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為什麼失敗(註定的結局從諸葛亮北伐說起)
2023-06-10 14:47:05 2
#頭條中國史#
因為一部《三國演義》,那個夾在東漢與西晉之間的、魏蜀吳三國並立且僅存在了60年的分裂小時代,一舉成為了自夏商周起直到元明清的近4000年間最為國人所熟知,也最讓人喜聞樂見的朝代。人們喜歡三國,可能是因為那個時代的波瀾壯闊,可能是因為那些英雄的悲歡合散,也可能是因為在歷史大勢之下無論順逆皆成章法的氣度儼然……反正三國未必人人愛,但愛三國的總能很容易就找到自己鍾意的理由。
三國能大火,演義居功至偉,但也為那段歷史塗抹上了太多非真實的元素
但在「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背後,又掩蓋了多少被人們所忽視的真像呢?
這裡隨便舉一個例子。
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大將鄧艾伐蜀,雖兵臨成都城下,但受到蜀將姜維、霍弋和閻宇所率近8萬大軍的三面圍攻,形勢一度岌岌可危。但被困城中的後主劉禪在譙周的勸說下卻果斷投降,這種「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的景象曾讓無數人迷惑不已,更引得無數人對劉禪的無能廢材憤憤不平。
但事實上劉禪速降的理由非常強大且讓人無法反駁,這一點在史書中寫得明明白白:
「(劉禪)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後主傳第三》)
啥意思呢?就是按照劉禪投降時向鄧艾獻出的戶籍簿冊顯示,蜀漢這個佔有今雲南、重慶全境,四川、貴州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的疆域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裡的割據政權中,編戶在籍的總人口才剛過百萬,平均每平方公裡上都未必能劃拉出一個人來。
在今天僅是一個四川就有近億人口,所以我們很難想像當時的蜀漢人口匱乏到了何種程度。更何況經過了連年徵戰,青壯男丁死傷慘重,還剩下的那近15萬不事生產的兵、吏恐怕沒少拿老弱病殘充數,而且平均每一人只有6個更加老弱病殘的百姓拿血汗供養。
劉禪為啥樂不思蜀?既然已經命中注定,不如坦然接受現實罷了
所以早成了強弩之末的鄧艾部,才能動輒就殲滅數千、數萬所謂的蜀漢「精銳」,所以劉禪才會在看似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果斷出城投降。
這樣的國度,早就油盡燈枯,能撐到此時才亡,已經算是福大命大了。
事實上在魏蜀吳三國中,蜀漢能立國並挺過43個春秋,在某種程度上都算是一個奇蹟。
01無論在正史還是《三國演義》中,三國鼎立局面的誕生都源自諸葛亮的「隆中決策定三分」。
事實上因為實力太差,《隆中對》也只是諸葛亮作出的一個無奈的選擇
但其實我們要是仔細研究一下《隆中對》,就會發現諸葛亮其實是替劉備做出了一個無奈的選擇——跟曹操爭奪最兵精糧足也最有一統潛力的北方純屬活膩歪了,江東早就被老孫家打造成鐵板一塊,要是蹲在荊州那塊四戰之地沒準得一天被拆三遍家,咱哥倆要想找塊地盤落腳安家,也唯有益州可選了。
可益州要真是個好地方,那為啥劉璋一聽說劉備要來,立馬激動得要死、恨不能騰雲駕霧也得趕緊把這位皇叔拽進自己家裡來?
能登上漢末那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競技場的,就沒有一個缺心眼的,哪怕像劉璋這樣的「二代」也同樣如此。那他為啥非得要幹出引狼入室這種在我們看來就是自殺的行為?
