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正頜導板的數位化成型實現方法與流程
2023-06-15 10:56:36 4
本發明涉及數位化種植技術領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種正頜導板的數位化成型實現方法。
背景技術:
正頜導板是一種能夠為患者進行正畸矯正治療的常用工具,節約在術前正畸矯正治療中進行使用,也可以在正頜手術中使用,還可以在術後繼續正畸治療中進行使用。因此其在正畸正頜臨床上經常得到使用,能夠帶來很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正頜手術中牙合板為上下頜分離骨塊提供精確的術中就位,此外還能確保術後咬合關係穩定。但是,傳統牙合板的設計和製作是基於術前二維影像和石膏模型的拼對,手工製作牙合板效率較低,過程較繁瑣,耗費醫務人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並且由於傳統成型方式的限制,導致正頜導板與患者上下頜骨塊的咬合關係不佳,影響治療效果,也容易對患者造成生理上的痛苦,更不利於對患者進行康復,在治療過程中會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因此,現有技術還有待於改進和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鑑於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正頜導板的數位化成型實現方法,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製作牙合板效率較低,過程較繁瑣的問題。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正頜導板的數位化成型實現方法,其特中包括:
s1、通過ct掃描儀獲取頜骨模型,並接收用戶在頜骨模型上的區域框選指令以對應生成設置有第一固位孔和刀路的截骨導板模型;
s2、通過3d列印得到與截骨導板模型對應的截骨導板;
s3、接收用戶的調整指令對頜骨模型進行擺正調整,並在擺正調整完成後接收用戶在擺正後頜骨模型上的區域框選指令以對應生成設置有固位孔的就位導板模型;
s4、通過3d列印得到與就位導板模型對應的就位導板。
所述正頜導板的數位化成型實現方法,其中所述步驟s1具體包括:
s11、通過ct掃描儀獲取頜骨模型;
s12、實時檢測區域框選指令,當檢測到用戶在頜骨模型上的區域框選指令時,則顯示頜骨模型上被框選的第一區域;
s13、實時檢測導板生成指令,當檢測到導板生成指令時則根據被框選的第一區域對應生成初始截骨導板模型;
s14、當檢測到用戶的第一固位孔及刀路增加指令時,則在初始截骨導板模型上對應增加第一固位孔和刀路;
s15、當檢測到用戶的調整完成指令時,則對應生成設置有第一固位孔和刀路的截骨導板模型。
所述正頜導板的數位化成型實現方法,其中所述步驟s2中通過dlp-3d列印儀逐層堆積列印截骨導板模型;其中,每一層的列印堆積高度為0.04-0.06mm。
所述正頜導板的數位化成型實現方法,其中所述步驟s3具體包括:
s31、實時檢測用戶的模型擺正完成指令,當檢測到模型擺正完成指令時,則獲取擺正後頜骨模型;
s32、實時檢測區域框選指令,當檢測到用戶在擺正後頜骨模型上的區域框選指令時,則顯示擺正後頜骨模型上被框選的第二區域;
s33、實時檢測導板生成指令,當檢測到導板生成指令時則根據被框選的第二區域對應生成初始就位導板模型;
s34、當檢測到用戶的第二固位孔增加指令時,則在初始就位導板模型上對應增加第二固位孔;
s35、當檢測到用戶的調整完成指令時,則對應生成設置有第二固位孔的就位導板模型。
所述正頜導板的數位化成型實現方法,其中所述步驟s4中通過dlp-3d列印儀逐層堆積列印就位導板模型;其中,每一層的列印堆積高度為0.04-0.06mm。
所述正頜導板的數位化成型實現方法,其中所述列印堆積高度為0.05mm。
所述正頜導板的數位化成型實現方法,其中所述步驟s2還包括:將截骨導板放置在功率為300w,波長範圍在300nm-400nm的紫外線燈管下方10-15cm,並用水浴法固化3-4分鐘,對截骨導板進行二次固化,得到固化後的截骨導板。
所述正頜導板的數位化成型實現方法,其中所述步驟s4還包括:將就位導板放置在功率為300w,波長範圍在300nm-400nm的紫外線燈管下方10-15cm,並用水浴法固化3-4分鐘,對就位導板進行二次固化,得到固化後的就位導板。
