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旋轉定位射頻同軸連接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11 04:24:11 3

本實用新型屬於射頻同軸連接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旋轉定位射頻同軸連接器。
背景技術:
射頻同軸連接器主要用於微波信號接收設備(如對講機),旋轉同軸連接器可以保證天線俯仰位姿變化過程中與接收設備電信號的連續可靠。
傳統的旋轉定位射頻同軸連接器,通常情況下外殼採用高分子材料注塑而成,其兩外殼旋轉時憑藉凹槽和凸稜的彈性配合而定位。雖然該材料具有比金屬材料更好的自潤滑性和彈性,其壽命和耐磨性相對於金屬材料的外殼而言都具有優越性。但其仍存在不足:旋轉定位手感力量不足,特別是使用一定的次數後旋轉定位效果不明顯;其外殼過電纜的孔未採取電纜保護措施,在使用過程中電纜很容易被外殼稜邊損傷;比電纜最小彎曲半徑更小的外殼彎曲半徑也是電纜損壞的原因之一;兩外殼通過金屬材料的鉚釘鉚接,因材料不同,使其工作一段時間後鉚釘容易鬆脫或導致外殼鉚釘孔拉豁失效。如今,市場上也有金屬外殼的旋轉定位射頻同軸連接器,但此結構不能憑藉金屬外殼彈性變形而旋轉定位,所以需要具有更好彈性和耐磨性材料設計的中間機構來實現,這種結構的射頻同軸連接器旋轉定位的中間機構結構複雜,並且在狹窄的空間內電纜受彎曲扭轉嚴重導致電纜容易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射頻同軸連接器旋轉定位不可靠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旋轉定位射頻同軸連接器,旋轉靈活定位可靠,且結構簡單。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旋轉定位射頻同軸連接器,包括第一外殼和第二外殼,所述第一外殼一端插入所述第二外殼的一端的插接口內,所述第一外殼通過鉚釘與所述插接口活動鉚接;所述插接口上開設有沿軸向延伸的開口,以供所述第一外殼以所述鉚釘為軸經所述開口擺動,所述第一外殼和所述第二外殼之間設置有懸臂梁式的彈片;
所述彈片的懸臂上設置有一弧形凸起;
所述彈片固定在所述第一外殼的外壁上,以阻止所述彈片發生徑向擺動;
所述第二外殼的內壁上設置有用於供所述弧形凸起滑進、滑出的凹陷組;所述凹陷組置於與所述弧形凸起旋轉時划過的弧線平行的平行弧線上。
進一步的,所述彈片是雙懸臂梁式的彈片。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外殼的外壁上設有十字盲槽,該十字盲槽包括沿所述第一外殼軸向延伸的軸向盲槽和垂直於該軸向盲槽的徑向盲槽;
所述彈片置於所述軸向盲槽中;
所述彈片的兩側各設置有一向外延伸的第一插齒和第二插齒;所述第一插齒和第二插齒壓配在所述徑向盲槽中;
所述彈片的拱起部牴觸在所述軸向盲槽上,所述彈片的懸臂延伸至所述軸向盲槽外,以確保所述弧形凸起在擺動過程中可滑進、滑出所述凹陷組。
進一步的,所述彈片的懸臂為梯形懸臂,且自該懸臂的外延向該懸臂的內延變寬。
進一步的,所述彈片上開設有供所述鉚釘穿過的鉚釘孔。
進一步的,所述彈片上開設有貫穿所述鉚釘孔的縱向通槽。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插齒和第二插齒設置在彈片的中軸線上。
進一步的,所述凹陷組中至少包括三個凹陷。
進一步的,所述凹陷是球窩或柱窩。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外殼的軸向上設有過電纜的第一孔口,第一孔口處設有斜槽,第一孔口與斜槽的連接處以及斜槽與第一外殼的連接處均為圓角;
所述第二外殼的軸向上設有過電纜的第二孔口,第二孔口對向第一外殼的一側設有圓弧錐孔。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通過彈片上的弧形凸起與凹陷的彈性配合定位,不僅使第二外殼的擺動靈活,還使得第二外殼擺動後定位緊湊可靠,具有可重複使用性,延長了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壽命。本實用新型的弧形凸起和凹陷配合定位,增加了彈片與第二外殼或第一外殼之間的接觸面積,增大了摩擦阻力,使得定位更加可靠。
2、本實用新型的通過通槽和懸臂提高了彈片的彈性性能,確保第二外殼在旋轉擺動過程中,弧形凸起可以順利滑入和滑出凹陷,彈片不易損壞且便於裝配。
3、本實用新型通過彈片上的第一插齒和第二插齒壓配在十字盲槽中,進一步對彈片進行限位,防止彈片旋轉。
4、本實用新型的懸臂為梯形,避免第二外殼在擺動過程中彈片與十字盲槽幹涉卡死現象,達到了第二外殼擺動更加靈活且延長了使用壽命。
