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轉向管柱罩構造的製作方法
2023-06-11 03:00:21 1
專利名稱:汽車轉向管柱罩構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覆蓋汽車的轉向管柱的轉向管柱罩構造。
背景技術:
在汽車的踏板裝置中,與一時用較大的力進行踩踏操作的離合器踏板、制動踏板不同,油門踏板是通過一直保持著踏板(踩踏面)的角度地操作來實現所希望的車速,所以與其它踏板相比,其踩踏力必然小。因此,現有技術中,當車輛前面碰撞時存在下述問題。具體而言,如圖9所示,當汽車V以斜向碰撞或者偏位碰撞(offsetcrash)等碰撞狀態與障礙物α發生前面碰撞時,車身會像圖9中雙點劃線所示,以障礙物α為中心旋轉著移動,另一方面,車室內駕駛室內的乘坐人員M會由於慣性而朝著車輛行駛時(前面碰撞以前)的行駛方向移動。此時,因為乘坐人員M是相對於車身斜著相對移動,所以如上所述正用較小的踩踏力踩著油門踏板104的腳Mf就有可能在前面碰撞時的碰撞加速度的作用下從油門踏板104的踩踏面上滑下來,沿著車寬方向相對移動。這樣一來,如果腳Mf自油門踏板104發生了移動,例如腳Mf就會移動到碰撞吸收功能比油門踏板104低的部位而不能進行最佳的碰撞吸收,腳Mf的姿勢不自然而導致負荷加在腳Mf上等,因此而發生預想不到的問題,因此是不理想的。已知現有技術下,汽車的踏板裝置中有利用對踩踏面的踩踏操作而平行移動或者前傾即所謂的風琴式踏板。該風琴式踏板是一種藉助乘坐人員的踩踏操作踩踏面朝著前下方移動的踏板,其特徵是即使腳跟不做任何動作,踩踏面的踩踏點也很難變化。因此,相對於藉助踩踏操作踩踏面朝著前下方移動、朝著與地板面垂直的方向傾斜即所謂的懸吊式踏板而言,風琴式踏板的優點是,易於以腳後跟為基準調整或者維持踩踏面。然而,該風琴式踏板中也`存在著與上述油門踏板104—樣的問題,理由如下。具體而言,與懸吊式踏板不同,風琴式踏板是踩得力越大,踩踏面就會越接近水平,而成為腳難以用力踩的狀態。因此,如圖9所示,在汽車V與障礙物α發生前面碰撞時,與油門踏板104—樣,正踩著風琴式踏板的腳有可能從踩踏面上滑下來而沿著車寬方向相對移動。已知現有技術中有車輛前面碰撞時加在乘坐人員的膝蓋、胸部的碰撞由覆蓋轉向管柱的轉向管柱罩吸收這樣的結構(參照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特開2005-75339號公報)。又知現有技術中有利用朝著乘坐人員的膝蓋膨脹展開的氣囊抑制當車輛斜向碰撞時乘坐人員相對於車身斜向相對移動這樣的結構(參照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特開2008-120106 號公報)。然而,上述專利文獻中之任一文獻中都沒有公開踩著踏板的腳在車輛前面碰撞時從踏板的踩踏面滑下來而移動的問題,這些現有技術沒能夠可靠地抑制上述腳的移動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既能夠確保乘坐人員的乘降性,又能夠在車輛前面碰撞時抑制腳從踏板上沿著車寬方向移動的汽車轉向管柱罩構造。—用以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一本發明的汽車轉向管柱罩構造在覆蓋轉向管柱的轉向管柱罩的車寬方向一側,設置有通過對踩踏面的踩踏操作朝著車輛前方移動或者朝著車輛前方前傾的踏板。在所述轉向管柱罩的下表面的比轉向軸軸向的下面後端部的前方且所述踏板一側的側部,設置有朝著從所述下面後端部朝著所述轉向軸軸向延伸的延長線的下方突出且朝著前方延伸的導向面。根據該結構,能夠利用導向面抑制在車輛前面碰撞時腳易於滑下來的踏板一側的腿部從踏板上沿著車寬方向相對移動,車輛前面碰撞時腳易於滑下來的踏板一側的腿部是由於踏板藉助對踩踏面的踩踏操作而朝著車輛前方移動或者朝著車輛前方前傾引起的。