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攪拌站粉料倉集中除塵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6-27 06:15:36 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除塵系統,具體為一種攪拌站粉料倉集中除塵系統,屬於除塵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最接近的現有技術方案是含塵氣體由灰鬥進入過濾室,較粗顆粒直接落入灰鬥或灰倉,灰塵氣體經濾袋過濾,粉塵阻留於濾袋錶面,淨氣經袋口到淨氣室、由風機排入大氣,當濾袋錶面的粉塵不斷增加,使壓縮空氣通過噴口對濾袋進行噴吹清灰,使濾袋突然膨脹,在反向氣流的作用下,附於濾袋錶面的粉塵迅速脫離濾袋落入灰鬥(或灰倉)內,粉塵排出,全部濾袋噴吹清灰結束後,除塵器恢復正常繼續工作。
現有技術方案因為濾袋直接安裝在灰塵氣流的一端工作時有布袋在除塵時被高壓強風吹落的現象,所以有布袋掉落入粉塵回收料倉內,工人回收處理困難;且整個布袋除塵設計中電機的振動對殼體和內部元件會帶來很大傷害,導致整個除塵設備穩定性弱,使用壽命短,電氣控制迴路複雜,沒有一套單獨完整的控制程序進行控制管理。
此外,傳統的除塵裝置都是安裝在料筒的頂部,不僅安裝困難,對於其維修和清潔也十分不便,同時每一個料筒都需要一個除塵裝置,這對於製造企業來說,成本較大且不便於管理。因此,提出一種攪拌站粉料倉集中除塵系統。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攪拌站粉料倉集中除塵系統。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攪拌站粉料倉集中除塵系統,包括料筒和除塵裝置,料筒包括水泥倉、粉煤灰倉和礦粉倉,所述水泥倉、粉煤灰倉和礦粉倉通過集塵管分別與除塵裝置的進灰口連接,所述集塵管上設有單向閥,所述除塵裝置底部的粉塵回收料倉通過羅茨風機和單向閥與粉煤灰罐連接;
所述除塵裝置的頂部安裝有蓋板,以及所述蓋板底部連接殼體,所述殼體側壁連接電磁脈衝閥;所述電磁脈衝閥底部設有儲氣包,且電磁脈衝閥連接程序控制儀,所述程序控制儀頂部設置報警器;所述殼體一側設有支架,且支架頂部設置引風機;所述引風機連接風箱;所述殼體兩側連接支撐拉筋,且支撐拉筋底部有腳座;所述殼體內部設置除塵布袋,且除塵布袋外部設置除塵骨架;所述除塵骨架底端設置攔截網,且攔截網底部設置除塵風口;所述除塵風口底部連接粉塵回收料倉,且所述除塵風口與所述粉塵回收料倉之間設有粉煤灰罐;所述粉煤灰罐頂部表面設有壓力傳感器,且所述粉煤灰罐底部連接卸料電磁閥。
進一步的,所述腳座通過螺釘連接至所述粉塵回收料倉的頂部。
進一步的,所述支撐拉筋對稱固定在所述殼體的側壁上,且支撐拉筋與殼體的連接處為可轉動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除塵布袋設有若干個,且除塵布袋均勻嵌入所述除塵骨架內部。
進一步的,所述攔截網的面積與所述除塵風口的面積相同。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是: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中,該種除塵裝置採用氣流反吹式設計的除塵系統,並且設有單獨的程序控制器來控制除塵過程,從而大大簡化了電氣控制迴路,並且在殼體內部均勻排列有除塵骨架,骨架上嵌入很多高密度除塵布袋,從而增加了裝置對灰塵的吸附效果,減少了布袋在除塵時被高壓強風吹落的現象,在除塵風口處設有攔截網,能夠防止布袋掉落入粉塵回收料倉內,便於工人回收處理;增有電磁脈衝控制閥,可以與控制器相互配合從而對除塵過程進行有效的控制,使得各個部件在工作時配合更為高效穩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能耗;採用三角形固定支架,有效的降低了電機振動對殼體所帶來的損害,延長了裝置的使用壽命;採用角度可調的支撐拉筋,使得殼體在安裝時更為方便,並且設有腳座與粉塵回收料倉頂部通過螺栓連接,提高了除塵裝置的整體穩定性,收集的粉塵可吹入粉煤灰罐,替代粉煤灰,提高回收率,降低成本;報警器有效提醒用戶及時清理,保持收塵系統的清潔乾淨,該種除塵系統將可以將若干獨立的料筒除塵工作通過多向接頭集於一身,整體構造簡單緊湊,製造成本低,
本新型改變傳統的除塵裝置在料筒頂部的設計方式,排除高空作業的安全隱患,避免吹送粉料時的粉塵汙染,減少粉塵對罐體及攪拌站環境的汙染。在此系統中除塵裝置可隨意安裝地面上,便於對其維修和清潔,通過安裝羅茨風機以及單向閥可有效防止粉塵逆流,具有廣泛的市場前景和良好的社會效益,值得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除塵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中:A、除塵裝置,1、蓋板,2、電磁脈衝閥,3、儲氣包,4、程序控制儀,41、報警器,5、除塵布袋,6、除塵骨架,7、支撐拉筋,8、腳座,9、除塵風口,91、壓力傳感器,92、卸料電磁閥,93、粉煤灰罐,10、粉塵回收料倉,11、攔截網,12、殼體,13、支架,14、引風機,15、風箱,16、多向接頭,17、單向閥,18、料筒,19、集塵管,20、羅茨風機。