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觸點模具構造的製作方法
2023-05-31 14:42:36
專利名稱:複合觸點模具構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公開一種複合觸點模具構造,按國際專利分類表(IPC)劃分屬於金屬觸點成型模具類製造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觸點為是繼電器(電子開關)的關鍵部件,通過動觸點和靜觸點的接觸和斷開來完成電路的開關作用。一般的觸點是由柱狀的金屬材料並通過模具衝壓成型,模具由動模和底模組成,目前的底模都是固定的,即底模芯與固定座是一體的,通過動模具單邊的衝壓力將觸點鐓製成型,為了提高觸點的導電性能及控制成本,往往由Cu柱主體和Ag觸端並通過上述模具結構鐓製成型,由於現有單邊的衝壓的模具方式,使加工成型的觸點如圖IA或圖 IB所示,Cu柱主體與Ag接觸面為凹陷或凸出的弧面,即觸點的邊緣銀層與中間銀層的厚度不一致,影響到觸點接通時的導電性能。另外,為了提高觸點的導電性能及控制成本,現有的觸點多為一次性成型,Ag層與 Cu柱由於定位不精確而發生偏移,且複合觸點的銀層分布不夠均勻,究其原因,現有動模的衝頭為一節衝頭,即衝頭和套筒是一體的,銷子將複合材料Ag及Cu頂進底模後,衝頭後退, 所以此時的一次成型材料是漏在外面的,即自然成型。本發明人經過長期研究並結合觸點成型多年經驗,創作一新型的成型模具,故才有本發明的提出。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結構合理、提高複合觸點成型導電性能的模具構造,利用底模彈簧彈力作用及動模對觸點二次成型,使觸點的Cu柱與Ag層結合面趨於均勻平面。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複合觸點模具構造,包括動模組件及底模組件,其中
動模組件,包括固定座及其上設有的一次成型衝頭構件及二次成型動模具,所述的一次成型衝頭構件包括套筒及分開設置的衝頭,衝頭設置於套筒內並向套筒外延伸而與底模共同作用使複合觸點第一次成型為圓臺狀觸點頭;
底模組件,包括底模芯和彈力機構,彈力機構的彈力件牴觸於底模芯上,底模芯在彈力機構的作用下前後動作與動模組件共同配合完成觸點二次成型。進一步,所述的一次成型衝頭構件還包括頂杆、頂銷及大小彈簧和限位塊,大小彈簧嵌套設置其後端接於限位塊上,兩彈簧與頂杆及頂銷作用使衝頭移動衝壓,上述各件及衝頭設置於套筒內,且套筒上設有限位銷與衝頭上的限位槽配合使用。進一步,所述的底模組件包括固定座、底模、壓板及機身,其中
固定座,其中心橫向設有通孔用於固置底模,固定座前、後側設有壓板及機身; 底模,包括底模芯、頂件和彈力機構,上述三者組合為一體安裝於固定座中心的通孔
3內,且底模芯的成型端向前延伸並伸出於壓板的前側面,頂件設置於底模芯的階梯孔內並向後穿過彈力機構而延伸至固定座後側機身,彈力機構的彈力件牴觸於底模芯上,底模芯在彈力機構及頂件的作用下前後移動;
壓板,固接於固定座的前側面,其上開有與固定座配合的孔。進一步,所述的彈力構件包括彈簧及配合的彈簧座,彈簧一端牴觸於彈簧座上,另一端與底模芯相頂接。進一步,所述的頂件包括頂針及頂杆,頂針設置於底模芯的階梯孔,另一端與頂杆接觸,上述的頂杆穿過彈簧座的底孔另端與機身相接。進一步,所述的底模芯為臺階式結構,其臺階處與壓板配合限位。本發明將底模改為活動構造,通過與動模組配合對觸點的雙邊擠壓變形實現Cu 柱主體和Ag觸端層接觸面趨於平面的目的,具體是當材料銅和銀被頂銷頂進底模後,頂銷回縮,衝頭繼續前進直到頂住底模,此時兩種複合材料被擠壓而第一成型為圓臺狀觸點頭, 固定座後退後上移,其上的二次成型動模具再次與底模將圓臺狀觸點頭鐓制為成品觸點。 底模改進在於底模芯改為臺階式,總長變短,增加底部的彈簧與彈簧座,將頂杆從中間穿過,而底模芯頭部的臺階處則要加上壓板來限位。當模具把複合材料銀和銅壓到底模上時, 底模後端的壓縮彈簧開始變形,即有了反作用力使底模芯向前擠壓觸點,此時觸點則在前後模具擠壓與反擠壓作用下成型,達到理想的銀層厚度要求。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的效果通過動模組件與底模配合,對觸點材料進行兩次衝壓,使觸點在成型過程中兩種材料結合定位更精確,且形成觸點的Ag層分布均勻、導電性會旨穩定。
圖1A、圖IB是現有觸點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觸點成型過程圖。圖3是本發明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動模組件分解圖。圖5是本發明底模組件分解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請參閱圖3,一種複合觸點模具構造,包括動模組件1及底模組件2,動模組件包括固定座101及其上設有的一次成型衝頭構件及二次成型動模具102,所述的一次成型衝頭構件包括套筒103及分開設置的衝頭104,衝頭設置於套筒內並向套筒外延伸而與底模共同作用使複合觸點第一次成型為圓臺狀觸點頭;底模組件包括底模芯201和彈力機構,彈力機構的彈力件牴觸於底模芯201上,底模芯在彈力機構的作用下前後動作與動模組件共同配合完成觸點二次成型。請參閱圖4,一次成型衝頭構件還包括頂杆105、頂銷106及大小彈簧107、108和限位塊109,該限位塊也稱為小彈簧座,大小彈簧嵌套設置其後端接於限位塊109上,兩彈簧與頂杆及頂銷作用使衝頭104移動衝壓,上述各件及衝頭設置於套筒103內,且套筒103上設有限位銷110與衝頭上的限位槽配合使用。