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遺址考古現場新科技:不一樣的考古實驗室
2023-03-31 10:32:29 1
時隔30餘年,再次對三星堆遺址進行考古開掘,科技在考古領域的效果日益顯現。3月19日下午,三星堆遺址考古開掘現場,考古開掘作業正在有條有理地進行。咱們能看到,現場設有考古實驗室,此舉歸於首創,實現考古出土文物與文物維護無縫對接。
「針對本次新發現坑的開掘、維護與信息提取,專門規劃一套多功能考古作業系統,努力立異規划具有中國風格的考古開掘設備設備。」雷雨說。
開掘作業秉持「課題預設、維護同步、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協作」的理念,協調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討所、北京大學、四川省文物考古研討院等國內多家科研機構和高校參加,構成考古、維護與研討聯合團隊。
此次三星堆遺址考古開掘現場負責人冉宏林介紹,從人員編制、專家建構到設備設備裝備及具體作業操作這一系列流程,在流程的各個環節,都有文物維護人員參加其中,為出土文物「保駕護航」。
「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協作也是一大特點,在此次開掘作業中,共有30多家單位參加其中,不同單位的多學科研討人員不僅參加考古開掘,還參加多學科研討方案的設定、樣品的收集等,防止呈現考古開掘和多學科研討兩張皮的不利局勢。」冉宏林說。
三星堆遺址考古人員對開掘信息進行了全方位收集,冉宏林說:「考古開掘不僅僅是咱們這一代的事,也要把信息留給後代,保留滿足多的信息為往後的開掘維護研討提供滿足豐厚的材料。」
三星堆遺址得名於清代嘉慶年間《漢州志》,「廣漢名區,雒城舊壤……其東則湧泉萬斛,其西則伴月三星」。遺址最早發現於20世紀20年代末。1934年原華西大學博物館的美籍學者葛維漢(David C.Graham)第一次進行了開掘。
新中國成立後,四川省文物部分重新啟動三星堆遺址考古作業。1986年發現1、2號「祭祀坑」,出土青銅神像、青銅人像、青銅神樹、金面罩、金杖、大玉璋、象牙等珍貴文物千餘件,大都文物前所未見,提醒了一種全新的青銅文明相貌。1987年考古作業者提出「三星堆文明」命名,揣度其年代相當於夏代晚期至商周之際。1988年三星堆遺址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維護單位。
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三星堆遺址考古與研討作業,20世紀80年代至今,指導四川省開展大規模查詢勘探和開掘作業,連續發現三星堆古城、月亮灣小城、倉包包小城、青關山大型建築基址、仁勝村墓地等重要遺址,不斷清晰三星堆遺址散布規模、結構布局。
考古作業者連續在成都平原、重慶涪陵長江沿岸、嘉陵江流域、涪江流域、大渡河流域發現三星堆文明相關遺址,逐漸廓清了三星堆文明散布規模,也提醒了三星堆文明與中原區域夏商文明的密切關係。
此外,考古作業者在成都平原發現以寶墩遺址、郫縣古城遺址、魚鳧村遺址、芒城遺址、雙河遺址、紫竹遺址等8處長江上遊新石器年代寶墩文明城址,以及十二橋遺址、金沙遺址等成都平原商周時期重要城址,逐漸探明三星堆文明源流。
現在,國家文物局已確認「川渝區域巴蜀文明化進程研討」作為「考古中國」的重大項目,以三星堆、竹瓦街、小田溪、城壩等等遺址為重點,深入研討川渝區域文明演進及其融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總體格式的歷史進程。
按照「考古中國」項目的計劃,下一步將持續對新發現「祭祀坑」開展精密考古開掘與文物維護、多學科研討,並在「祭祀坑」的外圍勘探開掘,掌握祭祀區的全體格式、構成過程,以期系統、全面地掌握古蜀文明祭祀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