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安全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15 13:00:16 3
專利名稱:車輛安全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發動機罩後部可通過提升裝置被提升的車輛安全裝置,屬於車輛安全
背景技術:
以往,為了防止行人在與車輛發生碰撞後倒在發動機罩上經該發動機罩而間接地與位於該發動機罩下方的發動機等發生碰撞而受到撞擊,有時會採用相對於車身提升發動機罩後部的車輛安全裝置結構,例如日本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平11-348716號),公開了一種在發動機罩後端部下方,將提升用致動器(actuator)(提升裝置)經安裝部件(加強部件)並通過螺栓固定在開口向上的槽狀前圍部(cowl)(即air box)的前壁的結構。
另外,日本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5-59799號)中,公開了如下的一種結構,在位於車身前部的左右兩側的前翼板上分別設置支撐發動機罩後端部的發動機罩鉸鏈,同時在上述前翼板上所形成的凹部內設置當檢測出行駛中的車輛與前方障礙物發生碰撞時,將上述發動機罩鉸鏈推向上方的致動器。
然而,上述日本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安裝結構存在如下問題。即,該結構中,是通過螺栓利用緊固工具從發動機室側予以固定,而通常,發動機及輔助設備等是在安裝致動器等之前而設置在發動機室內的,因此,當對安裝件或致動器等進行安裝作業時,緊固工具或作業人員的手容易與這些機器等發生幹涉,造成作業性能惡化。特別是,當安裝完畢後而需要更換或者調整致動器等時,有可能要先拆卸上述輔助設備等才能進行該作業的情況。而且,前圍部內還設置有刮水器連杆等輔助設備,因此也必須考慮是否會與這些輔助設備發生幹擾的問題。
另外,即使如上述日本專利文獻1那樣,在上述前翼板上所形成的凹部內設置上述致動器,對該致動器的安裝作業也不容易進行,並且很難簡單且有效地提高其安裝剛性。
發明內容
基於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改善致動器相對於車身的安裝性能的車輛安全裝置。
本發明的車輛安全裝置,可包括,設置在形成於車輛前部的發動機罩的下方,並可使該發動機罩的後部相對於車身進行提升的提升裝置;形成於上述車身,且開口指向車輛上方的槽狀前圍部;架設於該前圍部的開口且從上方載置並予以固定的安裝部件;上述提升裝置安裝在該安裝部件上。
採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由於在車身上形成有開口指向車輛上方的槽狀前圍部,同時架設於該前圍部開口的安裝部件從上方載置並被固定,因此,對該安裝部件的安裝、拆卸作業可從前圍部的上方進行。這樣,不僅不需要從發動機室一側進行上述作業,而且即使在安裝部件的下方設置有如刮水器連杆等輔助設備時,也可順利地進行上述安裝、拆卸作業。
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中,上述安裝部件可具有架設在上述開口上的加強件以及安裝在該加強件上的支架,上述加強件的一端可載置在收容懸架的懸架支撐塔的上部。
採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由於上述安裝部件具有架設在上述開口上的加強件以及安裝在該加強件上的支架,因此該安裝部件的剛性被提高,提升裝置運作時的反作用力所引起的沿上下方向的撓曲等被抑制。
而且,由於該加強件的一端載置在收容懸架的懸架支撐塔的上部,因此,提升裝置運作時的反作用力,經加強件,不僅可分配到前圍部,還可分配到剛性高的懸架支撐塔上。並且,經懸架支撐塔還可分配到輪胎或路面。另外,由於懸架支撐塔的剛性也相應地提高,因此車身可確實可靠地承受來自懸架支撐塔的輸入載荷,從而可提高車輛的行駛穩定性。
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中,上述支架的一端,可以與上述加強件的一端相重疊的狀態,載置在收容懸架的懸架支撐塔的上部。
採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由於上述支架的一端,可以與上述加強件的一端相重疊的狀態,載置在收容懸架的懸架支撐塔的上部,因此,提升裝置運作時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不僅可經支架分配到懸架支撐塔,還可經懸架支撐塔分配到輪胎或路面。而且,由於懸架支撐塔的剛性也相應地提高,因此車身可確實可靠地承受來自懸架支撐塔的輸入載荷,從而可提高車輛的行駛穩定性。
另外,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中,上述提升裝置的車寬方向外側,可設置有支撐上述發動機罩,使該發動機罩可進行轉動,並使該發動機罩後部相對於車身可被提升的鉸鏈裝置,以及用於加強上述鉸鏈裝置的安裝於車身的安裝部的前圍部上板,該前圍部上板可延伸至上述安裝部件的下方。
