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椎板的製作方法
2023-06-01 02:39:36 1
專利名稱:人工椎板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種用於需保持人體椎管基本完整的椎管嚴重狹窄、黃韌帶鈣化及需探測珠網膜下腔者的人工椎板(棘突塞)。
已有的椎管修復手術多從側面切開人體椎板,術後可能出現椎板自行回復或再關閉現象。從正中棘突切開,嵌入自體骨或同類生物橢性椎板,雖可獲得較均勻、確切的擴管減壓作用,但自體骨需第二次手術取骨,給病人帶來新的痛苦,加之無預置連接固定裝置,手術後容易脫出,或滑入椎管構成危險,即使臨時製備也大大增加手術時間和難度。
鑑於以上原因,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以上不足,提供一種方便臨床手術、縮短手術時間,提高與人體組織融合性及成功率的人工椎板。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來實現的本實用新型人工椎板包括基體,在基體上有將基體與人體組織連接的固定裝置(參見
圖1~圖7)。
上述的固定裝置中有位於基體上的聯接孔,聯接件穿在聯接孔將基體與人體組織連接(參見
圖1~圖7)。
上述的聯接孔為貫穿基體兩側的通孔(參見
圖1~圖6)。
上述的聯接孔為位於基體上的斜孔。(參見圖7)。
上述的聯接孔為螺紋孔(參見圖5、圖6)。
上述的基體截面形狀為楔形(參見
圖1~圖7),基體也可為長方形、方形或其它形狀。
上述的基體採用由生物活性羥基磷灰石陶瓷或生物活性玻璃或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或磷酸鈣基生物陶瓷複合或鈦或鈦合金或鈦與蛋白複合或鈦與生長因子複合或鈦合金與蛋白複合或鈦合金與生長因子複合的生物活性材料製成。
上述的基體外周有生物活性塗層(參見圖6)。
採用本實用新型人工椎板與人體組織連接固定,既防止椎板移位,縮短手術時間亦能加快與人體組織的有機融合進程,提高手術成功率,無毒副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臨床應用性。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向視圖。
圖4為人工椎板使用說明
圖1。
圖5為人工椎板使用說明圖2。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結構示意圖。
實施例1
圖1~圖5給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圖。參見
圖1、2,用羥基磷灰石陶瓷製成的楔形基體1上有固定裝置2。固定裝置2包括貫穿於基體的兩側的通孔3,穿過通孔3將基體與人體組織連接的聯接件——手術絲線4。圖2、圖3中各技術參數L1為10-20mm,L2為8~15mm,L3為6~12mm,L4為6~12mm,L5為6~15mm,a1為0~45°,a2為0~45°,通孔孔徑φ為1.0~2.0mm組成系列產品。
參見圖4,圖5,將本實施例1中的人工椎板植於人體上時,將人體棘突5劈開,然後將人工椎板6的椎面(有孔的斜面)與劈開的棘突接觸,用聯接件——手術絲線通過人工椎板上的孔與棘突貫穿縫合固定。
實施例2圖6給出了實施例2圖。本實施例2基本與實施例1同。不同處是在基體7採用金屬材料製成,其表面有一層生物活性塗層8。固定裝置9包括貫穿於基體的兩側的螺紋孔10。聯接件——螺釘11與螺紋孔中將棘突與人工椎板連接。
實施例3圖7給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3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處是固定裝置上的孔12是兩個貫穿於相鄰兩面的斜孔。
本實用新型中的固定裝置也可為預製於基體上的開口槽及聯接件或支架等裝置,通過這些裝置可使人工椎板與人體組織連接固定。
權利要求1.工體椎板,其特徵在於人工椎板包括基體,在基體上有將基體與人體組織連接的固定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椎板,其特徵在於固定裝置中有位於基體上的聯接孔,聯接件穿在聯接孔上將基體與人體組織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椎板,其特徵在於聯接孔為貫穿基體兩側的通孔。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椎板,其特徵在於聯接孔為位於基體上的斜孔。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椎板,其特徵在於聯接孔為螺紋孔。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人工椎板,其特徵在於基體截面形狀為楔形。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人工椎板,其特徵在於基體採用由生物活性羥基磷灰石陶瓷或生物活性玻璃或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或磷酸鈣基生物陶瓷複合或鈦或鈦合金或鈦與蛋白複合或鈦與生長因子複合或鈦合金與蛋白複合或鈦合金與生長因子複合的生物活性材料製成。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人工椎板,其特徵在於基體外周有生物活性塗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於需保持人體椎管基本完整的椎管嚴重狹窄、黃韌帶鈣化及需探測珠網膜下腔者的人工椎板。該椎板包括基體,在基體上有將基體與人體組織連接的固定裝置。固定裝置中有位於基體上的聯接孔,聯接件穿在聯接孔上將基體與人體組織連接。方便臨床手術、縮短手術時間,提高與人體組織融合的成功率。
文檔編號A61F2/44GK2386790SQ9923248
公開日2000年7月12日 申請日期1999年8月31日 優先權日1999年8月31日
發明者李玉寶, 劉曉光, 楊愛萍, 何江南 申請人:四川華神川大生物材料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