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本實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這些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了解到。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攪拌站粉料倉集中除塵系統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料筒18和除塵裝置A,料筒包括水泥倉、粉煤灰倉和礦粉倉,水泥倉、粉煤灰倉和礦粉倉通過集塵管19分別與除塵裝置的進灰口連接,每個罐與除塵裝置之間的集塵管上都設有單向閥17,每根集塵管匯集後上與多向接頭16連接並與除塵裝置的進灰口連接,除塵裝置底部的粉塵回收料倉10通過羅茨風機20和單向閥與粉煤灰罐連接;
本新型中,單向閥包括配重、吊杆、平衡杆、氣體流向轉換箱和蓋板,氣體流向轉換箱的頂部和底部分別連接集塵管連接,吊杆的上端固定安裝在氣體流向轉換箱箱體內部的頂壁上,吊杆的下端設置有吊鉤,平衡杆穿裝在吊鉤內,蓋板設置在平衡杆靠近集塵管進入端的出口,並與集塵管出口位置適配,配重活動安裝在平衡杆的另一端,配重和蓋板以吊杆為支點在平衡杆上形成槓桿系統。
本新型中,除塵裝置A的頂部安裝有蓋板1,以及蓋板1底部連接殼體12,殼體12側壁連接電磁脈衝閥2;電磁脈衝閥2底部設有儲氣包3,且電磁脈衝閥2連接程序控制儀4,程序控制儀4頂部設置報警器41;殼體12一側設有支架13,且支架13頂部設置引風機14;引風機14連接風箱15;殼體12兩側連接支撐拉筋7,且支撐拉筋7底部有腳座8;殼體12內部設置除塵布袋5,且除塵布袋5外部設置除塵骨架6;除塵骨架6底端設置攔截網11,且攔截網11底部設置除塵風口9;除塵風口9底部連接粉塵回收料倉10,且除塵風口9與所述粉塵回收料倉10之間設有粉煤灰罐93;粉煤灰罐93頂部表面設有壓力傳感器91,且粉煤灰罐93底部連接卸料電磁閥92。
本實用新型中,腳座8通過螺釘連接至所述粉塵回收料倉10的頂部,增加結構的穩定性。
本實用新型中,支撐拉筋7對稱固定在所述殼體12的側壁上,且支撐拉筋7與殼體12的連接處為可轉動結構,便於安裝。
本實用新型中,除塵布袋5設有若干個,且除塵布袋5均勻嵌入除塵骨架6內部,增加除塵效果。
本實用新型中,攔截網11的面積與所述除塵風口9的面積相同,防止除塵裝置內器件掉落。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首先料筒18中的粉塵由集塵管19上的單向閥17進入除塵裝置A中進行除塵,根據粉塵回收料倉10的大小調節支撐拉筋7的角度,確定後將腳座8固定在粉塵回收料倉10的頂部,旋入螺栓,便將殼體12固定在粉塵回收料倉10的頂部,固定完成後打開電源開關,通過程序控制儀4控制卸料控制閥92打開,引風機14產生高壓強風,粉塵回收料倉10內的灰塵在風力的作用下通過除塵風口9進入除塵骨架6內部,除塵骨架6上分布的除塵布袋6能夠吸附住上升的灰塵,風箱15能夠阻擋灰塵進入引風機14內部,在除塵過程中可通過程序控制儀4操控電磁脈衝閥2的工作,控制卸料電磁閥92關閉,脈衝吹落除塵袋的灰塵進入粉煤灰罐93,當灰塵集滿觸碰到壓力傳感器91,壓力傳感器91與報警器41電性連接後報警,提醒清除灰塵,達到對除塵過程進行控制的目的,待除塵完畢後,粉塵回收料倉10中的水泥,在羅茨風機20或者其他氣壓裝置的帶動下送入料筒(粉煤灰倉),並且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將多個料筒18的由多向接頭16連接至同一個除塵裝置A上進行除塵過程。
本新型中,當料筒內產生粉塵時,各個料筒內的粉塵通過集塵管進入除塵裝置進行除塵,此時集塵管上單向閥為開啟狀態,除塵裝置與粉煤灰罐之間的單向閥為關閉狀態;當除塵裝置內水泥或粉煤灰罐充滿粉煤灰罐時,通過羅茨風機將水泥或粉煤灰打入粉煤灰罐時,此時除塵裝置與粉煤灰罐之間的單向閥為開啟狀態,集塵管上單向閥為關閉狀態。
本技術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義,這裡使用的所有術語(包括技術術語和科學術語)具有與本實用新型所屬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義。還應該理解的是,諸如通用字典中定義的那些術語應該被理解為具有與現有技術的上下文中的意義一致的意義,並且除非像這裡一樣定義,不會用理想化或過於正式的含義來解釋。
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實施例中的裝置中的部件可以按照實施例描述分布於實施例的裝置中,也可以進行相應變化位於不同於本實施例的一個或多個裝置中。上述實施例的部件可以合併為一個部件,也可以進一步拆分成多個子部件。
最後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而非限制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儘管參照上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該理解:依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換,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