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動彈簧倒角機的製作方法
2023-06-10 21:35:5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配件製造工具,尤其涉及一種自動彈簧倒角機。
背景技術:
目前,彈簧行業發展迅速,大部分的彈簧都需要進行外倒角處理。對彈簧兩端的外側邊緣進行倒角一方面是為了使彈簧與孔配合時容易插入,另一方面是為了不傷害操作者的手,因為未經外倒角的彈簧兩端外側邊緣一般會有毛刺等,不小心就會刺傷手。彈簧兩端外側邊緣進行倒角還可以避免彈簧應力集中的現象發生。
另外,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各種不同類型和形狀的彈簧不斷被許多行業應用,特別是那些大小端頭類彈簧的大量應用,給彈簧加工製造技術和生產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於大小端頭類彈簧,如錐形、寶塔形等彈簧,除了進行外倒角處理之外,還需進行內倒角處理。
然而目前對彈簧端部的倒角多為手工操作,不僅生產效率低,費時費力,質量難以保證,而且極易造成工傷。因而亟需一種可對彈簧自動完成內、外倒角加工操作的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自動彈簧倒角機,克服現有手工操作存在的生產效率低、耗時耗力、產品良率低、安全隱患大的缺陷,實現全自動化加工方式。
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自動彈簧倒角機,包括機座,還包括固定於機座上的第一輸送機構、第二輸送機構、第一外倒角修磨機構、第二外倒角修磨機構、第一內倒角修磨機構以及第二內倒角修磨機構;
所述第一輸送機構和第二輸送機構順序固定於機座的工作檯上,且第一輸送機構的出口端與第二輸送機構的入口端連接;
所述第一外倒角修磨機構、第二外倒角修磨機構分設於第一輸送機構的兩側,且沿第一輸送機構的輸送方向前後設置;
所述第一內倒角修磨機構和第二內倒角修磨機構分設於第二輸送機構的兩側。
可選的,所述第一輸送機構包括傳送帶。
可選的,所述第一輸送機構還包括分設於所述傳送帶兩側的擋板、與所述擋板控制連接的寬度調節機構,以及設於傳送帶上方的壓板、與壓板控制連接的壓板調節機構。
可選的,所述第二輸送機構包括滑行軌道和圓形滾筒;
所述滑行軌道的入口端與第一輸送機構的出口端對接,其水平向下傾斜;所述圓形滾筒位於滑行軌道的出口端位置,其外表面沿其軸向開設有容置槽,該容置槽與待修磨零件相適配。
可選的,所述圓形滾筒的外表面開設有若干個所述容置槽,且沿圓周方向均勻分布。
可選的,所述圓形滾筒的下方設有滑槽,該滑槽水平向下傾斜。
可選的,所述滑槽的出口端的下方位置設有料箱。
可選的,所述圓形滾筒的頂部兩側設有弧形擋板。
可選的,還包括感應器,與所述第一內倒角修磨機構和第二內倒角修磨機構分別連接。
可選的,所述第一內倒角修磨機構和第二內倒角修磨機構均包括進給步進電機,所述進給步進電機的伸縮杆上裝設有高速電機,高速電機的輸出軸上固定有砂輪。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可對彈簧實現外角、內角的自動修磨操作,工作人員只需在初始時刻將待修磨零件放入第一輸送機構的傳送帶上,替代了傳統的人工操作方式,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省人工成本,而且可有效控制修磨精度,提高產品良率,有效保障生產安全;另外,由於第一輸送機構的寬度可調節,因而可加工的待修磨零件包括有各種型號,使得自動彈簧倒角機具有通用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自動彈簧倒角機的整體立體結構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自動彈簧倒角機的部分側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自動彈簧倒角機的局部放大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內倒角修磨機構的立體視圖;