採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由於在上述提升裝置的車寬方向外側,設置有支撐上述發動機罩,使該發動機罩可進行轉動,並使該發動機罩後部相對於車身可被提升的鉸鏈裝置,以及用於加強上述鉸鏈裝置的安裝於車身的安裝部的前圍部上板,而且該前圍部上板延伸至上述安裝部件的下方,因此當提升裝置運作時,前圍部上板經安裝部件向下方壓靠。故此,當發動機罩後部相對於車身被提升時,鉸鏈裝置的受發動機罩拉拽而產生一邊變形一邊上升的狀況將被抑制。即,發動機罩後部可確實可靠地相對於車身進行上升。
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中,上述支架的車寬外側端部可載置並固定在上述前圍部上板上,同時該支架的車寬內側端部,可設置覆蓋且接近上述加強件的車寬內側端部的向下折曲的凸緣。
採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由於上述支架的車寬外側端部載置並固定在上述前圍部上板上,同時該支架的車寬內側端部,設置有覆蓋且接近於上述加強件的的車寬內側端部的向下折曲的凸緣,因此,上述支架的剛性被提高,同時,當提升裝置運作時,假如該支架的車身內側部分,因反作用力以車寬外側端部為支點而向下方產生撓曲,也會因為與上述加強件的車寬內側端部產生抵接而可防止繼續撓曲。
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中,上述發動機罩的車寬方向外側,可具有構成車身前側部的前翼板,上述安裝部件的安裝面部可鄰接於上述前翼板的內側上部,通過螺栓將該安裝部件固定在車身構成部件上的安裝部中位於內端側的安裝部,可位於上述安裝面部的下方。
採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由於上述發動機罩的側端部下方,設置有安裝上述提升裝置的安裝部件,同時該安裝部件的安裝面部鄰接於上述前翼板的內側上部,並且通過螺栓將該安裝部件固定在車身構成部件上的安裝部中位於內端側的安裝部,從前翼板向下方分離,因此,即使將工具等插進前翼板與發動機罩之間的間隙,試圖拆卸安裝有提升裝置的安裝部件,該工具等也無法到達上述位於內端側的安裝部。因為無法拆卸安裝部件進而無法拆卸提升裝置,所以可防止對該提升裝置的惡作劇或盜竊。
另外,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中,上述安裝部件的安裝面部大致呈水平設置。
採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由於上述安裝部件的安裝面部大致呈水平設置,因此,即使將工具等從前翼板與發動機罩之間的間隙插向下方,因該安裝面部會成為阻礙,所以工具等很難到達上述位於內端側的安裝部。
另外,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中,上述提升裝置可具有從上方載置在上述安裝部件上的安裝面部上的安裝座,且該提升裝置可通過從該安裝座的上方經安裝座及安裝面部的螺栓插孔插入的螺栓在安裝面部的下方與螺母螺合,而被固定在該安裝面部上。
採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由於上述提升裝置,具有從上方載置在上述安裝部件的安裝面部上的安裝座,並通過從該安裝座的上方經安裝座及安裝面部的螺栓插孔插入的螺栓在安裝面部的下方與螺母螺合,而被固定在該安裝面部,因此,即使從該安裝面部的上方插入工具,該工具也無法接近位於安裝面部下方的螺母,因而很難以單體的狀態從安裝部件拆卸提升裝置。
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中,上述提升裝置的固定螺母的下方,可設置板狀部件,以覆蓋該螺母。
採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由於上述提升裝置的固定螺母的下方,設置有板狀部件,以覆蓋該螺母,因此,即使要從下方接近該螺母的緊固部,也會受到板狀部件的阻礙。故此,可更有效地防止提升裝置被盜。
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中,上述安裝面部與發動機罩之間的上下方向距離,設定為短於該安裝面部與上述位於內端側的安裝部之間的上下方向距離。
採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由於上述安裝面部與發動機罩之間的上下方向距離,設定為短於該安裝面部與上述位於內端側的安裝部之間的上下方向距離,因此,即使從前翼板與發動機罩之間的間隙插入工具等,該工具也很難接近至上述內端側安裝部,同時還可使提升裝置的工作行程最大限度地得到發揮。
另外,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中,上述發動機罩的下方位於兩個前翼板之間的部位,設置有開口向上的槽狀前圍部,上述支架設置在該前圍部的開口上,上述位於內端側的安裝部固定在前圍部的底部。
