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鉤波形板除霧裝置製造方法
2023-06-26 16:57:01 2
一種雙鉤波形板除霧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波形板除霧裝置,包括波形板除霧器、氣體進口、液體排放口、殼體和氣體出口;所述的殼體一側開設有氣體進口,液體排放口設在殼體下部,氣體出口設在殼體上部,殼體內部設置波形板除霧器,波形板除霧器設於氣體進口和氣體出口之間。所述的波形板除霧器由第一外殼、第二外殼和波形板組件構成;所述的第二外殼嵌入第一外殼共同構成中空的分離空間;所述的波形板組件設置在分離空間中,波形板組件由不少於兩個波形板排列構成。
【專利說明】一種雙鉤波形板除霧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除霧裝置,特別是一種雙鉤波形板除霧裝置;涉及化工設備除霧器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在工業生產過程及工業廢氣的排放過程中,將氣一液進行分離是一項重要的工藝過程。在很多產品工藝生產操作中要將夾帶在氣相中的霧沫或粉塵加以分離,才能使生產正常順利地進行。而霧沫或粉塵顆粒直徑很小,如機械性生成的霧沫顆粒直徑在1.0150Pm之間,而凝聚性產生的霧沫顆粒直徑在0.10 30um之間,分離這些霧沫或粉塵,既要分離效率高,阻力小,不易阻塞,還要安裝面積小,運行經濟,安全可靠,操作方便。
[0003]為了清除氣體中的霧沫和夾帶的液相,工業生產中一般採用除霧器。除霧器是一種在工業生產和環保產業中廣泛使用的氣一液分離必不可少的裝置。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人們為了工業生產的需要就發明了除霧器。根據除霧器的用途或結構可以分為許多種類,如百葉窗式分離器、重力沉降型分離器和旋流板分離器,但這些分離器分離效率不高,而且不易分離較小粒徑的霧沫;絲網除霧器雖然能分離一般的霧沫,但要求霧沫清潔,氣流流速較小,且阻力降大,使用周期短,設備投資大。因此,研究和生產分離效率高、阻力降小、允許氣流速度大、防堵功能強的新型高效除霧器成為工業生產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4]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結構設計合理、分離效率高、阻力降小、處理能力大、設備投資少、性能可靠、經久耐用的雙鉤波形板除霧裝置。
[0005]技術方案: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波形板除霧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波形板除霧器、氣體進口、液體排放口、殼體和氣體出口 ;所述的殼體一側開設有氣體進口,液體排放口設在殼體下部,氣體出口設在殼體上部,殼體內部設置波形板除霧器,波形板除霧器設於氣體進口和氣體出口之間。
[0006]所述的波形板除霧器由第一外殼、第二外殼和波形板組件構成;所述的第二外殼嵌入第一外殼共同構成中空的分離空間;所述的波形板組件設置在分離空間中,波形板組件由不少於兩個波形板排列構成。
[0007]所述的殼體內還設有凹形隔板,液體排放口設於凹形隔板下凹中心部。
[0008]所述的氣體進口上方設置氣體進口擋板。
[0009]所述的波形板除霧器板片垂直流安裝於殼體內。
[0010]所述的波形板除霧器板片通過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水平流安裝在殼體內;波形板除霧器板片下面設有下降管,通過管卡固定於殼體內部,下降管把波形板除霧器板片分離下來的液體導流到殼體底部。
[0011]所述的波形板組件中兩塊波形板的板間距為20-24mm。
[0012]所述的波形板組件中每塊波形板兩側相反方向上對應的點焊有若干個倒鉤,所述的倒鉤與波形板構成雙鉤波形板。
[0013]所述的波形板組件中每塊波形板同一側上點焊有不少於一個倒鉤,所述的倒鉤與波形板構成單鉤波形板。
[0014]所述的波形板除霧器採用焊接、螺栓或插入式連接。
[0015]有益的效果:
本發明具有結構設計合理、分離效率高、阻力降小、處理能力大、設備投資少、性能可靠、經久耐用等特點;使用本發明在同等分離效率下可明顯降低生產成本,優化工藝條件,節能降排,提高產品品質,且交貨迅速,備品備件提供方便及時,後續服務快捷可靠。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做簡單的介紹,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的水平流安裝布置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波形板除霧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波形板除霧器A-A』方向上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的雙鉤波形板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的單鉤波形板示意圖。
[0017]圖6是本發明波形板除霧器水平流安裝布置示意圖;
圖7是實施例中波形板除油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9]實施例:
如圖1至7所示,一種波形板除霧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波形板除霧器1、氣體進口 3、液體排放口 6、殼體7和氣體出口 9 ;所述的殼體7 —側開設有氣體進口 3,液體排放口 6設在殼體7下部,氣體出口 9設在殼體7上部,殼體7內部設置波形板除霧器I,波形板除霧器I設於氣體進口 3和氣體出口 9之間。
[0020]所述的波形板除霧器I由第一外殼101、第二外殼102和波形板組件103構成;所述的第二外殼102嵌入第一外殼101共同構成中空的分離空間;所述的波形板組件102設置在分離空間中,波形板組件102由不少於兩個波形板排列構成。
