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手足癬的中藥製劑的製作方法
2023-05-31 16:51:26 2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手足癬的中藥製劑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頑固性皮膚病的藥物,,具體地說是一種治療手足癬的 藥方。
2背景技術:
手足癬又稱(手氣、腳氣),分為鱗屑型和水皰型,是由黴菌感染而導致手 或足部的一種頑固性皮膚疾病,手癬見於掌心,手指,日久累及指甲、手背,病 發時皮膚變厚,冬季可有裂隙,足癬見於趾間、足底、有裂隙,足跟尤多,常有 癢感,裂隙時有痛感,給人門的工作和學習帶來了很多不便。目前治療手足癬的 方法很多,有口服藥、針劑、外用藥,但是這些治療方法大多都是療程時間長, 治療效果不是很明顯,有的還出現治療後復發的現象,不能處根,其治療藥品價 格高,對低收入者是一個承重的包袱。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治療手足癬的中藥製劑。 本發明的一種治療手足癬的中藥製劑,包括內服藥和外塗藥,其中內服藥是
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成
荊芥穗7 — 15份、防風6—18份、金銀花10 —20份、牛蒡子5 —15份、 丹皮5 —15份、浮萍3—10份、生地6—15份、薄荷3—10份、 黃芩7—18份、蟬蛻10 — 18份、生甘草3 —10份、當歸8 — 18份、 首烏8 — 16份、川芎6—17份、赤芍5 — 12份、白芍5 —12份; 內服藥製備步驟如下將各味藥物分別粉碎,過300目篩,按比例稱取各味
藥物混合通過傳統製藥工藝製成片劑、顆粒劑或膠囊;
外用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成
藿香15 30份、生大黃1 4份、黃精5 15份、明礬10 15份、 花椒20 30份、百部10 30份、烏蛇5 —10份、香油400 600份; 外用藥製備步驟如下按比例將藿香、生大黃、黃精、花椒、百部放入麻油 中浸泡48小時,然後慢火加熱150 — 18(TC將藥物煎炸微黃,趁熱過濾,濾渣加入 明礬用石碾碾壓成糊,與油液混合攪拌均勻成糊狀罐裝即為成品。 服用方法
內服藥以片劑為例,日服三次,每次30—50克,7天為一個療程,最多三個 療程即可痊癒。外用藥,將患部用溫水浸泡10分鐘,擦乾,將藥物均勻塗抹患處, 將藥糊均勻塗抹患處,即可起到消腫、止癢、軟化皮痂和癒合皮膚。日塗三次, 如果害怕汙染衣物可以外用紗布包裹,或直接將藥物塗在布片上貼於患處,再用 紗布包裹。
注意事項用藥期間,5天內不能用香皂或接觸減性物質,忌辛辣腥食物。
本發明的積極效果是用藥科學合理,繼承了傳統中藥理論,並採用內表並 用,以內調臟腑,外愈皮表,迅速止癢可降低煩躁、熄滅心火,與內服藥配合可 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該藥方取材簡單,治療效果好,使用發法也很簡單,尤其 對那些久治不愈的患者有著藥到除根的效果,該配方在治療過成中,也迅速減輕 了病患的痛苦。通過臨床實踐,單用內服藥或外用藥,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但 是內外藥物同時使用,可減少治療時間二分之一以上。
本發明的製劑為祖傳秘方,已行醫3代,成功治癒病例已無法統計,僅有記 載的病例為367例,治癒率為100%。 4、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內服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成-荊芥穗7g、牛蒡子5g、丹皮5g、黃芩7g、蟬蛻10g、 金銀花10g、浮萍3g、 生地6g、 薄荷3g、 防風6g、 生甘草3g、當歸8g、 首烏8g、川芎6g、赤芍5g、白芍5g; 內服藥製備步驟如下將各味藥物分別粉碎,過300目篩,按比例稱取各味 藥物混合通過傳統製藥工藝製成片劑、顆粒劑或膠囊; 外用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成 藿香15g、生大黃lg、黃精5g、明礬10g、花椒20g、 百部10g、烏蛇5g、 香油400g;
外用藥製備步驟如下按比例將藿香、生大黃、黃精、花椒、百部放入麻油
中浸泡48小時,然後慢火加熱150 —18(TC將藥物煎炸微黃,趁熱過濾,濾渣加入 明礬用石碾碾壓成糊,與油液混合攪拌均勻成糊狀罐裝即為成品。 實施例2
內服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成
荊芥穗15g、防風18g、丹皮15g、浮萍10g、蟬蛻18g、川芎17g、 生甘草10g、生地15g、薄荷10g、黃芩18g、首烏16g、當歸18g、牛蒡子15g、赤芍12g、 白芍12g、金銀花20g; 內服藥製備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
外用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成
藿香30g、生大黃4g、黃精15g、明礬15g、花椒30g、 百部30g、烏蛇10g、香油600g; 外用藥製備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3
內服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成
荊芥穗10g、防風10g、丹皮8g、 生地8g、薄荷4g、川芎8g、 金銀花15g、黃芩llg、蟬蛻12g、當歸10g、首烏10g、浮萍4g、 生甘草4g、赤芍7g、白芍7g、 牛蒡子8g 內服藥製備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 外用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成
藿香20g、生大黃2g、黃精7g、明礬llg、花椒22g、百部18g、 烏蛇6g、香油500g。 外用藥製備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4
內服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成
