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光板及使用該導光板的背光模組的製作方法
2023-06-22 16:00:31 1
專利名稱:導光板及使用該導光板的背光模組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導光板及使用該導光板的背光模組,特別是關於一種可雙面發光的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與光電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具有雙面顯示功能,相應雙面發光背光模組的設計便成為液晶顯示器業者一項非常重要的議題。目前雙面發光導光板主要通過反射片分光與網點分光兩種方式對導光板內部光線進行分配,使之由兩齣光面射出,實現雙面發光。
一種現有技術背光模組的平面示意圖如圖1所示,其揭露於2002年7月12公告的日本專利第3,326,854號。該雙面發光背光模組20包括兩光源21,一反射片23,一上導光板24及一下導光板28,該上導光板24包括一第一入光面(未標示)、一相鄰的第一出光面(未標示)及一第一底面(未標示),該第一出光面與第一底面相對設置,該下導光板28包括一第二入光面(未標示)、一相鄰的第二出光面(未標示)及一第二底面(未標示),該第二出光面與第二底面相對設置,其中,該反射片23是雙面反射反射片,其設置於上導光板24與下導光板28之間,該兩光源21相對設置於該上導光板24的入光面與下導光板28的入光面一側,該上導光板24的第一出光面與該下導光板28的第二出光面均設置於該反射片23的外側。另外,該背光模組20還包括兩均勻化層26及兩擴散板25,其依次設於該上導光板24的出光面與下導光板28的出光面一側,其作用在於擴散出射光線,使其均勻化。
工作時,光線(圖未示)自光源21發出後,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經第一入光面進入上導光板24,另一部分經第二入光面進入下導光板28,該兩部分光線再分別經過對應導光板24、28的傳導及反射片23兩側面的反射從對應出光面射出,最後經過均勻化層26及擴散板25均光作用,實現雙面發光。
但是,該背光模組20不易將光源21的光束均勻耦合到上導光板24與下導光板28之上,容易造成上導光板24與下導光板28光亮度不均勻的情況,此問題特別易出現在導光板的邊沿處。
發明內容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導光板亮度不均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亮度均勻的可雙面出光的導光板。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亮度均勻的雙面發光背光模組。
本發明提供的導光板包括一上板及一與該上板結合的下板,該上板包括一入光面,一與該入光面相鄰的出光面,一與該出光面相對的底面,及一側面;該下板包括一入光面,一與該入光面相鄰的出光面,一與該出光面相對的底面,及一側面,該下板的底面與該上板的底面相貼合設置,該上板的側面與該下板的側面在工作中可分別將射入到其上的光線反射入下板與上板。
本發明提供的背光模組包括一導光板,一光源,一反射片,及兩擴散板,該導光板包括一上板及一與該上板結合的下板,該上板包括一入光面,一與該入光面相鄰的出光面,一與該出光面相對的底面,及一側面;該下板包括一入光面,一與該入光面相鄰的出光面,一與該出光面相對的底面,及一側面,該下板的底面與該上板的底面相貼合設置,該上板的側面與該下板的側面在工作中可分別將射入到其上的光線反射入下板與上板。該反射片位於該上板與該下板之間,該光源位於該導光板入光面一側,該兩擴散板位於該導光板出光面一側。
相較於現有技術,在本發明導光板及背光模組中,將上板與下板邊沿的結構相結合使入射光源可以在上下板中傳輸,上板的側面與下板的側面在工作中可分別將入射到其上的光線反射入下板與上板,增加了上下板之間的耦合效應,使導光板出光面的亮度均勻性得到提高。
圖1是一種現有技術背光模組的平面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導光板第一實施方式的立體示意圖。
圖3是圖2所示導光板的平面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導光板第二實施方式的立體示意圖。
圖5是圖4所示導光板的平面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導光板第三實施方式的立體示意圖。
圖7是圖6所示導光板的平面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一起參考圖2與圖3,是本發明導光板第一實施方式的立體示意圖及平面示意圖。該導光板40包括一上板44及一與該上板44結合的下板48。
該上板44包括一入光面441,一與該入光面441相鄰的出光面442,一與該出光面442相對的底面444,及兩側面443,該底面444形成一用於放置反射片(圖未示)的凹陷區445,該側面443塗有反光性材料(圖未示),其相對於該出光面442形成一鈍角,相對於該底面444形成一銳角。
該下板48包括一入光面481,一與該入光面481相鄰的出光面482,一與該出光面482相對的底面484,及兩側面483,該側面483塗有反光性材料(圖未示),其相對於該出光面482形成一鈍角,相對於該底面484形成一銳角。
該導光板40的上板44與下板48由導旋光性材質如聚酯(Polyester,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等經射出成型方法製成,當然也可使用其它方法製造。組裝時,該下板48的底面484與該上板44的底面444相貼合設置,該兩底面444、484的接觸面(未標示)可以通過透光性的糌膠膠合在一起。
請一起參考圖4與圖5,是本發明導光板第二實施方式的立體示意圖及平面示意圖。該導光板60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導光板40結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於該導光板60的上板64及下板68的側面643及683的形狀。該側面643、683呈弧形。
請一起參考圖6與圖7,是本發明導光板第三實施方式的立體示意圖及平面示意圖。該導光板80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導光板40結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於該導光板80上板84的側面843的形狀。該側面843包括一斜面8431及一豎直面8432。