因為當時的益州看似花團錦簇,實則危機四伏。
益州作為一方勢力出現在漢末諸侯相爭的大舞臺之上,始自劉焉入蜀。然而劉焉雖然貴為劉漢宗室,在雒陽做過宗正、太常等貴官,但到了益州之後卻很不受當地人待見。
劉焉親手點燃了益州內爭的導火索,並不停地煽風點火
為啥?因為巴蜀之地受地理等因素影響,向來閉塞,而且非常排外。偏偏自黃巾之亂以來,大量來自今陝西、河南等中原地區——主要是司隸三輔(扶風、馮翊、京兆)與荊州(南陽為主)的士民為躲避戰禍紛紛逃往相對安定的益州,並與本地土著產生了尖銳的矛盾。而劉焉哪怕頂著皇帝親封的陽城侯、益州牧的頭銜前來,可在益州本土派的眼中,依然是個地地道道的外來戶,能待見他就有鬼了。
劉焉也是個狠人。既然本地人不待見他,就明目張胆的排斥本土派並大肆招攬中原士人為己用,並徵發了大量外地流民組建新軍,號稱東州兵。
於是益州的主客之爭愈演愈烈,其高潮就是劉焉大開殺戒,連斬益州本地士族、豪強十餘家。這就使得在當時的連年戰亂中看似一片祥和樂土的益州,事實上早就處於火山爆發的邊緣。
等到劉焉病死、劉璋上位,這座火山就爆發了——益州本土派的領軍人物趙韙悍然發動叛亂,一度差點將劉璋掀翻。幸虧當時的主客矛盾已經激化到無法化解的程度,面對失敗就會被斬盡殺絕的下場,東州兵拼死血戰,終於幹掉了趙韙、保住了劉璋。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憑五鬥米教崛起的張魯又趁火打劫跟劉璋翻臉,遂割據於漢中,使得益州與中原的主要溝通渠道近乎於斷絕。
劉璋並不蠢,只能能力不足以獨鎮益州而已
在這樣危險的形勢下,劉璋被迫親近和接納了部分本土派,結果卻招致了本土派和東州派更大的不滿。雙方都渴望改變現狀,所以才有了劉備這條「鯰魚」想要入蜀時,益州各方勢力表現出的那種詭異且不合常理的態度。
對於東州派來說,劉備也是外來戶,算是理所當然的盟友和援軍。而對於本土派來說,這個大耳朵皇叔也是天下諸多勢力中,唯一能讓他們勉強接受的外來者了。
為啥?因為在當時最強大的曹操集團,其核心班底來自於譙縣曹氏、夏侯氏與潁川士族的聯合體,其餘人等均屬於湊數打雜之輩,摻和進去了也沒有任何前途和出路。江東孫氏集團則完全由孫堅舊部與江東大族子弟組成,堪稱是水潑不進針扎不透,就算益州主動投靠過去也上不了臺面。唯獨劉備不同,這廝因為家世背景的緣故起點太低,起家時幾乎沒什麼班底,只好一路溜達一路劃拉,什麼歪瓜裂棗都不嫌棄,部下簡直就是一盤大雜燴。
像關張雖與其親近,卻無治政之才;諸葛龐統雖才華橫溢,但根基太過淺薄;簡雍糜竺之輩雖追隨劉備日久,但才不堪大用——也惟其如此,益州人士投入其麾下之後,才會不愁不受重用,也不會動輒撞上升官發財的天花板。
所以才有了劉備一到,益州上下立馬敲鑼打鼓的熱烈歡迎。哪怕後來還是打了一架,益州方面無論是本土派還是東州派都打得三心二意,最後哪怕依舊兵精糧足,劉璋卻只能無奈的獻城投降,讓劉備近乎兵不血刃的接收了成都。
曹劉孫三方勢力中,唯劉備拉起的團隊最草根也最接地氣,故而實力也最差勁
甭管是諸葛亮神機妙算還是歪打正著,對於劉備來說益州的確是在當時最好的選擇,也是惟一的選擇。
所以甭管這條路上埋著啥雷,這對君臣也只能悶頭趟過去。
02所以無論劉備拿下益州拿得多麼輕鬆加愉快,曾經困擾過劉焉、劉璋父子的那些難題,比如主客之爭並不會因為他的到來而化於無形。相反因為劉備麾下那盤大雜燴的到來,使得蜀中的權力之爭變得更加的多元化、複雜化,也更加的激烈化。
而劉備對此採取的應對措施,簡單來說就是「穩元從,拉東州、壓土著」這九字方針。
劉備可不是啥老好人,這廝發起狠來,心黑著吶
比如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自立於益州後搞的那次論功行賞中,這一方針就體現得淋漓盡致:
「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先主傳第二》)
在第一等功臣中,諸葛亮(籍貫琅琊)、關羽(河東)、張飛(幽州)、馬超(扶風)、糜竺(東海)、簡雍(幽州)都是劉備的元從親信,唯有法正(扶風)、許靖(汝南)是原益州舊僚,但也是妥妥的外來戶、東州派,蜀中土著乾脆連半個都欠奉。