其結果是,能夠抑制腳從踏板上沿著車寬方向移動。因為將轉向管柱罩的下面後端部設定在比設置在車輛前方的導向面還高的位置,所以即使乘坐人員以膝蓋位於比較上方的行動狀態(下車模式)下車,也能夠避免膝蓋撞在轉向管柱罩上。其結果是,能夠確保乘降性。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踏板是用以操作車輛的驅動力的油門踏板。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導向面,在所述轉向管柱罩的所述轉向軸軸向上的後端部的前方、從比所述下面後端部靠前的前方位置朝著車寬方向的所述踏板一側且上方延伸設置到所述轉向管柱罩的在所述踏板一側的側部。根據該結構,因為能夠儘早地在比從所述延長線突出到下方的部位更靠後的車輛後方位置對腿部進行引導,所以能夠更加順利地抑制腿部從踏板上沿著車寬方向相對移動。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導向面,沿著車寬方向延伸設置且比在車寬方向上與所述踏板一側相反一側的所述轉向管柱罩側面更靠近所述轉向管柱罩的內側。根據該結構,能夠增大在車寬方向上對踏板一側的腿部進行引導的範圍。因此,即使在車輛前面碰撞時乘坐人員的膝蓋在車寬方向上有移動,也能夠穩定地對腿部進行引導。通過僅將踏板一側延伸設置到轉向管柱罩的內側,則能夠在與未設置踏板一側相反一側的轉向管柱罩內部確保用以安裝各種輔助設備的空間。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油門踏板是擺動中心設定在踩踏面的上下中心或者下方的踏板。根據該結構,通過將擺動中心設定在踩踏面的上下中心或者下方,則能夠利用導向面抑制在車輛前面碰撞時腳易於滑下來的油門踏板一側的腿部從油門踏板上沿著車寬方向相對移動。其結果是,能夠抑制腳從油門踏板上沿著車寬方向移動。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踏板朝著車輛前方平行移動或者朝著車輛前方前傾。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導向面,沿著車寬方向延伸設置且比在車寬方向上與所述踏板一側相反一側的所述轉向管柱罩側面更靠近所述轉向管柱罩的內側。
根據該結構,在與未設置踏板一側相反的一側會成為一種轉向管柱罩不突出到下方的結構。這樣一來,就能夠確保乘降時膝蓋的移動空間,從而能夠更可靠地抑制膝蓋撞在轉向管柱罩上。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在所述轉向管柱罩的下表面且與所述踏板一側相反一側的部位設置有轉向位置調整槓桿。根據該結構,既能夠確保導向面的導向功能,又能夠抑制在乘坐人員就坐時腿部周圍由於轉向位置調整槓桿的存在而感到很擠。-發明的效果-根據本發明,能夠利用導向面來抑制當車輛前面碰撞時腳易於滑下來的油門踏板一側的腿部從油門踏板上沿著車寬方向相對移動。其結果是,能夠抑制腳從油門踏板上沿著車寬方向移動。因為將轉向管柱罩的下面後端部設定在比設置在車輛前方的導向面高的位置上,所以即使乘坐人員以膝蓋位於比較上方的行動狀態(下車模式)下車,也能夠避免膝蓋撞在管柱罩上。其結果是,能夠確保乘降性。
