的大哥三個身份之間切換自如,毫無雕刻痕跡,我們更願意相信這才是真實的秦始皇,而非史冊上那個殺戮成性的暴君。
當然,影片中的嬴政也好殺,兩次出現「秦始皇死而地分」的石碑,他屠近了三萬燕國戰俘;出巡副車被砸,他又將方圓三裡屠戮一空,編劇蘆葦巧妙地融入博浪沙的那段歷史,然而解釋卻不是殘暴,也不局限於「秦王之劍乃止戰之劍」的俗套。
對於高漸離頭上的「囚」字,他笑著說「如果燕國戰勝,我頭上也會有這個」;殺戮燕囚,為的是逼出僥倖作亂分子;屠殺村民,因為他知道「口供」什麼的毫無意義... ...
以殺止殺是手段,嬴政深知分裂的天下將意味著什麼,如果說這尚未跳出電影《英雄》的立意,那《秦頌》中的千古一帝則顯示了他超出時代的思考:得天下容易,更重要還在於收攏天下的人心!
影片中嬴政選擇的手段叫做掌控一切,不止於秦國子民和六國黔首,還包括廟堂群星,甚至是高漸離和櫟陽公主。
嬴政收繳了六國的兵器,焚毀了他眼中的「禁書」,掌控了讀書人的口舌,將好事者車裂之,也許這樣就能杜絕造反的可能;
將商君之法奉如圭臬的秦王,居然也會露出「言出法隨」的獨裁者面目;
為了權貴階級的安分守己,他請來了徐福這個「吹牛藝術家」,給他們一個混吃等死的理由;
廟堂的牛人們,嬴政的方案是權利和甜頭,骨子裡希望他們斂財養妾,從而結成利益聯盟;
對於徐福,始皇帝明知個騙子,卻想利用他前往東海開疆拓土,並將其兄長扔進黃河順流而下去「給東海的神仙們報信」,只是為了告訴徐福你的套圖我都懂,不要越界。600童男童女也如數撥付,他或許真的很了解徐福,歷史和影片,我居然開始偏向於後者了;
對於王翦父子這對秦國軍隊的靈魂,他將櫟陽公主當成了一塊美味的肉骨頭懸掛在獵犬的眼前,這是驅動他們奮勇殺敵的原動力,聯姻到底是王家的自保之道,還是嬴政的熬鷹之道,誰又能說得清楚呢?
高漸離和櫟陽都是嬴政作為「人」一面的投影,他的確愛著他們,希望他們好,在複雜的人性和掌控欲之間,嬴政並非沒有過掙扎,只是服從了本心而已。
櫟陽想過普通人的生活,這本就是一種奢望:從小享受萬千寵愛和養尊處優,王室公主的宿命就在於政治聯姻,何來的自選之道?
嬴政的愛和掌控並不衝突,哪怕身為帝王也有身不由己之時,許婚給王賁就是明證,他甚至不願意看到櫟陽與高漸離坐到一起,我們則更願意理解為父親對女兒的深厚感情,而非其他;
對於高漸離的「深厚」感情,到了櫟陽都會吃醋的的地步,表面上是求著他為《秦頌》譜曲,實則摻雜了孩提時代的身後感情,為了替他圓場不惜與廟堂大臣們吵架,憑藉雄辯之才將過程定性為櫟陽強姦了高漸離,雖然每個人都知道是怎麼一回事;用馬尿燻瞎高漸離的眼睛,也是為了二次強姦後給王氏父子一個交代。
但這依舊不妨礙他的控制欲:目的只是為了《秦頌》,想要的一定要得到,這才是嬴政的真實面目。
這就是《秦頌》的本來目的,表面上是對一個偉大帝國的歌頌,其實是為了滿足嬴政那顆掌控一切的內心。然而,音樂能有此等功效嗎?出發點早已決定了這是一次註定徒勞無功的水中撈月,細看之下,影片中除了嬴政之外的每一個人都是反抗者。
燕囚們沒有兵器,他們將反抗意志寄托在高漸離身上,對他「嫖到秦國公主床上」的壯舉五體投地,並將其封為「嫖聖」,用「運石南山,千斤在肩;萬人垂頸,一人上天」的歌謠唱出時代的殘暴,後又用「秦始皇死後而地分」的石碑發洩自己的不滿;
趙高的反抗體現在不經意的細節當中,始皇帝面前他是內廷一隻卑微的小狗,卻對年幼的胡亥始終灌輸著對兄長們取而代之的念頭,並不時在李斯和王賁面前不動聲色地挑撥。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這條潛伏的蛇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他的城府超過了劇中的所有人物;
李斯也曾在朝堂上摘下冠冕,用辭職來威脅嬴政,雖然這在一代雄主面前註定徒勞;
劇中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小人物--徐福。被打造成「吹牛藝術家」的他既明白自己的斤兩,也知道嬴政的劍其實時刻架在脖子之上,劇中二人相互利用的關係一直沒有被捅破,然身為被豢養的小丑,徐福竟也有著靴中置刀的勇氣!
