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製造方法
2023-06-15 09:30:56
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包括:用於連接並同步調節多個發光單元(A)的可調支架的雙球頭連杆(5),所述雙球頭連杆(5)二端分別設置有空腔型第一球頭(5a)及空腔型第二球頭(5b),空腔型第一球頭(5a)內部設有球窩(5c);所述雙球頭連杆(5)二端分部連接不同的發光單元的第二可調支架,馬達(1)的馬達球頭(1a)貫穿空腔型第二球頭(5b),與第一球頭(5a)內部設置的球窩(5c)配合形成旋轉副。根據本發明,使兩個或多個發光單元可調支架實現同步上下傾動的調節,達到車燈中不同發光單元同步調節的目的。另外,其遠近光單元的總體體積較以往減小,減小馬達球頭的橫向受力,提高了馬達壽命。
【專利說明】
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車燈連接結構,具體地,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車燈中用於可調支架間的調節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所述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用於車燈發光單元上下傾動調節,使兩個或多個發光單元可調支架實現同步上下傾動的調節。
【背景技術】
[0002]由於車燈中的遠近光照明功能通常由不同的照明單元組成,並且分別固定在不同的可調支架上。同時,由於車輛在不同的負載及不同的路面條件下所導致的車輛與路面的角度偏差,需要對遠近光的照明根據實際的負載進行動態的上下方向的調整,這就要求不同的發光單元的同步調節,以避免在調節過程中產生遠近光的光形變化。
[0003]迄今為止,車燈中兩個或多個調節支架間一般都採用雙連杆的連接方式。如圖11-16所示,馬達I』的球頭l』a與連杆5』的球窩5』a配合,形成旋轉副。連杆5』上設有球窩5』 b及球頭5』 c,分別和支撐杆6』的球頭6』 b及可調支架4』的球頭螺母4』 a的球窩配合,形成旋轉副。支撐杆6』另一端的球頭6』 a與可調支架3的球頭螺母3』 a的球窩配合,形成旋轉副。兩個可調支架分別可以繞其各自的旋轉軸FI』、F2』旋轉。通過馬達球頭l』a的平動,帶動連杆5』移動,從而帶動兩個可調支架3』、4』同步旋轉,達到在車輛不同負載及不同的路面條件下對遠近光照明的同步調節的目的。
[0004]然而,上述這種單連杆的連接方式的缺點在於:
[0005]由於連杆5』的球窩5』b及球頭5』c無法進行一直線排布,導致連杆5』的體積較大,以及兩個可調支架3』、4』需要根據連杆5』的球窩5』b及球頭5』c的位置橫向錯開排布,導致遠近光單元的總體體積加大。
[0006]另外,由於連杆5』的球窩5』 b及球頭5』 c無法進行一直線排布,連杆5』的球窩5』b及球頭5』c的受力方向與馬達球頭I』a的運動方向存在一定的距離,從而產生扭矩並導致馬達球頭I』 a的橫向受力,降低了馬達壽命。
【發明內容】
[0007]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在於:提供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所述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用於車燈發光單元上下傾動調節,使兩個或多個發光單元可調支架實現同步上下傾動的調節,達到車燈中不同發光單元同步調節的目的。
[0008]另外,根據本發明的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遠近光單元的總體體積較以往減小,減小馬達球頭的橫向受力,提高了馬達壽命。
[0009]為達到所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0010]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用於車燈多個發光單元的可調支架的連接和上下傾動的同步調節,包括:用於連接並同步調節第一發光單元A的可調支架3和第二發光單元B的可調支架4上下傾動的雙球頭連杆5,其特徵在於,[0011 ] 所述雙球頭連杆5 二端分別設置有空腔型第一球頭5a及空腔型第二球頭5b,空腔型第一球頭5a內部設有球窩5c ;
