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歷史氣息的上海街道新閘路(海派城市考古在虹口逛)
2023-06-26 15:34:41 2
考你個問題,如何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裡,逛上海儘可能多的區縣?
答案是:去虹口。
攤開上海地圖,把目光移到虹口區南部,尤其是黃浦江、蘇州河這「一江一河」沿線,一條條以曾經或是當下上海城市行政區來命名的道路逐次映入眼帘:黃浦路、金山路、青浦路、閔行路、崇明路(崇明支路、南崇明路)、吳淞路、寶山路。
區區虹口一地,就將上海從西到東、從南到北多達7個曾經或當下的行政區「收入囊中」,於是乎,在這,騎上自行車花個小半天,輕輕鬆鬆,小半個上海灘就逛完了。
玩笑歸玩笑,這些長短不一的道路的來歷其實也挺有意思。
1947版《行號路圖錄》
全長僅有90餘米的青浦路,是這幾條「區縣道路」中最短的一條,其北起大名路,南至黃浦路,舊時曾直通黃浦江岸的揚子江碼頭。青浦路闢築於19世紀中期,是開埠後蘇州河北岸較早闢築的道路之一。受其地理位置的影響,沿路多建有倉庫,比如道路西側與近南潯路之間就曾建有一座新沙遜洋行的鴉片倉庫,高3層,佔地2000多平方米,解放後改建為市禽蛋二廠廠房、倉庫,今已全然不存。
青浦路往西不遠處,走過3個路口,就能見到金山路的路牌。與青浦路一樣,金山路北起大名路,南至黃浦路,全長約100米,一眼望盡整條街。闢築於19世紀末的金山路最初因該路西側緊靠禮查飯店(即浦江飯店,今中國證券博物館),取名禮查路,1943年更名金山路。
禮查飯店舊影
禮查飯店
作為近代上海首家西式旅館,禮查飯店除主樓外,還有多棟附樓,緊靠著金山路的這棟V字型老樓,也因此被人們習慣稱為金山大樓。
金山大樓 澎湃新聞記者朱喆 圖
歷史上,遲至1980年代末,金山路與青浦路之間還曾有另一條上海區縣名字命名的道路,它就是「閔行路」。與金山路一樣,閔行路同樣也闢築於19世紀末,這也正是近代虹口地區發展較快的時期。閔行路原南起黃浦路,北至吳淞路,呈現曲線走向。1990年代後隨著城市更新,大名路以南路段消失。
如今的閔行路長300餘米,其中位於閔行路181號的「角田公寓」為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築,始建於1930年代中前期,現代主義風格的公寓建築,細部則帶有裝飾藝術派特徵,據記載其中曾開設有一間名為「萬歲館」的日式旅館。除此之外,閔行路吳淞路口在公共租界時期曾是虹口巡捕房所在,今的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大樓就是在後者的位置上建造。
「萬歲館」的日式旅館
身處緊鄰著蘇州河畔的虹口一帶,即使再短的道路也都常有歷史建築相伴,這一點在崇明路、崇明支路、南崇明路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位於四川北路西側的這三條相互連接的小路加起來也不過400餘米。20世紀初,此地原為清雲裡,到了20世紀30年代,前者被拆除改建後,闢築成為道路。三條道路構成的路網連接上海郵政大樓、新亞大酒店、大橋大樓等多處歷史建築,當年遠東第一公寓河濱大樓也僅咫尺之遙,後三者均建成於1930年代中前期,與這三條以崇明命名的道路可謂同時誕生,近年來風雨同行。
落成時的新亞大酒店
說到見證歷史,前文中已多次提及的黃浦路可謂是近代上海眾多風雲往事的見證者。全長400餘米的黃浦路東至外白渡橋,西至青浦路,闢築於19世紀中期,因橫臥於黃浦江北岸而得名。黃浦路儘管道路不長,但歷史上曾經聚集了俄國、德國、美國、日本等多國駐滬領事館。其中俄國領事館即今俄羅斯駐滬總領館。日本領事館原址則位於黃浦路106號,抗戰勝利後此處一度成為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所在地。日領館西側原海鷗飯店的位置,當年則是美國領事館、德國領事館所在,惜兩者如今已不存。如此多的外交機構集中在這條並不長的沿江道路,難怪會有人將黃浦路稱為上海的東交民巷。
相較於上海以上幾條500米以內的小路,吳淞路、寶山路則至今依然是虹口區重要的交通幹道。
位於上海大廈西側,自蘇州河北岸起,往北一路延伸至四川北路公園的吳淞路全長約1.4公裡,1856年填浜築路形成,是虹口區最早的一條南北向馬路。20世紀上半葉,吳淞路沿線商鋪、食肆林立,且有有軌電車經過,很是熱鬧,周邊武昌路一帶因廣東籍移民較多,該片街區遂有廣東街之稱。抗戰爆發後,吳淞路自塘沽路至海寧路這段因日人聚集,引來眾多日本商人在此開店,因此又有「小東京」的說法。
吳淞路夜景,圖中高樓即上海大廈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相較於前面幾條道路,位於虹口區中部的寶山路長度最為可觀,約2公裡長。與前述這幾條道路不同,寶山路所過之地,真就是當年的寶山縣境內。該路闢築於19世紀末,在淞滬鐵路闢築後又有鄉間道路修築而成,20世紀20年代,寶山路已成為這一區域的重要交通幹道,周邊商鋪林立,很是繁華。1927年蔣介石背叛大革命,在滬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4月13日,工人舉行遊行聲討蔣的罪行,隊伍行至寶山路時遭到埋伏在弄堂裡的反動派開槍掃射,頓時寶山路上血流成河,數以百計的工人當場犧牲,此即為駭人聽聞的「寶山路血案」。1932年「一二八事變」期間,寶山路沿線不幸成為戰場,周邊廠房、店鋪多遭戰毀,繁華景象再難恢復。
虹口一地兜兜轉,滬上區縣半數遊。如此眾多的滬上地名齊聚虹口,既是偶然,但也多少反映出了虹口一帶的點滴往事。如前所述,這些位於虹口的道路,多闢築於19世紀中後期,這一階段也正是近代上海城市發展越過蘇州河,向虹口,尤其是今天虹口區一江一河沿岸地區發展的重要階段。城市化的步伐,讓虹口逐漸從田園河流變身道路街區,以上海周邊縣市作為新闢築道路的名稱,也變得順理成章。
1980年代上海地圖,虹口區蘇州河口一帶道路走向
另一方面,這些具體路名本身,也同樣透著不少歷史信息。如前所述,黃浦路正是因橫臥於黃浦江畔而得名,吳淞路之得名,也源自其闢築之初,所通往的方向即是黃浦江下遊的吳淞。寶山路,則是該路位於原寶山縣境內。值得一提的是,與楊浦區這一名稱有著緊密聯繫的「楊樹浦路」,其東段也正位於虹口區境內,1869年時即是從今虹口境內向東一路闢築到楊樹浦港,由此得名。
從這些道路的來龍去脈,我們能直觀體會到如今上海各個區域在過往百多年的城市化進程中的「先後順序」,簡單的路名,背後亦是城市變遷的種種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