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特色的公廁叫什麼(堪比景點廣州這些公廁)
2023-06-15 16:00:26 1
11月19日是「世界廁所日」。小廁所大民生,看似不起眼的公廁,卻能反映出一座城市的文明與文化,也能折射出城市的管理能力和服務理念。
近日,記者巡城發現,廣州的廁所已在悄悄改變,公廁不再隱藏而是大大方方「走出來」,更顯眼了。其中不少公廁在外觀上都融入了嶺南文化特色,變成一個個街頭「景點」,在內部設計上也更加人性化,有顏值有實力更見文明。
廣州不少公廁已變成街頭的一個「景點」。信息時報記者 蔡曉素 攝
海珠區
黃埔古港公廁:
中式嶺南園林院落布局
內設休閒觀賞區
位於海珠區石基路528-5號的黃埔古港公廁,在2019年開始進行了升級改造。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座公廁採用中式嶺南園林院落布局,粉牆黛瓦,入口處採用嶺南瓦牆屏風做裝飾,整體風格素雅明亮,極具嶺南文化韻味。
從空中俯瞰,四周為半坡斜屋面和玻璃天窗,錯落有致、立體感強烈。曲徑通幽,綠植蔥蘢,建築與周圍嶺南園林有機結合,在建築外觀上打破了大眾對原有公廁封閉狹窄的固有印象。
黃埔古港公廁。信息時報記者 蔡曉素 攝
廁所內部多處使用了中式韻味的透氣花格窗,極大增強了自然通風採光,整個如廁空間通透明亮,沒有異味。除了滿足大眾如廁需求外,還增加了休憩、觀賞的功能,公廁設有視野開闊的休閒觀賞區,中庭擺放了休閒石凳、桌椅,生機盎然的鮮花綠植隨處可見,醒目的垃圾分類新時尚宣傳畫映入眼帘,中國風裝飾畫點綴其中,給人一種舒適,悠然之感。
「環境那是沒得說,很有嶺南特色,洗手液烘乾機等都很齊全。」在附近遊玩的市民馮先生使用過公廁後這樣評價道。
黃埔古港公廁設有視野開闊的休閒觀賞區,中庭擺放了休閒石凳、桌椅。信息時報記者 蔡曉素 攝
海珠區城管和執法局工作人員介紹,黃埔古港公廁升級改造前,不僅設施老舊,女廁還經常出現排長隊的現象。改造後的公廁,總面積從原來的50平方米增加到400平方米,大幅度增加了男女廁位的數量,女廁位達到19個,增加了3.2倍,男女廁位比例調整到2:1,徹底解決了公廁排長龍的問題。
赤崗東公廁:
落地式條型鏤空花格窗戶
增強通風採光
嶺南建築風格外觀、復古照明燈、掃碼取紙器……能想像如此人性化的溫馨環境竟是坐落在馬路邊上的公共廁所嗎?位於新港中路的赤崗東公廁遠看是一座兩層高的復古小樓,一層為女廁,二層為男廁。該公廁外立面採用合成樹脂瓦斜坡屋頂,鋪貼天然白色文化石。
連接二樓的樓梯位置開設了約3米高落地式條型鏤空花格窗戶,在引入自然光的同時,加強了通風。在一樓室外空間還專門設置了一道L型中式景觀藝術圍牆,種植成片的竹子綠籬,擺放花箱綠植,有效增強了公廁的隱蔽性和美觀性,避免群眾如廁的尷尬。
赤崗東公廁。信息時報記者 蔡曉素 攝
記者留意到,該公廁還裝有仿古吊扇和排氣扇設施,促進室內空氣流動,現場列好班次的清潔工人推著掃地機、拿著拖把定時清理廁所地面,清潔洗手區水漬,減少了細菌的滋生。保潔人員周吉香介紹,赤崗東公廁位於馬路邊,附近人流量較多,尤其方便了外賣小哥等人群,緩解了他們急如廁的難題。「高峰時期,一天有超200人使用,有的是過路的市民,也有外賣小哥、的士司機等。」
赤崗東公廁復古照明燈。信息時報記者 蔡曉素 攝
濱江東路公廁:
設第三衛生間滿足不同人士需求