[0012]所述雙球頭連杆5 —端的空腔型第一球頭5a通過球頭球窩連杆6連接第一發光單元A的第一可調支架3,
[0013]所述雙球頭連杆5另一端的空腔型第二球頭5b端連接第二發光單元B的第二可調支架4,
[0014]馬達I的馬達球頭Ia貫穿空腔型第二球頭5b,與第一球頭5a內部設置的球窩5c配合形成旋轉副,
[0015]所述雙球頭連杆5的第一、二空腔型球頭5a、5b及球窩5c與馬達球頭Ia及球頭球窩連杆6的球頭6a及球窩6b在馬達球頭運動方向上呈一直線排布。
[0016]根據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特徵在於,
[0017]所述雙球頭連杆5 —端的空腔型第一球頭5a與球頭球窩連杆6的球窩6b配合形成旋轉副,並通過連杆固定夾7夾緊,防止連杆5空腔型第一球頭5a從球窩連杆6的球窩6b中脫出;
[0018]所述球頭球窩連杆6的連接第一發光單元A的第一可調支架3 —端設有支架連接用球頭6a,架球頭6a與第一發光單元A的第一可調支架3的支架球窩3a配合併形成旋轉副。
[0019]根據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空腔型第二球頭5b與第二發光單元B的可調支架4的支架球窩4a配合併形成旋轉副。
[0020]根據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空腔型第一球頭5a內部設置的球窩5c的開口部尺寸小於馬達球頭la,雙球頭連杆5側面設置凹槽5d,馬達球頭Ia插入球窩5c時,球窩5c通過彈性變形張開,馬達球頭Ia插入到位後,球窩5c回復至原來的開口部大小,形成對馬達球頭Ia的固定。
[0021]優選的是,雙球頭連杆5側面均布3處凹槽5d。
[0022]第一球頭5a內部是空心的球窩,即球窩5c.雙球頭連杆5側面均布3處凹槽5d,作用是馬達球頭Ia插入時,球窩5c通過彈性變形,使開口增大,確保馬達球頭Ia可以順利插入球窩5c。球窩5c的開口略小於球窩直徑,作用是,當馬達球頭Ia插入球窩5c後,可以防止馬達球頭Ia脫出。
[0023]根據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特徵在於,球頭球窩連杆6的球窩6b的下部開口尺寸小於雙球頭連杆5的空腔型第一球頭5a,空腔型第一球頭5a由下往上卡入球窩6b時,球窩6b的下部開口通過彈性變形張開,空腔型第一球頭5a卡入球窩6b後,球窩6b回復至原來的下部開口大小,形成對空腔型第一球頭5a的固定。
[0024]根據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特徵在於,固定夾7用於連接並二端包裹住空腔型第一球頭5a及與其連接的球頭球窩連杆6的球窩6b,固定夾7連接卡入球頭球窩連杆6處設置兩個彈性片7a形成彈性倒扣。
[0025]優選的是,所述固定夾7是空心盒狀,通過兩個彈性片7a形成彈性倒扣,彈簧片7a形狀可略有區別。
[0026]如圖9所示,將固定夾7卡入,固定夾7由球頭6a側套入球頭球窩連杆6,至圖9所示位置時,右側與6a頂住,左側靠兩個彈性片7a卡住球頭球窩連杆6的平臺,防止固定夾7左移。
[0027]S卩,固定夾7與球頭球窩連杆6固定。固定夾7的作用在於包裹住空腔型第一球頭5a及球窩6b,防止空腔型第一球頭5a受力後從球窩6b中脫出。由此,使馬達I的馬達球頭Ia在平移的過程中,同步帶動第一、第二可調支架3、4分別以第一、第二旋轉軸F1、F2旋轉的傾動角度小於3°。
[0028]根據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馬達I的馬達球頭Ia在平移的過程中,同步帶動第一、第二可調支架3、4分別以第一、第二旋轉軸F1、F2旋轉的傾動角度小於3°。
[0029]根據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發光單元B的第二可調支架4置於所述第一發光單元A的第一可調支架3之後。