圖1是表示包括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轉向管柱罩構造的車輛前部的側視圖。圖2是圖1的俯視圖。圖3是表示油門踏板的構造的側剖面圖。圖4是表示轉向管柱罩的構造的側視圖。圖5是順著圖4中的A-A線箭頭方向看到的剖視圖。圖6是順著圖4中的B-B線箭頭方向看到的剖視圖。圖7是順著圖4中的B-B線箭頭方向看到的剖視圖。圖8是表示包括本發明其它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轉向管柱罩構造的車輛前部的側視圖。圖9是用來說明現有技術下車輛前面碰撞時腳從踏板的踩踏面上移動之問題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考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圖1是表示包括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轉向管柱罩構造的車輛前部的側視圖。圖2是它的俯視圖。圖1、圖2中所示的汽車V,在駕駛室內左側設置有駕駛員座椅1、和使其坐墊Ia滑動變位來調整其前後位置的前後位置調整機構2。如圖1所示,該前後位置調整機構2被設置成朝著車輛前上方傾斜。此外,圖中箭頭(F)表示車輛前方,箭頭(R)表不車輛後方。在所述駕駛室的前部左側設置有沿車寬方向延伸的樹脂制儀錶板3,在該儀錶板3的下方設置有由就坐於駕駛員座椅I上的乘坐人員M進行踩踏操作的油門踏板4、制動踏板5(參照圖2)以及離合器踏板6 (參照圖2)。而且,在儀錶板3上與駕駛員座椅I相向的位置設置有轉向盤7、和由沿車寬方向延伸的儀錶板縱梁(instrument panel crossmember)8支撐著的轉向管柱罩(以下簡稱為管柱罩)9。在汽車V的車身上,設置有劃分出用以安裝由發動機或者電動機與變速器(傳動系)構成的動力傳動系10 (參照圖2)的安裝空間和所述駕駛室的前圍板11、在該前圍板11上方沿車寬方向延伸的通風罩部12、以及構成所述駕駛室的地板面的大致水平的地板面板13。此外,圖1所示的部件14是下端部由通風罩部12支撐著的前窗屏蔽部件,部件15是從上方覆蓋所述安裝空間的發動機罩。圖3是表示油門踏板構造的側剖面圖。在上述地板面板13的上表面設置有絕緣體16和周知的現有技術中覆蓋其該絕緣體16的上表面的地板墊17。其中,該絕緣體16以具有隔振、隔音以及隔熱功能等的浙青氈、毛氈材或者短玻璃纖維等為主體。汽車V中,制動踏板5和離合器踏板6由懸吊式踏板構成,另一方面,油門踏板4包括固定在地板面板13 —側的基礎部件(base member) 41、由該基礎部件41支撐且根據乘坐人員的踩踏操作以下端鉸鏈部42為支點擺動的踏面板43、以及由對該踏面板43朝著後方一側施力的壓縮螺旋彈簧等構成的施力部件44。該油門踏板4由成為擺動中心的下端鉸鏈部42設置在踏面板43的踩踏面下方的所謂的風琴式踏板構成。踏面板43被支撐著而能夠以下端鉸鏈部42為支點擺動,而且通常情況下(非操作時),踏面板43是根據所述施力部件44施加的力保持著與水平線之間具有規定角度的傾斜狀態。油門踏板4包括檢測踏面板43的擺動變位並將檢測信號輸出給未圖示的控制部的油門踏板操作檢測部,在踏面板43的背面用軸固定有構成所述油門踏板操作檢測部的操作連杆45,該操作連杆45能夠轉動。在基礎部件41上設置有控制盒46和導向部48。該控制盒46中設置有構成所述油門踏板操作檢測部的線性傳感器;該導向部48支撐著連結部件47且使連結部件47能夠滑動,該連結部件47連結在操作連杆45的下端部,由具有撓性的線條體等構成。就油門踏板4而言,在使將腳後跟部放在了地板面板13上的乘坐人員M的腳Mf (圖1參照)與踏面板43的踩踏面接觸的狀態下,如果駕駛員對踏面板43做了踩踏操作,踏面板43就會抵抗施力部件44所施加的力以下端鉸鏈部42為擺動中心朝著車輛前方擺動、前傾。輸入到該踏面板43的踩踏力經操作連杆45和連結部件47傳遞給控制盒46中的線性傳感器,由此檢測出踏面板43的操作量,該檢測信號從控制盒46經未圖示的電氣配線輸出給動力傳動系用控制總成。圖4是表示管柱罩的側視圖,圖5 圖7分別是順著圖4中的A-A線箭頭方向看到的剖視圖,順著B-B線箭頭方向看到的剖視圖,順著C-C線箭頭方向看到的剖視圖。此外,圖中箭頭(IN)表示車身內側,箭頭(OUT)表示車身外側。