本發明所述的正正頜導板的數位化成型實現方法,通過ct掃描儀獲取頜骨模型並通過3d列印得到與截骨導板模型對應的截骨導板,在其中可接收用戶的調整指令對頜骨模型進行擺正調整,最後通過3d列印得到與就位導板模型對應的就位導板。與傳統方法相比,本方案提供了一種製作效率高、流程簡潔的正頜導板的成型實現方法,能夠使由截骨導板及就位導板組合使用形成的正頜導板,對患者上下頜進行精準矯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所述正頜導板的數位化成型實現方法較佳實施例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提供一種正頜導板的數位化成型實現方法,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並不用於限定本發明。
請參考圖1,其為本發明所述正頜導板的數位化成型實現方法較佳實施例的流程圖。如圖1所示,所述正頜導板的數位化成型實現方法包括:
步驟s1、通過ct掃描儀獲取頜骨模型,並接收用戶在頜骨模型上的區域框選指令以對應生成設置有第一固位孔和刀路的截骨導板模型;
步驟s2、通過3d列印得到與截骨導板模型對應的截骨導板;
步驟s3、接收用戶的調整指令對頜骨模型進行擺正調整,並在擺正調整完成後接收用戶在擺正後頜骨模型上的區域框選指令以對應生成設置有固位孔的就位導板模型;
步驟s4、通過3d列印得到與就位導板模型對應的就位導板。
本實施例中,步驟s1中通過ct掃描儀獲取頜骨模型,相當於獲取了用戶口內的初始模型,所獲取的頜骨模型對應的模型數據會被導入數位化設計軟體(如3shape軟體中)。此時用戶在數位化設計軟體中可以通過框選來指定一區域,以生成與該區域相適配的截骨導板模型。為了便於固定導板,並通過該導板輔助醫生下刀,需要在截骨導板模型上設置第一固位孔(所述第一固位孔是通孔),以及刀路(所述刀路是通槽)。這樣通過數位化設計就能快速的得到截骨導板模型。
在步驟s2中,將數位化設計得到的截骨導板模型從數位化設計軟體中導出,並利用3d列印技術進行3d列印,得到實體的截骨導板。這樣,可以先將截骨導板通過固位釘固定在口腔的指定位置,然後再通過手術裝置沿刀路進行口內截骨,保存截骨以備後用。通過進行數位化設計得到精確設計的截骨導板模型,能夠確保手術過程按照數位化軟體中截骨導板模型上設計的刀路進行,保證整個過程不出錯,避免傳統技術容易產生誤差的缺陷。
在步驟s3中,由於在數位化設計軟體中還存儲有頜骨模型,故此時可通過接收用戶的調整指令,將頜骨模型進行擺正調整,調整不協調的牙弓與牙頜關係,排除牙頜幹擾。在擺正調整完成後接收用戶在擺正後頜骨模型上的區域框選選指令,並在數位化設計軟體中對應生成設置有固位孔的就位導板模型。通過數位化設計軟體生成就位導板模型的固定孔,能夠使所設置的固定孔的位置更加合理,並且能夠使固定更加牢固。
在步驟s4中,將數位化設計得到的就位導板模型從數位化設計軟體中導出,並利用3d列印技術進行3d列印,得到實體的就位導板。這樣,可以先將就位導板通過固位釘固定在口腔的指定位置,然後再通過手術裝置將之前保存的截骨放置在口腔內預先設定的位置上。通過進行數位化設計得到精確設計的就位導板模型,能夠確保截骨放置的位置協調,使截骨順利地移動至設計的矯正位置,避免傳統技術容易產生誤差的缺陷。
優選的,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所述步驟s1具體包括:
步驟s11、通過ct掃描儀獲取頜骨模型;
步驟s12、實時檢測區域框選指令,當檢測到用戶在頜骨模型上的區域框選指令時,則顯示頜骨模型上被框選的第一區域;
步驟s13、實時檢測導板生成指令,當檢測到導板生成指令時則根據被框選的第一區域對應生成初始截骨導板模型;
步驟s14、當檢測到用戶的第一固位孔及刀路增加指令時,則在初始截骨導板模型上對應增加第一固位孔和刀路;
步驟s15、當檢測到用戶的調整完成指令時,則對應生成設置有第一固位孔和刀路的截骨導板模型。
在步驟s11中,通過ct掃描儀獲取患者的頜骨3d模型,並將得到的3d模型輸入至數位化設計軟體中。
在步驟s12中,實時檢測區域框選指令,當檢測到用戶在頜骨模型上的區域框選指令時,則顯示頜骨模型上被框選的第一區域,並可以進一步放大顯示所框選的第一區域,使用戶選擇的第一區域圖像更加清晰,方便用戶進行下一步的操作。
在步驟s13中當檢測到導板生成指令時,則根據被框選的第一區域對應生成初始截骨導板模型,這樣完成了初始截骨導板模型的初始設計。
在步驟s14中,當檢測到用戶的第一固位孔及刀路增加指令時,則在初始截骨導板模型上對應增加第一固位孔和刀路,通過在數位化設計軟體中放大顯示的圖像中進行增加第一固位孔和刀路的操作,能夠使所設置的固定孔的位置更加合理,在圖像因為放大顯示而清晰的情況下,能夠使所設置的刀路更加精細,避免了傳統技術容易產生誤差的缺陷。