[0030]根據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發光單元A連接與其錯位一體設置的另一發光單元B,所述第一發光單元A的第一可調支架3連接與其錯位一體設置的另一發光單元B的可調支架4。
[0031]根據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設置於第一發光單元A的第一可調支架3的下方角部。
[0032]根據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遠近光單元的總體體積較以往減小,並且,由於雙球頭連杆5的第一、第二兩個球頭5a、5b及球窩5c與馬達球頭Ia及球頭球窩連杆6的球頭6a及球窩6b在馬達球頭運動方向上呈一直線排布,避免了馬達球頭的橫向受力,提高了馬達壽命。
[0033]根據本發明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優點在於:結構簡單,可靠,體積小;所有旋轉副都在一直線上,減小了可調支架間的橫向間距,使總體照明單元的結構緊湊。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4]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應用示意圖。
[0035]圖2為本發明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應用示意圖的簡化示意圖。
[0036]圖3為本發明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應用的簡化分解示意圖。
[0037]圖4A,B分別為本發明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應用的正視圖及俯視圖。
[0038]圖5為本發明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應用的剖視圖。
[0039]圖6A為雙球頭連杆的軸向剖視圖,圖6B為雙球頭連杆的立體圖,圖6C為圖6B的左視圖。
[0040]圖7為通過連杆固定夾7連接球頭球窩連杆6後的雙球頭連杆5總成圖。
[0041 ] 圖8為圖7的雙球頭連杆5總成分解立體示意圖。
[0042]圖9為連杆連接用球窩6b與雙球頭連杆5的空腔型第一球頭5a配合併形成旋轉副不意圖。
[0043]圖10所示為通常的雙連杆連接車燈可調支架的立體示意圖。
[0044]圖11所示為圖10的雙連杆連接車燈可調支架的部件分解示意圖。
[0045]圖12所示為圖10所示雙連杆連接後車燈可調支架前視圖。
[0046]圖13所示為圖12A-A向剖視圖。
[0047]圖14所示為圖11的俯視圖。
[0048]圖15所示為通常的雙連杆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0049]圖16所示為圖15的雙球頭連杆結構的部件立體分解示意圖。
[0050]圖中,I為馬達,Ia為馬達球頭,A為第一發光單元,3為第一發光單元的可調支架,B為第二發光單元,4為第二發光單元的可調支架,3a,4a分別為第一、二發光單元的可調支架3,4的支架球窩,5為雙球頭連杆,5a及5b分別為所述雙球頭連杆5 二端的空腔型第一球頭及空腔型第二球頭,空腔型第一球頭5a內部設有球窩5c,5d為雙球頭連杆5側面均布的3處凹槽,6為球頭球窩連杆,6a及6b分別為球頭球窩連杆6 二端設的支架連接用球頭6a及連杆連接用球窩6b。7為固定夾,7a為彈性片。
[0051]在圖5的剖視圖中,5c與5a的下部正好位於5a及5b的連接部位,上部剖視圖位於凹槽5d,所以剖視圖呈現下部連接而上部是不連接的狀態。
【具體實施方式】
[0052]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53]實施例1
[0054]如圖1-9所示,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所述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設置於第一發光單元B的第一可調支架3的下方角部。用於車燈多個發光單元的可調支架的連接和上下傾動的同步調節,包括:用於連接並同步調節第一發光單元B的第一可調支架3和第二發光單元C的第二可調支架4上下傾動的雙球頭連杆5。