5、本實用新型通過第一孔口的斜槽以及第二孔口處的圓弧錐孔對電纜進行保護,增大了電纜彎曲扭轉的空間和半徑,降低了電纜的損耗;同時,避免電纜在折彎過程中被損壞,延長了電纜的使用壽命。
6、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快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部分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彈片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的俯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外殼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6是圖5的A-A向剖視圖。
圖7是圖5俯視圖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外殼半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8的A-A向剖視圖。
圖10是圖8俯視圖部分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術語「上」、「下」、「左」、「右」、「縱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附圖中描述位置關係的用語僅用於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的限制,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的具體含義。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於此。
如圖1-圖10所示的一種旋轉定位射頻同軸連接器,包括第一外殼10和第二外殼20,第一外殼10一端插入所述第二外殼20的一端的插接口21內,第一外殼10通過鉚釘30與插接口21活動鉚接;插接口21上開設有沿軸向延伸的開口28,以供第一外殼10以鉚釘30為軸經開口28擺動。開口28可以有兩個,相對設置在插接口21上。第一外殼10以及第二外殼20通過鉚釘30連接,且第二外殼20和第一外殼10以鉚釘30為軸進行相對擺動,確保天線的俯仰位資變化過程中與接收設備的電信號的接收連續且可靠。第一外殼10和所述第二外殼20之間設置有懸臂梁式的彈片40。第二外殼20相對於第一外殼10水平擺動的過程中,彈片40與第一外殼10和第二外殼20相牴觸,已達到射頻同軸連接器旋轉定位時手感力量充足的效果。同時,彈片40由於自身的彈性,始終與第一外殼10和第二外殼20相牴觸,保持射頻同軸連接器旋轉定位時的手感力量的同時延長了射頻同軸連接器的使用壽命。
彈片40的懸臂43上設置有一弧形凸起42,且弧形凸起42置於彈片40的拱起部的拱起方向相反的面上,彈片40固定在第一外殼10的外壁上,以阻止彈片40發生徑向擺動;具體為第一外殼10插接在第二外殼20內的插接部的外壁上設有彈片40。彈片40可以以膠粘、鉚接或螺栓固定的形式固定在第一外殼10的外壁上。第二外殼20的內壁上設置有用於供所述弧形凸起42滑進、滑出的凹陷組22,具體為第二外殼20的插接口21的內壁上設置有用於供所述弧形凸起42滑進、滑出的凹陷組22;凹陷組22置於與所述弧形凸起42旋轉時划過的弧線平行的平行弧線上,凹陷組22中包括至少三個凹陷26,凹陷26的個數根據實際需要第二外殼20的旋轉位置而定,凹陷26是球窩或柱窩。本實施例的附圖中示出了彈片40固定在第一外殼10上,凹陷26設置在第二外殼20的內壁上,彈片40上的弧形凸起42便於第二外殼20擺動過程中與第二外殼20內壁的凹陷26配合定位,彈片40具有彈性,第二外殼20旋轉擺動過程中弧形凸起42可以順利滑入和滑出凹陷26,滑入凹陷26時,則將第二外殼20定位到一個方向。凹陷26為球窩或柱窩,球窩或柱窩形狀的凹陷26與弧形凸起42的彈性配合進一步增加了弧形凸起42與凹陷26的接觸面積,提高了第二外殼20擺動的靈活性,為了提高耐磨性和潤滑性,可以給凹陷26內塗抹少量的潤滑脂。弧形凸起42與凹陷26的彈性配合旋轉定位,不僅使第二外殼20的旋轉靈活,定位緊湊可靠,還使得旋轉定位射頻同軸連接器具有極好的可靠性和可重複性,延長了旋轉定位射頻同軸連接器的使用壽命。第一外殼、第二外殼以及彈片均採用金屬材質,增加了旋轉定位手部力量感的充足性,節省力氣。彈片40上開設有供所述鉚釘30穿過的鉚釘孔46,對彈片40進行軸向限位,限位更可靠,且節省了安裝空間。彈片40可以與第一外殼10和第二外殼20鉚接裝配在一起。
