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火力發電的凝結水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29 18:05:1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發電裝置,具體涉及火力發電的凝結水系統。
背景技術:
火力發電目前大都配有三臺50%容量的凝結水泵,流量調節方式通過兩種方式,一種為通過變頻技術實現凝結水泵變速運行調節流量,一種為通過除氧器上水調門和凝汽器再循環調門來控制壓力和流量。理論上我們只需通過變頻運行就可以達到節省電機電能的效果,然而多數電廠實際運行時,卻是變頻與上水調節都在運行,沒有達到最大節電效果。
由於工業用電量的下滑,許多電廠都在低負荷運行,凝泵出力都在60%的額定流量下運作,單純使用變頻驅動會造成出口壓力下降,無法滿足將凝結水送入除氧器內,除氧器內部壓力高於變頻凝泵出口,必須提高凝泵轉速升高壓力,同時開啟再循環調門,才能保證應有凝結水量,滿足負荷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在低負荷運行下,凝結水泵變頻運行,除氧器上水調門關至40-50%開度,造成節流損失,凝結水泵電耗在0.17-0.2%及以上,遠高於額定工況和火電行業平均值。同時自動調節上除氧器上水調門跟蹤凝泵出口母管壓力,凝泵變頻跟蹤除氧器水位,因此造成機組正常運行中除氧器上水調門與凝泵變頻一起動作,擾動大,易造成凝結水系統震蕩,危及機組運行安全。所以要解決:低負荷下,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達到最佳節電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具體為:一種火力發電的凝結水系統,包括相互配合的低壓缸和冷凝器,冷凝器連接兩個低壓加熱器:低壓加熱器Ⅰ、低壓加熱器Ⅱ,低壓加熱器Ⅱ連通低壓加熱器Ⅰ,低壓加熱器Ⅰ連通除氧器,冷凝器連通三個並聯的凝結水泵,凝結水泵出口母管分別連通冷凝器、低壓缸、冷凝器的水幕、壓加熱器Ⅱ;所述凝結水泵出口母管連通冷凝器的管道上設有再循環閥門;凝結水泵出口母管連通低壓缸的管道上設有低壓缸閥門;凝結水泵出口母管連通冷凝器的水幕的管道上設有冷凝器水幕閥門;凝結水泵出口母管連通低壓加熱器Ⅱ低壓加熱器閥門;凝結水泵出口母管設有連通低壓旁路減壓器的低壓旁路減壓器閥門;凝結水泵出口母管設有連通疏水擴容器的疏水擴容器閥門;凝結水泵出口母管設有連通真空破壞門的溢流閥;凝結水泵出口母管設有連通定冷水箱的定冷水箱閥門。
所述凝結水泵只有一臺為變頻水泵。
相對於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根據凝結水泵特點,通過凝結水泵與其他部件的組合與控制,在保證安全性能下,降出口壓力,從而降自身電耗,節省了能源。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附圖所示,一種火力發電的凝結水系統,包括相互配合的低壓缸1和冷凝器2,冷凝器2連接兩個低壓加熱器:低壓加熱器Ⅰ3、低壓加熱器Ⅱ4,低壓加熱器Ⅱ4連通低壓加熱器Ⅰ3,低壓加熱器Ⅰ3連通除氧器6。
冷凝器2連通三個並聯的凝結水泵5,凝結水泵5出口母管分別連通冷凝器2、低壓缸1、冷凝器2的水幕、壓加熱器Ⅱ4。
凝結水泵5出口母管連通冷凝器2的管道上設有再循環閥門51;
凝結水泵5出口母管連通低壓缸1的管道上設有低壓缸閥門52;
凝結水泵5出口母管連通冷凝器2的水幕的管道上設有冷凝器水幕閥門53;
凝結水泵5出口母管連通低壓加熱器Ⅱ4低壓加熱器閥門54;
凝結水泵5出口母管設有連通低壓旁路減壓器的低壓旁路減壓器閥門55;
凝結水泵5出口母管設有連通疏水擴容器的疏水擴容器閥門56;
凝結水泵5出口母管設有連通真空破壞門的溢流閥57;
凝結水泵5出口母管設有連通定冷水箱的定冷水箱閥門58。
其工作原理為:
對凝泵運行方式優化:針對不同負荷,不同凝泵運行方式試驗。得出負荷低於250MW時兩臺凝結水泵與單臺凝結水泵變頻運行比較,單臺凝結水泵變頻運行更加經濟。經過上述調整後,凝結水泵電耗降低0.03-0.04%。所以,凝結水泵5隻有一臺為變頻水泵。
全開除氧器6上水調整門,降低凝結水泵5出口壓力,將凝結水母管壓力低1MPa聯啟備用凝結水泵」定值修改為0.8MPa。在負荷176MW左右,除氧器水6位不變,凝結水泵5電流將由23.5A下降至17A,能減少凝結水泵5電耗0.03%。
進行凝結水用戶優化:
1)低旁退出後,關閉水幕保護氣動門。
2)機組負荷≥15%額定負荷且低壓缸1排汽溫度≤50℃,關閉低壓缸1噴水減溫氣動門,三級減溫氣動門。
3)當機組負荷大於105MW,高低旁關閉、高低加事故疏水擴容器閥門56關閉、無大量疏水門內漏,且凝汽器疏水擴容器溫度≤50℃後,關閉疏水擴容器一、疏擴容器二減溫水氣動門。當關閉這兩門後,在保持機組負荷不變的情況下,凝結水泵電流能下降3-4A。
4)定冷水箱補水由凝輸泵補水,真空破壞門密封水的溢流閥57保持微量溢流。
5)機組停運後,當低壓缸1排汽溫度小於50℃,凝結水無用戶後,退聯鎖及時停運凝結水泵5。通過減少凝結水用戶,減少凝結水流量,進一步減少凝泵的電耗。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整體構思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變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