在本實施方式中,圖1、圖2以及圖4 圖7中所示的管柱罩9覆蓋著圖5 圖7中所示的轉向管柱18,將轉向盤9的轉向力傳遞給車輪W(參照圖2)的轉向軸19(參照圖5 圖7)由上述轉向管柱18支撐著而能夠旋轉。轉向軸19的旋轉力經圖1所示的上萬向節20、第二軸21、下萬向節22等傳遞給未圖不的轉向器殼體。如圖5 圖7所示,管柱罩9內除了安裝有鎖芯(key cylinder) 23、檢測轉向軸19的轉向角的轉向角傳感器24以外,還安裝有未圖示的電動動力轉向總成、可變轉向器傳動比(VariabLe Gear Ratio)裝置等各種輔助設備。如圖1、圖2以及圖4 圖7所不,在管柱罩9上設置有具有下方延設部92a的導向面92,該下方延設部92a在下表面91的轉向軸19軸向(以下簡稱為軸向)L1上的下面後端部91a前方且油門踏板4 一側的側部,朝著從下面後端部91a朝著軸向LI延伸的延長線L2下方突出且朝著車輛前方延伸。如圖1、圖2、圖4以及圖5所示,導向面92具有上方延設部92b,該上方延設部92b在管柱罩9的軸向LI上的後端部9a的如方,從下面後端部91a的車輛如方朝著右上方延伸設置到管柱罩9的油門踏板4 一側的側部。如圖5 圖7所示,導向面92沿著車寬方向延伸設置且比在車寬方向上與管柱罩9的油門踏板4 一側的側面93相反一側的側面94更靠近管柱罩9的內側。而且,在管柱罩9內,上述轉向角傳感器24等各種輔助設備設置在側面94 一側的內部空間內。此外,圖5 圖7中,用雙點劃線示出了與側面94保持著對稱關係地設置了側面93』時的形狀。如圖6、圖7所示,導向面92中的下方延設部92a延伸設置到比管柱罩9的側面94的下方。如圖1、圖6、圖7所示,在管柱罩9的下表面91的與油門踏板4 一側相反一側的部位,設置有對轉向軸19(轉向盤7)的位置進行調整的傾角調整槓桿(tilt lever) 25。如圖7所示,在管柱罩9內設置有剖面成門形的支架26,形成有左右一對傾角調整用槽26a。支架26在車寬方向的一側具有緊固用板27、板支撐銷28,螺栓29插入槽26a中,支架26和緊固用板27用螺栓29和螺母30緊固在一起。而且,插在傾角調整用槽26a內的螺栓29設置成在操作傾角調整槓桿25時能夠相對於槽26a相對移動。因此,通過減小螺栓29、螺母30的緊固力,則能夠減小緊固用板27的緊固。當使轉向管柱18發生傾斜 時,螺栓29則會沿著槽26a變位,而能夠使轉向軸19傾斜著轉動。接下來,如圖2所示,說明汽車V與障礙物α發生前面碰撞的情況,特別是如圖2所示與障礙物α發生斜向碰撞或者偏位碰撞的情況。在該情況下,乘坐人員M會相對於車身朝著斜前方相對移動,包括腳Mf的腿部Ml有朝著車寬方向左方相對移動的趨勢。這裡,在本實施方式中,乘坐人員M的腿部Ml (膝蓋Mk)與管柱罩9的導向面92接觸,具體而言,腿部Ml像圖5中雙點劃線所示,首先,與位於下面後端部91a前方的上方延設部92b接觸。然後,腿部Ml由該上方延設部92b引導到下方延設部92a上,當乘坐人員M進一步相對移動時,腿部Ml則會像圖6、圖7中雙點劃線所示,在下方延設部92a的引導下,相對於車身朝著油門踏板4一側(車寬方向右方)相對移動。這樣一來,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在管柱罩9上設置導向面92,當汽車V與障礙物α發生前面碰撞時,就由該導向面92引導腿部Ml而使腿部Ml朝著油門踏板4 一側移動。因此,如圖2中雙點劃線所示,保持著腳Mf踩在油門踏板4(踏面板43)上的狀態(踩踏操作狀態)。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利用導向面92抑制當汽車V前面碰撞時腳Mf易於滑下來的油門踏板4 一側的腿部Ml從油門踏板4上沿著車寬方向相對移動。其結果是,能夠抑制腳Mf從油門踏板4上沿著車寬方向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擺動中心設定在踩踏面的下方,由藉助對踩踏面的踩踏操作而前傾的所謂的風琴式踏板構成油門踏板4。