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平臺的製作方法
2023-06-01 02:44:46
一種平臺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平臺,包括:第一平臺,第一平臺包括第一邊和與第一邊相對布置的第二邊,與第一平臺配合的第二平臺,第二平臺包括與第一邊平行布置的第三邊和與第三邊平行布置的第四邊;一端與第一邊連接,另一端與第三邊連接的第一連杆和與第一連杆平行布置第二連杆;一端與第二邊連接,另一端與第四邊連接的第三連杆和與第三連杆平行布置且一端與第二邊連接,另一端與第四邊連接的第四連杆,第一連杆與第三連杆平行布置;第一活塞缸,第一液壓缸一端與第一平臺鉸接,另一端與第一連杆連接;第二活塞缸,第二液壓缸一端與第一平臺鉸接,另一端與第二連杆連接。本方案提供的裝置通過液壓缸實現平臺覆蓋面積的增大,降低了人工勞動強度。
【專利說明】一種平臺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工礦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平臺。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技術中的平臺一般只具有一個臺面,當平臺安裝完成後,平臺覆蓋的面積即為臺面的投影面積,覆蓋的面積是固定的。在使用過程中,當單個平臺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時,一般是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平臺進行拼接,組成一個更大的平臺,以增加平臺的覆蓋面積,這種通過工作人員手動拼接平臺以擴展平臺覆蓋面積的方法造成人工勞動強度大。
[0003]因此,如何降低增大平臺覆蓋面積過程中的人工勞動強度,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平臺,以降低增大平臺覆蓋面積過程中的人工勞動強度。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平臺,包括:第一平臺,所述第一平臺包括第一邊和與所述第一邊相對布置的第二邊,還包括:
[0007]與所述第一平臺配合的第二平臺,所述第二平臺包括與所述第一邊平行布置的第三邊和與所述第三邊相對布置的第四邊;
[0008]一端與所述第一邊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邊連接的第一連杆和與所述第一連杆平行布置且一端與所述第一邊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邊連接的第二連杆;
[0009]一端與所述第二邊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四邊連接的第三連杆和與所述第三連杆平行布置且一端與所述第二邊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四邊連接的第四連杆,所述第一連杆與所述第三連杆平行布置;
[0010]第一活塞缸,所述第一液壓缸一端與所述第一平臺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杆連接;
[0011]第二活塞缸,所述第二液壓缸一端與所述第一平臺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杆連接。
[0012]優選的,在上述平臺中,所述第一連杆、所述第二連杆、所述第三連杆和所述第四連杆為碳鋼材料製作的連杆。
[0013]優選的,在上述平臺中,所述第一連杆和所述第二連杆分別位於所述第一邊的兩端,所述第三連杆和所述第四連杆位於所述第二邊的中部。
[0014]優選的,在上述平臺中,所述第一連杆、所述第二連杆、所述第三連杆和所述第四連杆與所述第一平臺和所述第二平臺均鉸接連接。
[0015]優選的,在上述平臺中,所述第一連杆、所述第二連杆、所述第三連杆和所述第四連杆的長度相等。
[0016]優選的,在上述平臺中,所述第一活塞缸和所述第二活塞缸均為油缸或者氣缸。
[0017]從上述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平臺,第一平臺、第二平臺、第一連杆和第二連杆、第三連杆和第四連杆整體構成雙搖杆機構,第一連杆和第二連杆為雙搖杆機構的第一搖杆,第三連杆和第四連杆為雙搖杆機構的第二搖杆,第一平臺為固定杆,第二平臺隨著連杆和機架的運動而運動,第一連杆與第一活塞缸連接,第二連杆與第二活塞缸連接,初始裝置時,第二平臺位於第一平臺的上方,當需要擴展平臺面積時,開啟第一活塞缸和第二活塞缸,第一活塞缸和第二活塞缸分別帶動第一連杆和第二連杆運動,進而帶動第三連杆和第四連杆運動,直至第二平臺運動到工作位置,關閉第一活塞缸和第二活塞缸;使用完成後,開啟第一活塞缸和第二活塞缸,第一活塞缸和第二活塞缸分別帶動第一連杆和第二連杆運動,進而帶動第三連杆和第四連杆運動,直到第二平臺恢復至初始位置。本方案提供的裝置第二平臺的運動靠第一活塞缸和第二活塞缸的工作實現,不需要工作人員搬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增大平臺覆蓋面積時的人工勞動強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平臺展開時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平臺收起時的主視圖;
[0021]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平臺收起時的結構示意圖。
[0022]1、第一平臺,2、第二平臺,3、第一連接杆,4、第二連接杆,5、第一活塞缸,6、第二活塞缸,7、第三連杆,8、第四連杆,9、第一邊,10、第二邊,11、第三邊,12、第四邊。
【具體實施方式】
[0023]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平臺,以降低增大平臺覆蓋面積過程中的人工勞動強度。
[0024]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0025]請參閱圖1-圖3,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平臺展開時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平臺收起時的主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平臺收起時的結構示意圖。
[0026]一種平臺,包括:第一平臺1,第一平臺包括第一邊9和與第一邊9相對布置的第二邊10,還包括:
[0027]與第一平臺I配合的第二平臺2,第二平臺2包括與第一邊9平行布置的第三邊11和與第三邊11相對布置的第四邊12 ;