採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由於上述發動機罩的下方位於兩個前翼板之間的部位,設置有開口向上的槽狀前圍部,上述支架設置在該前圍部的開口上,上述位於內端側的安裝部固定在前圍部的底部,因此,即使從安裝裝置的車輛前方一側或後方一側,將工具類插入到前翼板與發動機罩之間的間隙,以與提升裝置接觸,也會被前圍部的位於前後的縱壁所阻礙。因此,可更有效地防止對提升裝置的惡作劇或盜竊。另外,通過上述安裝部件,還可同時達到提高前圍部剛性的效果。
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中,上述發動機罩的車寬方向外側可設置構成車身前側部的前翼板,上述發動機罩的側端部下方可設置使該發動機罩轉動可地支撐在車身的鉸鏈裝置,上述鉸鏈裝置的至少一部分設置在位於上述前翼板與上述提升裝置之間的部位。
採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由於鉸鏈裝置的至少一部分設置在前翼板與提升裝置之間的部位,因此,即使為了與提升裝置接觸而將工具等插入前翼板與發動機罩之間的間隙,該工具也會被因為鉸鏈裝置的阻礙而無法與位於內側的提升裝置接觸。因此,可防止對提升裝置的惡作劇或盜竊。
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中,上述鉸鏈裝置的位於上述前翼板與上述提升裝置之間的部分由多個部件構成,該多個部件沿上下方向偏位設置。
採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由於上述鉸鏈裝置的位於上述前翼板與上述提升裝置之間的部分由多個部件構成,並且該多個部件沿上下方向偏位設置,因此,前翼板和提升裝置之間的在上下方向上的較大範圍被該鉸鏈裝置所遮擋,因而可提高上述的防被盜效果等。
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中,上述鉸鏈裝置的位於前翼板與提升裝置之間的多個部件,其中一部分從側視方向看為重疊設置。
採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由於上述鉸鏈裝置的位於前翼板與提升裝置之間的多個部件,其中一部分從側視方向看為重疊設置,因此,可有效地提高該鉸鏈裝置,在通過工具等相對於該鉸鏈裝置從側方施加強大的作用力時的承受能力。
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中,上述鉸鏈裝置的位於前翼板與提升裝置之間的多個部件,沿著前翼板的上部或發動機罩的側端部,在車身的前後方向上予以設置。
採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由於上述鉸鏈裝置的位於前翼板與提升裝置之間的多個部件,沿著前翼板的上部或發動機罩的側端部,在車身的前後方向上予以設置,因此,前翼板與發動機罩之間的間隙的在車輛前後方向上的較大範圍,被鉸鏈裝置覆蓋。故此,相對於提升裝置,只能從其前方或後方距離較遠的位置進行接觸,而從其側面則無法進行接觸,因而可提高預防惡作劇或被盜的效果。
然而,因前翼板內壁的形狀,有時必須將上述提升裝置經安裝部件安裝在車身,此時,若很容易地與安裝部件的安裝於車身的安裝部進行接觸,那麼,該安裝部件有可能在安裝有提升裝置的狀態下被拆卸,從而有可能遭受惡作劇或被盜。
為此,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中,上述安裝部件和車身之間的多個安裝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相對於上述鉸鏈裝置的位於前翼板與提升裝置之間的部分,可設置在車寬方向內側。
採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由於上述安裝部件和車身之間的多個安裝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相對於上述鉸鏈裝置的位於前翼板與提升裝置之間的部分,設置在車寬方向內側,因此,經鉸鏈裝置很難與上述安裝部件的安裝部中的至少一部分進行接觸,因而可獲得與上述同樣的效果。
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中,上述安裝部件具有用於安裝提升裝置的安裝面部,該安裝面部可與上述前翼板的內側上部相鄰接,上述提升裝置,設置有從上方載置在上述安裝面部上的安裝座,並且該提升裝置通過從該安裝座的上方經安裝座及安裝面部的螺栓插孔插入的螺栓在安裝面部的下方與螺母螺合,而被固定在該安裝面部上。
採用上述車輛安全裝置,由於上述安裝部件具有用於安裝提升裝置的安裝面部,且該安裝面部與上述前翼板的內側上部相鄰接,上述提升裝置,設置有從上方載置在上述安裝面部的安裝座,並且該提升裝置通過從該安裝座的上方經安裝座及安裝面部的螺栓插孔插入的螺栓在安裝面部的下方與螺母螺合,而被固定在該安裝面部上,因此,即使從該安裝面部的上方插入工具,該工具也無法與位於安裝面部下面的螺母相接觸,因而很難以單體的狀態從支架拆卸提升裝置。
圖1是應用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裝置的車輛的前部立體圖。
圖2是上述車輛的發動機罩以後部為軸心處於開啟狀態時的前部立體圖。
圖3是上述車輛的發動機罩的後部相對於車身處於提升狀態時的前部立體圖。
圖4是上述車輛的安全裝置的控制結構圖。
圖5是致動器及其周圍的放大立體圖。