荊芥穗12g、防風15g、 丹皮13g、首烏14g、 川芎14g、 赤芍10g 金銀花18g、浮萍8g、 生地12g、薄荷7g、 黃芩15g、 蟬蛻15g、 生甘草8g、牛蒡子12g、當歸15g、白芍10g; 內服藥製備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 外用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成
藿香25g、生大黃3g、黃精12g、明礬13g、花椒28g、百部25g、烏蛇8g、 香油550g。
外用藥製備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
典型病例
病例1
張某,35歲,患腳癬多方治療無效。每到深秋,腳跟皮膚便出皸裂,疼痛難 忍,不敢著地。因使用了本發明的製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治療2個療程,竟 獲痊癒,至今1直未發,沒有副作用。
病例2
夏某,20歲,兩腿內側起水皰,奇癢,搔破流水滲血,歷時3年經打針服藥塗 藥膏均無效,並逐漸擴大到臂部,皮膚科診斷為體癬,轉中醫治療,即用此方泡 洗,治療2個療程全愈,至今無復發。
病例3
陳某,男,48歲,患有雙足趾蹠面,足趾間糜爛瘙癢2月餘,經用止癢水, 腳氣膏等治療無多大效果,證見瘙癢處糜爛,滲液,兩腳趾間紅腫、灼熱、行走 困難,使用本發明的製劑治療7天後痊癒,兩月後未見復發。
病例4
李某,男30歲,患者雙下肢內側皮膚瘙癢,呈環形,大小不等,邊緣鮮明, 微高出皮膚,夏季較重。用本發明的藥物治療2個療程痊癒,至今沒有再犯。 病例5
王某,女64歲,兩側手癬多年,經治未愈而就診。掌心皮膚曾厚,皸裂乾燥, 連及指間,手背,環行鱗屑成片,時發小水皰,瘙癢,指甲肥厚空疏,白屑疊起,。 曾服灰黃黴素及外用癬藥水、酮康唑、尿素軟膏等塗敷,效果甚微,日後又有發 作,日益影響洗衣洗菜等日常家務,使用本發明的製劑治療兩個療程全愈。
病例6
田某,27歲,工人,經診斷為,手癬,手背皸裂乾燥,時發小水皰,外用內 服藥物經用無效,使用本發明的製劑治療7日後痊癒,以後又繼續治療1個療程 至今未再復發。
病例7
劉某某,43歲,患腳癬3年,腳趾間常瘙癢,有時出現小水皰,曾用過多種 方法治療,均無療效,用了本本發明的藥物,治療1個療程止癢痊癒,皮膚完好 如初。
病例8
唐某某,45歲,女,患手癬2周,瘙癢難忍,沒有就診,直接用本藥方進行 治療,2天後見好,7天後痊癒。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手足癬的中藥製劑,包括內服藥和外塗藥,其特徵在於,內服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成荊芥穗7-15份、防風6-18份、金銀花10-20份、牛蒡子5-15份、丹皮5-15份、浮萍3-10份、生地6-15份、薄荷3-10份、黃芩7-18份、蟬蛻10-18份、生甘草3-10份、當歸8-18份、首烏8-16份、川芎6-17份、赤芍5-12份、白芍5-12份;內服藥製備步驟如下將各味藥物分別粉碎,過300目篩,按比例稱取各味藥物混合通過傳統製藥工藝製成片劑、顆粒劑或膠囊;外用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成藿香15~30份、生大黃1~4份、黃精5~15份、明礬10~15份、花椒20~30份、百部10~30份、烏蛇5-10份、香油400~600份;外用藥製備步驟如下按比例將藿香、生大黃、黃精、花椒、百部放入麻油中浸泡48小時,然後慢火加熱150-180℃將藥物煎炸微黃,趁熱過濾,濾渣加入明礬用石碾碾壓成糊,與油液混合攪拌均勻成糊狀罐裝即為成品。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治療手足癬的中藥製劑,其特徵在於內服藥是 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成荊芥穗10—12份、防風10 — 15份、金銀花15—18份、牛蒡子8—12份、 丹皮8 — 13份、 浮萍4一8份、生地8 —12份、 薄荷4一7份、 黃芩11 — 15份、蟬蛻12 — 15份、生甘草4一8份、當歸10—15份、 首烏10—14份、川芎8—14份、赤芍7 —10份、 白芍7 —IO份; 外用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成藿香20 25份、生大黃2 3份、黃精7 12份、明礬11 13份、 花椒22 28份、百部18 25份、烏蛇6—8份、香油500 550份。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治療手足癬的中藥製劑,其特徵在於內服藥是 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成荊芥穗11份、防風13份、金銀花17份、牛蒡子11份、丹皮11份、 浮萍7份、 生地11份、薄荷5份、 黃芩12份、蟬蛻13份、 生甘草6份、當歸12份、首烏12份、川芎12份、赤芍8份、 白芍8份;外用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組成藿香22份、生大黃2份、黃精11份、明礬12份、花椒25份、百部22份、 烏蛇7份、香油530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手足癬的中藥製劑,該藥方是由內服藥和外用藥組成,其中,內服藥是由荊芥穗、防風、金銀花、牛蒡子、丹皮、浮萍、生地、薄荷、黃芩、蟬蛻、生甘草、當歸、首烏、川芎、赤芍、白芍製成;將各味藥物分別粉碎,過300目篩,按比例稱取各味藥物混合通過傳統製藥工藝製成片劑、顆粒劑或膠囊;外用藥是由藿香、生大黃、黃精、明礬、花椒份、百部、烏蛇、香油製成;外用藥製備步驟是將藿香、生大黃、黃精、花椒、百部放入麻油中浸泡48小時,然後慢火加熱150-180℃將藥物煎炸微黃,趁熱過濾,濾渣加入明礬用石碾碾壓成糊,與油液混合攪拌均勻成糊狀罐裝即為成品。
文檔編號A61K36/88GK101181438SQ20071011512
公開日2008年5月21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07年11月30日
發明者朱惠芬 申請人:朱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