請參考圖8是本發明背光模組第一實施方式的立體示意圖,該背光模組100包括一導光板80、兩擴散板125、一雙面反射反射片90及一光源(圖未示)。該導光板80具體結構如圖6與圖7所示。該背光模組100組裝時,該反射片90置於該導光板80的凹陷區845內,以透光性糌膠把上板84及下板88的底面844、884的接觸面(未標示)膠合在一起,再把該兩擴散板125分別置於上板84及下板88的出光面842、882外側,把光源置於上板84及下板88的入光面841、881一側。
該背光模組100工作時,光源發出光線分別進入上板84及下板88,光線在上板84或下板88內傳輸時,部分光線如光線L1的傳輸規律與現有技術如圖1所示背光模組20內光線(圖未示)的傳輸規律是一樣的,光線L1傳到下板88的底面884時,被與底面88相鄰的反射片90反射回來,再經下板88的出光面882射向擴散板125;部分光線如光線L2傳輸到下板88側面883,由於側面883塗有反光性材料(圖未示),光線L2被反射進入上板84,後傳輸到側面843的斜面8431,由於側面8431亦塗有反光性材料(圖未示),光線L2被斜面8431反射到上板84出光面842,再經擴散板125射出。
本發明導光板40、60、80及背光模組100中,將上板與下板邊沿的結構相結合使射入光源可以在上下板中傳輸,上板的側面與下板的側面在工作中可分別將入射到其上的光線反射入下板與上板,增加了上下板之間的耦合效應,使導光板出光面的亮度均勻性得到提高。
當然,本發明的導光板及背光模組結構不限於上述幾種形式,例如,導光板上板及下板的底面可以設置複數個網點;上板及下板的側面塗有的反光性材料也可用反射片代替;放置反射片的凹陷區445、845也可形成於下板底面;上板及下板的側面形狀亦不僅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其側面形狀設計只要滿足上板的側面與下板的側面在工作中可分別將入射到其上的光線反射入下板與上板即可。
權利要求
1.一種導光板,包括一上板,該上板包括一入光面,一與該入光面相鄰的出光面,一與該出光面相對的底面,及一側面;及一與該上板結合的下板,該下板包括一入光面,一與該入光面相鄰的出光面,一與該出光面相對的底面,及一側面,該下板的底面與該上板的底面相貼合設置;其特徵在於該上板的側面與該下板的側面在工作中可分別將射入到其上的光線反射入下板與上板。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徵在於該上板或下板的底面形成一個用於放置反射片的凹陷區。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徵在於該上板的底面與該下板的底面是以透光性的糌膠膠合在一起。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徵在於該上板的側面相對於該上板的出光面形成一鈍角,相對於該上板的底面形成一銳角。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徵在於該下板的側面相對於該下板的出光面形成一鈍角,相對於該下板的底面形成一銳角。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徵在於該上板的側面呈弧形。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徵在於該下板的側面呈弧形。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徵在於該上板的側面包括一斜面與一豎直面。
9.一種背光模組,包括一導光板,該導光板包括一上板,該上板包括一入光面,一與該入光面相鄰的出光面,一與該出光面相對的底面,及一側面;及一與該上板結合的下板,該下板包括一入光面,一與該入光面相鄰的出光面,一與該出光面相對的底面,及一側面,該下板的底面與該上板的底面相貼合設置;一位於該上板與該下板的間的反射片;一位於該導光板入光面一側的光源;其特徵在於該上板的側面與該下板的側面在工作中可分別將射入到其上的光線反射入下板與上板。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徵在於該上板或下板的底面形成一個用於放置該反射片的凹陷區。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徵在於該上板的底面與該下板的底面是以透光性的糌膠膠合在一起。
12.如權利要求9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徵在於該上板的側面相對於該上板的出光面形成一鈍角,相對於該上板的底面形成一銳角。
13.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徵在於該下板的側面相對於該下板的出光面形成一鈍角,相對於該下板的底面形成一銳角。
14.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徵在於該上板的側面呈弧形。
15.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徵在於該下板的側面呈弧形。
16.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徵在於該上板的側面包括一斜面與一豎直面。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雙面出光的導光板,其包括一上板及一與該上板結合的下板,該上板包括一入光面,一與該入光面相鄰的出光面,一與該出光面相對的底面,及一側面;該下板包括一入光面,一與該入光面相鄰的出光面,一與該出光面相對的底面,及一側面,該下板的底面與該上板的底面相貼合設置,該上板的側面與該下板的側面在工作中可分別將射入到其上的光線反射入下板與上板,該導光板出光亮度較現有技術均勻。本發明還提供一種使用上述導光板的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具有較高的出光均勻性。
文檔編號G02B5/02GK1797102SQ20041009194
公開日2006年7月5日 申請日期2004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04年12月30日
發明者張仁淙 申請人: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