圖6是致動器及其周圍的俯視圖。
圖7是圖6中A-A線的剖視圖。
圖8是圖6中B-B線的剖視圖。
圖9是鉸鏈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10是發動機罩以後部為軸心處於開啟狀態時的示意圖,與圖7相當。
圖11是發動機罩的後部相對於車身處於提升狀態時的示意圖,與圖7相當。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就實施本發明的最佳方式作說明。
圖1~圖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1的前部的立體圖。如這些圖所示,位於左右的前翼板2、2之間設置有收容發動機3的發動機室4,同時,在一般使用狀態下,如圖1所示,發動機室4被發動機罩5所覆蓋。該發動機罩5,如圖2所示,以後部為軸心通過由鉸鏈機構10、10構成的鉸鏈裝置(稍後用其他圖作詳細說明)轉動可能地被支撐,由此,可進行上述發動機室4內的維護等。另外,當圖4所示的控制單元20根據來自設置在前保險槓的碰撞傳感器的信號而檢測到碰撞時,由致動器30、30構成的提升裝置開始運作,如圖3所示,發動機罩5的後部相對於車身被提升,由此,可防止行人倒在發動機罩5上後經該發動機罩5與位於其下方的發動機3等物體發生間接碰撞。
另外,作為上述碰撞傳感器21,可使用壓力傳感器或加速度傳感器等一般的傳感器。此外,除了在檢測到碰撞的時候之外,也可在預測到碰撞時使致動器30、30進行運作。
如圖5~圖8所示,致動器30,具有可沿上下方向滑動且同心設置的多個圓筒體31…31,該圓筒體31…31的內部,設置有火藥和用於點燃該火藥的點火電路,當來自上述控制裝置20的電流接通點火電路時,火藥被點燃而產生氣體,通過該氣體的壓力,上述多個圓筒體31…31向上方移動(參照圖11)。另外,各圓筒體31…31的上端部,設置有防止位於內側的圓筒體31…31從上方脫落以及防止氣體洩漏的限制器。
下面,就設置有上述鉸鏈機構10、10以及致動器30、30等的發動機室4的後部附近的結構進行說明。如圖2、圖5所示,收容前懸架(未圖示)的懸架支撐塔7、7,從位於左右的前翼板2、2,向車寬方向的內側隆起(在圖5中,僅圖示了一側的前翼板2,不過由於另一側的前翼板2與該側大致左右對稱,因此在這裡只對一側作說明,以下,除有特別的說明外,有關其他的結構也與此相同)。
另外,如圖5、圖6所示,在左右前翼板2、2之間,位於上述懸架支撐塔7、7的後方的部位,沿車寬方向延伸設置有前圍部前板41和前圍部後板42。
其中,如圖5~圖7所示,前圍部後板42,呈開口向上的槽狀,前壁42a固定在上述懸架支撐塔7的側壁7a上。另外,前圍部前板41從上方載置在後面板42上,其上部固定在該前圍部後板42的上部,而其下部則固定在上述前圍部後板42的底壁42b上。然後,通過上述懸架支撐塔7的側壁7a和上述前圍部前板41及前圍部後板42,形成開口向上的槽狀前圍部43,該前圍部43內,收容並固定有未圖示的刮水器連杆等輔助設備。
另外,如圖5、圖6所示,在位於左右前翼板2的後部安裝鉸鏈機構10的安裝位置,設有與前翼板2一起構成車身前側部的前圍部上板44。該前圍部上板44,如圖6、圖8所示,具有安裝鉸鏈機構10的平面部44a,從該平面部44a的車身外側的側端向上方延伸的外側縱壁部44b和從車身內側的側端向下方延伸的內側縱壁部44c,以便提高鉸鏈機構10相對於車身的安裝剛性。
如圖5~圖8所示,用於安裝致動器30的安裝部件45,架設在前圍部43的開口上。該安裝部件45,具有架設在上述開口上的前圍部加強件50和安裝在該前圍部加強件50上的支架60。
如圖5、圖6所示,前圍部加強件50,是從俯視方向看大致呈「L」狀的板狀部件,結合圖7所示,其前端部載置在上述懸架支撐塔7的上部7b上,同時,其後端部重疊並載置在前圍部前板41b上,側端部載置在前圍部上板44上。
另外,如圖5~圖8所示,支架60,包括用於安裝致動器30且具有大致水平的面的安裝面部60a、設置在該安裝面部60a的車內側側端部60i且向下方折曲的凸緣60e、以及從該凸緣60e繼續向下方延伸的腳部60b,並且該支架60設置在上述前圍部加強件50的上方。另外,上述安裝面部60a,在上述前翼板2的內側與其上部相鄰接,經前圍部加強件50載置在前圍部上板44上。並且,該安裝面部60a的前端部,延伸至懸架支撐塔7的上部7b,以重疊狀態載置在前圍部加強件50的前端部上。另外,如圖7、圖8所示,凸緣60e以覆蓋上述前圍部加強件50的車內側側端部50i的狀態與其鄰接。
如圖6~圖8所示,支架60和前圍部加強件50,在多個安裝部71~75分別通過螺栓及螺母固定在車身一側。即,在安裝部71,支架60的車外側側端部60o的後部與上述前圍部加強件50的車外側側端部50o的後部一起固定在前圍部上板44上,在安裝部72,支架60的車外側側端部60o的前部與上述前圍部加強件50的車外側側端部50o的前部一起固定在懸架支撐塔7的上部7b上,在安裝部73,支架60的前端部的車身內側部分固定在上述前圍部加強件50的前端部的大致中央位置,在安裝部74,支架60的後端部固定在上述前圍部加強件50的後端部,在安裝部75(以下稱內端側安裝部75),相對於上述安裝面部60a更位於下方的腳部60b的底部60c,固定在上述前圍部後板42的底壁42b上。
在此狀態下,如圖8所示,上述支架60的安裝面部60a與發動機罩5的內板5a之間的沿上下方向的距離X,被設定為短於該安裝面部60a與上述內端側安裝部75之間的沿上下方向的距離Y。