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能夠利用導向面92抑制當汽車V前面碰撞時腳Mf易於滑下來的風琴式踏板(油門踏板4) 一側的腿部Ml從風琴式踏板(油門踏板4)沿車寬方向相對移動,其結果是,能夠抑制腳Mf從風琴式踏板(油門踏板4)上沿著沿車寬方向相對移動。在駕駛員座椅I上的乘坐人員M下車之際,因為乘坐人員M的膝蓋Mk位於管柱罩9附近,所以乘坐人員的膝蓋Mk和管柱罩的距離對於乘降性來說就很重要了。這裡,對駕駛員座椅I上的乘坐人員M下車時的行動狀態(以下稱其為下車模式)做一下分析,一般認為有兩種下車模式,即乘坐人員M腳Mf踩著制動踏板5下車的第一下車模式、和乘坐人員M從制動踏板5上將腳Mf拿下來以後再下車的第二下車模式。其中,在所述第一下車模式下,與將腳Mf踩在油門踏板4上時一樣,是一種將腿部Ml伸到車輛前方的狀態,所以與圖1中實線所示之情形一樣,膝蓋Mk處於較低位置。因此,在所述第一下車模式下,膝蓋Mk難以與管柱罩9相撞。另一方面,在所述第二下車模式下,特別是在乘坐人員M身高較高(例如身高175cm以上)的情況下,像圖1中的點劃線所示,通過將腳Mf收回到車輛後方,膝蓋Mk則位於與第一下車模式相比更靠上的位置。因此,在所述第二下車模式下,膝蓋Mk容易與管柱
罩9相撞。作為下車模式還能夠想到下述第三下車模式。S卩,如圖1中雙點劃線所示,將臀部Mh挪到車輛前側就坐的乘坐人員M維持著該姿勢下車。在該第三下車模式下,即使乘坐人員M身高不高,臀部Mh位於車輛前方多少,膝蓋Mk就會相應地位於比第一下車模式更靠近上方的位置,與第二下車模式一樣,膝蓋Mk容易
與管柱罩9相撞。於是,在本實 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將導向面92設置成位於比下面後端部91a靠前的前方且突出到比延長線L2靠下的下方,換句話說,將管柱罩9的下面後端部91a設定在比設置在車輛前方的導向面92還高的位置。因此,即使乘坐人員M在膝蓋Mk位於比較上方的第二、第三下車模式下下了車,也能夠避免膝蓋Mk與管柱罩9相撞。其結果是,能夠確保乘降性。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前後位置調整機構2設置為朝著車輛前上方傾斜,在該情況下,通過身高較高的乘坐人員M將坐墊Ia設定在車輛後方位置,則能夠將臀部Mh的位置(臀點)設定在下方,臀部Mh的位置往下多少,就能夠與之相對應地將膝蓋Mk設定在下方多少。因此,在在管柱罩9上設置導向面92的情況下,如上所述,更優選,將前後位置調整機構2設置成朝著車輛前上方傾斜。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在比後端部9a靠前的車輛前方,比下面後端部91a靠前的車輛前方的位置到管柱罩9的靠油門踏板4一側的側部設置沿車寬方向朝右上方延伸設置的上方延設部92b,能夠儘早地在比從延長線L2朝下方突出的下方延設部92a靠後的車輛後方的位置對腿部Ml進行引導。因此,能夠更加順利地抑制腿部Ml從油門踏板4上沿著車寬方向相對移動。通過在車寬方向上將導向面92延伸著設置到比在車寬方向上與油門踏板4 一側的側面93相反一側的側面94更靠內的管柱罩9的內側,能夠油門增大沿車寬方向引導踏板4 一側的腿部Ml的範圍。這樣一來,在汽車V前面碰撞時,即使乘坐人員M的膝蓋Mk在車寬方向上有移動,也能夠穩定地對腿部Ml進行引導。通過僅將油門踏板4 一側延伸設置到管柱罩9的內側,則能夠在未設置油門踏板4的相反一側(側面94 一側)的管柱罩9內部確保用於安裝上述轉向傳感器24等各種輔助設備的空間。通過設置延伸到在車寬方向上與側面93相反一側的側面94的下方的下方延設部92a,則能夠在與未設置油門踏板4相反的一側(側面94 一側)使成為管柱罩9不突出到下方的結構。這樣一來,就能夠確保乘降時膝蓋Mk的移動空間,從而能夠更加可靠地抑制膝蓋Mk撞在管柱罩9上。