[0028]一端與第一邊9連接,另一端與第三邊11連接的第一連杆3和與第一連杆3平行布置且一端與第一邊9連接另一端與第三邊11連接的第二連杆4 ;
[0029]一端與第二邊10連接,另一端與第四邊12連接的第三連杆7和與第三連杆7平行布置且一端與第二邊10連接,另一端與第四邊12連接的第四連杆8,第一連杆3與第三連杆7平行布置;
[0030]第一活塞缸5,第一液壓缸5 —端與第一平臺I鉸接,另一端與第一連杆3連接;
[0031]第二活塞缸6,第二液壓缸6 —端與第一平臺I鉸接,另一端與第二連杆4連接。
[0032]本方案提供的裝置第一平臺1、第二平臺2、第一連杆3和第二連杆4、第三連杆7和第四連杆8組成雙搖杆機構,第一平臺I為雙搖杆機構的固定杆,第一連杆3和第二連杆4為雙搖杆機構的第一搖杆,第三連杆7和第四連杆8為雙搖杆機構的第二搖杆,第二平臺2隨著連杆和機架的運動而運動,實現平臺面積的擴展。平臺面積的擴展通過與第一連杆3連接的第一活塞缸5和與第二連杆4連接的第二活塞缸6實現,第一活塞缸5和第二活塞缸6帶動第一連杆3和第二連杆4運動,進而帶動第三連杆7和第四連杆8運動,第二平臺2的運動,實現平臺面積的擴展,使用完成後,開啟第一活塞缸5和第二活塞缸6帶動第一連杆3和第二連杆4運動,進而帶動第三連杆7和第四連杆8運動,第二平臺2運動,第二平臺2恢復到初始位置。本方案提供的裝置,通過雙搖杆機構實現平臺面積的擴展,且平臺面積的擴展通過第一活塞缸5和第二活塞缸6實現,不需要人工手動操作,降低了增大平臺覆蓋面積時的人工勞動強度。
[0033]本方案提供的裝置,通過第一活塞缸5和第二活塞缸6實現,展開和收起很方便,且收起後能夠方便平臺的運輸,降低運輸難度。
[0034]為了保證裝置的使用強度,第一連杆3、第二連杆4、第三連杆7和第四連杆8為碳鋼材料製作的連杆,碳鋼具有較高的硬度和強度,能夠滿足工業設備的需要,本方案提供的裝置,除了可以使用碳鋼外,還可以使用鋁合金或者鑄鐵或者鑄鋼材料。
[0035]為了保證雙搖杆機構的穩定性,第一連杆3和第二連杆4分別位於第一邊9的兩端,第三連杆7和第四連杆8位於第二邊10的中部,保證各處受力的均勻性。
[0036]為了保證裝置的使用強度,第一連杆3、第二連杆4、第三連杆7和第四連杆8與第一平臺I和第二平臺2鉸接連接,或者第一連杆3、第二連杆4、第三連杆7和第四連杆8與第一平臺I和第二平臺2通過銷連接,或者通過螺栓連接,或者為其他可以實現的連接方式,在此不做具體限定。
[0037]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連杆3和第二連杆4與第三連杆7和第四連杆8的長度相等,使得在第二平臺2在擴展過程中始終與第一平臺I平行。
[0038]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活塞缸5和第二活塞缸6均為油缸或者氣缸。
[0039]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範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於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平臺,包括:第一平臺(I),所述第一平臺包括第一邊(9)和與所述第一邊(9)相對布置的第二邊(10),其特徵在於,還包括: 與所述第一平臺(I)配合的第二平臺(2),所述第二平臺(2)包括與所述第一邊(9)平行布置的第三邊(11)和與所述第三邊(11)相對布置的第四邊(12); 一端與所述第一邊(9)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邊(11)連接的第一連杆(3)和與所述第一連杆(3)平行布置且一端與所述第一邊(9)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邊(11)連接的第二連杆⑷; 一端與所述第二邊(10)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四邊(12)連接的第三連杆(7)和與所述第三連杆(7)平行布置且一端與所述第二邊(10)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四邊(12)連接的第四連杆(8),所述第一連杆(3)與所述第三連杆(7)平行布置; 第一活塞缸(5),所述第一液壓缸(5) —端與所述第一平臺(I)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杆⑶連接; 第二活塞缸¢),所述第二液壓缸(6) —端與所述第一平臺(I)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杆⑷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臺,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連杆(3)、所述第二連杆(4)、所述第三連杆(7)和所述第四連杆⑶為碳鋼材料製作的連杆。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臺,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連杆(3)和所述第二連杆(4)分別位於所述第一邊(9)的兩端,所述第三連杆(7)和所述第四連杆(8)位於所述第二邊(10)的中部。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臺,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連杆(3)、所述第二連杆(4)、所述第三連杆(7)和所述第四連杆(8)與所述第一平臺(I)和所述第二平臺(2)均鉸接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臺,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連杆(3)、所述第二連杆(4)、所述第三連杆(7)和所述第四連杆(8)的長度相等。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臺,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活塞缸(5)和所述第二活塞缸(6)均為油缸或者氣缸。
【文檔編號】B25H1/00GK203973506SQ201420351595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7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7日
【發明者】韓增平, 張懷智, 張海波, 梁奉偉, 鮑傳祿 申請人:煙臺傑瑞石油裝備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