下面,就致動器30的相對於支架60的安裝面部60a的安裝結構進行說明。如圖7、圖8所示,該致動器30,具有對應於支架60的安裝面部60a的形狀的安裝座30a,該安裝座30a,,通過將多個螺栓32…32從安裝面部60a的上方穿過設置在上述安裝座30a及安裝面部60a上的螺栓插孔,並在安裝面部60a的下方分別通過多個螺母33…33與上述螺栓32…32螺合,從而以從上方載置於上述安裝面部60a的狀態固定在該安裝面部60a上。另外,由前圍部加強件50構成的板狀部件位於上述螺母33…33的下方,並且從下方覆蓋螺母33…33。
另外,如圖7、圖8所示,支架60的安裝面部60a位於致動器30下方的部位,設置有貫穿孔60d,該貫穿孔60d中貫穿有致動器30的連接器30b。而且,前圍部加強件50,其中相對於致動器30的設置位置更位於前方的部位,設置有貫穿孔50a,由此將來自控制單元20的電信號傳遞給致動器30的線束34,可穿過該貫穿孔50a而與上述連接器30b連接。
下面,對鉸鏈機構10進行說明。如圖6~圖9所示,該鉸鏈機構10,具有通過螺栓和螺母而固定在發動機罩5的內板5a上且剖面呈「コ」狀的發動機罩側支架11;通過螺栓和螺母固定在前圍部上板44的平面部44a上的車身側支架12;前端部通過連接銷13連接在發動機罩側支架11的前部、後端部通過軸銷14連接在車身側支架12的上部的連結體15;在上述發動機罩側支架11的縱壁11a後部與連結體15的縱壁15a後部之間予以穿過、當有規定或規定以上的作用力進行作用時,可產生折斷的鎖銷(lockpin)16。
在此狀態下,如圖7、圖8所示,構成上述鉸鏈機構10的部件,即發動機罩側支架11的縱壁11a以及連結體15的縱壁15a,設置在位於上述前翼板2與上述致動器30之間的位置。而且,上述縱壁11a、15a,沿上下方向偏位設置,同時,其高度方向的中間部分從側視方向看互相重疊。並且,從致動器30的下端(上述支架60的安裝面部60a)到鉸鏈機構10的上端(上述發動機罩5的內板5a的下表面)的距離X(與上述的上下方向距離X相同),短於從致動器30的下端到其上端的距離V加上從鉸鏈機構10的連結體15的下端(連結體15的縱壁15a的下端)到鉸鏈機構10的上端(上述發動機罩5的內板5a的下表面)的距離W的和。
另外,如圖6~圖8所示,位於前翼板2與致動器30之間的上述鉸鏈機構10的上述縱壁11a、15a,沿著前翼板2的上端部以及發動機罩5的側端部向車身前後方向延伸。
另外,支架45與車身一側的安裝部71~75,其中安裝部71、73、74、75設置在上述鉸鏈機構10的上述縱壁11a、15a的車寬方向內側。
下面,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1的安全裝置的作用進行說明。
首先,採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致動器30等的安裝結構,由於安裝致動器30的安裝部件45,架設在槽狀前圍部43的指向車輛上方的開口上,且從上方載置並被固定,因此該安裝部件45的安裝、拆卸作業可從前圍部43的上方進行。這樣,不僅不需要從發動機室4一側進行上述作業,而且,即使在前圍部43的內部設置有如刮水器連杆等輔助設備時,也可順利地進行上述安裝、拆卸作業。另外,還可以提高前圍部43的剛性。
下面,對上述安全裝置的運作等進行說明。首先,當進行發動機室4內的維護等時,通過操縱設置在車室內等的未圖示的發動機罩5的開閉操作杆等,如圖2所示,設置在發動機罩5的前端部內的鎖銷(striker)8與設置在發動機室4一側的鎖扣裝置9之間的卡合狀態被解除。然後,提升發動機罩5的前部,此時,由於鉸鏈機構10的發動機罩側支架11與連結體15被鎖銷16鎖住,因此,如圖10所示,發動機罩5,以軸銷14為軸心,即以該發動機罩5的後部為軸心進行轉動。
在車輛1行駛中,當行人與該車輛1發生碰撞時,控制器20根據來自碰撞傳感器21的信號檢測出碰撞後,向致動器30的點火電路輸送電信號。接著,致動器30內的火藥發生爆炸而產生氣體,通過該氣體的壓力,圓筒體31…31向上滑動,致動器30整體向上方延伸,其頂端(上端)的圓筒體31與鉸鏈機構10的連結體15的受壓板15b抵接後,該受壓板15被推向上方。此時,若在車輛行駛中,由於鎖銷8卡合在鎖扣裝置9內,因而發動機罩5處於不能以後部為軸心進行轉動的狀態,因此,當有剪切力作用於鎖銷16,並且該剪切力超過規定值時,鎖銷16將被切斷。其結果,如圖11所示,致動器30的圓筒體31…31進一步向上延伸並將受壓板15b推壓向更上方,從而,連結體15的前部以軸銷14為支點向上方轉動,經連接銷13以及發動機罩側的支架11,發動機罩5的後部相對於車身被提升。這樣,被撞行人,即使倒向車身的前部,由於發動機罩5的後部被提升,因此,可防止其與位於該發動機罩5下方的發動機3等發生間接碰撞。另外,採用本實施方式的鉸鏈機構10的結構,當發動機罩5上升時,其前端將會向車輛後方一側進行若干移動,對此,可通過預先將鎖扣裝置9構成為可允許鎖銷8作前後移動的結構而予以解決。
