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動制動控制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10 23:16:56 5
專利名稱:聯動制動控制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摩託車聯動制動控制裝置,具體涉及用於對摩託車前制動機構及後制動機構進行聯動控制的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摩託車的剎車制動控制機構通常為前制動機構與後制動機構分開控制,即前輪制動為閘把式,後輪制動為腳踏式,其結構上互不相連,不便同時對前後制動機構進行控制,若因操作失誤還存在安全隱患。因此出現了摩託車前、後輪進行聯動控制的結構,如中國專利02222110.7公開的「摩託車雙聯制動裝置」,由制動踏板帶動的前制動拉索及後制動拉索而組成聯動裝置,但這種聯動裝置的不足是不能實時、自動的調整前、後輪的制動力,由於制動踏板和聯接軸與後制動拉杆是聯動機構,當踏下制動踏板時,分別由拉接軸帶動前制動機構,由後制動拉杆帶動後制動器,聯動制動時前制動力、後制動力仍是相互獨立的。如後制動拉索過松,此時前制動力很可能遠遠大於後制動力,當然若前制動拉索過松也會出現後制動器先制動的情況。
由於以上的不足,還會造成前、後制動時間上的不同步,如前制動拉索過松,則後制動機構先制動,當然後制動拉索過松也會出現前制動機構先制動的情況。
由此可見,中國專利02222110.7所公開的前、後聯動制動,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聯動,在聯動制動過程中,同樣會出現制動力分配不合適、制動不同步、制動安全性差等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對摩託車前制動機構及後制動機構進行聯動制動時能實現同步制動的控制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聯動制動控制裝置,包括前制動控制拉索、後制動控制拉索和制動操作件,其中制動操作件通過轉軸與活動臂連接,活動臂可繞轉軸轉動,活動臂的兩臂分別與前制動控制拉索和後制動控制拉索連接,前制動控制拉索與後制動控制拉索分別連接控制前輪制動機構和後輪制動機構。
活動臂能繞轉軸轉動,活動臂相當於一槓桿,轉軸相當於槓桿的支點,前制動控制拉索與後制動控制拉索分別連接在活動臂的兩臂,活動臂的兩臂相當於槓桿的兩個受力點。
當操作制動操作件時,制動操作件帶動轉軸,轉軸再帶動可以繞其轉動的活動臂,再通過連接於活動臂上的前制動控制拉索、後制動控制拉索聯動制動。
這種結構的優點是帶動前制動控制拉索及後制動控制拉索進行制動的聯動制動的活動臂可以繞轉軸轉動,這樣就可以對前制動機構及後制動機構的制動力隨時的進行調整,若前制動力過大,在活動臂(相當於槓桿)的作用下,繞轉軸發生輕微的轉動,對前、後制動力重新分配,以期達到更理想的效果。這種結構還可以避免其它缺陷,如前、後制動控制拉索的鬆緊未調好,因為此活動臂的存在,可以自動進行調整。
對本結構而言,轉軸可以直接安裝在制動操作件上由制動操作件直接帶動,也可通過控制拉索帶動轉軸,兩者都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進一步的優化結構是前制動控制拉索和後制動控制拉索上均設有平衡彈簧,平衡彈簧的作用是進一步優化聯動制動裝置中前、後制動力的分配,當前、後制動力不均衡時,不但活動臂繞轉軸轉動來實現制動力的調整,同時由於前、後制動控制拉索上帶有平衡彈簧,前、後制動控制拉索上承受不均衡的壓力時,平衡彈簧會產生不同的壓縮量,以使前、後制動力儘可能的達到均衡。
平衡彈簧的結構可有多種方式,可設於前、後制動控制拉索的拉索外套前座與拉索外套後座之間的任一位置處。如設於拉索外套前座與外套前端頭之間,或設於拉索外套中部,或設於外套後端頭與拉索外套後座之間,後端通過螺紋連接調節螺母,平衡彈簧還可設置於調節螺母與拉塊之間。本結構中的拉索上均可帶有拉索調節結構。
本結構還可將平衡彈簧與調節結構合二為一,即平衡彈簧外面套有外管,外管一端通過螺紋與中空的調節螺母連接,另一端設有內凸臺,拉索外套前段穿過中空的調節螺母,在外管內活動的抵壓的平衡彈簧一端,平衡彈簧的另一端抵壓的外管的內凸臺的一側,拉索外套後段抵壓在內凸臺的另一側。
轉軸也可以位於活動臂的不同位置,通過轉軸位置的選取來實現前制動、後制動力的大小分配。為了使前、後輪的制動力能完全相等,可以將活動臂設計成對稱的形式,即轉軸在活動臂的中部;若為不同車型前、後制動力分配的需要,可將轉軸位置偏離活動臂中心的方式來實現。