請參閱圖5,所述的底模組件包括底模固定座202、底模201、壓板203及機身204, 底模固定座中心橫向設有通孔用於固置底模,固定座前、後側設有壓板203及機身204 ;底模201包括底模芯2011、頂件和彈力機構,上述三者組合為一體安裝於固定座中心的通孔內,且底模芯2011的成型端向前延伸並伸出於壓板的前側面,頂件設置於底模芯的階梯孔內並向後穿過彈力機構而延伸至固定座後側機身,彈力機構的彈力件牴觸於底模芯2011 上,底模芯在彈力機構及頂件的作用下前後移動;壓板203固接於固定座的前側面,其上開有與固定座配合的孔。請參閱圖5,彈力構件包括彈簧2012及配合的彈簧座2013,彈簧一端牴觸於彈簧座2013上,另一端與底模芯2011相頂接。所述的頂件包括頂針2014及頂杆2015,頂針設置於底模芯的階梯孔,另一端與頂杆接觸,上述的頂杆穿過彈簧座2013的底孔另端與機身 204相接觸。所述的底模芯2011為臺階式結構,其臺階處與壓板配合限位。本發明將底模改為活動構造,通過與動模組配合對觸點的雙邊擠壓變形實現Cu 柱主體和Ag觸端層接觸面趨於平面的目的,具體是當材料銅和銀被頂銷頂進底模後,頂銷回縮,衝頭繼續前進直到頂住底模,此時兩種複合材料被擠壓而第一成型為圓臺狀觸點頭, 固定座後退後上移,其上的二次成型動模具再次與底模將圓臺狀觸點頭鐓制為成品觸點, 如圖2所示,其過程分別對應觸點成型前、第一次成型及成品觸點加工示意圖。底模改進在於底模芯改為臺階式,總長變短,增加底部的彈簧與彈簧座,將頂杆從中間穿過,而底模芯頭部的臺階處則要加上壓板來限位。當模具把複合材料銀和銅壓到底模上時,底模後端的壓縮彈簧開始變形,即有了反作用力使底模芯向前擠壓觸點,此時觸點則在前後模具擠壓與反擠壓作用下成型,達到理想的銀層厚度要求。以上所記載,僅為利用本創作技術內容的實施例,任何熟悉本項技藝者運用本創作所做的修飾、變化,皆屬本創作主張的專利範圍,而不限於實施例所揭示者。
權利要求
1.一種複合觸點模具構造,包括動模組件及底模組件,其特徵在於動模組件,包括固定座及其上設有的一次成型衝頭構件及二次成型動模具,所述的一次成型衝頭構件包括套筒及分開設置的衝頭,衝頭設置於套筒內並向套筒外延伸而與底模共同作用使複合觸點第一次成型為圓臺狀觸點頭;底模組件,包括底模芯和彈力機構,彈力機構的彈力件牴觸於底模芯上,底模芯在彈力機構的作用下前後動作與動模組件共同配合完成觸點二次成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複合觸點模具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一次成型衝頭構件還包括頂杆、頂銷及大小彈簧和限位塊,大小彈簧嵌套設置其後端接於限位塊上,兩彈簧與頂杆及頂銷作用使衝頭移動衝壓,上述各件及衝頭設置於套筒內,且套筒上設有限位銷與衝頭上的限位槽配合使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複合觸點模具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底模組件包括固定座、底模、壓板及機身,其中固定座,其中心橫向設有通孔用於固置底模,固定座前、後側設有壓板及機身;底模,包括底模芯、頂件和彈力機構,上述三者組合為一體安裝於固定座中心的通孔內,且底模芯的成型端向前延伸並伸出於壓板的前側面,頂件設置於底模芯的階梯孔內並向後穿過彈力機構而延伸至固定座後側機身,彈力機構的彈力件牴觸於底模芯上,底模芯在彈力機構及頂件的作用下前後移動;壓板,固接於固定座的前側面,其上開有與固定座配合的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複合觸點模具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彈力構件包括彈簧及配合的彈簧座,彈簧一端牴觸於彈簧座上,另一端與底模芯相頂接。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複合觸點模具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頂件包括頂針及頂杆,頂針設置於底模芯的階梯孔,另一端與頂杆接觸,上述的頂杆穿過彈簧座的底孔另端與機身相接。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複合觸點模具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底模芯為臺階式結構,其臺階處與壓板配合限位。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複合觸點模具構造,其中動模組件包括固定座及其上設有的一次成型衝頭構件及二次成型動模具,所述的一次成型衝頭構件包括套筒及分開設置的衝頭,衝頭設置於套筒內並向套筒外延伸而與底模共同作用使複合觸點第一次成型為圓臺狀觸點頭;底模組件包括底模芯和彈力機構,彈力機構的彈力件牴觸於底模芯上,底模芯在彈力機構的作用下前後動作與動模組件共同配合完成觸點二次成型。本發明將底模改為活動構造,通過與動模組配合對觸點的雙邊擠壓變形實現Cu柱主體和Ag觸端層接觸面趨於平面的目的,使觸點在成型過程中兩種材料結合定位更精確,且形成觸點的Ag層分布均勻、導電性能穩定。
文檔編號H01H11/04GK102163511SQ20111009379
公開日2011年8月24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14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14日
發明者王原 申請人:漳州格林電氣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