當上述致動器30運作時,如圖11所示,若安裝致動器30的安裝部件45,具有架設在上述前圍部43的開口上的前圍部加強件50,以及安裝在該前圍部加強件50上的支架60,那麼,該安裝部件45的剛性將被提高,致動器30運作時因指向下方的反作用力所引起的撓曲將被抑制。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由於前圍加強件50的前端部載置在剛性較高的懸架支撐塔7的上部,因此,致動器30運作時所產生的反作用力,經前圍加強件50,不僅可分配到前圍部前板41或前圍部後板42,還可分配到剛性較高的懸架支撐塔7。而且,經懸架支撐塔7還可分配到輪胎或路面。另外,採用上述結構,由於還可提高懸架支撐塔7的剛性,因此,車身可確實可靠地承受來自懸架的輸入載荷,從而可提高車輛1的行駛穩定性。
另外,如上述實施方式所示,若支架60的一端(前端部),以與上述前圍部加強件50的一端(前端部)相重疊的狀態載置在上述懸架支撐塔7的上部,那麼,致動器30運作時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不僅可經支架60分配到懸架支撐塔7,還可經懸架支撐塔7分配到輪胎或路面。而且,由於懸架支撐塔7的剛性也相應地提高,因此,車身可確實可靠地承受來自懸架的輸入載荷,從而可提高車輛1的行駛穩定性。
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如圖8所示,鉸鏈機構10被安裝在位於由上述致動器30構成的提升裝置的車寬方向外側的前圍部上板44上,並且,由於該前圍部上板44延伸至安裝部件45的下方,因此,當致動器30運作時,前圍部上板44經安裝部件45而向下方壓靠。因此,當發動機罩5的後部相對於車身被提升時,鉸鏈機構11受發動機罩5拉拽而產生一邊變形一邊上升的狀況將被抑制,從而發動機罩5的後部可確實可靠地向車身的上方上升。
另外,若上述支架60的車寬外側端部60o載置在前圍部上板44上,並且,向下方折曲的凸緣60e,以覆蓋上述前圍部加強件50的車內側側端部50i的狀態,鄰接設置於車內側側端部60i,由此支架60的剛性得到提高,同時,當致動器30運作時,假如支架60的車身內側部分,因反作用力,如圖8中虛擬線所示,以車外側側端部60o為支點向下方倒下而發生撓曲,也會因抵接到前圍部加強件50的車內側側端部50i而被阻止繼續彎曲。而且,由於從致動器30的下端(上述支架60的安裝面部60a)到鉸鏈機構10的上端(上述發動機罩5的內板5a的下表面)的距離X(與上述的上下方向距離X相同),短於從致動器30的下端到其上端的距離V加上從鉸鏈機構10的連結體15的下端(連結體15的縱壁15a的下端)到鉸鏈機構10的上端(上述發動機罩5的內板5a的下表面)的距離W的和,因此,即使致動器30設置在鉸鏈機構10的正下方,也可減少由於發動機罩5的設置高度增大等而造成的對車身一側的不良影響,從而可兼顧車身造型和保護行人功能。
另外,採用本實施方式,還可防止致動器30等被盜,下面,就此進行說明。
即,如圖8所示,由於構成上述安裝部件45的支架60的安裝面部60a,設置在鄰接於上述前翼板2的內側上部,並且,通過螺栓將該支架60固定在前圍部後板42等車身一側的部件上的安裝部71~75中,內端側安裝部75,從前翼板2向下方分離設置,因此,即使將工具插入前翼板2的上端部與發動機罩5的側端部之間的間隙Z,試圖拆卸安裝有致動器30的支架60,該工具也無法到達上述內端側安裝部75。因為無法拆卸支架60,進而無法拆卸致動器30,所以可防止對該致動器的惡作劇或盜竊。
另外,由於由上述支架60構成的安裝部件45的安裝面部60a大致呈水平設置,因此,即使要從前翼板2與發動機罩5之間的間隙Z將工具等插向下方,也會因該安裝面部60a的阻礙,使工具等很難到達上述內端側安裝部75。
而且,由於上述致動器30具有將其自身安裝在由支架60構成的安裝部件45的安裝座30a,並通過從該安裝座30a的上方經安裝座30a及安裝面部60a的螺栓插孔插入的螺栓32…32在安裝面部60a的下方與螺母33…33螺合,而被固定在該安裝面部60a上,因此,即使從該安裝面部60a的上方插入工具,該工具也無法與位於安裝面部60a下方的螺帽33…33接觸,因而很難以單體的狀態從支架60拆卸致動器30。
另外,如圖7、圖8所示,由於由前圍部加強件50構成的板狀部件位於固定致動器30的螺母的下方,因此,即使要從下方接近該螺母33,也會受到前圍部加強件50的阻礙。因此,可更有效地防止致動器30被盜。
另外,由於由支架60而構成的安裝部件45的安裝面部60a與發動機罩5的內板5a之間的上下方向距離X,設定為短於該安裝面部60a與內端側安裝部75之間的上下方向距離Y,因此,即使從前翼板2與發動機罩5之間的間隙插入工具類,也很難與上述內端側安裝部75接觸,同時,還可使致動器30的工作行程最大限度地得到發揮。
此外,由於在上述發動機罩5的下方位於兩個前翼板2之間的部位,設置有開口向上的槽狀前圍部43,同時,由上述支架60構成的上述安裝部件45架設且載置在該前圍部43的開口上,並且上述內端側安裝部75固定在前圍部43的底部,因此,即使從車輛前方一側或後方一側,將工具類插入前翼板2與發動機罩5之間的間隙,試圖接近由致動器30構成的提升裝置,也會被前圍部43前後的縱壁所阻礙。因此,可更有效地防止對由上述致動器30構成的提升裝置進行惡作劇或盜竊。另外,通過設置由上述支架60構成的安裝部件45,還可同時達到提高前圍部43的剛性的效果。
由於由上述鉸鏈機構10構成的鉸鏈裝置的至少一部分,即上述縱壁11a、15a,設置在位於前翼板2與由上述致動器30構成的提升裝置之間的位置,因此,即使試圖接近該提升裝置而將工具等插入前翼板2和發動機罩5之間的間隙,該工具等也會被上述鉸鏈裝置的縱壁11a、15a所阻礙而無法接近位於內側的提升裝置。因此,可防止對由上述致動器30構成的提升裝置進行惡作劇或盜竊。