通過在管柱罩9的下面91且在與油門踏板4 一側相反一側的部位設置傾角調整槓桿25,則既能夠確保導向面92的導向功能,又能夠抑制在乘坐人員M就坐於駕駛員座椅I上時腿部Ml周圍由於傾角調整槓桿25的存在而感覺很擠。圖8是表示包括本發明其它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轉向管柱罩構造的車輛前部的側視圖。某些種類的汽車V有像圖8所示的儀錶板3那樣設置覆蓋管柱罩9下部的下面板31的情況。在該情況下,可以如圖所示,將導向面92的下方延設部92a的前端部設置在車輛後方。此外,圖8中,與圖1到圖7所示前面的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要素用同一個符號表示,省略說明。當汽車V前面碰撞時,如上所述,乘坐人員M會相對於車身朝著斜前方相對移動,但實際上,腿部Ml移動到管柱罩9的前端部的情況很少,即使腿部Ml移動到了管柱罩9的前端部,在圖8所示的情況下也能夠利用樹脂制下面板31吸收腿部Ml的碰撞。因此,將下面板31設置在儀錶板3上的情況下,能夠將下方延設部92a的前端部設定在車輛後方。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使油門踏板4為風琴式踏板。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還可以使油門踏板是懸吊式油門踏板。 在本發明中,踏板並非一定是油門踏板。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那樣,使用擺動中心(下端鉸鏈部42)設定在踩踏面下方的踏板。例如,還可以使擺動中心設定在踩踏面的上下中心部的踏板。也可以像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特開2007-257391號公報所公開的那樣,使用通過對踩踏面的踩踏操作,踏面板實質上朝著車輛前方平行移動的踏板。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那樣,踏面板43的操作量由線性傳感器檢測的情況。例如,還可以通過經金屬細線將踏面板連結在發動機的節氣閥(throttle valve)上,來根據對踏面板的操作量打開節氣閥這樣的結構;也可以使用根據對踏面板43的操作量來調整位於其下方的按鍵的操作量這樣的結構。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駕駛員座椅I和管柱罩9等設置在駕駛室前部左側。除此以外,在將駕駛員座椅和管柱罩等設置在駕駛室前部右側的情況下本發明也適用。本發明不僅對包括離合器踏板6的MT(手動變速器)車適用,對於不包括離合器踏板6的AT (自動變速器)車也適用。在本發明的技術特徵與上述實施方式的對應關係上,本發明的轉向位置調整槓桿與傾角調整槓桿25相對應,擺動中心與下端鉸鏈部42相對應,但是本發明並不僅限於上述實施方式的結構,還能夠用多種實施方式來實現本發明。
權利要求
1.一種汽車轉向管柱罩構造,其特徵在於在覆蓋轉向管柱的轉向管柱罩的車寬方向一側,設置有通過對踩踏面的踩踏操作朝著車輛前方移動或者朝著車輛前方前傾的踏板,在所述轉向管柱罩的下表面的比轉向軸軸向的下面後端部的前方且所述踏板一側的側部,設置有朝著從所述下面後端部朝著所述轉向軸軸向延伸的延長線的下方突出且朝著前方延伸的導向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轉向管柱罩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踏板是用以操作車輛的驅動力的油門踏板。