所述制動操作件可為制動閘把,也可為制動腳蹬,制動閘把與制動腳蹬均為非常常見的制動操作件,選用其中之一能達到相同的效果。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A向視圖的第一種結構;圖3是圖1的A向視圖的第二種結構;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圖5~圖6是圖4中的B向及剖視放大圖的第一種結構;圖7~圖9是圖4中的B向、剖視及轉動放大圖的第二種結構;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圖11是本實用新型的第四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圖12~圖14是帶平衡簧的前、後制動控制拉索的第一種結構;圖15是帶平衡簧的前、後制動控制拉索的第二種結構;圖16是帶平衡簧的前、後制動控制拉索的第三種結構;圖17是圖16中C向放大示意圖;圖18~圖19是圖11中件14與相關零部件裝配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如圖1所示,摩託車的聯動制動控制裝置,制動閘把3上固定安裝有轉軸7,轉軸7上連接有能繞其轉動的活動臂11,活動臂11的兩臂分別與前、後制動控制拉索5、6連接,前、後制動控制拉索5、6控制前輪制動機構9和後輪制動機構10。參見圖2,為保證前、後制動控制拉索5、6均勻受力,制動閘把3的安裝座1中有兩平行的用於前後制動控制拉索5、6穿過的通孔,穿過這兩個通孔的前、後制動控制拉索5、6的拉索前端頭裝卡在活動臂11兩端所開的槽孔中。
實施例2參見圖3,是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在前制動控制拉索5和後制動控制拉索6上均設有平衡彈簧15,通過與可以轉動的活動臂11連接的前、後制動控制拉索5、6控制前輪制動機構9和後輪制動機構10,以實現前後制動力的調整。有了平衡彈簧15後,可以進一步調整前後制動力,以達到更理想的效果,使之產生小距離的位移保證兩拉索受力平衡。由於平衡彈簧15的伸縮影響到前、後制動控制拉索5、6移動的相對位移,帶來了制動力大小的變化,平衡彈簧15宜採用變形較小較粗的彈簧。本結構與實施例1的不同還在於,轉軸7更靠近於後制動控制拉索6一側,以此帶來的效果是後制動力稍大於前制動力,以提高制動時的安全性。
實施例3如圖4所示,與實施例1原理相同。不同之處是制動操作件閘把3通過控制拉索2最終與轉軸7連接帶動活動臂11。其進一步結構請看圖5、圖6,控制拉索2通過與其連接的拉耳19帶動活動臂11,與前、後制動控制拉索5、6連接的另外兩個拉耳19通過掛耳銷20連接在活動臂11的兩臂端,活動臂11及拉耳19置於裝配盒17內,裝配盒17兩端分別設有拉索槽孔21,在前、後制動控制拉索5、6的拉索外套端頭與裝配盒17之間設置平衡彈簧15。
另外,圖7、圖8和圖9是圖4中B向放大圖的第二種結構,與實施例3不同的是拉耳19改為卡銷18結構,其原理與效果與之相似。
實施例4如圖10所示,此實施方式與第1實施方式的不同在於制動操作件為制動腳蹬12,即在制動腳蹬12上固定連接轉軸7,轉軸7上連接有可繞其轉動的活動臂11,活動臂11兩臂連接前、後制動控制拉索5、6,通過前、後制動控制拉索5、6控制前輪制動機構9和後輪制動機構10。
實施例5如圖11所示,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聯動制動控制裝置還包括獨立的後制動腳蹬12,後制動腳蹬12通過後制動獨立拉索13連接後制動臂14,可單獨控制後制動機構10。需說明的是在此結構中,對後制動機構10的制動操作有兩種途徑,其一是由制動閘把3通過後制動控制拉索6帶動,也可同時由制動腳蹬12通過後制動獨立拉索13帶動;參見圖18、圖19,為避免二者相互影響,後制動臂14上帶有四個條形框34,四個條形框34中帶有兩個拉塊26(拉塊26請見圖12~圖15),因為條形框34的存在,如制動閘把3進行制動時,由後制動控制拉索6帶動的一個拉塊進行制動操作,但另一個拉塊在條形框34內滑動,不受制動閘把3制動操作的影響,反之亦然,此結構可以提高制動操作的靈活性與安全性。
圖12~圖16是對拉索的改進結構,即在制動控制拉索5和拉索6上設置平衡彈簧,平衡彈簧有以下三種結構形式本實用新型可在前制動控制拉索5和後制動控制拉索6的外套前固定座40與外套後固定座41之間任一位置處設置平衡彈簧15。例如參見圖12,平衡彈簧15設置於外套前固定座40與拉索外套24之間;參見圖13,平衡彈簧15設置於拉索外套24與外套後固定座41之間;參見圖14,平衡彈簧15設置於拉索中部的兩外套24之間。
圖15是平衡彈簧15安裝的再一種結構形式。前、後制動控制拉索5、6的前端為拉索前端頭22,後端通過螺紋連接調節螺母27,平衡彈簧15設置於調節螺母27與拉塊26之間,進行制動操作時,前、後制動控制拉索5、6帶動調節螺母27移動,調節螺母27帶動平衡彈簧15,由平衡彈簧15帶動拉塊26進行制動。
圖12~圖15中的件26為圓柱形拉塊,拉塊26裝於制動拉臂中,圖12與圖13、圖14、圖15中所示的拉塊26為同一結構,只是件26的視向不同而已。以上實施方式中的拉索中帶有調節螺母27及回位彈簧25,回位彈簧25的作用是將調節螺母27緊緊抵靠,以免調節螺母27脫落。