另外,由於由上述鉸鏈機構10構成的鉸鏈裝置的位於上述前翼板2與提升裝置(致動器30)之間的部分,由多個部件,即上述縱壁11a、15a所構成,並且該多個部件沿上下方向偏位設置,因此,前翼板2與提升裝置(致動器)之間的在上下方向上的較大範圍被該鉸鏈裝置的縱壁11a、15a所遮擋,因而可提高上述防被盜效果等。
而且,由於上述鉸鏈裝置(鉸鏈機構10)的位於前翼板2與提升裝置之間的多個部件(縱壁11a、15a),其中一部分從側視方向看呈重疊設置,因此,可有效地提高該鉸鏈裝置,在通過工具等相對於該鉸鏈裝置從側方施加強大作用力時的承受能力。
另外,由於上述鉸鏈裝置(鉸鏈機構10)的位於前翼板2與提升裝置之間的多個部件(縱壁11a、15a),沿著前翼板2的上部或發動機罩5的側端部,在車身的前後方向上予以設置,因此,前翼板2與發動機罩5之間的間隙的在車輛前後方向的較大範圍,被上述縱壁11a、15a所覆蓋。因此,相對於提升裝置(致動器30),只能從其前方或後方距離較遠的位置進行接觸,而從其側面則無法進行接觸,因而可提高預防惡作劇或被盜的效果。
另外,如上所述,若將由致動器30構成的提升裝置,通過由支架60構成的安裝部件45安裝在車身上,並且,將該安裝部件45與車身之間的多個安裝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相對於由上述鉸鏈機構10構成的鉸鏈裝置的位於前翼板2與提升裝置(致動器30)之間的部分,設置在車寬方向內側,因此,相對於上述安裝部很難進行接觸。因此,如上所述,即使通過由支架60構成的安裝部件45,將致動器30安裝在車身上,由於可有效地阻止致動器30以安裝在上述支架60上的狀態而被拆卸,因此,可有效地防止對由上述致動器30構成的提升裝置進行惡作劇或盜竊。
另外,由於構成上述安裝部件45的支架60,具有用於安裝提升裝置(致動器30)的安裝面部60a,同時該安裝面部60a與上述前翼板2的內側上部相鄰接,上述提升裝置,設置有從上方載置在上述安裝面部60a上的安裝座30a,並且該提升裝置通過從該安裝座30a的上方經安裝座30a及安裝面部60a的螺栓插孔插入的螺栓32在安裝面部60a的下方與螺母33的螺合,而被固定在該安裝面部60a上,因此,即使從該安裝面部60a的上方插入工具,該工具也無法與位於安裝面部60a下面的螺母33相接觸,因而很難以單體的狀態從支架60拆卸提升裝置(致動器30)。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本發明可廣泛適用於具有發動機罩提升裝置的車輛的安全裝置。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安全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設置在形成於車輛前部的發動機罩的下方,並可使該發動機罩的後部相對於車身進行提升的提升裝置;形成於上述車身,且開口指向車輛上方的槽狀前圍部;架設於該前圍部的開口且從上方載置並予以固定的安裝部件;上述提升裝置安裝在該安裝部件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安全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安裝部件,具有架設在上述開口上的加強件以及安裝在該加強件上的支架,上述加強件的一端載置在收容懸架的懸架支撐塔的上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安全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支架的一端,以與上述加強件的一端相重疊的狀態,載置在收容懸架的懸架支撐塔的上部。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車輛安全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提升裝置的車寬方向外側,設置有支撐上述發動機罩,使該發動機罩可進行轉動,並使該發動機罩後部相對於車身可被提升的鉸鏈裝置,以及用於加強上述鉸鏈裝置的安裝於車身的安裝部的前圍部上板,上述前圍部上板,延伸至上述安裝部件的下方。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安全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支架的車寬外側端部,載置並固定在上述前圍部上板上,上述支架的車寬內側端部,設置有覆蓋且接近上述加強件的車寬內側端部的向下折曲的凸緣。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安全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發動機罩的車寬方向外側,具有構成車身前側部的前翼板,上述安裝部件的安裝面部,鄰接於上述前翼板的內側上部,通過螺栓將上述安裝部件固定在車身構成部件上的安裝部,其中位於內端側的安裝部位於上述安裝面部的下方。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車輛安全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安裝部件的安裝面部,大致呈水平設置。