[0055]所述第二發光單元B的第二可調支架4置於所述第一發光單元A的第一可調支架3之後。所述第一發光單元A連接與其錯位一體設置的另一發光單元B,所述第一發光單元A的第一可調支架3連接與其錯位一體設置的另一發光單元B的可調支架4。
[0056]所述雙球頭連杆5 二端分別設置有空腔型第一球頭5a及空腔型第二球頭5b,空腔型第一球頭5a內部設有球窩5c。所述雙球頭連杆5 —端的空腔型第一球頭5a通過球頭球窩連杆6連接第一發光單元B的第一可調支架3,所述雙球頭連杆5另一端的空腔型第二球頭5b端通過球頭5b連接第二發光單元C的第二可調支架4。
[0057]所述雙球頭連杆5 —端的空腔型第一球頭5a通過連杆固定夾7連接球頭球窩連杆6,所述球頭球窩連杆6連接第一發光單元B的第一可調支架3。
[0058]馬達I的馬達球頭Ia貫穿空腔型第二球頭5b,與第一球頭5a內部設置的球窩5c配合形成旋轉副。所述雙球頭連杆5的第一、二空腔型球頭5a、5b及球窩5c與馬達球頭Ia及球頭球窩連杆6的球頭6a及球窩6b在馬達球頭運動方向上呈一直線排布。
[0059]所述球頭球窩連杆6連接第一發光單元B的第一可調支架3 —端設有支架連接用球頭6a,所述球頭球窩連杆6另一端設有連杆連接用球窩6b,所述支架球頭6a與第一發光單元B的第一可調支架3的支架球窩3a配合併形成旋轉副,所述球頭球窩連杆6另一端的連杆連接用球窩6b與雙球頭連杆5的空腔型第一球頭5a配合併形成旋轉副。
[0060]所述空腔型第二球頭5b與第二發光單元C的第二可調支架4的支架球窩4a配合併形成旋轉副;空腔型第一球頭5a內部設置的球窩5c與馬達I的馬達球頭Ia配合形成旋轉副。所述馬達I的馬達球頭Ia在平移的過程中帶動所述第一、第二可調支架3、4分別以第一、第二旋轉軸F1、F2旋轉的同時,又分別帶動第一、二發光單元B、C繞第一、第二旋轉軸F1、F2旋轉傾動。第一、第二可調支架3、4分別以第一、第二旋轉軸F1、F2旋轉的傾動角度小於3°。
[0061 ] 雙球頭連杆5的球頭5b與支架4的球窩4a配合,球頭球窩連杆6的球窩6b與球頭5a配合併通過連杆夾持器7固定。球頭球窩連杆6的球頭6a與支架3的球窩3a連接。將馬達I的球頭Ia插入雙球頭連杆5的球窩5c。馬達I的球頭Ia沿其軸向平動時,同時帶動支架3、4繞各自的旋轉軸線F1、F2旋轉,達到同步調節的目的。
[0062]所述空腔型第一球頭5a內部設置的球窩5c的開口部尺寸小於馬達球頭la,馬達球頭Ia插入球窩5c時,球窩5c通過彈性變形張開,馬達球頭Ia插入到位後,球窩5c回復至原來的開口部大小,形成對馬達球頭Ia的固定。
[0063]球頭球窩連杆6的球窩6b的下部開口尺寸小於雙球頭連杆5的空腔型第一球頭5a,空腔型第一球頭5a由下往上卡入球窩6b時,球窩6b的下部開口通過彈性變形張開,空腔型第一球頭5a卡入球窩6b後,球窩6b回復至原來的下部開口大小,形成對空腔型第一球頭5a的固定。
[0064]固定夾7用於連接並二端包裹住空腔型第一球頭5a及連接的球頭球窩連杆6的球窩6b,固定夾7連接卡入球頭球窩連杆6處設置兩個彈性片7a形成彈性倒扣。
[0065]由此可將固定夾7卡入,通過兩個彈性片7a形成彈性倒扣,與球頭球窩連杆6固定。固定夾7的作用在於包裹住空腔型第一球頭5a及球窩6b,防止空腔型第一球頭5a受力後從球窩6b中脫出。
[0066]由此,使馬達I的馬達球頭Ia在平移的過程中,同步帶動第一、第二可調支架3、4分別以第一、第二旋轉軸F1、F2旋轉的傾動角度小於3°。
[0067]根據本發明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優點在於:結構簡單,可靠,體積小;所有旋轉副都在一直線上,減小了可調支架間的橫向間距,使總體照明單元的結構緊湊,其遠近光單元的總體體積較以往減小,減小馬達球頭的橫向受力,提高了馬達壽命。