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轉向管柱罩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導向面,在所述轉向管柱罩的所述轉向軸軸向上的後端部的前方、從比所述下面後端部靠前的前方位置朝著車寬方向的所述踏板一側且上方延伸設置到所述轉向管柱罩的在所述踏板一側的側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汽車轉向管柱罩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導向面,沿著車寬方向延伸設置且比在車寬方向上與所述踏板一側相反一側的所述轉向管柱罩側面更靠近所述轉向管柱罩的內側。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轉向管柱罩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油門踏板是擺動中心設定在踩踏面的上下中心或者下方的踏板。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轉向管柱罩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踏板朝著車輛前方平行移動或者朝著車輛前方前傾。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汽車轉向管柱罩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導向面,在所述轉向管柱罩的所述轉向軸軸向上的後端部的前方、從比所述下面後端部靠前的前方位置朝著車寬方向所述踏板一側且上方延伸設置到所述轉向管柱罩的在所述踏板一側的側部。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汽車轉向管柱罩構造,其特徵在於所述導向面,沿著車寬方向延伸設置且比在車寬方向上與所述踏板一側相反一側的所述轉向管柱罩側面更靠近所述轉向管柱罩的內側。
9.根據權利要求1到8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汽車轉向管柱罩構造,其特徵在於 所述導向面在比在車寬方向上與所述踏板一側相反一側的所述轉向管柱罩的側面的下方延伸設置。
10.根據權利要求1到8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汽車轉向管柱罩構造,其特徵在於 在所述轉向管柱罩的下表面的與所述踏板一側相反一側的部位上設置有轉向位置調整槓桿。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汽車轉向管柱罩構造。在覆蓋轉向管柱(18)的轉向管柱罩(9)的車寬方向一側設置有藉助對踩踏面的踩踏操作而朝著車輛前方移動或者朝著車輛前方前傾的油門踏板(4),在轉向管柱罩(9)的下表面的比轉向軸軸向(L1)的下面後端部(91a)更靠前的前方且在油門踏板(4)一側的側部,設置有朝著從下面後端部(91a)延伸到轉向軸軸向(L1)的延長線(L2)下方突出且朝著前方延伸的導向面(92)。因此,達到了提供既能夠確保乘坐人員的乘降性,又能夠抑制在車輛前面碰撞時腳從踏板上沿著車寬方向移動的汽車轉向管柱罩構造的目的。
文檔編號B62D1/16GK103043090SQ201210380050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9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11日
發明者大坪智範, 櫛田浩, 竹村徵樹, 光成朋史, 田中松廣 申請人: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