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車輛安全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提升裝置,具有從上方載置在上述安裝部件的安裝面部上的安裝座,上述提升裝置,通過從該安裝座的上方經安裝座及安裝面部的螺栓插孔插入的螺栓在安裝面部的下方與螺母螺合,而被固定在該安裝面部上。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車輛安全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提升裝置的固定螺母的下方,設置有板狀部件,以覆蓋該螺母。
10.根據權利要求6至9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安全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安裝面部與發動機罩之間的上下方向距離,設定為短於該安裝面部與上述位於內端側的安裝部之間的上下方向距離。
11.根據權利要求6至9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安全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發動機罩的下方位於兩個前翼板之間的部位,設置有開口向上槽狀前圍部,上述支架設置在上述前圍部的開口上,上述位於內端側的安裝部,固定在前圍部的底部。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安全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發動機罩的車寬方向外側,設置有構成車身前側部的前翼板,上述發動機罩的側端部下方,設置有使該發動機罩轉動可地支撐在車身上的鉸鏈裝置,上述鉸鏈裝置的至少一部分設置在位於上述前翼板與上述提升裝置之間的部位。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車輛安全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鉸鏈裝置的位於上述前翼板與上述提升裝置之間的部分,由多個部件構成,上述多個部件沿上下方向偏位設置。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車輛安全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鉸鏈裝置的位於前翼板與提升裝置之間的多個部件,其中一部分從側視方向看為重疊設置。
15.根據權利要求12至1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安全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鉸鏈裝置的位於前翼板和提升裝置之間的多個部件,沿著前翼板的上部或發動機罩的側端部,在車身的前後方向上予以設置。
16.根據權利要求12至1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安全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安裝部件和車身之間的多個安裝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相對於上述鉸鏈裝置的位於前翼板與提升裝置之間的部分,設置在車寬方向內側。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車輛安全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安裝部件,具有用於安裝提升裝置的安裝面部,該安裝面部與上述前翼板的內側上部相鄰接,上述提升裝置,設置有從上方載置在上述安裝面部上的安裝座,上述提升裝置,通過從該安裝座的上方經安裝座及安裝面部的螺栓插孔插入的螺栓在安裝面部的下方與螺母螺合,而被固定在上述安裝面部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車輛安全裝置,包括設置在形成車輛前部的發動機罩(5)的下方,並可使該發動機罩(5)的後部相對於車身進行提升的致動器(3)所構成的提升裝置;形成於上述車身,且開口向上的槽狀前圍部(43);架設於該前圍部(43)的開口且從上方載置並予以固定的安裝部件(45);上述提升裝置固定在該安裝部件(45)上。採用本發明的車輛安全裝置,既可改善致動器對車身的安裝性能,又可防止提升裝置(致動器)被盜。
文檔編號B60R21/34GK1895938SQ20061009591
公開日2007年1月17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23日 優先權日2005年6月23日
發明者平田賴光, 藤田賢治 申請人: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