圖16~圖17是平衡彈簧的另一種結構形式,平衡彈簧15外面套有外管29,外管29一端通過螺紋與中空的調節螺母31連接,另一端設有內凸臺30,拉索外套前段33穿過中空的調節螺母31,在外管29內活動並抵壓在平衡彈簧15的一端,在平衡彈簧15與調節螺母31之間墊有墊片32,平衡彈簧15的另一端抵壓的外管29的內凸臺30的一側,拉索外套後段36抵壓在內凸臺30的另一側。在拉索兩端帶有拉索橡膠外套28。
本實用新型的聯動制動裝置尤其適合於閘把控制,由於連接前、後制動控制拉索的活動臂可以繞轉軸轉動,實現前、後制動控制拉索制動力的自動分配,達到實現前、後輪同時聯動制動的目的。
權利要求1.聯動制動控制裝置,包括前制動控制拉索(5)、後制動控制拉索(6)和制動操作件,其特徵在於制動操作件通過轉軸(7)與活動臂(11)連接,活動臂(11)可繞轉軸(7)轉動,活動臂(11)的兩臂分別與前制動控制拉索(5)和後制動控制拉索(6)連接,前制動控制拉索(5)與後制動控制拉索(6)分別連接和控制前輪制動機構(9)和後輪制動機構(1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動制動控制裝置,其特徵在於制動操作件的安裝座(1)上有兩平行的用於前制動控制拉索(5)、後制動控制拉索(6)穿過的通孔,前、後制動控制拉索(5、6)分別穿過這兩個通孔後與制動操作件上的活動臂(11)兩臂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動制動控制裝置,其特徵在於制動操作件通過控制拉索(2)最終與轉軸(7)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聯動制動控制裝置,其特徵在於活動臂(11)上設有三個掛耳(19),通過轉軸(7)及掛耳銷(20)分別與控制拉索(2)及前、後制動控制拉索(5、6)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2、3或4中任一項所述的聯動制動控制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前制動控制拉索(5)和後制動控制拉索(6)上均設有平衡彈簧(15)。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聯動制動控制裝置,其特徵在於平衡彈簧(15)設置於前、後制動控制拉索(5、6)的拉索外套前座(40)與拉索外套後座(41)之間任一位置。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聯動制動控制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活動臂(11)及所帶掛耳(19)設於裝配盒(17)之中,所述平衡彈簧(15)設於裝配盒(17)與前、後制動控制拉索(5、6)外套端頭之間。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聯動制動控制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前制動控制拉索(5)、後制動控制拉索(6)後部帶有調節螺母(27),所述平衡彈簧(15)設置於調節螺母(27)與拉塊(26)之間。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聯動制動控制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平衡彈簧(15)外面套有外管(29),外管(29)一端通過螺紋與中空的調節螺母(31)連接,另一端設有內凸臺(30),拉索外套前段(33)穿過中空的調節螺母(31),在外管(29)內活動的抵壓在平衡彈簧(15)一端,平衡彈簧(15)的另一端抵壓在外管(29)的內凸臺(30)的一側,拉索外套後段(36)抵壓在內凸臺(30)的另一側。
10.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聯動制動控制裝置,其特徵在於轉軸(7)設於前制動控制拉索(5)、後制動控制拉索(6)與活動臂連接處的中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聯動制動控制裝置,包括前制動控制拉索、後制動控制拉索和制動操作件,制動操作件通過轉軸與活動臂連接,活動臂可繞轉軸轉動,活動臂的兩臂分別與前制動控制拉索和後制動控制拉索連接,前制動控制拉索與後制動控制拉索分別連接控制前輪制動機構和後輪制動機構,在前制動控制拉索、後制動控制拉索上還帶有平衡彈簧。本實用新型的聯動制動裝置尤其適合於閘把控制,由於連接前、後制動控制拉索的活動臂可以繞轉軸轉動,實現前、後制動控制拉索制動力的自動分配,同時由於平衡彈簧結構的進一步優化,能達理想的前、後輪聯動制動效果。
文檔編號B62L3/00GK2825444SQ20052013023
公開日2006年10月11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1日 優先權日2005年7月8日
發明者向在輝 申請人:伍本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