第二等功臣中,劉巴是零陵人,董和出身南郡,李嚴的老家在南陽,費觀籍在江夏,吳壹(也作吳懿)的出處更是遠在陳留。在被保留下來的劉璋舊人中,能明確為益州出身的,只有黃權(巴西)與彭羕(廣漢)。而且前者初期未得重用,僅位列偏將軍;後者因遭劉璋流放而不得不主動投靠劉備,這才得以鳥槍換炮,成了劉皇叔不拘出身用人才的典型。
甚至為了拴住東州派使其不至於離心,劉備乾脆迎娶了東州派首領吳壹之妹,並在稱帝後立之為後。不過劉皇叔幹這種事應該沒啥負擔,反正這廝娶媳婦的理由從來不會是「因為愛情」,像什麼糜夫人、孫夫人之所以能進門,都跟他的政治需要密切相關,再多個吳皇后根本無關痛癢。
劉備的媳婦,基本都是因為政治需要才娶進門的
而益州土著派則近乎被劉備完全無視掉了,成了被嚴重邊緣化的群體。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因勸進劉備自封漢中王而受封賞的120人名單中,依然找不到一個益州本地人士的名字:
「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領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徵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徵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言。」(《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先主傳第二》)
話說編纂了《三國志》的陳壽可是個如假包換的蜀人,但凡這份名單中有個把分量足夠而且地位夠高的老鄉,老陳還能將其歸入「等」的行列?
在兩年後劉備欲稱帝而例行搞的「勸進」環節中,初次必然被「堅拒」的勸進名單中,倒是出現了劉豹、向舉、張裔、黃權、楊洪、何宗、尹默、譙周等人的名字,幾乎清一水的都是益州本土士人。可到了正式勸進、也就是劉備必然答應稱帝的那次,有資格名列史書當中而非用「等」糊弄過去的,又變回了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勳黃柱、少府王謀——這其中除了位列最末的王謀外,全是劉備的元從班底和東州派。
這就更加凸顯了益州本土派在蜀漢權力構成中完全靠邊兒站的尷尬地位和現實,當然無法令其滿意。
不滿意了,當然要搞些事情。
能將益州本土派踩在腳下且玩弄於股掌之中,這才是劉備的本事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發大軍攻伐張魯,與漢中唇亡齒寒的益州頓時大亂,冒出了無數「蜀奸」想給老曹當帶路黨:
「(曹操)居(漢中)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資治通鑑·卷六十七·漢紀第五十九》)
對此劉備的反應非常激烈,這位向來以仁慈面目示人的劉皇叔終於顯露出了亂世梟雄的本色,不但在成都大開殺戒,而且還大肆劫掠田產浮財,狠狠的割了一把益州本土士族、豪強的韭菜。
經此一劫,益州本土派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跟那些外來戶相爭。直到諸葛亮病逝、劉禪主政之後,因為元從派和東州派人才凋敝,像馬忠(巴西)、王平(巴西)、張裔(蜀郡)、張翼(蜀郡)、楊洪(犍為)等益州士人才逐漸登上權力中樞,並受到重用。
03在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克復中原前,曾上書後主劉禪,這就是著名的《出師表》。
《出師表》看似諸葛亮的北伐宣言,但更像是政治遺囑
在《出師表》的一開篇,諸葛亮就毫不避諱的指明了蜀漢所面臨的嚴峻局勢: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第五》)
其中「益州疲弊」四字,可謂是點睛之筆。
此時距蜀漢立國不過6年而已,正應是開國氣象正盛、國勢蒸蒸日上之時,咋就突然間「疲敝」了呢?
