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校園暴力片段抄襲(少年的你票房破6億)
2023-06-01 01:29:40 4
文|陳三廢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
編輯|不飛
《少年的你》從上映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了6.5億的票房,在沒有宣傳沒有路演的情況下。
這說明,中國的觀影者是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欣賞能力的,我們缺少的只是好電影。
在經歷過兩次確定上映又兩次撤檔之後,這一次他終於讓我們看到了一部宣傳校園暴力的電影應該有的樣子。
給他一個8分甚至是9分以上的評分是合情合理的,這裡面有給千璽和周冬雨的分,也有給編劇、導演的分,也有給每一個我們自己的分。
絕望的同時又充滿希望,就像李銀河老師說的,沒人跟你說教、給你上課,你只是在以旁觀者的身份,感同身受別人的故事。
今天我們拋開抄襲、融梗的嫌疑,僅僅說電影本身,說一些關於校園暴力之後的希望,每個人對自己的擺脫,說一些關於大人、關於未來的事兒,也在這個撕逼的時候,說一下我對「看電影」這件事兒的想法。
讓我們用電影解讀故事,也用我們自身解讀故事吧。
從《蚯蚓》到《少年的你》,相同的是絕望,不同的是希望
韓國覺得稱得上是犯罪電影大國,不管是《熔爐》還是《蚯蚓》,都是用壓抑和憤怒針砭時事,甚至是推動社會發展。
但《蚯蚓》與《熔爐》不同的是,他將黑暗演繹到了電影結束。因為無法得到法律的保護,無法伸張正義,所以選擇了同態復仇,以暴制暴。
女主人公因為過人的才能被嫉妒,隨之而來的是暴力、輪姦、被迫賣淫,最終因為無法忍受現實而自殺。
而女主的父親則因為無法伸張正義,選擇了用硫酸潑傷害女兒的女同學,用魚鉤鉤爛男生的舌頭。
最後,也用自殺給自己結局。
愛的人已經不在,但死亡可以選擇同樣的方法。
我們說這種方法因為觸犯法律而不可取,但同時我們又在緊緊攥住自己的拳頭,因為憤怒,也因為兩個主人公最後的復仇、解脫。
但《少年的你》不一樣,他用跳樓展開故事,用暴力、言語相譏描述故事,但是最後卻給了我們希望:
每一個人都可以掙脫黑暗,都可以保護別人,也保護世界。
導演曾國祥,脫離了父親曾志偉的羽翼之後,因為《七月與安生》讓大家看到了自己作為導演的才華。
這一次,他選擇用互相守護的感情、高考的沉靜突出校園暴力的黑暗,為整部電影的壓抑環境,賦予了一點點的生機。
編劇在原作的基礎上,將故事改造的更具有戲劇性,更能展現每個人物不同的色彩。
我不知道那些說電影狗屁不通的人是怎麼看的電影,因為每一個情節都合乎邏輯,都符合那個時候故事人物的選擇。
周冬雨的演技是有目共睹的,影后的身份憑的也不會是三腳貓的演技,更何況還有為了演戲而剃寸頭的決心。
從安生到陳念,她成功的做到了每一個角色都能深入人心。
易烊千璽則讓我們在《長安十二時辰》之後,真正看到了他作為演員的潛力。
偶像不會一輩子只是偶像,一個人的努力和堅持,也會被別人看在眼裡。
每一個主創的身份變換,也在告訴我們希望的正在發生。
哪怕我們講這是中國電影的進步,一樣是希望的發生。
「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莎士比亞
究竟什麼是未來,什麼是大人?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在逃脫自身,找一個未來。
小北作為小混混,卻從不做傷天害理的事兒,也一直希望自己能和陳念一起走出去。
陳念希望自己能夠考去北京,脫離討債者的糾纏,脫離魏萊的校園暴力,也脫離對胡曉蝶的愧疚。
魏萊用對別人的冷漠、排擠,對抗來自原生家庭的冷暴力。
胡曉蝶,選擇死亡結束眼前逃不過去的黑暗。
電影用135分鐘的時候讓我們思考,也讓我們深陷壓抑。
但最後卻用2015年小北的一個身影,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未來。
觀影時鏡頭轉向陳念身後的小北,所有人都發出一聲驚呼,然後不由自主的笑,儘管擦淚用的紙巾還攥在手裡。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為陳念和小北開心,為每一個逃離陰暗的人開心。
這是我近幾年來看到的最難忘的全程壓抑最後卻擁有希望的電影了吧,每個人都曾經深陷黑暗,但同時也嚮往光明。
我們不會失去未來,但同樣,我們也不能無所期待。
陳念總說大人的樣子不堪入目,總以為北京就會有自己的未來。
未來我們看到了,儘管他不在北京。
但是大人呢?
就是每個坐在座位上,為了小北和陳念流淚的我們嗎?
也許我們經歷過校園暴力,也許沒有,但是最後千璽的念白告訴我們,這些正在發生,而我們必須還所有人一個明亮的世界。
讓人壓抑的除了陳念和小北,還有無數現實的人。
而大人,就是冷漠、沒有同理心、逃避的我們自己嗎?
就像這次的廈門13歲男孩殺害10歲女孩,最後卻被收容教養3年的事件,我知道法律規定,我也知道網絡暴力什麼,我甚至作為專業人士,能夠明確的說出來法律這麼規定的原因、考量,但我依舊憤怒。
那好,我可以清醒的表達我的觀點,哪怕短期內14歲的故意殺人罪刑事責任年齡不會改變,但我可以讓自己成為表達自身的千萬人之一,去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
即使不是完美的大人,也要讓自己有一點點,像陳念期待的大人啊。
一部電影,究竟應該給我們帶來什麼
有人諷刺主創們,在校園霸凌的影片裡講愛情。
可是每一個被欺負的孩子,都沒有屬於自己少年時代的暗戀嗎?
身份的不同,就可以成為互生情愫的阻礙嗎?
電影只是在向我們呈現校園暴力的樣子,以及身處深淵的小北和陳念的樣子。
而不是在和我們討論究竟是抵制校園暴力更重要,還是愛情更重要,或者是未來、正義更重要。
任何一個故事,都是為了向我們展示一些東西,至於能夠悟出什麼、得到什麼,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事。
演員和導演在表達一些什麼,同時我們也在用自己的人生經歷產生共鳴。
可能是曾經自己的沉默旁觀過的校園暴力,可能是少年時代暗戀過的人,可能是高考前無限嚮往北京的同學。
也或許,僅僅只是我們自己。
你可以拿抄襲說事兒,但你應該做的是抨擊原創,然後在客觀評價影片的同時,給大家講講什麼是著作權侵權,為什麼洗稿、融梗難以被法律認定。
你也可以說說當年你目睹過的校園暴力,提醒身邊當老師的朋友,究竟如何保護孩子。
也可以在遇到某一個不得不輟學的孩子時告訴他,美好未來不是在一紙學歷上,而是在自己手中。
你甚至可以因為自己是易烊千璽的粉絲而大肆誇讚電影、誇讚愛豆,然後讓自己也不斷奮進。
總之,旁觀一個故事,是為了改變我們自己,
是為了保護別人,也保護世界。
就像千璽說的,「願每個少年的你,都能擁有且熱愛少年的你。」
關於《少年的你》和校園暴力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柴叔愛聽~
(歡迎關注,文章版權歸砍柴書院平臺帳號所有,任何媒體平臺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