圖示說明:機座1、第一輸送機構2、第二輸送機構3、第一外倒角修磨機構4、第二外倒角修磨機構5、第一內倒角修磨機構6、第二內倒角修磨機構7、工作檯11、傳送帶21、寬度調節機構22、滑行軌道31、圓形滾筒32、容置槽321、料箱8、進給步進電機61、高速電機62、砂輪63、待修磨零件9。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得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新型目的、特徵、優點能夠更加的明顯和易懂,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下面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非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下面結合附圖並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請參閱圖1至圖3,圖1、圖2和圖3分別為本實施例中自動彈簧倒角機的整體立體圖、側視圖以及局部放大圖。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自動彈簧倒角機包括:機座1,以及固定於機座1上的第一輸送機構2、第二輸送機構3、第一外倒角修磨機構4、第二外倒角修磨機構5、第一內倒角修磨機構6、第二內倒角修磨機構7。
機座1的頂部設有工作檯11,用於承載其他各個單元,方便工作人員查看及操作。
第一輸送機構2和第二輸送機構3順序固定於工作檯11上。第一輸送機構2的出口端與第二輸送機構3的入口端連接,待修磨零件9由第一輸送機構2的入口端放入,並由第一輸送機構2輸送至第二輸送機構3。
第一外倒角修磨機構4、第二外倒角修磨機構5分設於第一輸送機構2的兩側,且沿第一輸送機構2的輸送方向前後設置。第一外倒角修磨機構4用於對待修磨零件9的一端進行外倒角修磨處理,第二外倒角修磨機構5用於對待修磨零件9的另一端進行外倒角修磨處理。
第一輸送機構2包括傳送帶21、設於傳送帶21兩側的擋板、與擋板控制連接的寬度調節機構22;寬度調節機構22用於對兩側擋板的間距進行調節,使得兩側擋板的間距與當前待修磨零件9的寬度相適配,在實現通用性的同時,保證第一外倒角修磨機構4、第二外倒角修磨機構5對待修磨零件9的外倒角修磨的精確度。第一輸送機構2還包括:設於傳送帶21上方的壓板,以及與壓板控制連接的壓板調節機構。
第二輸送機構3包括滑行軌道31和圓形滾筒32,滑行軌道31的入口端與第一輸送機構2的出口端對接,其水平向下傾斜;圓形滾筒32位於滑行軌道31的出口端位置,其外表面沿軸向開設有與待修磨零件9相適配的容置槽321,容置槽321的數量為若干個且沿圓周均勻分布。經過第一輸送機構2的待修磨零件9因重力沿滑行軌道31自動滾動至圓形滾筒32的容置槽321中,隨圓形滾筒32轉動輸送至內倒角修磨工位。為避免待修磨零件9隨圓形滾筒32轉動時從容置槽321兩側滑出,圓形滾筒32的頂部兩側還設有弧形擋板,用來防止待修磨零件9滑出。
第一內倒角修磨機構6和第二內倒角修磨機構7分設於第二輸送機構3的圓形滾筒32的兩側,用於對待修磨零件9的兩端進行分別進行內倒角修磨。為實現自動修磨,還設有感應器,用於感應到對應位置有料時啟動第一內倒角修磨機構6和第二內倒角修磨機構7進行內角修磨。
第二輸送機構3的出口位置,即圓形滾筒32的另一側下方還設有向下傾斜的滑槽33,滑槽33的出口下方設有料箱8,經過外角、內角修磨後的零件沿滑槽33滑出至料箱8內。
第一內倒角修磨機構6的具體結構如圖4所示,包括進給步進電機61,進給步進電機61的伸縮杆上裝設有高速電機62,高速電機62的輸出軸上固定有砂輪63。高速電機62控制砂輪63高速旋轉,以進行內角修磨;進給步進電機61用於控制高速電機62的前後位移,在感應器感應到有料時通過伸縮杆帶動高速電機62及砂輪前移,以對待修磨零件9進行內角修磨,在感應器未感應到有料時通過伸縮杆帶動高速電機62及砂輪後移。
第二內倒角修磨機構7的結構與第一內倒角修磨機構6的結構完全相同,不再贅述。
本實施例中,上述自動彈簧倒角機的工作過程為:
(1)在第一輸送機構2的入口處按序放入待修磨零件9;
(2)第一輸送機構2通過傳送帶向前方輸送待修磨零件9;
(3)在待修磨零件9輸送至第一外倒角修磨機構4所處位置時,第一外倒角修磨機構4對待修磨零件9的一端外角進行修磨,在修磨過程中待修磨零件9做迴轉運動;
(4)在待修磨零件9輸送至第二外倒角修磨機構5所處位置時,第二外倒角修磨機構5對待修磨零件9的另一端外角進行修磨,在修磨過程中待修磨零件9做迴轉運動;
(5)經過外角修磨後,第一輸送機構2將待修磨零件9輸送至第二輸送機構3,待修磨零件9沿滑行軌道31自動滾動至圓形滾筒32的容置槽321中,在待修磨零件9隨圓形滾筒32轉動至預設位時,感應器感應有料,第一內倒角修磨機構6和第二內倒角修磨機構7分別伸出砂輪對各端的內角進行修磨;
(6)圓形滾筒32繼續轉動,在內角修磨結束後,待修磨零件9轉動至下方時,在重力作用下從圓形滾筒32的容置槽321中脫離,並通過滑槽33滑出至料箱8內,至此完成外角、內角自動修磨操作。
綜上,本實施例的自動彈簧倒角機具有以下特點:
工作人員只需在初始時刻將待修磨零件9放入第一輸送機構2的傳送帶21上,後續的外角、內角修磨及傳送均自動完成,替代了傳統的人工操作方式,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省人工成本,而且可有效控制修磨精度,提高產品良率,有效保障生產安全;
第一輸送機構2的寬度可調節,因而可加工的待修磨零件9包括有各種型號,使得自動彈簧倒角機具有通用性,大幅度提高產能。
以上所述,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