因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給蜀漢規劃的先取荊州立足,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謀中原的戰略構想,已經完全亂了套。
其時荊州已失,東西兩路大軍聯手北伐的部署已成泡影。同時因為夷陵之敗,不但使得蜀漢與曹魏、孫吳的軍事力量對比出現了嚴重的失衡,更使得聯吳抗曹的總體戰略在短期內失去了實施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因為劉備的猝亡,使得蜀漢內部本就不安分的各方勢力,再次蠢蠢欲動了起來。
蜀漢能立國,全靠劉備的威望,在這一點上諸葛亮比他差遠了
比如身為益州本土豪強的彭羕居然跳出來公然辱罵劉備,還煽動馬超一起發動叛亂;比如東州派的來敏不但公開反對北伐,還危言聳聽,造成朝野上下人心動蕩;再如本是元從派的廖立,因自己未受重用就牢騷滿腹,不但公開指責諸葛亮、關羽無能誤事,最後連劉備都被他罵了個狗血淋頭。
對此諸葛亮毫不客氣——斬彭羕、罷來敏、逐廖立,雖然起到了殺雞儆猴的效果,但卻治標不治本。
如何給國內的不滿和怨氣找到個合適的發洩渠道?諸葛亮給出的辦法就是以攻代守,出師北伐,以外戰平內憂。
在《三國演義》中,將諸葛亮北伐總結為「六出祁山」。但事實上諸葛亮對曹魏發動的進攻戰只有5次,而以祁山為主要戰場更是只有兩次,當然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諸葛亮可是打著「克復中原,復興漢室」的旗號發動的這一系列戰事,但他顯然未能完成這個目標,這能算是這位神機妙算的臥龍先生的失敗嗎?
算是,但也可以說並不是。
可能打一開始,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就跟什麼興復漢室沒有半毛錢的關係,而是為了儘量維持和延續蜀漢的國勢與國祚。而北伐,不過是他為盡人事,聽天命的而做出的最後的努力,也是他對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一承諾的踐行方式而已。
為啥?因為相比魏吳,蜀漢的實力差得太遠了,遠到了非人力可以扭轉的程度,遠到了……簡直讓人沒法看的程度。
看似三國鼎立的局面,實則在硬實力上有著天壤之別
就拿地盤來說,原來東漢本有13州之地,結果被曹操三下五除二的搶跑了司、豫、兗、徐、青、涼、並、冀、幽總共9州,此外還佔有荊、揚2州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曹操又分出司、涼2州的部分土地,增設了雍、秦兩州,因此曹魏共有13州、93郡。
孫吳則佔據了今天的華東、華南和華中的部分土地,為原東漢的揚、荊、交3州之地,後又增置了廣、郢2州,合計有5州、40餘郡。
而蜀漢呢?手頭上就益州這麼一塊地盤,後來可算從曹魏手裡搶到了漢中,於是將其與益州北部合併,增設了梁州,這才總算有了2州之地,轄22個郡。
根據後人估算,曹魏極盛時疆域面積超過了400萬平方公裡,東吳則接近150萬平方公裡,而蜀漢僅有106萬平方公裡,剛夠老冤家的四分之一。
而且濃縮的還未必是精華——眾所周知在宋元之前,以一條長江為分界的北方地區才是華夏一切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是天下最精華之地。這裡盛產世間最好的人才、最多的錢糧、最善戰的勇士和最燦爛的文化,在那時無論任何人佔據了北方,幾乎就等同於擁有了天下。
尤其是在漢末三國時期,還未經過東晉南北朝和南宋兩次大開發的南方,在各方面的實力和潛力連北方的零頭都趕不上不說,還有大片大片的地區處於洪荒狀態,渺無人煙。若非曹魏內部也是矛盾重重,總有人試圖拖後腿,他們也不至於花了60年的時間才一統天下,而且還被司馬氏鳩佔了鵲巢。
不過就算是在當時顯得非常落後的南方地區,也有優劣之分——孫吳佔據的東南沿海地區在人口繁衍、發展經濟和交通便利程度上,都遠勝於蜀漢所在的西南地區。話說四川地區雖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始自於封閉且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因而往往成為亂世中的一方淨土。可自漢末起,蜀中內戰不絕、外爭不斷,使得民生凋敝、人丁不興,真算不上什麼創業的好地方。