在濱江東路,從周周樂群眾文化廣場入口進入,走不到20米,就可以看見一座嶺南風格建築。淺灰色調的外牆與周邊建築十分協調,門口兩邊是花格窗,窗前種有綠植,中間是一個小型圓拱門,錯落有致的簷坡瓦頂,初看還以為這裡是個小旅遊景點,仔細端詳才發現是一座公廁。
濱江東路周周樂群眾文化廣場公廁。信息時報記者 蔡曉素 攝
公廁左右分別設置了男女廁位,中間設有第三衛生間,配置了洗手臺、面鏡、掛鈎、廁紙、洗手液、烘乾機, 摺疊嬰兒護理臺,滿足父母照顧嬰兒更換紙尿片的需求。「廁所外觀是嶺南建築風格,很有特色,與周邊環境相適應相協調,內部也乾淨衛生,沒有什麼異味。」在附近晨練的居民林阿姨表示。
不僅如此,記者看到,在周周樂群眾文化廣場斜對面、海印橋旁也有一座公廁,灰白色牆磚的建築色彩具有濃厚的嶺南文化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外立面採用中式窗格,使空氣對流,達到通風採光良好效果,門口設置無障礙通道,旁邊配有第三衛生間,同時配置了便民「六小件」(廁紙、洗手液、掛鈎、烘乾機、扶手、面鏡),配備母嬰及兒童設施,十分貼心。
「這附近帶小孩散步的人很多,第三衛生間的使用頻率較高,特別是周末的時候,一天大約有二三十人。」現場一名保潔人員告訴記者。
濱江東路海印橋旁公廁。信息時報記者 蔡曉素 攝
荔灣區
蔣光鼐廣場公廁:
與歷史文化景點融為一體
蔣光鼐公廁位於逢源大街27號,是一棟兩層的獨棟公廁。居住在逢源大街的常叔是這裡的老居民,他告訴記者:「此前的蔣光鼐廣場公廁內部狹窄,光線昏暗、衛生較差,外立面還十分破舊,與周遭的環境顯得格格不入,一些散步的居民寧願憋著回家,也不願意前來『方便』。2018年該公廁啟動改造提升工程,如今的公廁外觀嶄新,內部設施齊全,堪稱是『星級公廁』。」
記者看到,改造後的公廁一樓為男廁和第三洗手間,二樓為女廁。整座公廁以白牆、青瓦和雕花飾窗等風格修飾,一派嶺南水鄉韻味,與周邊的西關大屋風格統一。
蔣光鼐廣場公廁。信息時報記者 陳引 攝
位於一樓的「第三洗手間」,不僅設置了無障礙通道,還有能方便殘疾人和小孩使用的高低兩種馬桶,以及給嬰兒換尿布的操作臺、嬰兒凳等,從單一的服務殘障人士變成家庭式廁所。此外,整座公廁還增加了不少科技元素,如感應探頭,在感應到有人進入時電燈自動開啟,自動感應衝水裝置,智能取紙機等。
遊客黃小姐是第一次來到蔣光鼐廣場,對於這裡的公廁,她覺得是嶺南文化的一個縮影。「這座公廁除了設施齊全,乾淨沒有異味,最讓我滿意的是外觀漂亮,整體上是嶺南文化風格,不失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蔣光鼐廣場公廁。信息時報記者 陳引 攝
天河區
獵德休閒廣場公廁:
呈現獨特的水鄉風情
在獵德休閒廣場,通過入口的連廊行走大約10餘米,便可以看見一座古色古香的公廁。公廁採用嶺南建築特色風格的仿古設計,青磚黛瓦鑊耳牆、風情別致的滿洲窗、屋頂雲紋雕花十分雅致,旁邊是楊柳依依的河湧,整體頗具嶺南文化的韻味和獨特的水鄉風情。
獵德休閒廣場公廁。信息時報記者 蔡曉素 攝
公廁內部安裝機械通風設施,增強室內通風,減少內部異味。內部設施也充滿了科技範:揮手即可自動取紙,方便完畢,蹲位自動衝水,洗手液、水龍頭一律感應式,無需動手。
「我就住在旁邊的獵德村,天天都帶孫子來廣場玩,現在這個廁所通風透氣,清潔方便,連衝水都不用自己動手,真是既好用又漂亮!」剛從廁所出來的李阿姨告訴記者。對於廁所的風格,李阿姨也是讚不絕口。她覺得,獵德休閒廣場有祠堂,有小橋流水,嶺南風格的公廁不僅方便來此休閒散步的市民,也能與周圍的環境和諧相融,不顯突兀。