[0021]所述的殼體7內還設有凹形隔板10,液體排放口 6設於凹形隔板10下凹中心部。
[0022]所述的氣體進口 3上方設置氣體進口擋板2。
[0023]所述的波形板除霧器板片I垂直流安裝於殼體I內。
[0024]所述的波形板除霧器板片I通過第一隔板8-1、第二隔板8-2水平流安裝在殼體I內;波形板除霧器板片I下面設有下降管4,通過管卡5固定於殼體內部,下降管4把波形板除霧器板片I分離下來的液體導流到殼體7底部。
[0025]所述的波形板組件103中兩塊波形板的板間距為20_24mm。[0026]所述的波形板組件103中每塊波形板兩側相反方向上對應的點焊有若干個倒鉤,所述的倒鉤與波形板構成雙鉤波形板。
[0027]所述的波形板組件中每塊波形板同一側上點焊有不少於一個倒鉤,所述的倒鉤與波形板構成單鉤波形板。
[0028]所述的波形板除霧器I採用焊接、螺栓或插入式連接。
[0029]工作原理:
當含有霧沫的氣體以一定速度流經除霧器時,由於氣體的慣性撞擊作用,霧沫與波形板相碰撞而被附著在波形板表面上。波形板表面上霧沫的擴散、霧沫的重力沉降使霧沫形成較大的液滴並隨氣流向前運動至波形板轉彎處,由於轉向離心力及其與波形板的摩擦作用、吸附作用和液體的表面張力使得液滴越來越大,直到集聚的液滴大到其自身產生的重力超過氣體的上升力與液體表面張力的合力時,液滴就從波形板表面上被分離下來。除霧器波形板的多折向結構增加了霧沫被捕集的機會,未被除去的霧沫在下一個轉彎處經過相同的作用而被捕集,這樣反覆作用,從而大大提高了除霧效率。氣體通過波形板除霧器後,基本上不含霧沫。
[0030]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案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定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波形板除霧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波形板除霧器(I)、氣體進口(3)、液體排放口( 6 )、殼體(7 )和氣體出口( 9 );所述的殼體(7 ) —側開設有氣體進口( 3 ),液體排放口( 6 )設在殼體(7 )下部,氣體出口( 9 )設在殼體(7 )上部,殼體(7 )內部設置波形板除霧器(I),波形板除霧器(I)設於氣體進口( 3)和氣體出口(9)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波形板除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波形板除霧器(I)由第一外殼(101)、第二外殼(102)和波形板組件(103)構成;所述的第二外殼(102)嵌入第一外殼(101)共同構成中空的分離空間;所述的波形板組件(102)設置在分離空間中,波形板組件(102)由不少於兩個波形板排列構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波形板除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殼體(7)內還設有凹形隔板(10),液體排放口(6)設於凹形隔板(10)下凹中心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波形板除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氣體進口(3)上方設置氣體進口擋板(2)。
5.根據權利要求所4述的一種波形板除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波形板除霧器板片(I)垂直流安裝於殼體(I)內。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雙鉤波形板除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波形板除霧器板片(I)通過第一隔板(8-1)、第二隔板(8-2)水平流安裝在殼體(I)內;波形板除霧器板片(I)下面設有下降管(4),通過管卡(5)固定於殼體內部,下降管(4)把波形板除霧器板片(I)分離下來的液體導流到殼體(7)底部。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波形板除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波形板組件(103)中兩塊波形板的板間距為20-24mm。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波形板除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波形板組件(103)中每塊波形板兩側相反方向上對應的點焊有若干個倒鉤,所述的倒鉤與波形板構成雙鉤波形板。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波形板除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波形板組件中每塊波形板同一側上點焊有不少於一個倒鉤,所述的倒鉤與波形板構成單鉤波形板。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波形板除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波形板除霧器(I)採用焊接、螺栓或插入式連接。
【文檔編號】B01D45/08GK103721480SQ201310650593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6日
【發明者】展志國, 張小雲, 丁紀友, 王偉, 王賢良, 杜慶林, 王裕萍, 李紀海, 劉炳生, 汪小平, 朱金堅 申請人:江蘇民生特種設備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