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用於車燈多個發光單元的可調支架的連接和上下傾動的同步調節,包括:用於連接並同步調節第一發光單元(A)的可調支架(3)和第二發光單元(B)的可調支架(4)上下傾動的雙球頭連杆(5),其特徵在於, 所述雙球頭連杆(5) 二端分別設置有空腔型第一球頭(5a)及空腔型第二球頭(5b),空腔型第一球頭(5a)內部設有球窩(5c); 所述雙球頭連杆(5) —端的空腔型第一球頭(5a)通過球頭球窩連杆(6)連接第一發光單元(A)的第一可調支架(3), 所述雙球頭連杆(5)另一端的空腔型第二球頭(5b)端連接第二發光單元(B)的第二可調支架(4), 馬達(1)的馬達球頭(la)貫穿空腔型第二球頭(5b),與第一球頭(5a)內部設置的球窩(5c)配合形成旋轉副, 所述雙球頭連杆(5)的第一、二空腔型球頭(5a,5b)及球窩(5c)與馬達球頭(la)及球頭球窩連杆(6)的球頭(6a)及球窩(6b)在馬達球頭運動方向上呈一直線排布。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雙球頭連杆(5) —端的空腔型第一球頭(5a)與球頭球窩連杆¢)的球窩^b)配合形成旋轉副,並通過連杆固定夾(7)夾緊,防止連杆(5)空腔型第一球頭(5a)從球窩連杆(6)的球窩(6b)中脫出; 所述球頭球窩連杆(6)的連接第一發光單元(A)的第一可調支架(3) —端設有支架連接用球頭(6a),架球頭^a)與第一發光單元(A)的第一可調支架(3)的支架球窩(3a)配合併形成旋轉副。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空腔型第二球頭(5b)與第二發光單元(B)的可調支架(4)的支架球窩(4a)配合併形成旋轉副。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空腔型第一球頭(5a)內部設置的球窩(5c)的開口部尺寸小於馬達球頭(la),雙球頭連杆(5)側面設置凹槽(5d),馬達球頭(la)插入球窩(5c)時,球窩(5c)通過彈性變形張開,馬達球頭(la)插入到位後,球窩(5c)回復至原來的開口部大小,形成對馬達球頭(la)的固定。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特徵在於,球頭球窩連杆(6)的球窩(6b)的下部開口尺寸小於雙球頭連杆(5)的空腔型第一球頭(5a),空腔型第一球頭(5a)由下往上卡入球窩^b)時,球窩^b)的下部開口通過彈性變形張開,空腔型第一球頭(5a)卡入球窩(6b)後,球窩(6b)回復至原來的下部開口大小,形成對空腔型第一球頭(5a)的固定。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特徵在於,固定夾(7)用於連接並二端包裹住空腔型第一球頭(5a)及與其連接的球頭球窩連杆(6)的球窩(6b),固定夾(7)連接卡入球頭球窩連杆(6)處設置兩個彈性片(7a)形成彈性倒扣。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馬達(1)的馬達球頭(la)在平移的過程中,同步帶動第一、第二可調支架(3、4)分別以第一、第二旋轉軸(F1、F2)旋轉的傾動角度小於3°。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發光單元(B)的第二可調支架(4)置於所述第一發光單元(A)的第一可調支架⑶之後。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發光單元(A)連接與其錯位一體設置的另一發光單元(B),所述第一發光單元(A)的第一可調支架(3)連接與其錯位一體設置的另一發光單元(B)的可調支架(4)。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於車燈可調支架連接的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雙球頭連杆連接裝置設置於第一發光單元(A)的第一可調支架(3)的下方角部。
【文檔編號】F21W101/02GK104296093SQ201410449778
【公開日】2015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5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5日
【發明者】張潔, 羅思蓉 申請人:上海小糸車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