在步驟s15中,當檢測到用戶的調整完成指令時,則對應生成設置有第一固位孔和刀路的截骨導板模型。用戶完成所有的調整和設置後,將調成完成後的截骨導板模型從數位化設計軟體中導出,並利用3d列印技術進行3d列印,得到實體的截骨導板。這樣,可以先將截骨導板通過固位釘固定在口腔的指定位置,使截骨導板穩固地固定,然後再通過手術裝置沿刀路進行口內截骨。
進一步地實施例,所述步驟s201中通過dlp-3d列印儀逐層堆積列印截骨導板模型;其中,每一層的列印堆積高度為0.04-0.06mm。
在dlp-3d列印儀中,dlp即digitallightprocessing,表示數字光處理,是通過投影儀來逐層固化光敏聚合物液體,從而創建出3d列印對象。dlp-3d列印儀中包含一個可以容納樹脂的液槽,用於盛放可被特定波長的紫外光照射後固化的樹脂(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dlp成像系統置於液槽下方,其成像面正好位於液槽底部,通過能量及圖形控制,每次可固化一定厚度(如0.05mm)及形狀的薄層樹脂(該層樹脂與前面切分所得的截面外形完全相同)。液槽上方設置一個提拉機構,每次截面曝光完成後向上提拉一定高度(該高度與分層厚度一致),使得當前固化完成的固態樹脂與液槽底面分離並粘接在提拉板或上一次成型的樹脂層上,這樣通過逐層曝光並提升來生成三維實體。
進一步地實施例,所述步驟s3具體包括:
步驟s31、實時檢測用戶的模型擺正完成指令,當檢測到模型擺正完成指令時,則獲取擺正後頜骨模型;
步驟s32、實時檢測區域框選指令,當檢測到用戶在擺正後頜骨模型上的區域框選指令時,則顯示擺正後頜骨模型上被框選的第二區域;
步驟s33、實時檢測導板生成指令,當檢測到導板生成指令時則根據被框選的第二區域對應生成初始就位導板模型;
步驟s34、當檢測到用戶的第二固位孔增加指令時,則在初始就位導板模型上對應增加第二固位孔;
步驟s35、當檢測到用戶的調整完成指令時,則對應生成設置有第二固位孔的就位導板模型。
在步驟s31中,實時檢測用戶是否對頜骨模型進行擺正,當檢測到了用戶的模型擺正完成指令則表示用戶已完成擺正調整,此時獲取擺正後頜骨模型即可。
在步驟s32中,實時檢測區域框選指令,當檢測到用戶在擺正後頜骨模型上的區域框選指令時,則顯示擺正後頜骨模型上被框選的第二區域,並可以進一步放大顯示所框選的第二區域,使用戶選擇的第二區域圖像更加清晰,方便用戶進行下一步的操作。
在步驟s33中,當檢測到導板生成指令時,則根據被框選的第二區域對應生成初始就位導板模型,這樣完成了初始就位導板模型初始設計。
在步驟s34中,當檢測到用戶的第二固位孔增加指令時,則在初始就位導板模型上對應增加第二固位孔,通過在數位化設計軟體中放大顯示的圖像中進行增加第二固位孔的操作,能夠使所設置的第二固定孔的位置更加合理,在圖像因為放大顯示而清晰的情況下,能夠使所設置的刀路更加精細,避免了現有技術中容易產生誤差的缺陷。
在步驟s35中,當檢測到用戶的調整完成指令時,則對應生成設置有第二固位孔的就位導板模型。用戶完成所有的調整和設置後,將調成完成後的就位導板模型從數位化設計軟體中導出,並利用3d列印技術進行3d列印,得到實體的就位導板。
優選的,在所述步驟s4中通過dlp-3d列印儀逐層堆積列印就位導板模型;其中,每一層的列印堆積高度為0.04-0.06mm。這與步驟s2中列印截骨導板模型的方式一樣,只是列印不同的模型。其中優選的列印堆積高度為0.05mm。
優選的方法中,所述步驟s2中還包括:將截骨導板放置在功率為300w,波長範圍在300nm-400nm的紫外線燈管下方10-15cm,並用水浴法固化3-4分鐘,對截骨導板進行二次固化,得到固化後的截骨導板。通過上述方式,能實現截骨導板的快速固化。
優選的方法中,其中所述步驟s4中還包括:將就位導板放置在功率為300w,波長範圍在300nm-400nm的紫外線燈管下方10-15cm,並用水浴法固化3-4分鐘,對就位導板進行二次固化,得到固化後的就位導板。通過上述方式,能實現就位導板的快速固化。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述的正正頜導板的數位化成型實現方法,通過ct掃描儀獲取頜骨模型並通過3d列印得到與截骨導板模型對應的截骨導板,在其中可接收用戶的調整指令對頜骨模型進行擺正調整,最後通過3d列印得到與就位導板模型對應的就位導板。與傳統方法相比,本方案提供了一種製作效率高、流程簡潔的正頜導板的成型實現方法,能夠使由截骨導板及就位導板組合使用形成的正頜導板,對患者上下頜進行精準矯正。
應當理解的是,本發明的應用不限於上述的舉例,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於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