公廁採用嶺南建築特色風格的仿古設計,青磚黛瓦。信息時報記者 蔡曉素 攝
越秀區
越秀公園花卉館公廁:
設置兒童專用廁所
在越秀公園花卉館旁,坐落著一處小院落式的公廁,兩棵參天大樹偎倚一旁。公廁入口處以木棉為元素的「南越宮燈」設計,嶺南窗花搭配青磚綠瓦,彰顯著廣府文化韻味。
公廁入口處以木棉為元素的「南越宮燈」設計。信息時報記者 陳引 攝
門前用佛肚竹、南天竹、琴葉珊瑚、腎蕨、竹芋等多種彩色植物,搭配形態各異的片石、太湖石,以及圓形的格窗,打造一個舒適愜意的園林小景。遠遠望去,廁所仿佛融入大自然中,既自然又美觀。
越秀公園花卉館公廁。信息時報記者 蔡曉素 攝
記者了解到,該公廁屬於一類廁所。建築佔地面積約167平方米,景觀配套面積約398.5平方米,目前女廁廁位20個,男廁廁位約10個,廁所內配有專人定崗負責保潔。
公廁內部採用多種彩色植物,搭配形態各異的片石,構建雅致小景。信息時報記者 陳引 攝
除了外觀雅致,該公廁的設施完善和細節人性化也值得稱讚。廁所的公共區域設置了智能顯示屏,能夠動態顯示廁位的使用情況,同時實時顯示了公廁內的溫度、溼度、空氣品質等信息。此外,在如廁區,每一個廁位外均設有一盞燈,紅色代表有人在使用,綠色則代表無人使用。
同時配備了無障礙衛生間、第三衛生間、母嬰間,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廁還增添了兒童專用廁所,專為兒童設置獨立空間和迷你廁位,田園風的柵欄和憨態可愛的壁畫,做出了兒童樂園的效果,童真又歡快。市民陳小姐表示,公共廁所設立兒童專用區域,能避免了家長帶異性兒童出門如廁的尷尬,很值得推廣。
該公廁還增添了兒童專用廁所。信息時報記者 陳引 攝
街坊聲音:
街坊馮先生:現在廣州很多公廁乾淨衛生、設施齊全,有專人管理,在方便居民的同時,也彰顯著一座城市的魅力和文化底蘊。
街坊王先生:小廁所連著大民生,體現大文明。公廁的便利和貼心程度,也標誌著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從某種程度上講,如廁文明也是生活現代化的衡量標準之一。廣州的公廁在滿足群眾如廁方便的同時,融合了廣府和嶺南文化特色,不僅形成了「廣州特色」,還可以引發市民的文化共鳴,讓民生和實用真正落到實處。
海珠區城管和執法局:
注重公廁外觀建設與周邊環境相協調
如何讓公廁更加美麗,更好地融入周圍環境?因地制宜打造有設計感的公廁,也成為廣州「廁所革命」的一大特點。海珠區城管和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公廁升級改造過程中,海珠區注重公廁外觀建設與周邊環境相適應相協調,既體現嶺南文化特色、廣州城市風貌,又能因地制宜,與景輝映,並融合時尚、環保等元素。
「比如,公廁外牆採用文化石或真石漆、浮雕漆等環保材料,文化石色澤紋路保持自然原始風貌,加上色澤調配變化,展現石材質感的內涵與藝術性;真石漆、浮雕漆材料立體感強,富有藝術感。外牆上則會設置極具海珠特色的公共衛生間標識,清晰醒目、吸引眼球。」
以上這些「高顏值」公廁
你去過幾個?
撰文:信息時報記者 蔡曉素
圖片:信息時報記者 陳引 蔡曉素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陳婷婷、黃英奇(信息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