彈片40為雙懸臂梁式的彈片。彈片40的懸臂可以有多種設置方式,彈片40的左端或右端設有懸臂,構成單懸臂梁結構;彈片40的左端和右端均設有懸臂43,構成雙懸臂梁結構。兩個懸臂43增加了彈片40的彈力,使彈片40保持良好的彈力,並始終保持與第一外殼10和第二外殼20的內壁接觸,延長了彈片40的使用壽命。兩個懸臂43不僅能夠增加彈片的彈性,還能夠進一步提高第二外殼20定位的可靠性。
第一外殼10的外壁上設有十字盲槽11,十字盲槽11的位置根據彈片40的位置設置在第一外殼10的外壁上,本實施例的附圖中設置在第一外殼10的外壁上,該十字盲槽11包括沿第一外殼10軸向延伸的軸向盲槽和垂直於該軸向盲槽的徑向盲槽。彈片40的兩側各設置有一向外延伸的第一插齒44和第二插齒45;彈片40置於所述軸向盲槽中,第一插齒44和第二插齒45壓配在所述徑向盲槽中,具體可以為彈片40的拱起部牴觸在軸向盲槽上,懸臂43延伸至所述軸向盲槽外,以確保弧形凸起42在所述第二外殼20擺動過程中可滑進、滑出凹陷26。第一插齒44和第二插齒45分別壓入十字盲槽11的徑向盲槽中,十字盲槽11的軸向盲槽用於容納彈片40,十字盲槽11將彈片40進一步限位,防止彈片40沿鉚釘30的軸向與鉚釘30發生相對運動,且彈片40便於拆卸和裝配,方便更換。本實施例的附圖中設置兩個彈片40,且彈片40位於第一外殼10外壁上的相對側,第一外殼10上與彈片40相對應的位置分別設有兩個十字盲槽11,每個十字盲槽11中壓配一個彈片40。兩個彈片40增加了第一外殼10相對旋轉時所需的彈性和空間,以及第二外殼20旋轉定位更可靠。第一插齒44和第二插齒45設置在彈片40的中軸線上。
彈片40的懸臂43為梯形懸臂,且自該懸臂43的外延向該懸臂43的內延變寬。懸臂43為梯形,其較窄一端置於彈片40外延,較寬一端朝向彈片40內延設置。懸臂43的為梯形懸臂,避免第二外殼20擺動過程中彈片40與十字盲槽11幹涉卡死現象,延長了射頻同軸連接器的使用壽命。
彈片40上開設有貫穿所述鉚釘孔46且沿所述彈片40的軸線延伸的縱向通槽47。縱向通槽47提高了彈片40的彈性性能。
第一外殼10的軸向上設有過電纜的第一孔口12,第一孔口12處設有斜槽13,第一孔口12與斜槽13的連接處以及斜槽13與第一外殼10的連接處均為圓角;第二外殼20的軸向上設有過電纜的第二孔口23,第二孔口23對向第一外殼10的一側設有圓弧錐孔24。斜槽13和圓弧錐孔24一方面避免電纜在折彎過程中被第一孔口12和第二孔口23割傷,另一方面增大電纜折彎旋轉過程中的活動半徑,從而降低電纜的損耗,延長了電纜的使用壽命,對電纜起到可靠的保護措施。第一孔口12與斜槽13的連接處以及斜槽13與第一外殼10內壁的連接處均為圓角,使得連接處過度平滑,無稜邊,避免電纜在連接處被損傷。
兩組凹陷組22之間的中軸線上設有橫向圓槽25。橫向圓槽25與弧形凸起42對插。本實施例中,裝配時,裝配在十字盲槽11上的彈片40與第一外殼10一起,通過使弧形凸起42與橫向圓槽25對插,實現第一外殼10、彈片40以及第二外殼20三者裝配在一起;同時,橫向圓槽25能夠避開弧形凸起42,防止第一外殼10和第二外殼20插接時彈片40傾斜張角過大,避免損壞彈片40,方便快速裝配第一外殼10和第二外殼20。
第一外殼10上設有扁臺14,接頭50通過扁臺14與第一外殼10連接。接頭50可以是BNC、SMA、SSMA、SBNC等型號的接頭。只需通過更換接頭,即可快速衍生出新的產品,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
十字盲槽11的中心部設有第一臺階通孔15,第二外殼20上設有第二臺階通孔27。鉚釘30為臺階軸結構,包括依次設置的鉚釘帽、定位外殼臺階和限位彈片臺階;鉚釘30與第二臺階通孔27壓配,通過定位外殼臺階與第二外殼20定位,限位彈片臺階通過鉚釘孔46和第一臺階通孔15對彈片40和第一殼體10軸向限位。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裝配使用過程如下:首先,將彈片40的第一插齒44和第二插齒45用夾具壓入十字盲槽11的徑向盲槽中,設置兩個彈片40,且第一外殼10外壁上下端面的十字盲槽11中分別壓入一個彈片40;其次,將裝配好彈片40的第一外殼10裝入第二外殼20中,同時,弧形凸起42與凹陷22配合定位,將第一外殼10和第二外殼20定位;最後,鉚釘30裝入第二外殼20和第一外殼10的臺階通孔中。裝配完成後,水平掰動第二外殼20的作用力下,可實現接頭50相對第二外殼20繞鉚釘30做定軸旋轉定位,已達到旋轉接頭50的效果。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於這些說明。對於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