櫟陽的結局堪稱慘烈,嬴政曾對高漸離許諾三五年後讓王賁橫死漠北,卻低估了女兒的剛烈,連帶著王賁也被動參與了抗爭。
在掀開紅蓋頭之時,那鮮紅的「囚」字是如此的刺眼,令這位血氣方剛的武人瞬間暴走,所有屈辱和隱忍都在這一刻爆發,憤怒的王賁將櫟陽殺死並殘忍的分屍,自己也被格殺當場,這個最無辜的人也被逼上了梁山;
至於高漸離這個看似不靠譜的人物,在櫟陽死後也選擇了以生命為代價的抗爭,當他用心愛的古琴循聲砸向不可一世的始皇帝之後,早已服藥多時的高漸離終於叫了嬴政「大哥」。
然而,蒼涼悲壯的《秦頌》更像是帝國的輓歌,一個空前的統一帝國,一個難覓的千古一帝,卻沒有人會認為這一切將會長久下去。
嬴政一步步走向天台的祭壇,此刻的他形單影隻,無比孤獨,在留給眾人一個偉岸身影的同時,自己也忍不住眼淚雙流,他對自己產生懷疑了嗎?
影片的開端其實早就給出了答案:被扔下黃河的不是樂器,而是懷柔的手段;被禁止參政的也不是樂人,而是秦法之外的一切鬼蜮伎倆。
嬴政對高漸離沒有仇恨,只是在行將就木時才發現:曾經為安定人心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無功,對《秦頌》的期許也終究是痴人說夢,表面臣服的帝國上下依舊暗流湧動,這對於將死之人才是真正的打擊,既然如此,那還是沿用秦國代代傳承的商君之法吧。
到最後,也唯有殺戮和掌控才能令這位獨裁者安下心來!
筆者在想,高漸離的自殺究竟是抗爭還是成全?其實自始至終,殘暴不仁的始皇帝都沒有虧待過自己,最後的這聲「大哥」既包含了對於砸兄弟場子的愧疚,也是在生命終點的真情流露。也許自己死了才能徹底杜絕秦始皇的人性,並令他走出從人到神的最後一步呢?
在筆者看來,《秦頌》是最貼近真實歷史的一部電影,不同於當下「大片」們的純視覺盛宴,《秦頌》在臺詞服飾的考究、場景的搭建、演技之精湛、故事的完整性以及情節的合理化安排上都更勝一籌。
不止於此,導演和編劇對於歷史的思考也下足了功夫,雖然「純屬虛構」,卻與真實的歷史人物影影綽綽,仿佛穿越而來一般。不同於史冊或者其他影視作品中高大上的描述,大秦帝國的廟堂同樣勾心鬥角,千古一帝仍舊還是個人,姜文的表演堪稱神還原,彼時青春靚麗的許晴和尚未禿頂的葛大爺都各自可圈可點。
而更令筆者讚嘆的是,如此合情合理的描述甚至令觀眾真偽難辨,甚至禁不住懷疑:這個演繹的故事,也許才是歷史真正的模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