若非內部也是一團糟,老曹早把這倆死對頭滅了
所以哪怕是在蜀漢人口達到峰值時,也不過百萬出頭,那麼曹魏呢?即便在其人口最少時,也相當於四個半蜀漢,或者兩個孫吳。
面對如此懸殊的實力差距,除非諸葛亮真是神仙,他的北伐才可能打贏。
事實上當時的為上位者對此都心知肚明。哪怕是在赤壁之戰中孫劉聯兵將曹操打得痛不欲生、看似斷絕了其一統天下的機會,這種實力上的差距也是無法填平的。
就像劉備曾對孫權說過的那樣:
「議者見曹操失利於赤壁,謂其力屈,無復遠念。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將欲飲馬於滄海,觀兵於吳會,何肯守此坐須老乎!」(《資治通鑑·卷六十七·漢紀第五十九》)
04為了彌補這樣的差距,蜀漢立國後長期主持國政的諸葛亮絞盡腦汁,採取各種方式試圖增強國力。比如大力發展生產和貿易,鼓勵生育以及緩和與西南夷之間的矛盾,確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這也使得這位蜀漢丞相至今仍受到四川人民的愛戴和懷念: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第五》)
蜀漢能立國靠的是劉備,能熬過43年才亡全靠諸葛亮打下的基礎
然而哪怕諸葛亮再能幹,要填平這種差距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比如一個新生兒從娘胎裡爬出來到能當兵種糧服徭役,怎麼也得20年左右的時間,那時候蜀漢是否存在還兩說呢,沒準諸葛亮種下的「前樹」,就得給自己的仇敵遮陰納涼。
而要想快速發家致富的一條捷徑,就是通過戰爭去掠奪,這也是諸葛亮不惜代價發動北伐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漢末直至三國時期大戰頻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爭奪人口。
在東漢極盛時,全國編戶人口規模一度接近6000萬,所以那時候百姓的命不值錢,肉食者可以盡情的壓榨欺凌。可是經過漢末黃巾之亂以及諸侯混戰以後,大量的百姓死於戰禍或流散於山野,使得魏蜀吳三國能夠編戶、也就是能持續為其提供錢糧兵員的總人口規模,也就在千萬左右,這就使得那些老實巴交的平頭百姓,一下子變得金貴了起來。
所以劉備敗走當陽時為啥非得帶著看似純屬拖油瓶的10多萬百姓?什麼仁義愛民的都是表象,實際上劉備非得帶走的是他未來翻盤發家所必不可少的兵源和錢糧,這些東西對於劉備的重要性恐怕要比關張趙還要高。所以就算那些老百姓不想跟這位劉皇叔遠走他鄉,沒準也得被刀槍加身而被迫離開。
而像劉備這樣的聰明人,在三國時期比比皆是。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因在漢中敗局已定,曹操在撤軍前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將8萬漢中居民緊急強遷到千裡之外的洛陽和鄴城。同時為了防止劉備趁勢攻打武都,曹操又讓雍州刺史張既將定居在武都的5萬多氐人遷徙到扶風郡和天水郡一帶。
把人都搬空了以後,曹操才好整以暇的焚毀民房和農田,來不及撤退的糧草也一併燒毀,就讓劉備奪下了一座空城。
這張表不但顯示了三國間巨大的實力差距,也揭示了戰爭可怕的破壞性
諸葛亮北伐時,掠奪人口也是一個重要的目的。比如在建興六年(公元228年)那次北伐中蜀軍雖敗,卻「拔西縣民千餘家,還於漢中」(《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第五》)。後來姜維北伐也同樣志在於此,比如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時,姜維擊破魏將徐質後,「拔狄道、河關、臨洮三縣民,居於綿竹、繁縣」(《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後主傳第三》)。
而蜀漢不顧羸弱之軀,搜刮出最後一粒糧草和最後一個兵員,豁出老命來也要不斷北伐的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通過不斷的主動出擊,禦敵於國門之外,盡力維護國內安定團結的局面。
所以我們才看到諸葛亮5次北伐,出了一次是單純的防禦外,剩下的統統打進了曹魏境內。哪怕屢屢徒勞無功,也要鬧得曹魏不得安寧,無暇籌謀滅蜀之計。
而在諸葛亮死後,所謂的「姜維九伐中原」,實際上主動伐魏的次數達到了11次之多,並取得了大勝1次、小勝3次、相拒不克5次、大敗1次、小敗1次的不俗戰績。
這就造成了兩個後果。其一是在諸葛亮死後蜀中再無大才的情況下,曹魏徒具巨大的戰略優勢卻在近30年的時間裡拿這個孱弱的對手毫無辦法,大部分時間裡只能被動應付沒完沒了的北伐。其二就是蜀漢本就孱弱無比的國力被連續的徵戰消耗到了油盡燈枯的程度,到最後哪怕在紙面上尚有一戰之力,但被鄧艾輕輕一推,就陷入了必然覆亡的死局。
05然而鄧艾能拿下滅蜀之功,固然是實力使然,但蜀漢自立國起就此起彼伏不斷的內部鬥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堪稱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鄧艾能立下滅蜀之功,還得感謝蜀國內鬼的全力配合
尤其是那些益州本土派。
在諸葛亮活著時,還能威壓朝中群醜惜命潛伏,不敢動作。可等到諸葛一死,無論蔣琬、費禕還是姜維均無如此威望和手段,於是這些人一下子覺得自己又行了,成了不蹦躂不舒服斯基。
比如蜀地大儒、西充人譙周,就和成都人杜瓊、閬中人周舒等坑瀣一氣,堅決反對北伐、散布蜀漢必亡的言論,並瘋狂的詆毀和陷害姜維等主戰派:
「夫民疲勞則騷擾之兆生,上慢下暴則瓦解之形起……如遂極武黷徵,土崩勢生,不幸遇難,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三國志·卷四十二·蜀書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
等到鄧艾伐蜀時,更是有大票的益州本土士人聞風即降。他們不但心甘情願的給魏軍當帶路黨,而掄起刀子砍昔日同僚、同袍時,下手比魏軍還狠。
等到鄧艾突襲成都時,劉禪本有東投孫吳或退守南中七郡的想法,並非一心一意想要投降。這時又是譙周跳了出來力主降魏,並通過一番舌戰壓服群「雄」,這才有了鄧艾兵不血刃拿下成都的「奇功」。
而蜀漢滅亡之後,譙周因有「全國之功」而受封陽城亭侯、遷騎都尉,後又晉為散騎常侍,至今仍有譙公祠立於南充西山萬卷樓景區之內。
帶路的可不一定都是好人
從劉焉入蜀到蜀漢滅亡的近百年間,益州本土派不斷遭受外來勢力的打壓和排斥,心中有所不滿並試圖有所作為倒是在情理之中。可問題是無論劉焉、劉璋父子還是劉備、諸葛亮君臣都不待見這些益州本土士人,這難道是巧合?
其實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這些益州土著的私慾太重。
士族門閥雖然形成於魏晉,但在東漢時期就已初見雛形。他們在地方上稱王稱霸,壟斷了大量的土地、人口和財富,形成了強大且頑固的勢力,任何人想要染指或打破這一局面,都是他們所不能容忍的。
而無論是劉焉還是劉備,都以一統蜀中為基本目標,這就與益州本土派形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也決定了雙方只能為敵而無法結盟。
哪怕益州本土派一度被打進塵埃,但欲望這種東西,又怎能是凡夫俗子所能拒於身外的?比如人家曹魏搞出了個叫九品中正制的新玩意,居然是以各地士族為主導的選官制度,是不是看上去就很美、很讓人樂不思蜀?
所以那些益州本土士人要是不想叛蜀降魏、去當帶路黨就有鬼了。
而事實上就算沒有本土派當內鬼,蜀漢甭提挺進中原、復興漢室了,就算是想繼續苟延殘喘下去,事實上也幾無可能了。
蜀漢這場仗,是真沒得打
畢竟就算沒有鄧艾,沒有譙周,就算姜維能大發神威將魏軍統統攆走,可下次人家再來呢?就憑蜀漢那10萬歪瓜裂棗的所謂精兵,還能幹點啥?
事實上自三國鼎立,天下真正的焦點就是魏、吳兩國圍繞著荊州打生打死。雖然在各種演義、傳說的渲染下,蜀漢北伐中原之事被搞得好像挺像回事,但事實上對於曹魏而言,連撓痒痒可能都算不上。
若非曹魏內部也是一團亂麻,再加上有孫吳牽扯,恐怕蜀漢立國沒幾年就被滅了,哪怕諸葛亮再神機妙算也沒用。
原因無他,實力使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